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研究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2章 绪论(2)

第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发展的主导力量和根本保证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领导。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根本目的,在于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人类的最终解放,而马克思主义政党作为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其宗旨和承担的历史使命体现了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根本目标。马克思主义政党代表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它通过其强有力的领导及其有效的执政,努力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从而从根本上推动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发展。马克思主义是人类文明积累和发展的结晶,用马克思主义科学世界观武装起来的党,代表了先进意识形态和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朝着人类进步方向发展的根本保证。无产阶级政党的本质特征和宗旨决定了党没有自身的特殊利益,一切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和归宿。坚持党的领导,就是为了要保证广大人民当家作主,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党力量的源泉,也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发展的主导力量和根本保证。

从以上论述可以看出,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眼中,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应该展现出以上的特点。但在现实社会中,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存在一些不足,也远远没有显现出应有的功能和优势。例如,忽视民主的形式,缺乏开展民主政治的具体的可操作的方式,缺乏法律的规范和有效监控,存在政治体制僵化、政府官员腐败等问题。由于这些现象的存在,才使社会主义政治体制改革和民主法制建设的任务十分艰巨。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中国人民创造的、适合中国国情的、体现时代特征的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党的十六大报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涵义和特征给出了经典性的描述:“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必须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前提下,继续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巩固和发展民主团结、生动活泼、安定和谐的政治局面。我们党历来以实现和发展人民民主为己任。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坚定不移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有力地促进了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根本的是要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要求,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共产党执政就是领导和支持人民当家作主,最广泛地动员和组织人民群众依法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维护和实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30页。

这说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就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人民群众当家作主的基础上,依法治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核心内容是“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统一”,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基本特征。这一基本特征说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建设与发展始终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进行的。党的领导,从根本上保证了我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与发展的正确方向,没有这一条,就不可能有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建设与发展始终体现了人民群众当家作主的愿望。人民群众真正享有民主权利,能够广泛参与民主政治生活,这也是我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根本要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建设与发展要始终坚持依法治国的原则,实现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法治化、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健康发展的基本保障。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必须走政治体制改革之路,通过坚持和完善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政体,坚持和完善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 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一国两制”构架下的特别行政区制度;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国家的行政制度、选举制度、基层民主制度、民主监督制度、廉政制度、立法制度、司法制度等一系列制度,促进民主政治的不断发展,实现社会的安定、政府的廉洁高效、全国各族人民的团结和经济、文化、社会的持续健康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中国共产党人发展政治民主的经验总结,是基于长期社会主义实践得出的科学结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形成于中国人民为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国家富强而进行的伟大斗争和实践探索之中。近代中国各种政治力量都没能挽救民族危亡的悲惨命运。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终于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建立起了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确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并开辟了广阔的前景。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以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为代表的几届中央领导集体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基本原则,努力探索新时期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发展道路,形成了一套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政治制度和政治文明。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建立与发展立足于中国的国情,既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政治文明模式有本质的区别,又超越了前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具有鲜明的时代感和中国特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不仅体现了人民的最高政治地位、人民意志的统一性和人民民主的广泛性,而且体现了最广大人民的利益,具有迅速、直接、高效等特点,与资本主义国家的议会民主、三权分立、两党制或多党竞争制等政治制度明显不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明超越了前苏联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模式。前苏联政治体制的主要特点是党政合一、党政不分、以党代政、权力高度集中、干部层层委派、终身制、领袖崇拜、民主集中制流于形式、党内生活普遍缺乏民主、各级一把手专政、缺乏对领导干部的监督等。这种政治制度,窒息了党的活力,最终造成苏共被人民所抛弃,导致了苏联在一夜之间解体。前苏联的民主政治模式,也曾对中国造成广泛的影响,给中国的政治文明建设带来一定的消极影响和危害。改革开放后,中国共产党人清楚地认识到这个问题,采取积极的措施加强民主法制建设,改革政治体制,消除苏联模式的负面影响,努力实现民主政治的规范化、科学化和法制化。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基本定位

