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鸳鸯剑(1)
诗曰:
飘蓬湖海一丝魂,浪迹沧州喜遇君。
闹市遗诗明曲径,清虚砚墨表天真。
栖身王府思虎踞,劈掌咸丰壮武林。
可叹九华多少寺,春归飞燕已无痕。
清朝道光二年,中原大旱,又染蝗灾,哀鸿遍野。山东闹起了八卦教农民起义,但是不久便被清政府残酷镇压。这一年,河北沧州城里发生了一件值得地方志记载的事情……
这天上午,天气闷热,蝉鸣不绝。这是,从城西走来一位神色惊惶的青年,他膀大腰圆,双目如电,身着青衫,头戴瓜皮帽,背一个蓝底碎白花的背囊。他疾步走进街心一家酒楼,径直奔上二楼。他要了饭菜,然后来到窗前,用眼瞪着街东。青年的举止引起了坐在西北角楼桌前一位女子的注意。那女子眉清目秀,眉宇间透出勃勃生气。她上身穿一件藕荷色紧身衫,束一条杏黄丝绦水绿裤,脚穿黑绒双梁云头粉底薄靴,背插一柄鸳鸯宝剑。
“杀叛匪喽!”一阵锣响,从街东来了一伙清兵,木囚车中绑着一个遍体鳞伤的中年汉子。那汉子虎头剑眉,落腮胡须。他昂首挺胸对围观的群众喊着:“乡亲们,八卦教是杀不完的,大清王朝卖国求荣,逼得民不聊生,他们就要完蛋了!”这时只见一个清兵上来,用刀背猛磕他的后背,那汉子口吐鲜血,仍骂声不绝。
酒楼上的青年看了,眼眶一红,唰地从背囊里抽出一柄宝刀,那宝刀寒气逼人,灼人双目。清兵来到酒楼下,把那汉子从木囚车上拖下来,按跪于地。这时从后面轿里走下沧州知府裕荣。裕荣摇晃着脑袋,干咳了几声,说道:“八卦教匪首李忠义,纠集教徒,背叛朝延,图谋不轨,朝延有旨,将他就地正法!……”
酒楼上青年听了,再也按捺不住,从楼上窜下,用刀在两个郐子手头上一磕,两颗人头应声落地。清兵“呼啦”一下将他围在核心。青年毫不畏惧,指东砍西,杀得清兵七零八落。这时,但听一声唿哨,呛州镖局的十几名保镖赶来助战,其中有个镖师武功高强,青年渐渐气力不支,被逼到一个屋檐下。木囚里的汉子一见情势危急,大叫:“海川,还不快跑!”说罢,将头一歪,磕刀而死。这时,只听“嗖嗖”几声,从酒楼上飞下几支飞镖,几个保镖应声倒地。“楼上有叛匪!”一伙清兵蜂拥而入。青年大叫一声,杀开一条血路,朝城西跑去。
青年叫董海川,是河北文安县朱家坞人,自小勇力过人,好打抱不平,在乡里有些名气,可惜未遇良师,武功长进不大。几个月前,村里来了一个叫李忠义的卖艺人,是沧州人,惯使六合拳。海川见他为人忠挚,便拜他为师,留宿家中。李忠义授艺严格,海川学艺认真,二人朝夕相处,甚是投机,情同手足,两个月前,李忠义老母病危,告辞海川回家探母。几天前,海川听人讲,李忠义是八卦教义军头目,在沧州被清兵捕获,就要问斩,于是火急火燎,来到沧州。海川来到沧州城里,正遇上清兵欲斩师父。
董海川逃出沧州城,来到一个小树林时,天色已晚,他想起师父对自己的许多好处,倚树放声痛哭,决意以死殉师。正当他将腰带挂上枝干时,却见方才酒楼上的那个女子正坐在另一棵树上。海川问:“你是何人?”女子冷笑道:“一个堂堂男子,年纪轻轻就如此轻生,太没出息,死了还不如一堆粪土!”说罢,转眼即逝。
董海川转念一想,这女子说的有理,我这样无声无息地死去,怎么对得起父母和师父,我应当去泰山找师父生前常说的大师铁拐道人,再作打算。想到这,他收拾好行装,朝南走去。
董海川来到泰山,只见山道崎岖,飞瀑流泉,松涛鸟啼,奇松怪石,宛入仙境。他接连到太阴庙、岱兵观、青帝宫、玉皇观等十几个寺庙探询,也未打听到铁拐道人的下落,后来王母池的一个道姑告诉他,郭先生因遭清兵追捕,又到河南支游去了。海川听了,非常失望,只得又来到河南开封,寻到一个简陋小店住下。
