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周易》的内容(1)
(一)《周易》的基本要素
1.《周易》的结构
从结构上看,《周易》包括“经”(《易经》)和“传”(《易传》)两部分。《易经》分上经、下经两篇。“传”实际上是阐释《周易》经文的专著,即《彖传》上下、《象传》上下、《文言》、《系辞传》上下、《说卦传》、《序卦传》、《杂卦传》,共计七种十篇,后世统称《易传》。
《周易》一书有其特殊的文字体裁,既不像现代著作一样分为章节,也不像大多数中国古籍那样分为卷,或分为篇。《周易》一书的基本单元是“卦”,全书分为六十四个“卦”,即所谓六十四卦。六十四卦每卦都有一个特殊的名称,即卦名,其排列次序是固定的。卦画、卦名、卦辞、爻题、爻辞,合起来就构成了一卦的完整内容。这些内容就是《周易》一书的原文,也就是所谓“经”的部分。所谓《经》是解释《易》的,也就是解释《易》的文字谓“经”; 除了经文,《周易》一书还包括“传”文,即解释《易经》的文字谓《易传》。《易传》是孔门弟子对《周易》经文的注解和对筮占原理、功用等方面的论述,由十篇著作组成,也称“十翼”。
《周易》所反映的阴阳对立统一的规律是人类社会、自然界发展的普遍规律,因此可以说《周易》的内容涵盖了世界万物,博大精深。《周易》一书的内容主要是象、数、理、辞四大部分。象,即六十四卦符号,六十四卦即六十四个符号,表示事物发展的规律,反复循环,永无止境。数,即指术数,指易卦演变的程序,反映事物的吉凶祸福。理,主要指天地自然,万事万物发展的规律,即一阴一阳之为道,生生不息的道理,主要是从象和数中升华。辞,即六十四卦的卦辞和三百八十六交的交辞,也即《易经》的文字部分,用来说明卦义和爻义,反映卦与卦之间的关系和意义。
2.阴阳爻与阴阳理论
阴阳是《周易》的基础,用简洁的语言说,《周易》的秘密就在两个字:阴、阳。
什么是阴阳?《易传·系辞·上》说:“一阴一阳之谓道。”阴阳观念就是说: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万物万象,在其内部同时存在两种相反的属性,它们互相依存、互相作用,处于不断的变化之中;其运动是以彼此消长的形式进行的,并始终处于彼消此长、此进彼退的动态平衡状态之中。保持着事物的正常发展变化态势。阴阳观念是一种朴素的唯物思想和辩证法思想,《周易》的主旨,就在于指导我们在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关系上保持阴阳的动态平衡。
《周易》的“阴”“阳”,分别呈中断的与相连的线条形状,即“—”与“--”。古人用阴阳范畴来表现寒暑、日月、男女、昼夜、奇偶等相辅相成概念,正所谓“一阴一阳之谓道”。
中国最著名的古典小说《红楼梦》第三十回中有这样一个情节。一天,史湘云和她的丫环翠缕出去散步。她们走到水池边,看见荷叶随清风荡漾,忍不住停了下来。翠缕说:“怎么荷花还没有开?”湘云说:“时候还没有到呢,天地间万物都由阴阳二气化生,气到了,荷花就开了。”翠缕不解地问:“什么阴啊阳啊,没影没形的,我怎么一点也不懂?”湘云对她说:“阴阳哪里有什么影啊形啊,它不过是气,天地中的一切都是阴阳二气产生的,比如天是阳,地是阴;日是阳,月是阴。”翠缕好奇起来,问道:“难道花啊,草啊,虫子啊什么的,也有阴阳吗?”湘云接着说:“当然有了,什么都有阴阳,比如那树叶的正面叫阳,背面就叫阴。”翠缕越发有兴趣,说道:“这下我懂了,男的就是阳,女的就是阴;动物也是一样,公的就是阳,母的就是阴。”
