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秘史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火力支柱——捷克式ZB-26轻机枪

2009年,战争题材电视剧《我的团长我的团》红极一时,军事迷得以重温了中国远征军那段铁血悲凉的历史,重新见识了那些或熟悉或陌生,但都为抗战大业做出过莫大贡献的神兵利器。神神叨叨的团长龙文章永不离手的是一把恩菲尔德步枪,斯斯文文的张立宪把沉重的巴祖卡扛在肩膀上,唯唯诺诺的豆饼将Mark Ⅱ手榴弹挂满身上……不过,要说最阳刚的人物和最威猛的大枪还得是东北大汉迷龙和他的捷克式轻机枪。

历史渊源

作为一款抗战名枪,捷克式轻机枪的造型特殊,棱角分明,极有立体感,一般看过抗战题材影片的中国人都应该非常熟悉这款武器。和其他的抗战武器有所不同,捷克式轻机枪还是八路军和新四军大量使用的一款武器。从五次反围剿开始,到八年抗战,再到解放战争,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军队都大量地使用了这款武器,其中抗战期间使用这款武器的数量最多。

“一战”结束前,捷克是哈布斯堡家族统治的奥匈帝国的一部分。在奥匈帝国中,捷克的地位非常重要,捷克贵族充斥着奥匈帝国的贵族阶层,捷克的文化也深深地影响了奥地利文化,当时的捷克军队是一水的奥匈帝国装备,总体水平比较精良。然而好景不长,奥匈帝国所在的同盟国集团输掉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哈布斯堡家族风光不再,整个帝国分崩离析。捷克在法国的帮助下脱离了奥匈帝国的控制,宣布独立。“一战”结束后,捷克投入了英法两大强国的怀抱,法国为了在东欧建立一块防德反苏的阵地,对捷克进行了全方位的援助,其中的重点就是军火武器。但是法国人很快感觉到“培养小弟”难处不少:由于捷克刚刚独立,军工底子薄弱,捷克军队的武器装备五花八门,除了“一战”时期遗留的奥匈帝国制式装备、英法援助的部分武器,还有从美国和日本进口的部分步枪和十几种口径弹药,几乎算得上“世界轻武器的博览会”。这些武器不但口径各不相同,零件无法互换,维护和补给简直变成了一场噩梦。无奈之下,捷克决定在法国的帮助下实现武器的本土化,其中捷克式轻机枪就是其中的经典之作。

小国制造

1920年,捷克枪械设计师哈力克在布拉格军械厂开始设计一种全新的轻机枪。哈力克是一位出色的枪械设计大师,他凭借自己的天赋造出一把样枪,取名为布拉格一式。这把样枪的供弹方式和重机枪一样,都是使用马克沁机枪的帆布弹带供弹,当时轻机枪的概念并不成熟,这种设计思路可以理解。不过当时的捷克军方对这把机枪并没有好印象,也没有予以太多的重视。但是出乎他们意料的是,布拉格一式在测试中的表现和当时著名的勃朗宁、麦德森、维克斯机枪不相上下,部分性能甚至还超过了这些大名鼎鼎的枪械。喜出望外的捷克军方立即要求布拉格军械厂在布拉格一式的基础上进行二次开发,哈力克欣然接受了这个具有挑战性的任务。

1923年,捷克军方向国内、国外的军工企业发出竞标邀请,为本国军队挑选制式的步枪和机枪。这次,哈力克携带他的布拉格二式参加了测试,结果他的新枪测试成绩仅次于丹麦的麦德森轻机枪(世界上第一种大批量装备的轻机枪)。哈力克对此并不满足,他继续改进自己的设计,终于研制出了布拉格I—23型轻机枪。这款新枪采用伸缩式枪托,可以迅速更换机枪枪管,装有稳定的两脚架,已经具备了现代轻机枪的全部特征。在性能方面,该枪不但射击精确,而且火力持续性和稳定性良好,曾在测试中连续射击数千发,精度没有任何变化,让各国的枪械设计师们惊叹不已。再加上它又是捷克本国设计,最终被捷克军方选中,成了捷克军队的制式武器。不过此时布拉格军械厂的经营出现了问题,无力大量生产这款武器,所以在1925年11月,布拉格军械厂与国营勃诺兵工厂合作生产。新枪在1926年4月为捷克军方验收合格,同年正式大量生产,定名为国营勃诺兵工厂26型机枪,简称ZB—26。值得一提的是,由于捷克国内的经济并不发达,维持军工企业正常运作相当困难,所以ZB—26除了装备捷克军队以外,还大量出口到国外换取外汇。整个20世纪30年代,捷克式轻机枪一共对外出口12万挺,中国、伊朗、伊拉克、埃及、智利、瑞典、土耳其等十多个国家都成了这款机枪的客户,当然VIP客户还是中国。

