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我不想听你说教
孩子的身上存在缺点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作为孩子人生领路人的父母缺乏正确的家教观念和教子方法。
——美国作家珍妮·艾里姆
情景一:
琪畅的数学考了20多分,语文考了30多分,是全年级最后一名。开家长会时,他在操场里转圈,内心恐惧、忐忑不安。爸爸黑着脸从教室里出来:“回家再说!”
晚饭吃了之后,“火山”终于爆发了!6点10分,爸爸把他叫到屋里一个坐在床上,一个坐在凳子上。爸爸一个劲儿说儿子成绩差,家长会上被老师当众责问,脸都丢尽了,又骂孩子不认真,一天到晚不知道在干啥……两个小时过去了,爸爸口水都说干了,儿子竟没听进去,又劈头盖脸地说起来,说来说去还是那些大道理,晚上10点妈妈回来了,爸爸终于歇了口气,让妈妈来“换岗”。妈妈照例说了爸爸刚才说过的那些话,爸爸时不时还要进来补充一番。就这样,琪畅遭遇着两重“轰炸”……终于爸爸发令说:“去睡觉!”琪畅走出房间看表,已经次日凌晨1时过。
情景二:
放学了,小林觉得今天作业不多,可以先玩会儿。于是和小明结伴去儿童公园逛了一圈,然后又到花鸟市场看宠物,回家一看父母在等他吃饭的焦虑神情,顿时内疚起来,忙说:“对不起,我回来迟了。”心想下次再也不去了。可爸爸妈妈像没听见似的,爸爸指责他:“太不像话了,放了学就想玩。”妈妈数落他:“不好好学习,就知道疯玩。”而且越骂越来劲。小林想:我就这么一次,怎么说得我一塌糊涂?那下次我还去玩。
父母学堂
在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今天,对孩子的学习有的父母是见到就说、想到就说、边做边说,喋喋不休,让孩子无所适从,慢慢地变成了一种抵御的态度,使原本美好的父子母女情变得冷漠、仇视,甚至做出绝情的举动。结果往往是毁掉了孩子的美好前程,造成了终身的遗憾,宣告了家庭教育的失败。
(1)唠叨容易引起情绪的逆反
孩子越来越不听话了。你说东,他偏要西,做父母的说破了嘴也不管用,这到底是为什么?孩子已经有了很好的理解能力,对很多问题,只需要你说一遍,甚至不需要你说他就明白了,再说第二遍、第三遍,甚至为发泄自己的情绪翻来覆去地唠叨,孩子当然会产生“非暴力不合作”倾向。其实,不是孩子不听话,而是我们的话说的太多了。
当孩子不用心而没考好时,父母会一次、两次、三次,甚至四次、五次重复对一件事做同样的批评,使孩子从内疚不安到不耐烦最后反感讨厌。被“逼急”了,就会出现我偏要这样的反抗心理和行为。因为孩子一旦受到批评,总需要一段时间才能恢复心理平静,受到重复批评时,他心里会嘀咕怎么老这样对我?孩子挨批评的心情就无法复归平静,反抗心理就高亢起来。
家长对孩子的批评不能超过限度,应对孩子“犯一次错,只批评一次”。如果非要再次批评那也不要简单地重复,要换个角度,换种说法。这样,孩子才不会觉得同样的错误被“揪住不放”,厌烦心理、逆反心理也会随之减低。
(2)唠叨容易引起亲子相疏
2000年浙江金华发生了一起震惊全国的人伦悲剧:“母亲希望儿子考上名牌大学出人头地,从小加压,成绩低于97分非打即骂。”要考大学了,不准儿子看电视,对儿子不倦地唠叨排名、排名……儿子又怕又烦,拿起榔头随着母亲的絮语砸了下去,心中只想着:“妈妈,你别再唠叨了。”这触目惊心的事件让我们深思,俗话说:慈母多败儿。可这则故事里慈母却是严母,深爱孩子,责任心很强,而她的爱竟导致了如此悲惨的结局,原因何在?
