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楹联分类(2)
然而,一副真正优秀的挽联,并不在于堆砌典故、陈词滥调,而应该有真情实感在里面。例如康熙帝挽民族英雄郑成功:“四镇多二心,两岛屯师,敢向东南争半壁;诸王无寸土,一隅抗志,方知海外有孤忠。”就高度概括评价了郑成功一生的丰功伟绩,爱才惜才的痛惜之情溢于字里行间。此外,如林则徐挽友人——在虎门战争中为国捐躯的广州水师提督关天培:“六载固金汤,问何人忽坏长城,孤注空教躬尽瘁;双忠同坎壈,闻异类亦钦伟节,归魂相送面如生。”而当一生尽忠报国、虎门销烟、坚守国门却遭小人毁谤、屡屡遭贬却矢志不渝的林则徐于道光三十年十月十九(1850年11月22日)辰时,指天三呼“星斗南”,与世长辞后,与林则徐同为爱国将领,曾在林则徐的大力支持下收复伊犁的左宗棠痛惜不已地写下了:“附公者不皆君子,间公者必是小人,忧国如家,二百余年遗直在;庙堂倚之为长城,草野望之若时雨,出师未捷,八千里中大星沉。”而在左宗棠逝世后,对其惺惺相惜的李鸿章在挽联中毫不保留地将其引为自己唯一的知己并“为天下惜公”:“周旋三十年,和而不同,矜而不伐,惟先生知我;焜耀九重诏,文以治内,武以治外,为天下惜公。”
(三)宅第联:门联、厅联、装饰联
宅第联是“楹联”一词的本义出处,也称厅堂联,常悬挂或镌刻于大门、内门、后门、中堂等处的楹柱上,属于装饰联的一种,用以装饰环境、为宅地带来书香气息,联语多以祈祝祥瑞、寄物抒情、恪守祖训、激励功业、闲情逸致等内容为多。因宅第联具有长效性、不易更换,所以创作这类联时不宜趋时,要清新脱俗,同时体现出主人的情趣志向。如这副宅第联:“好山入座清如洗,嘉树当窗翠欲流。”联语清新宜人,且对仗工整雅致,令人想起“槛外远山排闼绕”之名句,意境优美,引人遐想。著名的“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则是伟人林则徐所撰的堂联。以“难得糊涂”闻名的清代大学者郑板桥写的一副宅第联:“一庭春雨瓢儿菜,满架秋风扁豆花。”笔调活泼,一派天然,将常见的景物风致融入一句之中,饶有野趣,却格调高雅,使读者不禁生发奇思妙想,一幅活生生的农家风物倏然跃入纸上,给人以美的感受。清代书法家邓元白自题宅第联则不仅写出了居处的自然特点,更将自己豁达、洒脱的品格注入联语中:“茅屋八九间,钓雨耕烟,须知富不如贫,贵不如贱;竹书千万字,灌花酿酒,可知安自宜乐,闲自宜清。”文辞奇妙,作者若无此超凡而深远的心境,很难写出如此好句。再者如下面这副宅第联:“无狂放气,无道学气,无名士风流气,方称儒者;有诵读声,有纺织声,有小儿啼哭声,才算人家。”上联以“无”、“气”形成复辞句,形成排比,点出儒者的礼仪之风;下联以“有”、“声”的复辞句形成排比,描绘了想象中的农家景象。此联融大雅的“诗书耕读”与大俗的“小儿啼哭”为一体,手法出奇制胜,用字俗中见雅,堪称联中佳品。
宅地内部居室中所用的门联、厅联更注重温馨舒适、惬意轻松气氛的渲染,以徐霞客自题小香山“梅花堂”联“春随香草千年艳,人与梅花一样清”为例,一般字数简洁、凝练精巧。再者如:
高堂日永,绮阁春生(客厅)
以文会友,与德为邻(客厅)
户牖观天地,诗书见古今(书房)
诗礼袭遗训,风雪入壮怀(书房)
月影窗前静,琴声雨后清(卧室)
惜花春起早,爱月夜眠迟(卧室)
(四)行业联