∷1944年,一个中国机枪小组在抗日战场上

捷克式轻机枪是一种性能优异、装备国家众多,在世界枪械史上具有重要地位的轻机枪。电视剧《我的团长我的团》中,虞啸卿对捷克式的评价是——“和它相比,日本人的歪把子就是‘孱孙’。”

简单就是王道

以现代的眼光来看,捷克式机枪是一种比较复杂的武器,其零部件过多,部分零件还需要细致的加工,并不像“二战”时期苏联的转盘机枪和“二战”后的轻机枪那样便于生产。但是,放在20世纪30年代去看,捷克式的结构已经是非常简单,加工也不需要高难的工艺,只要有相关的详细图纸,受过基本训练的技工利用较少的机器就可以制造,最好的例子就是捷克式在中国的大量仿制。20世纪30年代,中国几乎没有什么像样的重工业,能够大量生产的大都是技术含量较低的武器。在抗日战争爆发前,中国的军工企业仿造了4万挺左右的捷克式轻机枪,几乎相当于捷克式外销总量的三分之一。除了国民党政府的中央军外,地方军阀控制的军工厂也大量仿制了该枪。有趣的是,聪明的中国人根据自己的国情,将原本就结构简单的捷克式进行了进一步的简化,很大程度上减少了原材料的消耗,缩短了制造工时,改进了捷克式的缺陷,甚至还发明了侧面供弹的捷克式机枪(捷克原产的都为机枪上方弹匣供弹模式)。除了结构简单外,捷克式机枪还是一种非常坚固耐用的武器,即使在激烈的战争和恶劣的自然环境下也很难损坏。“二战”期间,日军甚至为他们仿造的捷克式机枪安装刺刀,作为拼刺的武器,这一方面是日本人传统的“刺刀万胜”思想作祟,另一方面也体现了捷克式的坚固程度。和捷克式不同的是,日军的歪把子机枪(大正十一式轻机枪)不但结构复杂,而且非常容易卡壳或损坏。所以,日军对中国军队的其他武器或许不屑,但一旦缴获了捷克式机枪,日军往往会留下自己使用。

精准打击

作为“二战”中射击最为精确的轻机枪,捷克式在有经验的射手操控下,基本上可以做到指哪打哪。根据参加过抗战的中国老兵回忆,捷克式在有效的射程内(900米),可以有效地压制日军的机枪和步兵,一些老兵甚至可以用其击中数百米外电线杆上的瓷壶或者击落天空中的飞鸟。在日本老兵东史郎的回忆录中,日军对捷克式机枪一直心有余悸,东史郎曾亲眼目睹日军在一次冲锋中有二十多名士兵被捷克式机枪扫射击毙。除了射击精确外,捷克式机枪还具有令人惊叹的持续射击性能。由于捷克式机枪可以迅速更换枪管,这让它可以轻松应对枪管过烫的问题。实战中,捷克式机枪连续射击一两个小时,也不会出现卡壳和炸膛的情况。

和美军装备的勃朗宁轻机枪不同,勃朗宁轻机枪由单兵携带,捷克式为了保持火力的延续性,一般有一个射手和一个副射手(也称“弹药手”,《我的团长我的团》中豆饼充当的就是副射手的角色)。实战中,捷克式机枪的弹药日消耗量大约为1000发左右,而捷克式机枪本身的重量就将近10千克,机动作战的射手很难再携带大量的弹药,所以弹药和备用枪管一般都由副射手携带,这种两人机枪小组的配合模式大大提高了捷克式机枪的实战性能。在抗日战争中,作战经验丰富的中国军队往往将两挺捷克式机枪交替使用,多少能弥补重机枪缺乏所带来的火力不足。

由于使用7.92毫米弹药,捷克式机枪有着不凡的杀伤力。实战中,中弹者非死即伤,尤其是该枪射击以两三发连射为主,中弹者基本都是身中数弹,基本可以做到枪响人倒,中弹部位往往是一个碗口大小的伤口,一般很难治疗。除了杀伤敌方步兵外,捷克式机枪还能完成一定的防空任务,发明这一战术的就是八路军。抗战时期,国民党正规军的条例规定:没有四挺重机枪或一个步兵排的齐射火力,不得实施防空作战,以免无谓的损失。装备简陋的八路军没有这个条例,即便只有一个人、一杆枪,也敢于对空射击,集中使用捷克式机枪更是八路军防空作战的不二法门。1943年9月,八路军晋察冀部队就曾使用两挺捷克式机枪击落了一架日军九八式侦察机,在现在的抗战题材影视剧中也经常能看到类似的镜头。