吃过饭,海川来到相国寺前,脱了青衫,摆个摊,朝众人打个揖首道:“有瘾您凑合着瞧,没瘾您站在一边助助威,练得不好,众爷们给捧个场。”说完,耍了一趟六合刀;把刀放下,又耍了一套六合拳。这时从东边来了个骑毛驴的胖和尚,着一身皂色僧服,腰间拎个大葫芦。他呵呵笑道:“这等武艺还有脸在此卖弄,不如回家种地去!”海川朝和尚打个揖首,道:“你这个和尚,若不服气,咱们比试比试。”和尚听了,不慌不忙,解下葫芦,咕嘟嘟,喝了几口,然后朝海川一努嘴,“噗”的一声,一道水柱喷来,海川一闪身,左肩已被喷湿,一连疼痛,他扭头一看,红了一片。海川想,这和尚还真有功夫,不如拜他为师。一抬头,那和尚骑着毛驴“得得得”已经跑远。海川叫道:“喂,和尚,你是哪个庙的?”那和尚也不回头,只是吟道:“双袖清风,林中鹿鸣。寺烛明月,僧锁云中。”海川见和尚不睬他,扫兴而回,拿起宝刀,只见刀下压着一个纸笺,上面写着一首五言古诗:“八方一杯酒,卦卜观京华。掌上千秋山,传书武林观。”
海川回到客店,把诗笺铺在炕上,左历观阅,不解其意。海川把店小二来看,店小二也看不出什么名堂,店小二道:“我把相国寺住持铁禅法师请来,他上知天文,下晓地理,肚子里有文章,可能能看出点门道来。”海川道:“那就烦你跑一趟了。”一会儿,店小二引一位披袈裟的老和尚进来,正是铁佛法师。法师观诗良久,笑道:“这是珠联妙句,右首诗尾是‘九华山观’,一定是安徽九华山有道士传你技艺。”海川听了喜道:“不知是谁指点,我明日便去九华山寻师。”九华山与普陀山、五台山、峨嵋山并称四大佛教胜地。海川历尽艰辛来到九华山,沿山寻觅道观,无有结果,有些焦躁。来到后山时,己是深夜,只见云烟缭绕,迷了路径。忽听前面有潺潺水声,他寻水而去,来到小河边,只见一位鹤发童颜的老道正踏水过河,可是声息全无,衣襟未湿。海川知这老道功夫高深,想可能正是欲寻之人,于是上前揖首道:“弟子董海川,上九华山学艺,请师父指教,”那老道一听,笑道:“我们观中不养闲人,你有什么本事?”海川答道:“我有‘程门立雪’的精神。”老道一挥羽毛扇,又问:“你学艺为的什么?”海川昂然答道:“救我苍生,壮我国门。”老道听了,微微一笑,飘然而去,海川亦步亦趋。
海川随老道穿过茂林修竹,沿蜿蜒石径逶逦而行,来到一个观前,只见上书“清虚观”三字。
老道也不理他,进了观门,吩咐道童关门,把海川关在门外。
董海川被老道关在门外,一连三天跪于门口。第四天,天蒙蒙亮,只见观门“吱扭”一声开了,一个妙龄女子笑嘻嘻走了出来,海川一看,正是沧州城酒楼上的那个女子。那女子笑道:“呆子,快进来罢,清虚道长收你为徒了。”说着引他来到后园。只见清虚道长正笑吟吟坐在石凳上,两个道童在两旁侍立。海川双膝跪地:“弟子董海川拜见师父。”清虚道长道:“在观中要守道规,记住,后园西角门内,不准你进入。”海川点头。清虚道长道:“我教你一种变换掌法的拳艺,正如孙武子所云:‘战势不遇奇正,奇正之变,不可胜穷也。奇正相生,如循环之无端,就能穷之。’此掌法有仰、俯、竖、侧、摇、牛舌、螺旋八种。”说着,清虚道长行了一大掌式,只见走如蛇,转如猿,抖如鹰,迈步形如剪,走路稳如车,海川看得眼花缭乱。清虚道长演毕,指着一棵菩提树对他说:“头三年,你每天绕这棵树一百圈,这是基本功。”海川点头称是。清虚道长吩咐完,回屋去了。
海川看那菩提树枝叶繁茂,要七八人才能合抱过来。他绕树转起来,转了有六十多圈,一个趔趄栽到地上。旁边那女子“噗”的笑出声来。海川道:“人家在此练功,你却看热闹。”那女子笑道:“心急吃不了热馒头,你转得太快了”海川眨巴眨巴眼睛,问道:“你叫什么名字?为何在此?”女子眉毛一扬,笑道:“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里有个规矩,不能多言,你就叫我小姐好了。”