现在楹联研究界对于行业楹联的起源说法不一。行业联定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行业联以南宋朱熹为各地书院所撰写的教育类楹联作为行业楹联的起源,而狭义上的行业楹联则源自宋代春联中的工商行业春联,至明代始脱离春节的时间限制,成为在店铺开业时甚至一年四季长期悬挂使用的具有装饰与宣传效果的工商业用联,之后这一不同于春联的楹联种类被以民俗的形式固定和沿用下来,至清代晚期更为兴盛,余风至今不衰。
广义上的行业楹联而又确凿可考的,可以上溯到南宋朱熹为有关书院所题写的教育联。朱熹(1130—1200)是南宋著名思想家和教育家,一生从教四十年,修复、创建书院多处,平生撰写多副书院楹联,有些联的内容是较为纯粹的教育主题,如梁章钜《楹联丛话》载:“又建宁府学明伦堂联云:‘师师庶僚,居安宅而立正位;济济多士,由义路而入礼门。’松溪县学明伦堂联云:‘学成君子,如麟凤之为祥,而龙虎之为变;德在生民,如雨露之为泽,而雷霆之为威。’”这些联语是专门为书院而题且内容紧扣教育主题,无疑应该视为行业楹联中的教育类楹联。
宋代之后,中国经历了近百年的元朝统治,其间虽有赵孟頫为元世祖题写宫中春联的故事,但总体来说中原文化习俗受到了北方游牧民族统治的极大冲击。明朝建立后,朱元璋下旨推广春联,为华夏文化重新繁荣推广创造了东风。在这场春联大普及的运动中,专用于市肆百业的春联便应运而生,前文提到的清人陈云瞻《簪云楼杂说》中所载朱元璋为阉猪户所题“双手劈开生死路,一刀割断是非根”的春联,虽然最终也未被张贴于门户之上,但究其语意,春联的意味并不浓厚,户主的职业特点倒是表现得十分鲜明,应该说是一副典型的行业春联。
这种市井百业所用的行业春联演化为常年悬挂使用的行业楹联,在明代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到了明朝中后期,正德、嘉靖年间的李开先的对联专集《中麓山人拙对》、《中麓山人续对》中,有一些为医者所撰的行业联,如:
投闲大展眉间锁,却病全凭肘后经。
善人不怕三尸说,智者能调五脏和。
再者如,有外科良医洪石塘索对甚恳,率然答之,其精妙亦犹之前五对也:
上药坐收捐重价,外科立效出奇方。
世医徽郡原攻外,妙剂石塘善酌中。
这些联语均为应医师之请或主动为医者所撰写的医药行业楹联,而不再是岁末之际应一时之景的春联。由前文中“外科良医洪石塘索对甚恳”,可以推测出当时社会店铺门前悬挂与职业相切合的行业楹联,已经成为普遍现象。
此外,李开先罢职归里后所作的一些纯粹反映农村生活的“散对”,基本可以看作是专为农业或渔业而写的行业楹联,如:
龙爪豆,羊角葱,鸡鬃菜,甘蔗束牛腰,园圃之名蔬不一;鹰嘴桃,牛心李,虎头瓜,葡萄垂马乳,林泉之佳果惟繁。
蓑笠是冠裳,见客无言贪晒网;舟航为庐舍,打鱼有月急鸣榔。
明朝宣德、正德年间的明代著名书画家沈周,也流传着与医者向李开先索要楹联的事情相类似的故事:据说有位古董商请明朝大画家、书法家沈周为新开张的古董店题联,沈周根据店铺所处的位置,提笔写下了“小门面正对三公之府,大斧头专打万石之家”一联。由这一故事也可以反证出在明代中叶,市井各行业的从业者在春节、开张甚至永久性地张贴悬挂切合本行业特点的楹联,应已成为一种新的社会风尚。
