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中国美丽吉林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大布苏泥林披毛犀之乡的地质奇观

泥林,是潜蚀地质地貌的别称。大布苏泥林位于吉林省乾安县西南40千米的大布苏湖东岸,东西2千米,南北7.5千米,位于大布苏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当地人称泥林为狼牙坝,因其顶部平整如坝,而从湖中望去如狼牙交错而得名。这里是我国唯一的大面积潜蚀地质地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在这里曾出土大量的披毛犀化石,故而又被称为“披毛犀之乡”。

大布苏泥林的自然环境和特征

大布苏湖所在的松嫩冲积湖积平原,在大地构造上为松嫩盆地中央凹陷的一部分,是一个中生代、新生代以来持续沉降,并堆积了巨厚的中新生界沉积的盆地式平原。松嫩盆地基底为前侏罗纪的变质岩系,盖层为中新生界沉积,厚达4000~5000米。大布苏泥林就位于大布苏湖东侧。

大布苏泥林

据专家考证,泥林绝不同于土林,其形成、演变和景象等独具特色,是中国绝无仅有的景观。有“路南石林甲天下,苏布泥林天下甲”之美誉。风雨雕刻,景象变幻,日日月月添姿色,春夏秋冬又不同。晴日,壮哉组练从天来,人间有此堂堂阵;雨时,怒涛顷刻卷泥丸,十万军马吼鸣瀑;雾中,四方迷惑共一色,水气山烟人徘徊;风起,瑶池姐妹弄琴弦,笑撒脂粉漫尘寰;雪飘,神翁仙女齐横笛,吹落琼花到世间。

泥林细节展示

这里沟壑纵横,叠峦起伏,泥柱如林,连峰接岭,土壁陡峭,形状各异。这里的泥林,形似锯齿,状如狼牙,脉脉相连,横卧南北。

大布苏泥林地质地貌景观,分布在大布苏湖盆东侧二级阶地边缘,以第四纪黄土状土体沉积为主。泥林系指在干燥气候环境中,黄土状土体经长期侵蚀与潜蚀而形成的成群柱状地形。松散沉积顶部大多胶结紧密,对下部土层有保护作用,并且黄土状土体有一定的垂直节理发育,经暴雨径流强烈侵蚀和地下水潜蚀,形成千沟万壑、千姿百态、土柱林立的景象,其形象拟人拟物,栩栩如生,形态独特,分布集中。

大布苏泥林形成于晚更新世末期,主要是因为以下几方面的因素作用形成的。首先是地形地貌因素,大布苏湖盆的出现为泥林的形成和发育提供了空间和场所,晚近时期的地壳运动以及地面被强烈切割形成的沟谷发生的侵蚀、潜蚀作用,为泥林的发育提供了充分的可能性。其次,在新构造运动的作用下,形成大布苏湖盆东西两岸边地形地貌特征不对称,东岸冲沟发育,侵蚀、潜蚀和溶蚀作用强烈,从而形成各种泥林地质地貌景观,沿冲沟强烈切割,使晚更新世地质剖面出露和猛犸象—披毛犀古生物动物群化石被暴露。再次,由于泥林的黄土状土体极易被降水侵蚀和当地丰富的地下水潜蚀,从而才在地质岩性上出现了形成泥林的可能。最后,由于大布苏湖盆地区盛行西南风,春季风力强劲,泥林处于迎风面上,故此锋利的作用对泥林的形成不可忽视。综上所述,大布苏泥林的形成和发育是地形地貌、新构造运动、地质岩性、地下水和风力等多种因素长期综合作用的结果。

“狼牙坝”是当地群众对泥林地质地貌景观又一形象化的称谓。这是因为泥林所形成的土柱,呈现各种锋利尖耸,酷似狼牙,人们站在大布苏湖向东望,阶地陡坝参差不齐,如一险峻的裸岩高坝。这些狼牙土柱有的类似金安塔,有的如布达拉宫,有的像乌龟望日,有的如驼峰。远望一片灰白色的峭壁裸峰及纵横交错的沟岔,更显粗犷而神奇。在雾天或风天,云雾缭绕或沙尘弥漫,湖光山影时隐时现,充满神秘的色彩。有人称这一根根傲然挺立的土柱,似斧凿,胜刀刻,像石雕,如泥塑,一柱一姿,一根一态,形态奇绝。有的学者专家称这种泥林为“黄土喀斯特”、“似喀斯特”、“假喀斯特”。由于潜流沿黄土状土体的垂直节理、裂隙或动物旧穴的溶蚀作用而形成许多类岩溶地形地貌,如陷穴、旧穴、土桥,有的似溶斗,似落水洞,直径几厘米或几米不等。

来自泥林中的披毛犀

2000年,原长春地质学院刘翰、林泽蓉教授与吉林省乾安县大布苏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同志一起,在乾安泥林中进行了抢救性发掘,在不到100平方千米范围内,出土了500多件哺乳动物化石,其中披毛犀化石共有300多件,19个个体。刘东生院士、胡长康教授对这些化石进行了观察和鉴定后说:在这样短暂的时间和如此小范围内出土了这样多的披毛犀化石在国内外实属罕见,真不愧为披毛犀之乡。古生物学家胡长康教授欣然提笔写下了“披毛犀之乡”五个大字。这五个大字被雕刻成石碑耸立在吉林省乾安县大布苏博物馆的大门口。一雄一雌两具披毛犀化石骨骼也在大布苏博物馆展出。

大布苏泥林出土的披毛犀化石

披毛犀化石群产在大布苏东岸二级阶地潜蚀沟内灰白色粉沙地层中。出土的化石中有两头较完整的披毛犀化石,它们有完整的头盖骨、下颌骨、颈椎、肩胛骨、四肢及部分脊柱与肋骨。通过修复、装架和研究表明,两头披毛犀分别为一雄一雌。雄性披毛犀长4.2米、高1.87米,鼻中隔半封闭,盆骨较小;雌性披毛犀长3.48米,高1.78米,鼻中隔封闭,盆骨较大。除了这两头较完整的披毛犀化石骨架之外,还有17对披毛犀距骨、6个右跟骨、2个头盖骨、12个寰椎、6个枢椎、14个右侧掌骨和7个右侧盆骨等300多块披毛犀化石,另外还有大量的难以辨认的碎骨化石。这样多的披毛犀化石同时出土,真不愧为披毛犀化石之乡。

披毛犀碎骨化石经碳14同位素年代测定距今约2万年,地层为第四系晚更新世大布苏组上部,其动物群为猛犸象、披毛犀动物群。该动物群在东北分布较广。据资料显示,在黑龙江的齐齐哈尔市富拉尔基区,肇源县和吉林省扶余县都出土过较完整的披毛犀化石,但同时出土一雄一雌两件完整的披毛犀化石在国内尚属首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