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古关古道(1)
(一)梅岭
1.梅岭全景
梅岭,又名大庾岭,居五岭(大庾岭、骑田岭、萌渚岭、都庞岭、越城岭)之首,海拔746米,此处地势险要,山势嵯峨,层峦叠翠,奇峰叠秀,逶迤数百里。四时秀色,气候宜人。夏季平均气温为22.6摄氏度,比南昌市区低8℃—10℃。梅岭位于南昌市西郊30公里处的西山山脉中段,鄱阳湖西南岸,北与庐山对峙,为南昌市湾里区管辖,面积约150平方公里。
大庾岭如同屏障,“一样春风,两般景色”,阻挡了行人,也隔断了南下的寒流和北上的暖气,使岭南岭北气候迥异。梅岭把江南的天空一分为二,地理学家们将这里称为“一山分割两边天”。因有满山遍野的梅花而得名“梅岭”,并以梅著称于世。“峰峦之旖旎,溪漳之蜿蜒,谷壑之幽深,岩石之突兀,云雾之缠绕,风光之掩映。”梅岭“翠、幽、俊、奇”的特色使其素有“小庐山”之称。又由于岭南岭北气候迥异,造就了举世称奇的“山岭山麓花不同,北枝花落南枝始”的奇观。梅关古驿道最美的季节是冬季,此时漫山遍野的梅花竞相开放,争奇斗艳。
2.名字由来
关于梅岭的得名有很多说法,其中一个说法是根据南迁越人首领梅绢的姓氏得来的。在秦朝以前,五岭之南属于蛮荒之地。那时的岭南车马不通、人烟稀少。在战火纷飞的战国时期,大批越人不堪中原的战乱而迁往岭南,其中有一支以梅绢为首的越人,长途跋涉、翻山越岭来到大庾岭。他们被眼前的岭南自然风光深深地吸引了,于是决定在梅岭一带安营扎寨、艰苦创业、繁衍生息。他们发扬了越人勇敢顽强、吃苦耐劳、刻苦坚韧的民族传统,使这一带迅速发展兴盛起来。后来梅绢又因破秦有功而受到项王的封赐,被封为十万户侯,人们为了纪念他,就把这一带称为梅岭。梅岭在岭南经济文化发展过程中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梅岭自越人开发以后,就成为了后来中原汉人南迁的落脚点,中原文化也逐步在梅岭生根开花,并渐渐向岭南传播开去。
3.梅岭历史
在古代,这里不仅是地理意义上的分界线,它还是两个古代民族、两种不同文化区域的分界线。梅岭北面是中原地区汉民族居住地,属于比较发达的汉族文化;南面则是古代百越的居住地,两个民族、两种文化在这里交汇,使梅岭积淀了浓厚的文化底蕴,造就了特有的历史文化风情。唐朝以来,先后有张九龄、张商英、周必大、王安石、张位五位丞相,欧阳修、黄庭坚、曾巩、陈师道、汤显祖等闻名于世的文学家慕名而来,或游览赋诗,或凭吊古今,或题刻留记,或隐居修炼,留下了许多名诗佳作和人文景观,从而成为古今游人的慕游之处。梅岭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常常成为古代战场,同时也是革命战争年代里红军多次战斗过的地方。特别是陈毅同志带领的部队在这一带坚持了三年的游击战争,并在危难之中写下了壮志凌云的《梅岭三章》,使梅岭的知名度更高了。
在古今瞩目的众多梅岭名胜古迹中,洪崖丹井算是最为古老的了。隋开皇九年(589年),因为洪崖的存在,竟将豫章郡改名为洪州,可见它的知名度之高。离丹井不远处则是江西著名古迹“皇姑墓”,墓前有石翁、石狮、石马、石羊等。而印光和尚云塔——清朝末年佛教净土宗的著名禅师印光的墓葬也在这里。
4.自然风光
