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第二辑 低调处世,少一些业障祸端
李叔同说:“ 学一分退让, 讨一分便宜;增一分享用,减一分福泽。”所以,大师不知多少次劝诫自己的弟子、学生,无论何时、何地都要低调处世,不可自作聪明地显示、夸耀自己的才能和实力。
能若不能,智若无留能力和智力是相匹配的,要培养自己的真实智慧,就从培养能力入手。
——李叔同我们不管是在大众相处时,还是独居一室时都不能炫耀自己,应该韬光养晦。像哑巴一样不说话,像聋子一样别人说什么也听不见,像一个糊里糊涂的人。把智慧掩藏起来,自己的名声不要到处宣扬。要培养自己的真实智慧,在大众相处的时候大脑要动,一个人独居的时候要静心思考。做到外不着相,内不动心,内外都忘。
李叔同就是这么做的。大师才华横溢,他所取得的成就令世人叹服。
可以说,他是一个多种才艺集于一身的大艺术家,甚至一些专门的艺术家的水平都不如他。他不但能作曲、作词,又能绘画、写作、吟诗、赋词、书法、表演,等等。只要是艺术,他差不多都精通,而且还很出色。
即便这样,李叔同从不骄傲,也从不炫耀自己。李叔同不是那种张扬的人,他的低调做法使世人更加敬佩。同时,他韬光养晦,专心致志地投身于自己喜爱的事情上,因此,他在每种艺术上都有了很高的造诣。
在为人处世中,真正聪明的人是不会到处炫耀自己的,因为那样容易招致人的忌恨,同样也会为自己带来不必要的麻烦。 “人怕出名,猪怕肥。”此话一点儿都不假,猪一肥,人家就要杀它啦!人一出名,那麻烦就紧跟而来——嫉妒、羡慕、打击、陷害、毁谤等。所以,我们不要自讨苦吃。在日常生活、工作中,应该学学李叔同的做法,不露锋芒,韬光养晦,在他人不知不觉中进步。
其实,善于韬光养晦的人也善于暗中积攒能量,在时机成熟时,突然迸发,把机会牢牢地握在手中,一举获得成功。汉朝的陈平铲除吕氏势力就是韬光养晦、以待时机的绝好例子。
高后元年冬,吕太后欲立诸吕为王,先去征询王陵意见。王陵性格耿直,心里怎么想就怎么说。他说:“高帝刑白马歃血立盟,宣誓说:
‘非刘氏而王者,天下共击之。’现今立诸吕为王,即是违约。” 吕太后非常不高兴,然后又去问陈平、周勃,二人都说:“昔日高帝定天下,即以刘氏子弟为王;现今太后称制,欲以吕氏兄弟子侄为王,无所不可。” 太后听了大喜。
罢朝以后,王陵责备陈平、周勃:“当初与高帝歃血立盟,诸君岂不在场?现今高帝驾崩,太后欲封吕氏为王,诸君却阿谀逢迎,背盟违约,日后有何面目见高帝于地下!” 王陵性直,没有参透陈平的良苦用心,以为他背叛了汉朝,屈于吕氏的淫威。陈平坦然对答:“今日面折廷书,我不如君;日后保全社稷,定刘氏之后,君却不如我。” 王陵仍不解其意,满怀气愤,恨恨无言。
自从汉高祖刘邦死后,陈平眼见主弱臣强,又兼吕后机诈阴狠,生性多疑。他自思才兼文武、志向远大之人必添震主之威,反会招致疑忌,或许酿成杀身之祸。因此,他便故意装得胸无大志。在家时,常常伴着美酒和美女,似醉非醉;在朝廷上,事事随声附和,若即若离。太后封诸吕为侯、为王,陈平无不听命。他只是千方百计地把住丞相要位,留待日后举大事时,也好居中调度。
高后七年,诸吕权势日炽。陈平忧虑局面长此以往,终致力不能制,必将祸及国家,害及己身。他时常燕居深念,以致不能自已。
一日,陈平独坐静思,竟丝毫没有察觉陆贾走近身边。陆贾自行就座,然后打趣说:“丞相的思念何其深远。”陈平骤然一惊,见是陆贾,忙问:“先生猜猜我正作何想?”陆贾微微一笑,说道:“足下富贵已极,想来再无贪欲;既然还有忧念,不过是顾忌诸吕。” 陈平深感知音难得,连忙请教:“先生所言不差,但不知如何应付?” 陆贾说:“天下安,注意相;天下危,注意将。将相协调,则士民依附。如此,天下虽有变,极不能分。君何不交欢于太尉?” 这话正与陈平心意相投。于是,二人促膝交颈,密商起来。
事后,陈平用陆贾之计,花500 金为太尉周勃祝寿。太尉也是有心自然依例报答。两人借故你来我往,过从甚密,无形中,使吕氏的阴谋受到阻抑。
高后八年八月,丞相陈平与太尉周勃详审时势,将吕氏势力彻底崩溃。
有句俗话:难得糊涂。聪明易得,糊涂难求,尤其是糊涂的得体,糊涂的逼真更是平常之人难以学得来的!陈平是一个深谋远虑的能臣,面对高官厚禄,荣华富贵不为所动,韬光养晦,连王陵都看不出来,功夫也是做到家了,同时也骗过诸吕,最后联手周勃完成最后一击,获得成功。
三国时,魏国的王昶在家训当中告诫子孙,“屈以为伸,让以为得,弱以为强。”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如果能以一时的委屈为了后来的伸展,以暂时的退让为了最后胜利的获得,以暂时的懦弱为了强大,那么人世间就根本不会有办不到的事情!古语有云,大智若愚,大巧似拙,这都是表现真正有才华、有头脑的人不轻易地把优秀展露出来而是藏起锋芒,韬光养晦,说通俗点儿就是揣着明白装糊涂,保存自我,创造时机。