中国人认为,宇宙间有两大势力,一为阳,一为阴。这样的思想,明显是从感性直观中抽象而来的。就人生活的空间而言,有天,有地;就一整天来说,有白天,有黑夜;就一个白天来说,有中午阳光四射的时候,又有晨曦微露和日落时分;就人的生命来说,有朝气十足的青年,又有迟钝的暮年;就人的事业而言,有顺利的时候,又有处于逆境的时候……中国人将诸如光明的、正面的、处于控制地位的力量,概括为阳,将阴暗的、负面的、处于从属地位的力量概括为阴。
阴阳这两大势力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没有阴,就没有阳,没有阴气的作用,光凭阳气是无法化生万物的。反过来也一样。二者之间相互影响,阳对于阴有吸引力,又有排斥力,阴对于阳也是如此。二者相互作用,宇宙间因此有了活力。阳气上升,阴气下降;阳气是开,阴气是合。一升一降,一开一合,构成了宇宙的动势。一切变化的根源就来源于这二气的作用。
3.爻位的变化
爻是《周易》最基本的符号,也是组成卦的最小单位。《易经》八卦的两个符号,一个是“—”,另一个是“--”。在《易经》中并没有“阴阳”二字,数百年后的《易传》才把“—”叫阳爻,把“--”叫阴爻。八卦是以阴阳符号反映客观现象。爻的本义是什么,有多种看法。有人认为,“爻”,皎也。一指日光,二指月光,三指交会(日月交会投射)。“爻”代表着阴阳气化,由于“爻”之动而有卦之变,故“爻”是气化的始祖。“—”性刚属阳,“--”性柔属阴。万物的性能即由这阴阳二气演化而来。也有人认为,“—”代表男性生殖器,“--”代表女性生殖器。
爻都有爻题。爻题即爻的名称,阳爻“—”题为“九”,阴爻“--”题为“六”。在每卦中的六爻爻题由爻位名和爻名共同构成,爻位名从下向上分别为“初、二、三、四、五、上”。所以一个卦的阳爻自下而上称为“初九、九二、九三、九四、九五、上五、上六”。凡卦中阳爻爻题皆为九,阴爻爻题皆为六。九与六作为数字和“—”“--”符号有着密切的关系。“九”“六”数的来源一般认为源于《周易·系辞·上》的占筮法,所以用九、六命名阴阳二爻。
如果初爻是阳爻,那么初爻也可以说成“初九”;如果“六爻”是阴爻,那么“六爻”也可以说成“上六”。初爻加二三爻成一个“卦”,称为“内卦”,也称为“下卦”;四五爻加六爻成另一个“卦”,称为“外卦”,也称为“上卦”。 六爻预测,包括纳甲法和梅花易数两种不同方法,纳甲将六个爻结合天干地支五行六亲世应及神煞等众多因素来预测,而梅花易数比较简便,主要依据内外卦、体用卦、互变卦及爻辞等来预测。
以乾卦为例:
乾, 元亨利贞
初九,潜龙勿用。
九二,见龙在田,利见大人。
九三,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
九四,或跃在渊,无咎。
九五,飞龙在天,利见大人。
上九,亢龙有悔。
爻的性质:爻不仅可以组成八卦、六十四卦的卦形,更重要的是以它的阴阳二体“—”“--”的高度抽象性反映了八卦、六十四卦的不同卦象。爻的阴阳之象(爻象),在每卦的卦象中都起着重要的作用,其最突出的作用是变、动、效。爻和卦的关系是体用关系,卦是事或物的本体,爻是事或物的变用。卦处在静态的角度观察,重在反映世间各种阴阳事物的物象;爻则处于动态的角度观察,重在反映阴阳事物之间的变化和转化。
爻位的变化:爻位是《周易》中的重要概念。它指的是六十四卦各爻所处的位置。爻的“动”“变”的性质主要体现在爻位上。阳爻居阳爻位,阴爻居阴爻位,称为得位,否则为失位。按照传统易说,六爻爻位高低不同的等次,象征着事物发展过程中所处的阶段,或象征着贵与贱的身份、地位、条件等。如:初、二爻位象征地位,三、四爻位象征人位,五、上爻位象征天位,反映了古代天地人“三才”的宇宙一统观念。