你真正了解自己的孩子吗?在他内心里,会不会以做一只快乐的毛毛虫为幸福呢?而且,究竟怎样才算成龙?一定要高官厚禄吗?中国父母大多数都不是不爱自己的子女,却常常得不到子女爱的回应。原因就在于,做家长的并不了解孩子,更谈不上懂得孩子,结果必然造成孩子强烈的逆反心理,导致人间至爱至亲的亲子双方陷入一场战争,而战争的最后,双方都是输家;再不就是父母的期望被子女片面理解并无限放大,最终超出其可以承受的权限并导致心理崩溃。
(3)唠叨有损家长在孩子心中的形象
作为父母,往往对自己的孩子期望很高,总希望孩子事事顺自己的心愿。若有不顺心就不停地说教,翻来覆去,便成了唠叨。唠叨一般总是指责的多,批评的多,报怨的多,有时甚至讽刺挖苦,孩子当然不爱听,甚至会感到厌烦、反感。唠叨没有明确的目的或要求,见什么说什么,想到哪里说到哪里,让孩子无所适从。其实,正确的方法应该是对孩子的毛病、缺点,找适当的时机,认真而亲切地指出哪些地方做得不合适,应当怎样做才好。例如,写完作业要把自己的桌子收拾干净,早晨起床后要把自己的被子叠整齐,如此等等。要求明确,并征求他自己同意后,一般至少在头几天可以做到。过几天老毛病重犯了,也不要指责,训斥,而是提醒他,并以宽容与信任的态度说,你今天是否忘了收拾桌子或叠被子了,快去收拾,再补充一句,那天你答应了的,相信你以后一定不会再忘。这样一次两次,甚或三次四次,孩子一般就会慢慢养成习惯。
教子锦囊
(1)肯定长处,赢得认同感
在对孩子的进步给予表扬和鼓励的基础上,对其过错予以纠正,孩子就容易接受你的意见了,一味地数落、责怪,只会让他产生自卑和逆反心理。
(2)说的话要合理
孩子都挺聪明,接受信息的途径也多,什么东西都懂一些。跟孩子说的话,一定要合情合理,不能信口胡说。如果父母的话同孩子所掌握的完全背道而驰,你在他心目中的地位就可想而知了。
(3)讲究沟通的技巧
孩子高兴、伤心、遇到困难,不要错过关心倾听孩子的机会;孩子生气的时候,不要急着讲道理,更不要埋怨唠叨。对孩子多鼓励,少指责,经常交流沟通,才能增强亲子关系。
(4)给孩子申辩的机会
倾听孩子的辩解,不仅可以培养孩子自主意识,同时还能够使家长知道孩子真实的想法。更为重要的是让孩子感受到尊重,这比什么都重要。
(5)做孩子的朋友
放弃家长的权威,改变控制孩子的意愿。尽可能避免使用一些如“应该”“不要”等命令式的词语。尊重孩子,在态度上以朋友相待,走近孩子才能更好地了解孩子的感受和思想。
(6)给孩子宽容
孩子在犯错中长大,任何时候都要接纳孩子。批评要就事论事,关注孩子的努力过程,帮助分析原因,引导他怎么做,而不是数落责骂。要宽容、帮助,使孩子在成长中更自信。
(7)给孩子更多的时间与空间
孩子应有自己的思想,走自己的路。让孩子有时间有空间做他自己的事,体验成功的喜悦、失败的痛苦。给他自由,父母更容易引导孩子走向独立,获得自信。
(8)要有耐心
幻想一两次聊天,就和孩子成为知心朋友,是很难的,理解需要过程。家长如果失去耐心甚至情绪激动,埋怨、责怪甚至惩罚孩子,就会使孩子变得困惑、胆怯、逃避,甚至产生敌意。
(9)慎用批评
犯了错误的孩子,最担心失去父母的爱,所以家长的批评最好从谈话开始,千万不要过早地下结论或横加指责,以避免孩子关闭心灵的窗户,拒绝沟通。
反复同样的话,会让人产生一种习惯性的模糊听觉,明明在听,却根本不往心里去。这是长期重复听同样的声音产生的不在乎。做父母不要只怪孩子不听话,想想自己是否真的太唠叨了。《唠唠叨叨只会令人厌》
在家长的唠叨声中长大,大多数孩子练就了对付唠叨的过硬本领,结果是父母唠叨越多,孩子防御能力越强。当孩子在心上构筑起唠叨“防火墙”,“金玉良言”也很难穿透了。《家教指导:家长切忌唠叨》
反复说教,不断给孩子施以相同的刺激,可使孩子养成“心理惰性”,失去对父母的敬畏。最终当再次出现相同刺激时,教育效果便随之下降,甚至消失。《唠叨式说教与心理慢性症》
(1)不说不教,放弃天理人道。
孩子讨厌说教,父母就不说也不教,就像鲁迅所说的那样,你不爱听实话,我就来个哼哼哈哈。至于孩子以后是否遵循天理人道,那就管不了了,美其名曰“无为而治”。
(2)说而不教,搞怪搞笑。
孩子讨厌说教,但毕竟还得有语言交流,于是就有人采取说而不教,以说取笑的态度,这样,孩子就“易于接受”了。于是便出现了搞怪搞笑的风流。甚者还把祖辈相传的、具有普遍教育意义(或称有教化作用)的经典,也改得怪诞荒唐而可笑,污秽不堪。
(3)更新说教,投其所好。
所谓孩子讨厌说教,实质上并不是讨厌“说”,而是讨厌“教”。因为在传统意义上,“教”总是告诉孩子应该干什么,和不许干什么,这便是一种约束。从传统看,说教就是说服教育,就是通过说来告诉孩子,教育孩子,要孩子服从。然而,服从约束总不如没有约束痛快,因此,孩子是不大愿意服从的。这样,施教者就难免再多说几句,于是,孩子就把这多说的几句看做是烦人的唠叨,这样就形成了恶性循环,并引发施教与受教的矛盾。因为孩子讨厌说教的实质是讨厌约束,以求得自我痛快。所以,要使孩子满意,就得放纵孩子,让他痛快,这就是投其所好的态度。比如,在解决亲子矛盾时,孩子所表现出来的明明是蛮不讲理,甚至已丧失良知,而却表扬他“很有个性”,这样就使孩子满意了。实际上,这也是一种说教,只不过这种说教不是规范孩子,让孩子服从,而是放纵孩子,讨孩子欢欣,给孩子不服从说教找更多的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