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费尔普斯获奖了
每年的金秋十月,全世界经济学界都在关注诺贝尔经济学奖花落谁家。每年的最终结果也让许多预言家大跌眼镜。2006年10月6日《纽约时报》预期的获奖第一热门人物是新国际贸易理论的代表人物、普林斯顿大学的吉恩.格罗斯曼和埃尔赫南.赫尔普曼。排在第二位的是新增长理论的开创者、斯坦福大学的保罗.罗默。再往后是力主自由贸易的印裔美国经济学家贾迪斯.巴格瓦蒂。这些都是知名度相当高的经济学家,他们无论谁获奖,都无愧于这个荣誉。不过最后花落于埃德蒙.费尔普斯这个没有被猜到的哥伦比亚大学教授。
当然,费尔普斯并不是“黑马”。他对宏观经济学的贡献已为经济学界和决策者所熟知并运用。早在2001年,他就是获得诺贝尔奖的热门人物。2003年《纽约时报》根据全美250名教授、研究生的1美元打赌结果,预测他和爱德华.普雷斯科特谁获奖。结果后者获奖,他又一次在最后的时刻被淘汰出局。当然,是金子总会闪光,在今年人们已对他不抱希望时,他却摘取了这个桂冠。近五年来每次诺奖都由两三个人分享,这次由他独揽。他对自己获奖是有信心的。在获奖后他对媒体说:“我曾经想过这会发生,但对于在什么时候却并不知道。”
费尔普斯对就业、通货膨胀、通货紧缩、储蓄、经济增长和经济政策这些宏观经济问题都做出了引人注目的贡献。因此,他被称为“现代宏观经济学的缔造者”和“影响经济学进程最重要的人物”之一。不过在我看来,他最重要的贡献还在近四十年前和弗里德曼对菲利普斯曲线的研究和由此提出的自然率假说。
1958年,在英国的新西兰经济学家菲利普斯根据英国近百年的资料画出了一条表示失业和通货膨胀之间关系的曲线。这条曲线表明,当失业高时,通货膨胀低;反之,当失业低时,通货膨胀高。或者说,这两者是一种交替关系。这就是宏观经济学中著名的菲利普斯曲线。
1960年,美国经济学家萨缪尔森和索洛把这条曲线引入了美国,并用美国的资料证明了这条曲线对美国的适用性。我们知道,这两位麻省理工学院的教授是美国凯恩斯主义——新古典综合派最主要的代表人物。他们是主张政府用积极的政策行为来调节宏观经济的。菲利普斯曲线为政策的运用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指南。这就是当经济中失业率高时,政府可以采用扩张性经济政策,以提高通胀率为代价来降低失业率;反之,当经济中通胀率高时,政府可以采用紧缩性政策,以提高失业率为代价来降低通胀率。用这种政策把失业率和通胀率都保持在一定范围之内,经济就实现了稳定。20世纪60年代,这种观点成为美国经济政策的指南。不过总体上还是以扩张性政策刺激经济为“主旋律”。
就在这种观点已在经济学中一统天下时,1968年,费尔普斯和弗里德曼对这种观点提出挑战。他们提出,菲利普斯曲线的错误在于没有考虑到预期。只有在这种情况下,通货膨胀引起实际工资下降,才会刺激生产增加就业。但如果考虑到预期,情况就会不同。他们采用的是适应性预期的概念,即人们可以根据过去预期的失误来调整自己对未来的预期,从而改变自己的行为。在短期中,人们来不及调整预期,从而菲利普斯曲线所表示的关系是存在的。但在长期中,人们会调整自己的预期,要求提高工资,从而实际工资下降刺激生产的作用就不存在了。所以长期中并不存在菲利普斯曲线所表示的关系。现在几乎所有经济学家都接受了这个观点。作为新凯恩斯主义代表的美国经济学家曼昆在他畅销全球的教科书《经济学原理》中把短期中社会面临失业与通胀之间权衡取舍关系,但长期中并不存这种关系作为经济学十大原理之一,能进入教科书表明经济学界的公认。
但是,这并不仅仅是一种理论观点,还深深影响到经济政策。费尔普斯和弗里德曼大胆预言,如果政府利用短期菲利普斯曲线的关系以高通胀来换取低失业,这种成功只是暂时的,而且会引起高失业与高通胀并存的滞胀。这种任何通胀都无法降低的失业率称为失业的自然率。这就是在宏观经济学中同样著名的“自然率假说”。美国20世纪60年代末和70年代的滞胀证明了这种观点的正确。弗里德曼在1976年获得了诺贝尔奖,现在也轮到费尔普斯了。
80年代之后凯恩斯主义的衰落和自由放任经济学的兴起使政策由强调国家干预转向更多依靠市场机制。从诺贝尔奖来看,七八十年代,代表凯恩斯主义的萨缪尔森、托宾、莫迪利安尼、索洛等人纷纷获奖,而90年代后获奖的逐渐成为代表自由放任的卢卡斯、普雷斯科特、费尔普斯这些人。经济学的风向变了。
许多人很关心这些获奖成果对我们有什么意义,其实这些理论的背景是发达的市场经济。我们仍然是一个转型中经济,他们的许多理论并不适用。不过从他们的理论中可以看出我们未来的方向。加强市场机制的调节作用,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尤其是不能靠政策的刺激实现高增长,也是我们应该注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