爻位由下而上的递进,还体现了事物从低级向高级发展壮大及穷极而反的规律。其基本特征为:初位象征事物发端萌芽,主潜藏勿用。二位象征事物崭露头脚,主适当进取。三位象征事物功业小成,主慎行防凶。四位象征事物新进高层,主警惕审时。五位象征事物圆满成功,主处盛戒盈。上位象征事物发展终尽,主穷极必反。
爻位的概念有“当位说”“应位说”“中位说”“趋时说”“承乘说”“往来说”六种说法。以上六种说法,往往结合起来解释某一卦的卦义和吉凶。由此构成了一个复杂的爻位关系网,这个网连接着六十四卦的卦象、爻象和卦辞、爻辞;并用儒家的伦理观念为中心,以道家阴阳家的学说为辅助,调节着《易经》中的象数与卦爻辞之间的矛盾。爻位说的建立使《周易》的内容开始逻辑化和体系化。
复杂艰深的《周易》思想,其实就奠定在阴阳这两个小小的符号的基础之上。《周易》反映了中国人对宇宙生命的看法。如《周易》有六十四卦,开始两卦是关键,一卦为乾,一卦为坤。乾卦由六个表示阳的符号所组成,坤卦由六个表示阴的符号组成。乾卦象征天,坤卦象征地。二者各有特点:乾卦说的是健,是阳刚之道,坤卦说的是顺,是阴柔之道。二者构成了一刚一柔、一动一静、一开一合的关系。《周易》从乾卦中,提升出“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精神,从坤卦中,提升出“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的精神。中国人将“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作为世世代代谨守的两句格言,一方面强调要有刚健进取的精神,另一方面又强调要宽厚包容,像天地那样,勇于承担。这也成了中国文化的基本特点。如中国兵法,其实就奠定在阴阳之法的基础之上,如静如处女、动如脱兔,讲的就是一动一静、一张一弛的道理。再如中国书法有很多法则,归根到底只有一条,就是阴阳一法,阳就是快捷,阴就是迟滞,一疾一涩构成了中国书法的核心思想。
《周易》是讲变的道。《周易》的“易”,是变化的意思。中国人认为,世界上的一切都有阴阳两面,阴阳的相互作用,形成无所不在的运动态势。宇宙中的一切都处在永恒的变易之中,没有固定不变的东西。中国人用流动的眼光看世界,认为生命是一种流动的过程,有人将此形容为“水的智慧”,世界如水一样流动。《周易》的符号系统以阴阳为基础,由阴阳组合成八卦,由八卦叠合成六十四卦,无非就是为了表现生命永远在运动的道理。符号本身是次要的,它所表现的道理才是主要的。
《周易》的每卦有六爻,爻按照《易经》的解释,每一爻都是一个“时位”,既是一个时间点(时),又是一个空间点(位),是时空一体的。易的六爻的顺序是由下往上,展示的是一个由低级向高级、由初始向纵深的展开过程,在不同的时间形成不同的空间变化。《周易》所展示的不是静止的生命,而是生命的流动过程。
如乾卦六爻的爻辞(对卦中每一爻的说明),以一条龙作比,说的却是人生的道理。第一爻说潜的道理,要“潜龙勿用”,像一条龙潜藏在水底,等待时机。第二爻说“见龙在田”,像一条龙偶尔展现一下自己,提醒人们在没有积聚到足够的力量之前,还是不能莽撞,但是可以小露锋芒。第三爻说警惕的道理,是说一个有修养的人必须时时谨慎,“夕惕”——即使在夜晚也不可能松懈。第四爻说适时应对的道理。此时已经积聚了相当多的力量,将要有所成就,但还是要注意,既要像一条巨龙从水中跃起,又要潜藏下去,使人不辨其首尾。第五爻说大展宏图的道理。此爻处于最好的时机,如巨龙在天上飞翔。第六爻说不能过分的道理,“亢龙有悔”——如果做得过分了就会有灾殃。从潜于水中,到大展宏图,再到不能过分的告诫,说明时机在变化,人应对的方式也应该变化。《周易》一直在教导人们如何适应变化。