而作为捷克式机枪最大的“受害者”,侵华日军士兵对捷克式机枪的杀伤力深有体会。抗战的最初几年中,日军发现自己装备的5毫米口径的“歪把子”机枪在对射中根本不是捷克式机枪的敌手。每次进攻中国军队的防御工事,如果飞机重炮不能摧毁中国守军的捷克式机枪,就必须依靠九二步兵炮或掷弹筒完成这个任务,否则就意味着较大的伤亡。日本很快模仿捷克式造出了7.7毫米口径的九六式和九九式轻机枪。它们的外形和捷克式非常类似,性能则要差一些,这两种机枪在抗战中后期逐步淘汰了歪把子机枪,成为日军在太平洋战场和美军作战的主要武器。

速成训练

捷克式机枪的射击训练十分简单,即使没有受过任何机枪射击训练的士兵,只需要接受几个小时简单的指导,就可以使用该枪作战(当然实际效果就比较差了)。抗日战争中,桂军、川军等地方士兵都是在战前仓促领取捷克式机枪,经过短短数日的培训后就上阵杀敌,而这些士兵使用机枪的战绩却非常不错,很好地说明了捷克式容易上手的特点。相反,日军的歪把子机枪由于采用了极为怪异的漏斗式供弹方式,没有受过长期训练的士兵根本无法进行连发射击。在实战中,一个中国机枪手中弹牺牲,很快会有另一个老兵接过机枪继续射击。而日军歪把子机枪手如果中弹毙命,往往无人能够接替他位置,造成步兵班的火力大为减弱,这让日军步兵部队吃过不少苦头。

∷使用捷克式机枪对空射击的中国士兵

由于在进攻和防守两端都能发挥作用,还有着完美的弹药通用性(使用7.92毫米步枪弹的捷克式机枪可以使用中正式步枪或者汉阳造的子弹),捷克式机枪对于中国军队来说简直是完美的武器,以至于一把捷克式机枪经常使用很多年,即使枪身和两脚架损坏,往往也舍不得丢弃。

我们都知道,对于轻机枪这种连发武器来说,过快的发射速度必然导致枪管过热,枪管的更换速度在实战中就显得非常重要。和其他机枪不同,捷克式更换枪管的步骤极为简单:只要将枪管上的固定环向上转,脱离闭锁的凹槽,即可向前摘掉枪管。之后反方向操作把新枪管换入,固定即可。熟练的机枪射手在副射手的帮助下,整个步骤只需要不到十秒钟的时间。一般来说,轻机枪每射击200发子弹,就需要更换一次枪管。如果射击频率较慢,这个数字可以达到250发。捷克式可以快速更换枪管的特点,使得战场上枪机火力中断的时间更短,对于极度依赖机枪火力的中国军队来说,这无疑是一个福音。

问题所在

像所有特点突出的武器一样,捷克式也有自己无法回避的缺点。首先,它的装弹量过小,20发的直弹匣对于机枪这种连射武器显然不太够用。即便是老道的射手每次射击都采用两三发的短点射,七八次点射也会射光弹匣中的子弹,更换弹匣必然造成火力的中断。在激烈的战斗中,作为火力支柱的捷克式机枪一旦哑火,必然导致压制能力下降,日军很可能趁机突破中国军队的阵地。不过在整个“二战”时期,装弹量的问题几乎困扰着所有国家的轻型机枪,美国人的勃朗宁机枪使用的也是20发弹匣,德国伞兵装备的FG42机枪也是20发弹匣。唯一不同的是苏联的转盘机枪,该枪采用了47发弹匣供弹,但是全枪重量严重超标,算是轻机枪中的另类。

在“二战”时期,轻机枪的设计思路并不是长期的持续射击,而是通过短点射和长点射来杀伤敌人有生力量,或者压制敌人的轻机枪火力。至于持续不断的射击,或者对集团敌军进行大面积火力压制,那是重机枪应该承担的任务(像维克斯这种水冷式重机枪可以持续射击数小时),所以捷克式装弹量小的问题在当时的欧洲战场也不是不可接受的。可在中国,由于重武器严重匮乏,轻机枪必然要承担很多分外的“工作”,它装弹量小、换弹匣频繁的缺点就被放大了。实战中,日军老兵往往会利用中国军队更换弹匣的时刻冲锋,用手榴弹打掉机枪。针对日军这一战法,聪明的中国机枪射手经常在还有三四发子弹时,突然更换弹匣,让日军无法估计更换弹匣的时间。不过作为机枪来说,装弹量自然是越大越好,英军根据捷克式改进的布伦机枪就采用了30发弯弹夹供弹的模式,火力的持续性增加了二分之一。当然,这种改进的代价也很大,整枪的重量大了很多,便携性有所下降。