在为人处世中,韬光养晦是生存之道,是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不得已而对敌示弱、献媚甚至不惜用苦肉计,为的就是麻痹敌人,以求得喘息、发展的空隙。其精髓就是孙子兵法里所说的“能而示之不能”。
不能都由着性子处世忍与让,足以消无穷之灾悔。古人有言:终身让路,不失尺寸。
——李叔同李叔同说:“为人处世,不可一切都由着自己的性子,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想怎么办就怎么办,要有所克制,克制任性的方法就在干一个‘ 忍’
字。与人相处,不可违背人性,要通顺人情,方法就在于一个‘恕’字。”
李叔同看到,任性的人做起事情来总是不管不顾,只要自己愿意,就不会考虑别人的感受,更不会考虑自己的行为会造成什么样的后果,结果既害了自己又害了别人。因此,李叔同在这里借这句禅语,对那些做事由着自己的性子的人提出了忠告。
在为人处世中,做事任性的人到最后总会为自己的任性付出代价,有时甚至是宝贵的生命。魏晋时期的嵇康就这样一个因为过于任性而丢掉性命的人。
嵇康是魏晋竹林七贤的杰出代表,也是当时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和音乐家。他愤世嫉俗,做事总是任性而为,根本不去管别人怎么看。
正是嵇康的任性决定了他一生悲剧性的结局。
钟会是魏国大臣钟繇的儿子,司马氏新贵刚一得势,他立即伏首依附,成为司马集团的重要人物。有一天,他带众宾客衣冠锦绣、乘骏马特地去拜访嵇康。嵇康非常精于锻铁,当时他正在宅内的大柳树下挥臂扬锤干得正欢。钟会一行人皓荡而来,嵇康非但不辍工相迎,连他们到后站立在自己身边时也毫不理会,视若无睹,仍干个不停,仿佛锻铁真是件其乐无穷、令人不忍罢手的大事。
钟会已久闻嵇康的放荡不羁,又是专程前来讨教,开始与众宾客垂手一默立一旁,静静等候。谁知一等就是一个时辰,而嵇康仍挥锤如初,丝毫无停歇之意。钟会心想,能让我这么耐心等一个时辰的,世上恐怕别无二人了,嵇康你也太张狂了。心中怏怏不乐,正欲打道回府,却不料一直不曾言语的嵇康在这时竟开口说道:“何所闻而来?何所见而去?”这话不说倒也罢了,钟会一听恨从心起:你小子当着这么多宾客的面给我冷脸我也就忍了,你非但无丝毫歉疚,竟还敢出言讥讽揶揄我!钟会强压怒火,硬邦邦地扔下了句“有所闻而来,有所见而去”,拨马就走。随意惯了的嵇康过后并未将此事放在心上,而钟会却一直耿耿于怀,伺机报复。后来吕巽、吕安兄弟的纠纷终于让其遂了心愿。
吕巽吕安兄弟俩都是嵇康的好朋友。有一天,吕巽奸污了吕安的妻子。事情败露以后,由于嵇康竭力从中和解,兄弟俩暂且平息了干戈。
岂料事隔不久,吕巽竟然恶人先告状,诬说吕安不孝,虐待老母,并诽谤中伤吕安。由于吕巽是钟会的红人,吕安有口难辩,竟身陷囹圄,被判处发配边地。吕安激愤难抑,上诉申冤,言辞中提及嵇康。嵇康向来耿介,仗义忘危,挺身陈述事情的来龙去脉,因此,也牵连入狱。曾被嵇康冷落戏弄的钟会大喜过望,欲就此置之死地而后快。他在司马昭面前进谗说:“忠于曹魏的将领毋丘俭起兵造反时,嵇康曾企图响应,并且嵇康、吕安等人平时言论放肆,菲薄汤武,攻击名教,为帝者不容,应予除灭,以正风俗。”司马氏对嵇康批评政治的激烈言论也早就不满,钟会这一搬弄口舌正中下怀,杀心顿起。不久,嵇康被杀于洛阳东市。
嵇康的被害不能不说是因为任性而为造成的悲剧。
一个人要成就大的事业,不能随心所欲、感情用事,对自己的言行应有所克制,这样才能使自己的错误、缺点得到抑制,不致铸成大错。高尔基说:“哪怕是对自己的一点儿小的克制,也会使人变得强而有力。”德国诗人歌德说:“谁若游戏人生,谁就一事无成,谁不能主宰自己,永远是一个奴隶。”所以在为人处世中,要主宰自己,必须对自己有所约束、有所克制。
处世不可居功自傲人在立下功劳以后,往往会觉得自己很了不起,把别人就不放在眼里了,殊不知,这样做隐藏着很大的危险。
——李叔同“在做某件事情时立下了功劳,自己因此而感到高兴,这也是人之常情,但一定不要居功自傲,如此才可避免不必要的麻烦。假如不懂得这个道理,最后吃亏的还是自己。”李叔同常用这句话来提醒一些人:
人在立下功劳以后,往往会觉得自己很了不起,就不把别人放在眼里了,殊不知,这样做隐藏着很大的危险。
南北朝时期的贺若敦和其子贺若弼就是因为居功自傲而最终惹祸上身的。
南北朝时,贺若敦为晋的大将,自以为功高才大,不甘心居于同僚们之下,看到别人做了大将军,唯独自己没有被晋升,心中十分不服气,口中多有抱怨之词,总想找个机会好好表现自己,以便求得加官晋爵。
不久,贺若敦奉调参加讨伐平湘洲战役,打了胜仗之后,全军凯旋。他自以为此次必然要受到封赏,不料由于种种原因,反而被撤掉职务,为此贺若敦十分不满。晋公宇文护知道后,十分震怒,把他从州刺史任上调回来,迫使他自杀。临死之前,他对儿子贺若弼说:“定江南,为国效力,而今未能实现,你一定要继承我的遗志。这舌头把命都丢了,这个教训你不能不记住呀!”说完便拿起锥子狠狠地刺破了儿子的舌头,想让他记住这血的教训。
