第21章 中关村国际孵化器里第一家企业
维讯新科信息技术(北京)有限公司
总裁陈峥
陈峥,男,1968年生。12岁离开北京去香港,1990年去美国读计算机,1995年取得宾夕法尼亚大学的硕士学位。此后6年一直在硅谷的咨询行业里工作。2000年回国到中关村创办维讯新科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现为公司总裁。维讯新科的目标是成为中国本土最优秀的视频通讯与企业电子化全面解决方案供应商。
作为胡锦涛总书记视察过的两家中关村园区留学生企业之一,虽然只有不到4年的历史,维讯的业绩是辉煌的:维讯的客户包括世界银行、澳洲电信、澳洲沃达丰、日本电信、台湾中华电信等300多家著名的国际组织和公司,遍布世界30多个国家,公司的产品在全世界已经累计销售了70000多个端口,维讯已经成为类似系统产品的代名词;公司为铁通承建的IP视频通讯运营网络(后来被定名为全视通),已经延伸到20个省份,覆盖100多个城市的140多个通讯点。
尤其令人欢欣鼓舞的是,维讯帮助大多数人实现了一个梦想——花上几千块钱就可以让自家的电话变成可视电话——而一旦维讯的产品实现大规模生产,可视电话将像手机一样普及。
面对辉煌的业绩和美好的发展前景,维讯总裁陈峥在接受采访时却意外地表现出一种创业的沧桑感。如同一位经过长途跋涉才到达一座山峰、还要继续前进的人,他的声音略显疲惫,却充满了回顾来路时那种胜利者才会有的苦涩回味和调侃,以及面向未来的谦逊和自信。在陈峥的回忆中,我才知道这个创业只有3年多的公司却经历了一般公司难以想像的考验、彷徨和追求,才终于走向了今日的辉煌。
维讯可以说是在几个留学生带着自己互联网时代的理想,在一腔热血下创办的。创业的几个年轻人在美国硅谷都已经工作了多年,年收入都在15万美元左右,这在美国的中产阶级中都属于中上阶层。要放弃这么优裕的工作环境和生活环境,冒着极大的风险回到国内重新创业,实在是一个需要痛下决心的事情。陈峥回忆说,当年开始回国考察的人一共有十几个,但是后来真正下决心愿意回国创业的,只剩下了3个人。而没有回国考察的他则在接到邀请后几天之内就下定决心一起创业。从后来的情形看,那些没有下决心的人也许是有道理的。但是从现在的情形看,陈峥他们则是更有前途,也更令人敬佩的。
陈峥12岁离开北京去香港。1990年去美国,读完本科,专业是计算机。1995年取得了宾夕法尼亚大学的硕士学位,此后6年一直在硅谷的咨询行业里工作。他说自己当时没有像其他同学那样选择大企业,而是选择了一家虽然只有170人、却很有朝气的咨询公司(这家公司目前已经拥有3000名员工)。小公司的经历让他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比如银行项目、网络公司项目、后勤系统项目等,对许多不同行业的运作有了深入的了解。1994年他曾经回国看过。2000年5月他又一次回国调查,发现国内的环境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尤其是北京,修了许多道路,高楼也建起了很多,变化非常大。同时,有很多人都热情地向他介绍国内的情况,他由此知道发展科技已经被作为国家的基本国策,高科技在国内的发展前途一片光明。在实地考察时,他发现了一些问题,但更看到了无限的商机。与此同时,硅谷的经济泡沫日益严重,投资环境极度不健康,很多投资方致力于炒作概念,从而使得股票投资空前火爆。相比而言,国内的投资环境和发展趋向,都处在良性的局面下。于是他决定回国做软件。因此当他被邀请回国创业时,就很痛快地答应了。他笑着补充说,当时之所以那么痛快,也和他是单身有一定关系。
维讯新科在创办当日,就成为一个事件被载人了中关村科技园区的历史,因为,维讯的6人团队是当年从美国硅谷回国创业的最大团队,并且维讯也是进驻中关村国际孵化器的第一家企业,是同国际孵化器一起诞生的。
陈峥回忆说,当时六人团队创业在中关村里反响很大。园区留学生工作刚刚起步,中关村科技园区管委会的领导为维讯新科落户中关村忙前跑后,上下协调,把一种高素质、亲和力十足的官员形象展现在中关村的国际舞台上,赢得了“海归”们的信赖。当留学人员创业风头渐起时,园区领导高屋建瓴,运筹帷幄,及时决策,中关村国际孵化器应时而生。而维讯作为国际孵化器里的第一家人驻公司,则占得了不少先机。因此,当时人们对于维讯是寄予了厚望的。而维讯人对自己的定位和目标也充满了自信和自豪。当时的维讯不仅在北京设有总部,而且在美国也设有维讯新科国际有限公司,在全球拥有雇员超过100人。而且维讯新科的几位创始人均有着10年以上在美国学习和工作的经历,在网络通讯、企业电子化等领域拥有先进的技术和丰富的经验。维讯和美国硅谷的这种血肉联系,一方面可以时刻把握硅谷先进技术的走向,另一方面又深深地植根于中国这片土壤。他们的目标不仅仅定位于国内的市场,更要在国际上争市场,用中国人自己的软件回到硅谷,乃至于整个国际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