清代独逸窝退士编《笑笑录》云:唐伯虎为一商人写对联,曰:“生意如春意,财源似水源。”此人嫌该联表达的意思还不明显,不太满意。唐伯虎给他另写了一副,曰:“门前生意,好似夏月蚊虫,队进队出;柜里铜钱,要像冬天虱子,越捉越多。” 其人大喜而去。这则笑话虽然旨在嘲笑商人的庸俗贪婪,也未必就实有其事,但从侧面为我们展示了明清之际行业楹联的盛行景象。
随着市井百业楹联在明代的兴起和发展,行业楹联的其他几条主线衙署联、会馆联及书院联也在明朝产生或得到发展。
书院楹联在南宋经朱熹大力倡导之后,在明代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例如在对联史上影响最大的一副书院楹联,便是明代顾宪成题东林书院联:“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其他如明代高贲亨题白鹿书院联“列嶂成垣,永护考亭之遗迹;环溪作泮,遥通泗水之真源”等作品也有较大影响。
政府机构之类的楹联如题衙署联就目前的资料来看,要以明朝理学家王阳明所题“愿闻己过,求通民情”一联为最早,清人陈宏谋《学仕遗规》载:“王阳明巡抚江西,置二匣于行台前,榜曰:‘求通民情,愿闻己过。’一时上下之情流通,奸匪皆无所容。”
明清之际的思想家李贽,福建省泉州人,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中举人,官至云南姚安太守,曾自题官署楹联两副:
从故乡而来,两地疮痍同满目;当兵事之后,万家疾苦总关心。
听政有余闲,不妨甓运陶斋,花栽潘县;做官无别物,只此一庭明月,两袖清风。
明代前期出现了一种由同乡或同业组成的封建性团体,这些团体组织大多有一个建筑实体——会馆。朱元璋灭元建明、定国安邦后,南方的工商业得到了恢复,发展迅猛。仓廪足而知礼节,当时的江南士族重视科考,倡导读书。加之明清两朝实行科举制,所以当时学风极盛。明成祖迁都北京后,永乐十三年(1415年)恢复科举考试,受“一朝成名天下知”的吸引,四方学子悬梁刺股、囊萤映雪,以图功名。每年殿试之际,五湖四海的各省举子纷纷奔赴京城。他们大多家境一般,清贫无依,加之路途遥远,人生地疏,乡音难改,租住客店和日常起居常受京城一些店家的欺凌,举子们迫切希望这些问题能有人帮助解决。他们的困苦受到了先期来京做官经商的同乡或故交们的重视。出于同乡情谊,他们相互邀请,筹措资金,购置房产,供来京的举子和其他来京谋事或旅居同乡住宿之用,各省会馆纷纷成立。这种风气在嘉靖、万历时期趋于兴盛,清代中期最多。最早的会馆是永乐年间的北京芜湖会馆,最早在会馆中题写楹联的,据现有资料为明代书法家叶向高题福州会馆联。
叶向高是万历进士,官至礼部尚书。因其故籍为福建福清,便为福州会馆题写了三副著名的对联,一是福州会馆老馆正堂“燕誉堂”的楹联:“万里海天臣子,一堂桑梓弟兄。”对仗工整,寓意深远,浪迹天涯的家乡游子衣食得其所托,同乡情谊之深厚可见一斑。另外两联为义园联,一联为:“满眼蓬蒿游子泪,一盂麦饭故乡情。”另一联为:“寄语往来人,莫为功名抛骨肉;伤心丘垄地,得归桑梓即蓬莱。”义园,是旧时收埋无主尸骨的坟园,而福州会馆义园则专收埋在京亡故的福州人遗骨的场所。义园有慈善与社会福利的意味,从这一属性来说,义园联也可以算是公共事业类行业联中社会福利楹联的滥觞。
书院联、衙署联和会馆联在进入清代后得到了更大的发展,成为行业楹联中的几个重要分支。书院联一直发展到清光绪二十七年八月(1901年9月),清朝朝廷发布上谕,改全国书院为学堂,之后演化为现代教育类楹联。衙署联则在辛亥革命后演变为民国各级政府联,解放后又变易为当代的政府部门类楹联。会馆联发展到民国仍十分兴盛,建国后则被一律废除。戏台联在明代的资料不详,可能产生并光大于清代,民国及解放后仍以剧院楹联的形式存在。