(一)社会定位

社会定位或,是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在整个社会文明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也就是政治文明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之间的关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是一个由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构成的有机整体,在这个整体中,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各自具有不同的地位,各自在其不同的领域发挥着独特的作用,同时,它们又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物质文明是人类改造自然界所获得的物质成果的总和,是整个社会文明的基础,是社会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前提条件。没有物质文明的发展,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就会失去依托和支撑。精神文明是人类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改造主观世界所获得的精神成果的总和,它保证和引导物质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设的方向,为物质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设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政治文明是人类从事政治生活所获得的政治成果的总和,表现人类政治生活的进步状态,是社会文明的关键。政治文明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生产和再生产提供发展动力,为人们支配和享用文明成果提供制度保障。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三者缺一不可,互相作用,共同构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全部内容。下面更具体地概述一下政治文明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关系。

首先,政治文明源于物质文明,而又影响物质文明。政治本质上是人们在一定经济基础上,围绕着特定利益,借助于社会公共权力来规定和实现特定权利的一种社会关系。它是由社会经济决定的,是经济的集中反映。同时,它对于社会经济又具有巨大的反作用,保护着特定的经济基础,从而推动或阻碍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在一定条件下,甚至起着决定作用。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政治革命所导致的政治文明的进步是物质文明发展的杠杆。在人类历史上,每一次政治革命的落脚点都是在生产关系上。例如,恩格斯指出:“迄今所发生的一切革命,都是为了保护一种所有制以反对另一种所有制的革命。他们如果不侵犯另一种所有制,便不能保护这一种所有制。……一切所谓政治革命,从头一个起到末一个止,都是为了保护一种财产而实行的,都是通过没收(或者也叫做盗窃)另一种财产而进行的。”《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110-111页。新的生产关系解放了被束缚的生产力,有力地促进了物质文明的进步。马克思对君主立宪制代替原来的君主专制这一政治进步的成果,对英国资本主义工业革命出现的功绩给以了高度肯定,他说:“正是随着君主立宪制的确立,在英国才开始了资产阶级社会的巨大发展和改造。……在君主立宪制下,手工工厂才第一次发展到前所未有的规模,以致后来让位给大工业,蒸汽机和大工厂。”《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1959年版,第251-252页。

其次,政治文明的进步在一定程度上决定和影响精神文明的发展。它决定和影响着精神文明建设的方向,体现出为谁服务的问题。通过政治革命,使得代表新的生产力的阶级获得了政治上的解放,这就极大地改变了人们自身的精神面貌,促进了精神文明的质的飞跃。“革命之所以必需,不仅是因为没有任何其他的办法能推翻统治阶级,而且还因为推翻统治阶级的那个阶级,只有在革命中才能抛掉自己身上的一切陈旧的肮脏的东西,才能成为社会的新基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77页。

革命“使人们普遍地发生变化”,《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76页。“共产主义革命就是同传统的所有制关系实行最彻底的决裂;毫不奇怪,它在自己的发展进程中要同传统的观念实行最彻底的决裂。”《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271-272页。

再次,政治文明是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相互作用的中介。中介是联系矛盾双方的纽带和桥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既对立又统一。二者之间经过中介作用而统一起来。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水平的提高,虽然有赖于物质文明的发展,但物质文明并不直接决定精神文明,而是要经过社会制度尤其是政治制度这个中介来实现的。社会制度是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社会关系和与之相联系的社会活动的规范体系。而作为政治文明核心的政治制度,在其中又起着“统帅”作用。政治文明可通过政治权力,使之符合执政党执政为民的价值取向,最终又反作用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提供政治动力和政治保障。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政治文明把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联系起来,发挥了中介作用。

需要强调的是,政治文明作为人类改造社会所获得的政治成果和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政治智慧的结晶和社会政治发展程度的标志。它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整个社会、整个国家的文明水平,影响或制约着物质文明、精神文明乃至整个社会文明的发展进程。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作为人类社会的一种更高类型的政治文明,是对人类发展史上已有政治文明的扬弃,在社会主义制度下,政治文明对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作用将会更加突出,加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极为重要。

中国共产党对社会文明的认识和探索是不断深化的。改革开放不久,邓小平提出了“两个文明”的理论,首次将精神文明纳入社会文明的整体之中,指出社会主义既要建设高度的物质文明,也要建设高度的精神文明,要 “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在我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发展时期,江泽民提出了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概念,创新地把政治文明列入社会主义社会文明的结构之中,突出了政治文明在社会主义文明体系中的重要性,形成了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三位一体”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整体目标,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实践指明了方向。政治文明理论的提出,是对邓小平“两个文明”的理论的深化,是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理论的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