正因为世界无时无刻不在变,所以《周易》告诉人们,宇宙是一个生命的空间,宇宙不是死的,而是活的。有的东西看起来没有生命,但其实具备一种“活”的精神,处于永恒的变易过程中。这样的思想成为中国文化的精髓,如中国艺术就强调要表现一个活的世界。中国艺术家追求“气韵生动”,就是追求表现活的生命。
4.阴阳五行和天干地支
(1)阴阳五行
阴阳五行是中国式思维的最基本特点,首先我们可以从常见的“太极图”或“阴阳鱼”说起,《易经》中有句话“无极生太极,太极生两仪,”就像太极图所画的阴阳鱼一样,天下万事万物就是阴阳两种,天与地、光明和黑暗、男女、上下、强弱、多少、老少等等,在易卜中所有因素都应该说明自身阴阳属性,这是进入《周易》的思维方式之门,阴阳关系有以下三个含义:第一,阴阳两种性质是对立的统一,是相互依存的。第二,阴阳两种性质是相互包含的。第三,阴阳之间是相互转化的。
五行就是指金、木、水、火、土。按中国古代思维方式,世界万物都是由五种物质组成的,相应的五种物质有不同特性,它们之间是相生相克的。
所谓相生,如金生水,表示一种事物对另一种事物有促进作用,所谓相克,如金克木,表示一种事物对另一种事物的制约,天下万事万物都是在相生相克中达到的平衡状态。生到极点或克到极点都会向相反的方向转化。例如:《三命通会》中说:
金赖土生,土多金埋,土赖火生,火多土焦,火赖木生,木多火炽,木赖水生,水多木漂,水赖金生,金多水浊。
反之,金能生水,水多金沉,水能生木,木多水缩。木能生火,火多木焚。火能生土,土多火晦,土能生金,金多土衰。
金能克木,木坚金缺,木能克土,土重木折,土能克水,水多土流,水能克火,火炎水热,火能克金,金多火熄。
另外,五行是有次序的,水一、火二、木三、金四、土五。
五行方向:水北、火南、木东、金西、土中央。
五行状态:旺、相、休、囚、死。
(2)天干地支
天干地支简称干支,是夏历中用来编排年号和日期用的。
历法用天干、地支编排年号和日期,天干共十个字,因此又称为“十干”,其排列顺序为: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共十二个字,排列顺序为: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其中甲、丙、戊、庚、壬为阳干,乙、丁、己、辛、癸为阴干。子、寅、辰、午、申、戌为阳支,丑、卯、巳、未、酉、亥为阴支。
以一个天干和一个地支相配,排列起来,天干在前,地支在后,天干由甲起,地支由子起,阳干对阳支,阴干对阴支(阳干不配阴支,阴干不配阳支)得到六十年一周期的甲子回圈。称为“六十甲子”或“花甲子”。我国人民过去就是以六十甲子循环来纪年、纪月、纪日、纪时的。
天干地支这二十二个符号错综有序,充满圆融性与规律性。它显示了大自然运行的规律,即时(时间)空(方位)互动,和“阴”与“阳”的作用结果。中国历法包含了阴阳五行的思想和自然回圈运化的规律。
年:每个干支为一年,六十个干支后,又从头算起,周而复始,循环不息。由甲子开始,满六十年称做一甲子或一花甲子。称为干支纪年法。
月:正月是由寅开始,每个月的地支固定不变,然后依次与天干组合;由第一年的正月丙寅月、二月是丁卯月、三月是戊辰。从甲子月到癸亥月,共六十甲子,刚好五年。
日:由甲子日开始,按顺序先后排列,六十日刚好是一个干支的周期。
时:由甲子时开始,但记时的地支固定不变,每天十二个时辰。
(二)卦序与卦象
1.卦、八卦、六十四卦
卦:由阳爻和阴爻按照一定规律分别组合,进而说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变化规律的排列符号,就叫做“卦”,卦是为特定目的《占筮》而组成的符号排列,是《易经》的基本组成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