进入清代,特别是清朝晚期向近代社会逐渐转型后,社会分工更趋于细致,行业对联的类型也随之大大增加。市井商肆所用的狭义的行业楹联得到了进一步的普及和发展,但对于一些对联名家的创作来说,每个人的题材分布还是相对较窄的,大致局限于名胜题赠、贺寿悼亡方面,出于知名联家对于这类实用性对联的偏见,真正保存这类联作的作者不多,纯粹的行业楹联的创作主要还是由民间的文士进行,各种对联著作一般都是从巧趣的角度来保存一些比较优秀的行业联作品。
在这种大的背景下,有“长联圣手”之称的钟云舫却显示出与众不同的创作理念,钟云舫(1847—1911年),又名祖棻,号铮铮居士,四川江津人,同治六年(1867年)考取秀才,后迁居县城设馆授徒,其《振振堂联稿·续稿》的第二卷题名为“各色春色”,也即各行业春节用联之意。其中分有客栈、茶社、饮食馆、烤房、绸缎、剃头、糖房、面房、铁匠、木匠、炭厂、柴厂、油房、灯笼铺、鞋铺、钉鞋、草鞋、斗笠、伞、扇、苏货、帽、袜、毡、毯、席、染、顾绣、织棉、织麻、织丝、裁缝等160多种行业,林林总总,包罗万象。除此之外甚至还列出衙门内十五种分工的专用楹联,统而观之,简直就是晚清社会生活的一个缩影,这在对联史上重要联家的作品之中是绝无仅有的,在行业联发展史上很值得大书一笔。
清晚期行业楹联发展的一个鲜明的特色,是随着西方现代工业技术传入而产生了许多全新行业的楹联,如晚清“裁驿置邮”后设立邮政局,随着电报、电话的引进,相继出现了电报局、电话局,与之相应的行业用联也随之出现,吴恭亨《对联话》载:“邮政局联云:‘置邮传命;为政在人。’又,电报局顾晴谷联云:‘发乎迩,见乎远;观其器,知其工。’”而“只用耳提,何须面命;吾闻其语,未见斯人”,这是一百年前电话刚刚传入中国时的一副楹联,时至今日,信息传播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司空见惯的现象。
再者如随着火车的出现而产生了铁路业楹联,胡君复《古今联语汇编》:“胶济铁轨之枕,不用木,而用铁,故车行之时稍觉平稳。某车站联:‘如砥如矢,至鲁至齐。’”胶济铁路通车于1904年,此当为最早的铁路运输业的楹联。与此同时,在商肆百业联中也出现了从前所没有的新行业楹联,如煤气自来火行的“贯气居然能引火,生光原不借焚膏”。电气灯店的“光耀九天能夺月,辉腾一室胜悬珠”。
民国之后,行业楹联的发展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历史阶段,首先是政府部门类楹联取代了传统的衙署联,随着各级各类党校的出现,教育类楹联也呈现出多姿多彩的景象,公共事业类楹联中的邮电、交通、金融等行业的新联语大量涌现,新闻出版业和新的文化娱乐业的楹联以及工矿企业类的楹联也进一步发展。新的社会文化也使得商业、服务业楹联呈现出一种新的气象。当时的商店、客栈、酒楼、茶馆除了在字号取义上讲究典雅风趣之外,还纷纷悬挂一些引人注目、耐人寻味的对联,以宣传商品之完美、服务之周到。例如一家照相馆的楹联是:“还我庐山真面目,爱他秋水旧风神。”一张小小的照片,留下的是永远美好的回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