光阴似箭,斗转星移,转眼几十年过去了,贺若弼也做了隋朝的右领大将军,但他没有记住父亲的教训,常常因自己功高而官位却比他人低而怨声不断,自认为当个宰相也是应该的。不久,还不如他的杨素却做了尚书右仆射,而他仍为将军,未被提拔,贺若粥更是气不打一处来了,不满的情绪和怨言便时常流露出来。
后来贺若粥的一些不满之词传到了皇帝耳朵里,结果贺若弼被逮捕入狱了。隋文帝杨坚责备他说:“你这个人有三太猛:嫉妒心太猛;自以为是,自以为别人不是的心太猛;随口胡说、目无长官的心太猛。”
因为贺若粥有功,不久也就被放了。但他还不吸取教训,又对其他人夸耀他和皇太子之间的关系,说:“皇太子杨勇跟我之间,情谊亲切,连国家的机密也都对我附耳相告,言无不尽。”
隋文帝得知他又在那里大放厥词,更加对其不满了,于是,就把他召来说:“我用高熲、杨素为宰相,你多次在众人面前放肆地说‘这两个人只会吃饭,什么也不会干,这是什么意思?’言外之意是我皇帝也是废物不成?”贺若弼回答说:“高熲是我的老朋友,杨素是我舅舅的儿子,我了解他们,我也确实说过他们不适合当宰相的话。”这时因他居功自傲,得罪了不少人,朝中一些公卿大臣怕受株连,都揭发他过去说的那些对朝廷不满的话,并声称他罪当处死。
隋文帝说:“大臣们对你都十分厌烦,要求严格执行法度,你自己寻思可有活命的道理?”贺若粥辩解说:“我曾凭陛下神威,率八千兵渡长江活捉了陈叔宝,希望能看在过去的功劳的分上,给我留条活命吧!” 隋文帝说:“你将出征陈国时,对高熲说:‘陈叔宝被削平,问题是我们这些功臣会不会飞鸟尽良弓藏?’高熲对你说:‘我向你保证,皇上绝对不会这样。’是吧?等到消灭了陈叔宝,你就要求当内史,又要求当仆射。这一切功劳过去我已格外重赏了,何必再提呢?”贺若粥说:“我确实蒙受陛下格外的重赏,今天还希望格外赏我一条活命。”隋文帝考虑了一些日子,念他劳苦功高,最终没有杀他,只是把他的官职撤销了。
父子两代人,同样因为居功自傲而心生怨恨,结果一个被杀,一个被免官,他们从前的功劳也就没有任何用处了。看来,在为人处世中,如何对待自己的功劳还真是一个值得重视的问题,有一点一定要记住,不管怎样都不要居功自傲,如若不然,最后只能是自讨苦吃。
持戒,必有福报深藏不露就叫持戒,必有福报。张牙舞爪,还没做什么就败了。所以为人要装聋作哑,绝群离俗,安然觅道,他的道才会被世人信奉。
——李叔同李叔同说:“深藏不露就叫持戒,必有福报。张牙舞爪,还没做什么就败了。所以,为人要装聋作哑,绝群离俗,安然觅道,他的道才会被世人信奉。”
的确,作为一个有才华的人,应该要做到不露锋芒,既有效地保护自我,又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才华,不仅要说服、战胜盲目骄傲自大的病态心理,凡事不要太张狂、太咄咄逼人,更要养成谦虚让人的美德。
锋芒太露而惹祸上身的典型在旧时是为人臣者功高震主。打江山时,各路英雄会聚一个麾下,锋芒毕露,一个比一个有能耐。主子当然需要借这些人的才能实现自己图霸天下的野心。但天下已定,这些虎将功臣的才华不会随之消失,这时他们的才能成了皇帝的心病,让他感到威胁,所以屡屡有开国初期滥杀功臣之事,所谓卸磨杀驴是也。韩信被杀,朱元璋火烧庆功楼,无不如此。
读过《三国演义》后可能会注意到,刘备死后,诸葛亮好像没有大的作为了,不像刘备在世时那样运筹帷幄、满腹经纶、锋芒毕露了。在刘备这样的明君手下,诸葛亮是不用担心受猜忌的,并且刘备也离不开他,因此,他可以尽力发挥自己的才华,辅助刘备,打下一片江山,三分天下而有其一。刘备死后,阿斗即位。刘备在白帝城托孤时当着群臣的面对诸葛亮说:“如果这小子可以辅助,就好好扶助他;如果他不是当君主的材料,你就自立为君算了。”诸葛亮顿时冒了虚汗,手足无措,哭着跪拜于地说:“臣怎么能不竭尽全力,尽忠贞之节,一直到死而不松懈呢?”说完,叩头直至流血。
刘备再仁义,也不至于把江山让给诸葛亮,他说让诸葛亮为君,怎么知道没有杀诸葛亮的心思呢?因此,诸葛亮一方面行事谨慎,鞠躬尽瘁,一方面则常年征战在外,以防授人“挟制”的把柄。而且他锋芒大有收敛,故意显示自己老而无用,以免祸及自身。这是当却韬晦之计,收敛锋芒是诸葛亮的大聪明。
所以李叔同说:“你不露锋芒,可能永远得不到重任;你锋芒太露却又易招人陷害。你施展自己的才华时,也就埋下了危机的种子。虽容易取得暂时成功,为自己掘好了坟墓。所以才华显露要适可而止。”
在为人处世中,深藏你的拿手绝技,你才可永为人师。因此,你演示妙术时,必须讲究策略,不可把你的看家本领都和盘托出,这样你才可长享盛名,使别人永远唯你是从。在指导或帮助那些有求于你的人时,你应激发他们对你的崇拜心理,要点点滴滴地展示你的造诣。含蓄节制乃生存与制胜的法宝,在重要事情上尤其如此。
“枪打出头鸟”这个道理相信大多数人都明白,锋芒毕露可能会招致自身毁灭,所以,做人要灵活不该出头时别出头。