梅岭的自然风光也是值得一提的,有相当多的古树名木生长于此,林木葱茏,气候凉爽。例如姿态万千的陵上古松林、雄伟俊俏的迎客松、幽溪之畔的擎天大竹;“盆景樟”“石中兰”“树生竹”更是令人称奇,被誉为“梅岭三绝”。梅岭有上百座山峰,并且各具特色。梅岭头竹林翠绿、幽清寂静;狮子峰高大险峻、难以攀登;紫阳山景色秀丽、姿态万千;罗汉岭位置优越、利于观景。梅岭的山谷沟壑,到处可以见到灰黑色的花岗岩垒叠成梯,形成许多大小不等的岩洞:云隐洞、造钱洞、潘仙洞、秦人洞……形态各异的龙爪石、尖刀石、穿剑石、礁臼石、佛名石,伴随着许多神话故事流传到民间。“素练飘来胜白纱,轻飞玉屑点袈裟。”梅岭因断岩形成的脚鱼潭、滴水崖、跌水沟、水口瀑布四时腾泻。游人不论是在梅岭之巅、洗药湖畔,还是在避暑山庄,均可朝观东方云海日出,暮瞰洪城万家灯火,春赏十里火红杜鹃,夏迎百丈仙台凉风,秋品千峰野果琼浆,冬览万山玉树银花。真乃风景优美、避暑游览之仙境。
(二)梅关
1.梅关的地理位置
广东南雄和江西大余曾因地利而繁华一时。千载风流随风逝去,多处古道已在风尘中废弃、湮灭,而梅关却依旧傲立于世。
广东省南雄县与江西省大余县共有的梅关,曾经是中国古战场中著名的关隘之一,与山海关、居庸关、武胜关等齐名。南雄史称“居五岭之首,为江(西)、广(东)之冲”“南北咽喉,京华屏障”。南雄县的名字也与梅关有关,南雄意思是南粤雄关;而雄关指的就是梅关。梅关号称“岭南第一关”,设在梅岭之上,被列为广东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是著名的旅游胜地。梅关是南岭上最重要的关隘之一,古称秦关,又称横浦关,亦称大梅关。大余梅关位于大余县以南偏西10公里的梅岭隘口,坐落在南雄县城约30公里的梅岭顶部,两峰夹峙,虎踞梅岭,如同一道城门将广东、江西隔开,是粤赣交界处的必经隘口。这里石壁对峙,地势险要,清代南雄守官陈淮有诗云:“一径高盘积翠巅,雄关扼险锁南天。”恰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既是南北交往的重要关卡,又拥有南来北往的重要驿道,所以历来都是兵家必争之地。
2.梅关的兴起
梅关地处要冲,历经刀枪剑戟、烽火硝烟,创下了无数英雄业绩,载入史册。公元前214年,秦始皇命使尉屠睢率领50万将士,兵分五路进击岭南的百越,其中一路渡过彭蠡泽,溯赣江、章江,再弃舟登陆。在五岭开山道、筑三关,即横浦关、阳山关、湟鸡谷关,打开了沟通南北的三条孔道。在大庾岭西侧一处海拔430米的垭口设立的关卡就叫作“横浦关”,并派兵戍守。从此,横浦关成了中原军队南进的必经通道。数百年间,横浦关一直被兵家视为雄关要塞,古驰道上充满了剑气与军威。秦设横浦关后百年,汉武帝发兵南下征南越吕嘉,楼船将军杨仆奉命率部“出豫章,下横浦”,走的仍然是这条秦时修筑的驰道。这是梅岭最早的关楼,人称小梅关,距离今天的梅关不过数里。后来年久失修,横浦关倒塌了。
3.梅关的修建
梅关的隘口合岭路,旧关早圮。在太平盛世、经济繁荣的唐代,梅岭没有真正设立关卡,军队驻守也是时有时无。唐朝开元四年(716年),丞相张九龄主持新辟驿道,路基宽约5米。到了宋代,广东的盐商贸易进入江西地区,政府为了加强管理、增加关税收入,才正式设立了关卡。关上现存的关楼,就是北宋时筑造的。北宋嘉祐八年(1063年),南安知军蔡挺在梅岭上建成了砖石结构的关楼,坐南朝北,东西横卧,且与其兄广东转运使蔡抗协议,以砖石分砌南北岭路。并立了块石头刻上“梅关”两字,古朴雄伟。关楼南北的两面门楣各嵌有石刻匾额,北门额刻着“南粤雄关”,南门额则是“岭南第一关”。关楼两侧有一幅对联“梅止行人渴,关防暴客来”。右侧则立有一块清康熙时的石碑,碑高2.75米,宽1.21米,斗大的两个字“梅关”赫然入目,像一位历尽沧桑的老人,在此纵览天下风云。在关楼的北侧,有一块高2.4米、宽1.4米的石碑,上面刻着“梅岭”两个刚劲有力的楷书大字,每字约6平方尺。这块石碑是清康熙年间南雄知州张凤翔立的。南雄历代州、县都修葺过关楼,才使梅岭关楼保存至今。
(三)梅关古道
1.梅关古道的重要位置