明月如梭,一晃几个月过去了,这时已是秋风萧瑟的季节,九华山层林霜染,如同火炬一般,更显得壮丽多姿。这天深夜,董海川来到后院如厕,猛听西角门里有响动,他悄悄来到西角门,只见瓶门半掩,溶溶月下,清虚道长正在院内练掌。只见他走如行云流水,转如游龙飞凤。道长练毕,又从殿堂内取出一柄鸡爪鸳鸯钺,舞起如金蛇狂飞,精彩动人。练完后,清虚道长走出来。这时海川已隐到碑林之中。海川等清虚道长走后,走进瓶门,只见苍松翠柏,古井残碑,顿生肃穆之感。正北殿堂上书“正气殿”三个镏金大字。有一幅对联,左联是“山河破碎风飘絮”,右联是“身世浮沉雨打萍。”海川走进殿堂,只见是南宋民族英雄文天祥塑像,供桌上香烟袅绕。
海川回屋后,百思不得其解,他想道长决非凡人,一定有许多经历。从这天起,海川每日深夜都来那里观师父练艺。过了半年有余,这天深夜,海川看师父练功正看得入神。忽然,有人一把抓住他的左肩,他回头一瞧,正是小姐。
小姐诡秘地说:“大胆董海川,竟敢偷看师父练艺,看我不通报师父,把你撵出道观!”海川吓得心惊肉跳,忙小声作揖道:“好姐姐,千万不要声张。”小姐见他急得这般模样,笑道:“若不让我声张,要答应为我办一件事。”海川点点头。小姐引他穿过碑林,走进东角门。只见翠楼朱阁,峋石流泉,菊畦梅圃,几只白鹤栖于菊间。假山西麓有一泓清水,流向楼后小湖。小姐领他来到断肠楼上的远香斋内,只见壁上挂一幅“雪中侠女”图,一红衣侠女衔梅舞剑,满天飞雪纷扬。两旁有一副对联,左联是“紫气东来七尺剑”,右联是“暗香浮动一缕魂”。小姐笑道:“从今日起,你每天晚外到这里为我研墨,我要吟诗作画。”说着摊开文房四宝。海川无奈,只得研墨。研罢,小姐挥毫写下一道五言诗:“燕去楼台空,流波亦有情,怀香非抱阙,凛凛古侠风。”
从这日起,董海川不仅每天深夜观师父练功,晚上还要到小姐房中研墨。他原来读过两年私塾,现在小姐房中观诗听琴,耳濡目染,学问上也长进不小。这天晚上,漫天飞雪狂舞,九华山变成一个冰清玉洁的世界。海川又到远香斋去,刚走到断肠楼下,只见一个黑影一闪即逝。海川连忙躲到梅花丛里。他往四周望去,只见断肠楼壁的常青藤中贴着一个夜行“女子”,他一身玄衣,身背一柄飞龙剑。只见好施展“壁虎功”,爬上窗口,从怀中摸出一个薰香盒子。就在这时,只见一个飞抓从屋内飞出,那夜行“女子”一个“彩云径天”,躲过飞抓,飘然落于地面,然后拔剑在手。
这时,只见小姐手持鸳鸯剑从窗口跃下,二人杀了二、三十个回合,不分胜负。这时只听一声“姐姐,我来助战!”丫环翠珠身穿翠衣翠裤,持一柄宝月剑,也来参战。三人四柄剑,玄、朱、翠三色辉映,在雪中周旋,真是精彩。
这时董海川看到蒙面人退后一步,悄悄从身后摸出“铁莲花”,他一声大喝:“小心贼人暗器!”顺手抓起一把雪,朝蒙面人脸上掷去。蒙面人未曾提防,唬了一跳。这时小姐一个“白蛇吐信”,用雄剑挑掉蒙面人头发,原来他是一个男子。蒙面人虚晃一招,落荒而逃。小姐和翠珠也不追赶,海川上前问道:“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小姐沉吟半晌,说道:“事到如今,我也不瞒你了。”说着,小姐引海川和翠珠来到断肠楼后的湖畔,上了一条小船,来到湖心岛。岛上有个石碣,上书“蓬莱岛”。三人踏着融融冰雪,来到土丘上的兰亭,兰亭旁有一松柏簇拥的墓园。园内松柏蓊郁,有两座墓碑和两座冢;左边的墓碑上书“反清义士朱蓉镜之墓”,右边的墓碑上书“风尘女侠吕四娘之墓”。董海川惊道:“这吕四娘莫非是那个威震朝野、飞剑斩雍正的赫赫女侠?”翠珠道:“正是,小姐就是吕四娘的亲生女儿吕飞燕。”这时,只见小姐双膝跑地,凄然泪下,叫道:“二位高堂大人,女儿看你们来了。”说罢,辍泣不已。