仔细观察周围一些有人缘的人你会发现,他们与锋芒毕露的做法完全相反。他们“和光同尘”,毫无棱角,言语如此,行动也是一样。个个深藏不露,表面上看好像他们都是庸才,其实他们的才能,颇有出于你之上者;好像个个都很讷言,其实其中颇有善辩者;好像个个都无大志,其实颇有雄才大略而不愿久居人下者。但是他们却不肯在言谈举止上露锋芒,不肯做出众人物。
有句俗话说得好:“人怕出名,猪怕壮。”因为他们有所顾忌,言语露锋芒,便很容易得罪旁人,得罪旁人便成为自己前进的阻力,成为自己成功的破坏者。行动露锋芒,便要招惹旁人的妒忌,旁人妒忌也将成为你的阻力,成为你的破坏者。如果你的四周都是你的阻力或你的破坏者,在这种形势之下,你的立足点就会被推翻,哪里还能实现你有所抱负的目的呢?
有些人往往会狂妄自大,树敌太多,与同事朋友之间不能水乳交融地相处,究其原因就是因为在语言表达上、行为举止上锋芒太露,以致影响到他人。言语、行为之所以锋芒太露,是急于求知于人的缘故,这也是遭人妒忌的最大原因。
当然,采取这样的办法是不是就永远没有人知晓了呢?其实,只要一有表现自己才能的机会,你把握住这个机会,并做出过人的成绩来,大家自然就会知道你、赞赏你。这种表现本领的机会不怕没有,只怕把握不牢,只怕做出的成绩不能令人特别满意。你如果已经具有真实的本领,就要留意表现的机会,如果还没有真实的本领,就要赶快准备。
《易经》上说:“君子藏器于身,待时而动。”无此器难办,有此器不患无此时。锋芒对于人来说,有的是害处,而好处却很小。这种锋芒好比是额头上长出的角,额上生角必然会很容易触伤别人,如果你不去想办法磨平自己的角,时间久了别人也必将去折你的角,角一旦被折,其伤害也就太大了。
李叔同的人生经历也告诉我们,做人要灵活,不要太露锋芒。太露锋芒很有可能招致毁灭,而盖其锋芒方可图日后更大发展。
炫耀是做人的最大障碍凡事喜欢张罗,好玩耍,爱交朋友,这是修行的大障碍。
——李叔同李叔同说:“你的信心很深,但凡事喜欢张罗,好玩耍,爱交朋友,这是修行的大障碍。应该沉静下去,默默祈祷,则好处是不可限量的,注意啊!修行光有信心还不够,还必须谨慎修行,不能炫耀。”
李叔同的修行之道同样适用于做人。在生活中,当有人出类拔萃,与别人不一样时,人们普遍的心理不是希望他好,而是众人共同出击,把他拉回到跟自己一样的地步。
社会希望人们从众,与团体保持一致,无论这个团体是我们的朋友、家庭,或是同事,对着装、举止、说话和思想都明显的有规定好的“准则”,当我们对这些准则有所偏离时,我们就不会被社会接纳,就会受到他人的嘲笑。
如果你把一只螃蟹放进桶里,它会想办法用爪子钩住桶的边缘而逃走。然而,如果你把几只螃蟹放进桶里,就没有一只螃蟹能逃走,因为只要一只螃蟹靠近桶边,其他的螃蟹就会一拥而上把它拉回来。当然,螃蟹并不可能有意识地去阻挠同伴的成功,但是,这种现象似乎很典型地反映了人类的行为。这种表现,通常来源于人类的嫉妒之心,人们可能会感到他人的成功会映衬出自己的失败。
为人处世,遵守规则是远远不够的,更应掌握的,还是要了解人性,学会潜规则。过度表现自己是大忌,这只会让人心生厌恶,产生误会,无形中多了不少敌人。
新记者郑宇,报社把他分到娱乐版,跑剧院和影视娱乐圈,这可是个外快不少的美差,其他记者甚是羡慕,可第一天采访就遇见怪事。
开完记者会,导演突然偷偷塞了一包东西在郑宇的口袋,郑宇一看是钱,赶紧挡了回去。没想到上车后,导演把钱扔进了车窗,而司机居然不听郑宇喊停车,急忙开上马路。“拉拉扯扯不好看!”司机解释,摄影记者也跟着点头。这怎么好?郑宇急得一进报社就向主任报告,并把钱呈了上去。没两天公布栏贴出记功的告示,嘉奖郑宇的清廉,办公室人人都向郑宇道喜,甚至可以看到嫉妒的眼光。
尤其令人嫉妒的是这种行贿事件接二连三地发生。有一次到外地采访,某歌星的妈妈,居然半夜敲门,把钱从门缝塞进来,又像贼似的飞奔而去。
采访组长终于说话了:“以前我和志红跑影剧,都没这种事,为什么老发生在你身上?你自己也要检讨,从今以后换志红跑影剧。”
果然行贿事件不再发生,办公室又恢复了往日的平静。
是其他记者都廉洁到分文不取吗?可能不是!大家拿了红包,有谁会像郑宇那样去交给主任,而且还不止一次,这虽然可以证明自己的清廉而获赞扬,但是也引来了同事的嫉妒,使自己陷入了孤立。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挡了他人财路,也成了同事职场生存的威胁,成了众矢之的。这样一来,郑宇被贬“冷宫”也是迟早的事。而懂得什么时候自己露面,什么时候让同事、让领导得风光的人,在职场中才能如鱼得水,游刃自如。
年轻人失败,常败在不知道及时表现自己,也常败在过度表现自己。
在为人处世中,愈表现,愈得意,得意忘形地忘了别人的存在。
当然,人际之间的进退,是有很大技巧的,有些技巧近乎不合理,甚至可以称为狡诈。
古代皇帝御驾亲征的时候,即使正与敌人对阵的将军,可以一举把敌人击溃,不必再辛劳皇帝,但是只要听说御驾要亲征,就常常按兵不动,等着皇帝来,再打着皇帝的旗子,把敌人征服。
这按兵不动,可能姑息养奸,让敌人缓口气,而造成很大的损失,为什么不一鼓作气,把他打下来呢?