南雄有一条古道,因其穿过地处大庾岭南麓的梅岭,又有梅关横亘于其间,所以就被称为梅关古道。在粤汉铁路修通之前,广东和外界最主要的沟通,就是这粤赣交界处梅岭上窄长的梅关古驿道。梅关古道从梅关向南北两边蜿蜒延伸,北接江西章水,南连广东浈江,好像一条彩带,把长江和珠江连接起来,形成了一条水陆连运的交通线,是历史上中原通往岭南及海外诸国的“海上丝绸之路”中的重要交通要道。梅关古驿道自汉伐南越、唐设梅关以来,是中国古代江南唯一的一条“国道”,也是中原地区同沿海沟通的交通枢纽。梅关古道据说曾经是沟通长江流域和珠江流域最快捷的“高速公路”。历史上不少中原仕宦、巨家望族由此道迁入岭南,灿烂的中原文化也是由此道传入南粤的。它见证了千年百代之兴替,历经两千余年的沧桑,至今依然保留完整。隔开广东与江西两省,今天珠江三角洲的居民,其先祖大多是经梅关古道南迁的。古道上的珠玑巷,就是南迁汉人的聚居地。石砌的古驿道由山脚下的江西大余县梅岭村起,弯弯曲曲在梅岭间延伸,游客可步行越岭而南,进入广东南雄境内。
古道开通之后,南北交通大为改观,梅关古道从此成为连接南北交通的主要通道。广州等地客商货物由水运北上到雄州,经古道运往岭北;岭北南下客商货物则由陆路经古道运到雄州,然后转水运运往广州等地,使当时的百里梅岭古道一片繁荣,曾被誉为中国南北贸易的黄金通道。“南北之官轺,商贾之货物,与夫诸夷朝贡,皆取道于斯。”且“商贾如云,货物如雨,万足践履,冬无寒土”的盛况一直延续到清朝末年。据史料记载,梅岭古道“长亭短亭任驻足,十里五里供停骖,蚁施鱼贯百货集,肩摩踵接行人担”。岭驿道自唐朝修通之后至宋、元、明、清,每天都有成千上万的商人、官宦从这里经过,成为繁荣昌盛的“商业廊”,历千余年而不衰。直到鸦片战争之时,清政府被迫签订五口通商之后,这里的驿道才逐渐衰落,关楼也失去它应有的作用。
2.梅关古道的历史沿革
位于梅岭之上的古驿道除了在经济发展上有着重要的作用外,还是历代兵家屯兵驻营的要寨。
(1)秦
梅岭设关始于秦,主要用于军事。梅岭古道是全国保存得最完整的古驿道,是古代沟通中原与岭南的五条交通要道之一。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先后派遣屠睢、任嚣、赵佗等人攻取岭南。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原。第二年,他的目光投向了遥远的东南沿海,开始了征服岭南的步伐。公元前213年,秦始皇组建了一支五十万人的南征大军,分兵五路,向岭南进军。连绵不绝的五岭山脉,是分隔岭南与中原的巨大屏障,也是历朝中原帝王迟迟无法染指岭南的主要障碍。此时,南征大军需要寻找一条到达岭南的最短路线,水运自然是首选。秦军由长江水系南下赣江,然后又沿赣江上游章江溯流而上,直到五岭之首的梅岭脚下停下来,秦军很疑惑。章江并没有在此流向岭南,而是拐了个弯向东流去。在梅岭另一边的南雄是珠江上游的浈江,既然章江没有流向岭南,就要找到章江最接近浈江的位置,开凿运河连接两江,从而沟通长江与珠江水系,使秦朝的大军能源源不断地沿江进发。最终,秦军在梅岭上发现了一处比较低矮的山谷,并对其稍加修整,一条在梅岭中曲折前行、通往广东南雄的军事通道初见端倪。秦朝大军的滚滚铁骑,从长江水系直达大余的章江码头,然后通过这条长达40多公里的通道,轻而易举地穿越了似乎不可逾越的五岭,最后在南雄的浈江登陆,长驱直入。作为荒蛮之地千百年的岭南,终于打开了它的大门。秦朝攻破岭南后,就在大庾岭上的梅岭筑关,又称秦关,打开了沟通南北的通道。这就是最早的梅关古道。
(2)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