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另类的货币政策
美国现行的货币政策是盯住利率。美国是世界上头号经济强国,它的货币政策对其他国家有示范效应,许多国家也采用了这种货币政策。有些人误认为这就是唯一的货币政策。其实不同的国家在不同的时期还采用过其他货币政策。要了解另类货币政策还必须从弗里德曼的现代货币主义谈起。
认为货币量决定物价水平是传统货币数量论,弗里德曼的现代货币主义的基础——现代货币数量论正是由此发展而来的。当然,作为当代经济学史上的“货币主义革命”,绝不是简单恢复传统货币数量的观点,而是有重大创新,否则它不能成为一种“革命”。传统货币数量论是运用古典二分法分析物价决定的,现代货币数量论是分析货币对整个经济的影响的。
现代货币数量论重点分析货币的需求。弗里德曼认为,货币需求函数是一个多元函数,货币需求取决于个人财产及各种形式资产(债券、股票等)的收益率,其中最重要的是个人财产。他又用个人收入来代表财产,并用持久收入假说来解释个人收入的稳定性,从而证明了货币需求函数是一个稳定的函数。在货币需求函数稳定的情况下,决定经济的就是货币供给,即货币量。他认为,短期货币量的变动既影响价格又影响产量,即影响名义国民收入。但长期中货币量只影响物价水平而不影响产量。他强调,货币在短期对产量的影响不是通过对利率的影响,而是通过对不动产、债券、股票等形式资产价格的影响。这就是说,货币量增加引起支出增加,支出增加使各种资产价格上升,从而刺激了投资和收入增加。
由这种理论出发,弗里德曼反对盯住利率的凯恩斯主义货币政策。他认为,货币量变动对利率的影响是不确定的,因此,把利率作为货币政策目标是一种误导。弗里德曼的货币政策被称为单一规则,即无论经济是处于繁荣还是衰退,货币量都按一个固定的比率增加,不能为了刺激或抑制经济活动而改变货币量增加的比例。
从更深层次上看,弗里德曼和凯恩斯主义者的货币政策分歧在于要不要国家干预经济。凯恩斯主义者主张通过国家干预来实现经济稳定,货币政策则是干预经济的工具之一。弗里德曼反对国家干预经济。他认为,市场经济本身是稳定的,国家干预的结果是加剧经济的不稳定性,或者说干预的政策本身成为经济不稳定的根源之一。他强调货币政策本身的目的不是刺激或抑制经济,而是稳定物价,为经济运行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弗里德曼是凯恩斯主义最有力的批评者,因此,由弗里德曼发起的“现代货币主义革命”也被称为“对抗凯恩斯主义的革命”。
现代货币主义货币政策的中心是通过控制货币量来稳定物价。这种政策在20世纪80年代受到各国重视并被采用。最早采用这种政策的是英国。20世纪70年代末,撒切尔夫人上台后面临着通货膨胀和经济衰退的双重压力。撒切尔夫人信奉自由市场经济,大刀阔斧地实行私有化政策。同时,公开宣布采用货币主义的货币政策,严格控制货币发行量,以降低通货膨胀。因此,英国被称为现代货币主义的“实验室”。结果是英国实现了物价稳定和经济复兴。80年代初,里根总统上台后,也采用了这种政策。当时的美联储主席沃尔克顶住了来自各方的压力,实行严格的货币紧缩政策,使美国短期内通货膨胀率由两位数下降到了3%左右,为80年代美国经济的振兴创造了条件。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国家还采用了中性货币政策。这种政策与现代货币主义的货币政策类似,目的不是刺激或抑制经济,而是把稳定物价作为货币政策的唯一目标。中性化就是使货币政策不直接影响经济活动。它与弗里德曼主张的货币政策单一规则的不同之处在于,不是规定一个固定的货币增长比率保持不变,而是根据稳定物价的需要来调节货币量。这种政策不把通过利率来影响经济作为货币政策的目标,只是为市场机制正常发挥作用创造一个物价稳定的良好环境。这种政策操作起来容易,而且从长期来看对经济也是有利的。利用货币政策刺激经济在短期内可能是有效的,但长期中会埋下通货膨胀的隐患。只有物价稳定才有经济的长期繁荣。战后的德国一直把物价稳定作为货币政策目标,同时又实现了经济繁荣。现在的欧盟更偏重于这种稳定物价的货币政策。采用这种政策的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经济状况也一直良好。
应该说,不同的国家在不同的时期面临不同的经济形势,所要解决的问题也不同。即使都是市场经济,市场的成熟程度、经济决策机制也不同。因此,各国不可能永远采用同一种货币政策。在货币政策问题上同样要从实际出发,与时俱进。这才是货币政策永恒的真理。
当然,20世纪80年代之后“另类”货币政策的出现还有更深刻的背景。这就是整个宏观经济政策的方向性变化。在政策目标上,由刺激经济转向稳定经济;在政策工具上,由财政政策转向货币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