此外,御驾亲征,劳师动众,要浪费多少钱财?何不免掉皇帝的麻烦,皇帝岂不更高兴吗?
如果你这么想,就错了,甚至错得可能有一天莫名其妙地贬了职,甚至掉了脑袋。
其实,微妙就在于皇帝御驾亲征是为了亲自来“拿功”啊!
所以就算皇帝只是袖手旁观,由你打败敌人,你也得高喊:“吾皇万岁万万岁!”都是皇上的天威,震慑了顽敌。
因此,在为人处世中,聪明人懂得不过度张扬自己,锋芒过露,遭受他人嫉妒、打击,给自己带来不必要的麻烦。
大智若愚,不玩弄聪明做人要安分守愚,锋芒太露的人必一事无成。
——李叔同“我辈凡夫俗子,只需要安分守己,笨一点儿没关系,一辈子要干的事就是念‘南无阿弥陀佛’这六个字。如今我老了,如果有人问我佛法,我就这样告诉他。”李叔同经常这样告诫弟子,做人要安分守愚,锋芒太露的人必将一事无成。
老子曾告诫孔子说:“君子盛德,容貌若愚。”这里的盛德是指“卓越的才能”,整句话的意思是,那些才华横溢的人,外表上看与愚蠢笨拙的普通人毫无差别。无论是谦虚还是谨慎,可能会让不少人觉得是消极被动的生活态度。实际上,倘若一个人能够谦虚诚恳地待人,便会赢得别人的好感;若能谨言慎行,更会赢得人们的尊重。
老子还告诫世人:“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这句话的大意是,一个人不自我表现,反而显得与众不同;一个不自以为是的人,会超出众人;一个不自夸的人,会赢得成功;一个不自负的人,会不断进步。相反,老子告诫世人:“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足者不彰,自伐者载功,自夸者无长。”而如果一个人锋芒毕露,一定会遭到别人的忌恨和非议,甚至引来杀身之祸。
在为人处世中,不难遇到以下情景:有一些事,人人已想到、认识到了,却无一人当众说出来。这些人并非傻子,而是都学精了。人所共欲而不言,言者乃大傻也。杨修是历史的一面镜子,他的死殊不可惜,可他的死确实使后人清醒。人出名了,必会招人侧目,是惹祸的根由。
所以,欲名而好喜,岂非自招世人的轰恨吗?因此,应该懂得在名利两字上瞻前而顾后,适可而止,有所节制。
智者需学会守愚。所谓的守愚,实际上就是培养自己超凡的智慧与美德。郑板桥“难得糊涂”的字幅四处可见,但真正懂得这句话的含义并不容易。
“大勇若怯,大智若愚”是苏轼的观点。他在《贺欧阳少师致任启》
中说:“力辞于未及之年,退托以不能而止,大勇若怯,大智若愚。”我们可以理解为对于那些不情愿去做的事,可以以智回避之。本来有大勇,却装出怯懦的样子,本来很聪敏,却硬装出很愚拙的样子,如此可以保全自己的人格,同时也可不做随波逐流之事。真正的大智大勇者未必要大肆张扬,徒有其表,而要看其实力。
道家和儒家都主张“大智若愚”,而且要“守愚”。孔子的弟子颜回会“守愚”,深得其师的喜爱。他表面上唯唯诺诺、迷迷糊糊,其实他在用心功,所以课后他总能把先生的教导清楚而有条理地讲出来,可见若愚并非真愚。大智若愚的人给人的印象是:虚怀若谷,宽厚敦和,不露锋芒,甚至有点儿木讷。其实在“若愚”的背后,隐含的是真正的大智慧、大聪明。大智若愚,真是一种智慧人生!