捷克式机枪的第二个毛病是它独特的上方供弹模式,突出的方形弹匣会影响射手的视线。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捷克式机枪没有采用普通枪械的直线瞄准模式,它的瞄准装置是斜出枪体的设置。虽然这种设计并不影响射击的准确性,但确实会影响射手的视界。对于机枪手来说,射击视线是非常重要的,因为这直接关系到射击的范围和角度。在中国战场中,机枪手的主要威胁除了迫击炮和掷弹筒外,主要就是敌方机枪的压制和隐藏的狙击手,良好的视线能让机枪手更好地打击敌人,保护自己,这一点算是捷克式的小小缺陷。

支柱武器

20世纪初的中国军工生产相当落后,由于军阀混战,还受到西方世界长期的军事制裁和禁运(1919年,美国倡议对中国施行武器与军火禁运,从1919年到1929年长达十年之久)。步枪、手枪这些小型武器可以通过走私的方式获得,重机枪、火炮之类的武器,外国小型兵工厂无法生产,大的兵工厂考虑到国际公约,又不会参与走私。如果自己制造,当时的中国可以勉强产生一些步枪和手枪,而对于重机枪等武器的生产,基本上是有心无力的。抗战爆发前,国民党政府的中央军中大部分的步兵师满员编制为九千六百人,装备有3900支步枪,每名士兵20发子弹;轻重机枪274挺,其中重机枪还占不到10%。如果是杂牌师或者新编师,甚至可能一挺重机枪都没有。

按照“二战”时期军史学家的普遍观点,只有多人操纵的连发武器才是基层步兵的火力支柱,所谓多人操纵的武器就是重机枪或者通用机枪。它们使用弹链或者弹箱供弹,采用水冷或者气冷的冷却方式,一般可以持续射击数个小时。在“一战”中,重机枪有过一天击毙数万人的记录(索姆河战役)。在非洲,殖民地的几十个警察,使用两挺重机枪就屠杀了三千名祖鲁武士。可对于落后的旧中国来说,根本没有足够数量的重机枪作为步兵支柱武器。所以捷克式轻机枪一经诞生,目光敏锐的中国人就注意到了这种可靠性极强、价格较低的武器。

1927年,中国正式购入了捷克式轻机枪。此后的十几年中,通过走私和仿制,捷克式轻机枪很快成为国民党中央军和各派军阀的制式装备。抗战爆发前,国民党中央军的甲种师算是中国装备不错的师级单位,他们一般装备274挺捷克式机枪。那些家底雄厚的精锐部队,比如中央军准德械的第88师、西北军张自忠将军的“老虎师”——第38师(名为师,实际上为军级单位,总兵力超过两万),基层编制都是一连三排九班,基本上一个班一挺轻机枪,一个师装备近700挺捷克式机枪,不过这样的部队在当时的中国算得上凤毛麟角。对于地方杂牌军来说,捷克式机枪是不折不扣的“珍稀武器”,一个排甚至一个连才有一挺。装备不足的八路军则更为窘迫,每一挺捷克式机枪都被当作珍宝一样对待,甚至可以从装备捷克式的数量来判断某支八路军是否为主力部队。

实战表现

在八年抗战中,中国军队虽然也装备了少量的重机枪,但是日军配备有大量的九二式步兵炮和掷弹筒,中国军队的少量重机枪往往在战斗开始阶段就会被日军的重炮或步兵炮摧毁。而捷克式机枪就完全不同了,它可以随时更换阵地,让日军如同狗咬刺猬,无法下嘴。在和歪把子机枪的对射中,捷克式机枪也占尽上风,日军如果不能确定中国军队阵地上的捷克式轻机枪已被摧毁,一般不会冲锋,因为如果此时冲锋,会承受重大的伤亡。

要论捷克式轻机枪的使用技巧,中国军人认第二,恐怕没有谁敢认第一。中国有句老话——新兵怕炮,老兵怕枪。新兵心理承受力较差,铺天盖地的炮火会让他们承受巨大的伤亡和心理压力,而老兵久经考验,他们更担心精准的冷枪和轻机枪的准确点射。一般的重机枪的扫射,老兵并不在乎,因为是重机枪是一定概率的面积射击,老兵凭借经验有躲闪的余地。但是对于捷克式精准的两三发子弹的长短点射,只要被瞄准射击,无论有多高的军事素质也无法躲闪。进攻作战时,捷克式机枪可以跟随着步兵迅速前进,不断提供及时的火力支援。在很多的关于抗战或解放战争题材的影片中,八路军或者解放军中都会有一位身高体壮、性格豪放的机枪手平端着捷克式机枪,一边冲锋一边射击,这似乎已经成了国产导演塑造英雄人物的不二法门。

最后用《我的团长我的团》中师长虞啸卿的那段话为捷克式轻机枪盖棺定论吧——“小日本用刺刀捅我们,我们就用大刀砍他们。可是你们现在用不着砍,你们有更好的——捷克式轻机枪,日本人的歪把子和他比是“孱孙”,去了,就是你们的……最重要的是,去了有鬼子可以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