吕四娘出身书香门第,簪缨世第,是反清墨土吕留良的孙女。吕留良不满朝迁腐败,继承东林遗风,常邀诗友在家中后园聚会,谈古论今,抨击朝廷。以后,雍正帝大兴文字狱,诛杀硕儒,文字案牵连吕公。此时吕留良已死,雍正帝便令掘墓鞭尸,满门抄斩。只有吕四娘一人逃进峨嵋山。从此吕四娘栖身白衣庵,拜广慈老尼为师,苦学鸳鸯剑法,寻机为父报仇,为吕家血耻。那广慈老尼是明末崇祯皇帝的女儿长平公主,小名“阿九”。自从崇祯在煤山自缢,长平公主便乘乱混出皇宫,逃到京西石经山云居寺为尼。以后清兵入关,大肆捕杀皇族后裔,长平公主又辗转入川,在峨嵋山白衣庵当了住持。吕四娘剑艺学成后,便告辞广慈老尼,在一个风急月昏之夜,身背鸳鸯剑,潜入京城。以后她探听到雍正到雍和宫参加拈杆处举行的“参禅随喜法会”,便扮成喇嘛入宫,在海棠院刺伤雍正,乘乱脱身。雍正被刺后,回到圆明园养伤,从此不敢露面。以后,吕四娘又装成宫女,混入圆明园,把雍正刺死。雍正虽会武功,但未曾提防,一命呜呼,吕四娘在愤怒之余,斩下雍正头,装进背囊,遁入夜中。至今,河北清西陵雍正墓中,还是肉身金头。
吕四娘从此隐姓埋名,浪迹天涯。后来她在武当山遇到剑侠朱蓉镜,二人是旧日情侣,相见甚欢,然后双双遁入衡山,隐居安业。后来,吕四娘生下一女,取名飞燕。不久,湖南天地会派人找到朱蓉镜,请他出山。朱蓉镜后因参加天地会起义,被清兵杀害。吕四娘闻讯悲痛欲绝,伤叹之余,她身背飞燕,赶到九华山,找到旧友清虚道长毕澄霞,在九华山隐居。吕四娘抑郁日久,染上重疴,不久溘然病逝。吕飞燕便在清虚道长的培育下长大成人。
听到这里,董海川对吕飞燕更加钦敬,他又问道:“刚才那男子又是何人?”飞燕道:“他叫蒋山青,原是山东的一个响马。十年前,他在太湖抢劫皇贡,被清兵追捕,幸遇师父搭救脱身,以后便来到清虚观,随师学艺。可是他旧日恶习不改,多次想调戏我,又想盗掌谱,被师父赶出道观。以后,他常来此胡闹,搅 得道观不宁。”海川又问:“我观道长城府极深,想是有来历的人。”飞燕仰望飞雪,折了一支红梅,徐徐说道:“师父是南宋遗民,是文天祥丞相的后代。自从元兵入侵,南宋灭亡,文丞相夫妇在大都被害,文家便逃进九华山,誓死不为元人作官,到了师父这一代,便出家入道了,师父和我先祖吕留良也是好友。”
自此,海川和飞燕来往甚密,共磋剑法拳艺,飞燕还教海川诗书琴画,二人渐渐形影不离。清虚道长喜欢海川勤奋敦厚,更把飞燕视为掌上明珠,如今见他们相亲相爱,喜在心头。这些年,他把八大掌法、内外功法、坐卧功法、轻功法、垂手法、缩解骨法、点穴术和十八般兵器都传授给董海川,海川武艺大长。
光阴似箭,转眼十五年过去,清虚道长见董海川功夫练成。同意他下山传艺。这天,道长请业飞燕为海川饯行。席间,道长把掌谱和鸡爪鸳鸯钺交给海川,再三叮嘱;“你要牢记,杀富济贫,替天行道,不可为虎作伥,干奸邪之事。”海川频频点头,道长与飞燕送海川走了一程,道长先回。飞燕又送海川二十余里。海川执意让飞燕回去,不要再送,飞燕泪眼汪汪道:“我念师父多年养育之恩,侍奉师父尽终,此番不能与你同行,江湖风多浪急,你要多加保重!”海川也潸然泪下,慨然道:“千里明月,星心相印。”飞燕从怀里摸出一个锦匣,只见里面有一柄精巧玲珑的鸳鸯剑,也就四寸多长,锋利无比。她把雄剑交给海川,“这是母亲的遗物,我把雄剑送给你,做为相思之物。”海川小心翼翼接过雄剑,揣进怀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