建功立业,成名成家,这是每个有抱负的人所梦寐以求的,但立了功,取得了成就,应该如何对待呢?晏子认为应该是“省行而不代,不让而不夸”。要及时总结经验,不可骄傲自满,到处夸耀自己的功劳,沉溺于过去的成功中。一个人的功劳只能代表过去,未来的一切都必须重新开始,因此,做人应该有自知之明,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应摆正自己的位置,保持自谦上进的品格。须知,“一将功成万骨枯”,任何丰功伟绩并不是某一个人能建立的,而且功高会招小人嫉妒,自夸功劳必招他人怨恨,凶多吉少。不争功、不夸耀,像以往那样尽忠尽德,则会更令人钦佩。
守愚也有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积极守愚是以退为进,是一种积极向上的处世方法;而消极守愚,明哲保身,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人,是不会成就任何大事情的。
“大智若愚”、“难得糊涂”,在为人处世中,真正聪明的人往往表面上愚拙,这是一种智慧人生,真人不露相。《红楼梦》中有副对联: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这既是封建世家所推崇的处世哲学,也是当今社会行事所需要的处世技巧。芸芸众生共同编织着一张复杂的社会关系网,要想不被人情关系的旋涡所吞噬,必须学会自我保护。而大愚中有大智,木讷中有精明,无疑给我们指出了一条自救的捷径。
勿让“矜”字坏了事大着肚皮容事,立定脚跟做人。以仁义存心,以忍让接物。
——李叔同李叔同说:“尽管你有很大的功劳,都会被自夸自大毁了前程;当你犯了大的罪恶,如果不知道反悔也会毁了前程。”何为“矜”?此处意指自大、自夸。李叔同的这一句警世之言,不仅是在时时提醒自己,更是送给晚辈后生的一份厚礼。
李叔同不愧为一代宗师,对人性、世态的洞察真可谓入木三分。就像富人手中的钱一样,再多也禁不起无节制的挥霍,一个人的功劳再大,贡献再突出,也经不起一个“矜”字的侵蚀。在“矜”字面前,再高尚的人也会堕落,再优秀、强大的人也会变得不堪一击。
“矜”字害人之深,想必大家都有所耳闻。诚如杜牧在总结秦朝灭亡时所说:“灭秦者,秦也,非天下也。”现在我们套用一句俗话:“天作孽,犹可恕;自作孽,不可活。” 正是一个“矜”字让强大的秦朝自掘了坟墓。有时候我们最大的缺点就是自以为是,明明不懂的事情,偏偏要装做很懂的样子,结果到最后闹出不少笑话,重者命送黄泉,悔之晚矣!
所以有一位哲人说过这样一句话:智者是不会自傲自大、自以为是的,与“矜” 字为伴的只有蠢人!
三国时代,那位汉寿亭侯关羽,过五关,斩六将,单刀赴会,水淹七军,是何等英雄气概。可是他致命的弱点就是刚愎自用,固执偏激。当他受刘备重托留守荆州时,诸葛亮再三叮嘱他要“北拒曹操,南和孙权”,可是,当孙权派人来见关羽,为儿子求婚时,关羽一听大怒,喝道:“吾虎女安肯嫁犬子乎?”总是看自己“一朵花”,看人家“豆腐渣”,说话办事不顾大局,不计后果,导致了吴蜀联盟的破裂。最后刀兵相见,关羽也落个败走麦城、被俘身亡的下场。本来嘛,人家来求婚,同意不同意在你,怎能出口伤人、以自己的个人好恶和偏激情绪对待关系全局的大事呢?假若关羽少一点儿偏激,不意气用事,那么,吴蜀联盟大约不会遭到破坏,荆州的归属也可能是另外一种局面。
关羽不但看不起对手,也不把同僚放在眼里,名将马超来降,刘备封其为平西将军,远在荆州的关羽大为不满,特地给诸葛亮去信,责问说:“马超能比得上谁?”老将黄忠被封为后将军,关羽又当众宣称:
“大丈夫终不与老兵同列。” 目空一切,气量狭小,盛气凌人,其他的人就更不在他的眼里,一些受过他蔑视侮辱的将领对他既怕又恨,以致当他陷入绝境时,众叛亲离,无人救援,促使他迅速走向败亡。
不仅是古人,骄矜依然是现代人身上最大的毛病。
有的人依恃着自己的才能、学识、金钱等,目空一切,狂妄自大。
“狂”其实是不好的、要不得的,它的本意指狗发疯,如狂犬。做人如果与“狂”相结合,便会失去人的常态,便会产生不文雅的名声。
一般来说,人们称狂妄轻薄的少年为“狂童”,称狂妄无知的人为“狂夫”,称举止轻狂的人为“狂徒”,称自高自大的人为“狂人”,称放荡不羁的人为“狂客”,称狂妄放肆的话为“狂言”,称不拘小节的人为“狂生”。
狂妄与无知是联系在一起的,“鼓空声高,人狂话大”。举凡狂妄的人,都过高地估计自己,过低地估计别人。他们口头上无所不能,评人评事谁也看不起,总是这个不行,那个也不中,只有自己最好;在他们眼里,自己好比一朵花,别人都是豆腐渣。
有的人读了几本书,就自以为才高八斗,学富五车,无人可比,现时的文学大家、科学巨匠全都不在话下;有的人学了几套拳脚,就自以为武功高强,身怀绝技,到处称雄,颇有打遍天下无敌手的气势。然而,狂妄的结局只能是自毁、是失败。
人们常说:“天不言自高,地不言自厚。”自己有无本事,本事有多大,别人都看得见,心里都有数,不用自吹,更不能狂妄。在为人处世中,没有多少人乐意信赖一个言过其实的人,更没有一个人乐意帮助一个出言不逊的人。李叔同不知多少次劝诫自己的弟子、学生,无论何时、何地都要以谦虚为上,不可自作聪明地显示、夸耀自己的才能和实力。只有这样,才能不被人妒忌,才能不被一个“矜”字毁了前程。
谦虚处世是为隆重之德谦退是保身第一法,安详是处世第一法,涵容是待人第一法,恬淡是养心第一法。
——李叔同“聪明睿智的人明智的处世之道是以‘愚’自居;讲究道德的人的处世良方就在于‘谦恭’二字。”
李叔同所说的以“愚”和“谦” 自居,确实不失为一种明智的处世姿态,真正的聪明不是用来装饰门脸的,锋芒毕露的人最终伤害的反而是自己。没有人喜欢上来就牛气哄哄的人,为人处世要时刻收敛起你的傲气,真正的处世良方就在于谦恭二字。
谦恭不是一种故意做作出来的姿态,而是一个人内在品德和修养的高度表现。它不因学问博雅而骄傲自大,也不因地位显赫而处优独尊,相反,谦恭者学问愈深愈能虚心谨慎,地位愈高愈能以礼待人。谦恭不是卑下,也不是软弱,更不是无能。谦恭是一种情韵、是一种境界、是一种气质。谦恭也是一种修养,那种脸上没文化、肚里无墨水的鲁夫莽汉是不会谦恭的。与谦恭者在一起,像领略风光美丽的大自然,让你流连忘返;像喝陈年老酒,让你回味无穷;像诵读一首气韵十足的诗歌,让你掩卷长思。
而有些人的所作所为却让我们很失望,他们不知天高地厚,妄自尊大,就如井底的蛤蟆一样令人生厌。
春秋时代,有一天,楚国一位学识渊博的老先生正和弟子们聚在一起聊天。一位其父相当富有的弟子,趾高气扬地面向所有的同学炫耀:
他家在郊外的一个村镇旁拥有一望无边的肥沃土地。
当他口若悬河、大肆吹嘘的时候,一直在其身旁不动声色的老先生拿出了一张包括诸多国家在内的大地图,然后说:“麻烦你指给我看看,楚国在哪里?”
“这一大片全是。”学生指着地图扬扬得意地回答。
“很好!那么,京都在哪里?”老先生又问。
学生挪着手指在地图上找出来,但和整个楚国相比,的确是太小了。
“你所说的那个村镇在哪儿?”老先生又问。
“那个村镇,这就更小了,好像是在这儿。”学生指着地图上的一个小点说。
最后,老先生看着他说:“现在,请你再指给我看看,你家那块一望无边的肥沃土地在哪里?”
学生急得满头大汗,当然还是找不到。他家那块一望无边的肥沃土地在地图上连个影子也没有。他很尴尬又很觉悟地回答道:“对不起,我找不到!”
这就是了,任何人所拥有的一切,与有大美而不言的天地相比,与浩瀚无际的宇宙相比,都不过沧海一粟,实在是微不足道。从历史的长河来看,不管我们拥有什么、拥有多少、拥有多久,都只不过是拥有极其渺小的瞬间。人誉我谦,又增一美;自夸自败,又增一毁。无论何时何地,我们永远都要保持一颗谦恭的心。
谦恭,是许多有能力者所缺乏的美德,我们每个人可能都会拥有不同的才能,你拥有这些,不代表你比别人高明,也绝不要看不起不会的人,因为你会这方面的东西,别人也必有会你所不会的。所以,无论我们拥有怎样的才干,都不要心高气傲,不要觉得自己高人一等,不要觉得别人都该效法自己,否则,我们就成了“骄傲”的俘虏了!
我们通常所说的谦虚有两种:自知之明和谦恭。自知之明是智者的标志之一,太多的人由于没有自知之明而贻笑大方,但是自知之明直接的受益者是自己。所以,在这里我们更看重的是谦恭。谦恭跟傲慢一样,是在人际互动中表现出来的,但是方向正好相反,谦恭是一种优良的品格。谦恭首先应具有自知之明,知道自己目前的地位和条件。如果有优于别人之处,都是暂时的和相对的;如果不保持努力我们会朝向下的方向滑行,甚至前功尽弃;如果别人努力,很快能在这些方面超过自己。
爱因斯坦是20 世纪世界上最伟大的科学家之一。他的相对论以及他在物理学界其他方面的研究成果,留给我们的是一笔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财富。然而,即使成功的他,也还是在有生之年不断地学习、研究。活到老,学到老。
有人去问爱因斯坦,说:“您老可谓是物理学界空前绝后的人才了,何必还要孜孜不倦地学习呢,何不舒舒服服地休息呢?” 爱因斯坦并没有立即回答他这个问题,而是找来一支笔、一张纸,在纸上画了一个大圆和一个小圆,对那个人说:“在目前情况下,在物理学这个领域里可能是我比你懂得略多一些。正如你所知的是这个小圆,我所知的是这个大圆,然而整个物理学知识是无边无际的。对于小圆,它的周长小,即与未知领域的接触面小,他感受到自己的未知少;而大圆与外界接触的这一周长大,所以更感到自己的未知东西多,会更加努力地去探索。”
这是多么好的一个比喻,深刻地阐述了谦虚的内涵。
承认自己无知、少知为智者之举。谦虚态度和强烈的求知欲,叫人敬仰;自我感觉良好、自以为知之甚多者,则恰恰给人一种无知的印象。
老子说:“崇高的德好似峡谷,广大的德好似不足,刚健的德好似怠惰,质朴而纯真的德好似混浊。最洁白的东西,反而含有污垢。”《易经》中说:“谦虚可以亨通,开始或许不顺利,但由于谦逊,必然得到支援,最后能够成功。”又说:“谦逊,通行无阻。因为天的法则,是阳气下降,救济万物,而且光明,普照天下;地的法则,是阴气上升,使阴阳能沟通,所以亨通。天的法则,使满盈亏损,使谦虚增益;地的法则,改变满盈,使其流入谦卑;鬼神的法则,加害满盈,降福谦虚;人的法则,厌恶满盈,喜好谦虚受到尊敬,发出光辉,在卑贱时也不违背原则。所以,君子能够有始有终。”《易经》对谦虚的阐释格调特别高,可见我国传统文化是如何尊重谦虚的。
多一分恭敬,就会多一分福慧要想从佛理中得到实际的好处,就必须以恭敬的态度感悟它,有一种恭敬的态度,就可以消除一些罪业,获得一些福业。
——李叔同1922 年,李叔同欲拜庆福寺的寂山长老为师,寂山长老感到很不安,他认为自己佛学修为甚浅,而李叔同声名远扬,自己非常尊敬李叔同。于是,再三推辞,不肯接受。李叔同越发谦虚恭敬,再三恳求,又请壁华、孟由二居士劝说,寂山长老这才答应下来。
拜师的那一天,李叔同按照拜师的礼仪去拜见寂山长老。后来,他又郑重其事,在报上刊登声明。在此之后,无论在何种场合,或者书信往来,均以师礼待之。
李叔同说:“要想从佛理中得到实际的好处,就必须以恭敬的态度感悟它,有一种恭敬的态度,就可以消除一些罪业,获得一些福业。”
从李叔同的身上,我们看到了一个谦卑、恭敬的高尚之人,对待老师是何等的恭敬和虔诚,也正因为李叔同具有这种胸襟和态度,才使他受到世人和后人的尊敬和景仰。
有人说:谦卑是智慧的开始,恭敬是福气的源泉。此言不差焉。
《百喻经》记载了一则猎人赠与四个商人儿子猎物的故事。
在梵授王统治的波罗奈国有四个富商。他们各有一个儿子,都长得风流倜傥,且喜欢结伴而行,共闯江湖。有一天,四位商人之子又一起出城,途坐在路边休息,互相交谈自己近来的所见所闻。这时,有一位猎人打猎回来,车上装了许多猎物,其中鹿就不少。猎人驾着马车疾驰而来,准备进城卖掉这些猎物。
四个年轻人看到满载猎物的马车驶来,其中一个迅速从地上站起来,说道:“我向猎人要块肉去。”话音刚落,他已经走到马车前,很不礼貌地说:“喂!打猎的,割块肉给我!” 猎人见这个年轻人如此傲慢无礼,便不卑不亢地回答:“向人索要东西,怎么能以这样的口气呢?要和气换和气才对呀!我不会拒绝你的要求,但是会按照你的言辞来决定给你哪一块肉。”说完这番话,猎人便念了一首偈语:
“公子所要肉,出言欠和逊;
按君言粗鲁,只配得筋骨。”
第一位商人的儿子拿着猎人给他的鹿骨,悻悻地退回原来坐的地方。第二位商人的儿子也站了起来,说道:“我也向猎人要块肉。” 他来到猎人面前,和颜悦色地说:“大哥,能给我一块肉吗?”猎人笑着说:
“当然可以。我也会按照你的言辞来决定给你哪一块肉。” 接着,猎人扶着车把,也念了一首偈语:
“人说尘世中,兄弟手足情;
按君言辞和,送君鹿腿肉。”
第二位商人的儿子拿着猎人给他的鹿腿,高兴地回到路边。第三位商人的儿子也站了起来,说道:“你们都向猎人要了肉,我也去。”
他来到猎人面前,满脸笑容,用温和、尊重的语调说道:“老爹,请给我一块肉好吗?” 猎人也报以一笑,很爽快地说:“我会按照你的言辞决定给你哪一块肉的。” 说完这话,他又念了一首偈语:“呼一声爹,为父心头颤;按君言辞敬,赠君心头肉。”
第三位商人的儿子拿着猎人给他的鹿心,愉快地回到年轻的朋友们身旁。第四位商人的儿子迎着他站起身来,说道:“我也去向猎人要肉。”他来到猎人面前,含着亲切的微笑,诚恳而又尊敬地说:“朋友,打猎辛苦了。能否赏我一块肉?”猎人也礼貌地微微颔首道:“没问题,朋友,我将会按照你的言辞来决定给你哪一块肉。”第四次念起偈语:
“村中若无友,犹孤居森林;按君言辞美,赠君倾我车。”
猎人恐怕年轻人没听清楚,再次强调:“朋友,上车来吧!我要将这整车猎物都送到你家里去。” 第四位商人的儿子也不客气,让猎人驾车把满车鹿肉送回自己家。他吩咐仆人卸下肉后,让厨子马上烹煮,热情地招待猎人。他俩边饮酒边交谈,吃喝了整整一夜,尽兴而散。
向同一位猎人索要鹿肉,但是因为态度不同,结果也是大不相同。
态度傲慢、言语不敬的年轻人得到的只能是筋骨;和颜悦色,以兄弟相称的年轻人得到的是鹿腿;满脸笑容,用温和、尊重的语调相称的年轻人得到的是鹿心;真诚、恳切,把对方视为朋友的年轻人得到的是满车鹿肉。从这个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到,以恭敬的态度对人,取得的效果是不一样的。对人多一分恭敬,自己则收获一分福慧。在人际交往中也是如此,谦卑和恭敬能够起到重要的作用。要想获得更多的福慧,就要努力做到以恭敬的态度对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