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折扇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3章 折扇的前世今生(2)

湘妃竹,因竹上斑点衍如泪痕,又称“泪竹”。上好的湘妃竹竹面洁净,底子蜜黄,斑点大小适中、清晰,斑内有明显轮廓。湘妃竹是作扇骨的绝佳材料,其竹本身丝纹缕缕,彩影斑斓,花斑点点,有天成之美。

梅鹿竹,民间又称“眉禄”,取“眉寿福禄”之意,同为斑竹的一种。上有兽皮斑状的斑痕,斑纹似繁花盛放,疏密自然相映成趣。梅鹿竹的斑通常高或平于竹地,上好的梅鹿竹较为稀少。

棕竹,亦称“棕榈竹”,常绿丛生灌木,叶形略似棕榈而得名。棕竹颜色深,带有黑条纹,乍一看,也像是黑色之中有深黄色的条纹,因纹理细、柔软性好而常用制扇骨。现代折扇中杭州高档黑折扇的扇骨皆由棕竹制作,称“金棕”。

佛肚竹,又称“罗汉竹”,是一种较为特殊的竹材,它以奇特的自然形状颇得古今文人雅士的青睐,是制作扇骨的上佳材料。这种竹子节距近,且不规则,近竹节的地方突然凸起,好像大肚弥勒佛的肚子,故称佛肚竹。

名贵木材也是制作扇骨的重要材料,上好的木制扇骨,其观赏价值、收藏价值也是很高的,名贵品种如下:

紫檀木,紫檀木虽然是木中极品,与扇骨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但紫檀木一直不是制作扇骨的最好材料。紫檀木一般用于扇骨的装饰,如玉竹扇骨,在其“头型”处给予装饰,起到黑白分明和画龙点睛的效果。

乌木,木材黑色,重硬细致,是制作扇骨最常见、最主要的木质材料。乌木扇骨经过加工打磨,又黑又亮,颇可玩味。从古至今,乌木扇骨多用于男扇的制作,造型上直肩方根多,有肩的少。最常见的是乌木与其他材质配合,如乌木大骨、玉竹或棕竹小骨。

檀香木,在古董市场和折扇方面,檀香木仅指白檀木。用檀香木制作扇骨一般以十六档居多。檀香木自身纹理细腻,制成的扇骨也肌理光滑、清香宜人;不仅令人心旷神怡,还可防止虫蛀,保护扇面。材质上乘的檀香扇骨细密平滑,以素面居多,若雕刻反而有“少女搽粉”之嫌。

牙角,泛指兽牙、兽角,被用来制作扇骨的牙角主要有象牙、兽骨、玳瑁等。下面将一一介绍。

象牙,象牙色调柔和,质地细密,宜于施雕,是最为名贵的扇骨材料。象牙扇骨存世较多,以九寸以上的大扇为贵,具有精美雕工的象牙骨更是价值连城。象牙也可做小骨,为了省料,常将穿入扇面部分易为竹子等其他材质;也常与乌木、紫檀相配使用,形成颜色反差,从而带给人视觉上的变化与美感。

兽骨,兽骨一般是指牛骨和骆驼骨。经过漂白、磨光、上蜡等加工程序后制成的扇骨,粗看上去与象牙骨相仿,因而常被不识货者认作牙骨。兽骨即便经过磨光处理,依然赶不上象牙光洁,且表面布满了微小的砂点和鬃眼,俗称“骨眼”,这是骨料的特征。此外,兽骨的比重小于象牙,掂在手中有轻、飘之感,而象牙在手中掂拭则有重压感。

玳瑁,玳瑁是一种大型海龟,产于我国黄海、东海、南海及热带、亚热带沿海。以其背甲制作的扇骨称为玳瑁骨,质似牛角,平滑光洁,有呈半透明状的褐色与淡黄色相间的花纹。玳瑁骨有一定韧度,常用做小骨,并与象牙大骨相配,雍容华贵,在清代十分盛行。

3.端尾考细节

除了扇面、扇骨以外,折扇的扇头、扇钉、扇坠等也有颇多讲究。越是制作精美的折扇,就越是少不了对上述三者的考究。下面将分别进行介绍。

扇头,“扇头”是指扇骨的聚头处,即折扇手执的柄部,也称“端”。虽然扇头位于扇骨的末端,其造型也是变化多端、风貌各异。可以说,扇头的造型在折扇中是最具特色与魅力的,制扇师傅们在方寸之地施展想象,不断创新,进而衍生出一部独具中国特色的扇头演化史。据苏州文博系统的老专家们的研究成果,各时代典型的、具有代表性的扇头如下:元代的“正元头”;明代初期的“玉兰方头”、“燕尾头”,中期的“古方头”、“古圆头”,晚期的“开肩细马蹬方头”、“花鼓圆头”;清代初期的“米式小头”、“马牙头”、“扇圆头”,中期的“翻轮瓶式头”、“葫芦圆头”,晚期的“平面竹节方头”、“方头竹根头”;自民国以来的“蜻蜓式头”、“大钩如意头”,等等,真可谓是种类繁多,“各擅其巧”。

扇钉,小小的扇钉,对一柄精骨名画扇显得至关重要,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扇子的开合均以扇钉为轴,可以说,扇钉是“扇骨尾部之枢纽工序”。扇钉主要分为牛角钉、铜钉、银泡钉三种。其中,牛角钉最为常用,其材质既硬又有韧性,耐磨耐用,不伤扇骨;铜钉、银泡钉多见于北方,其材质较硬,易于损坏扇骨,常用在尺寸较大的乌木扇骨和紫檀扇骨上。扇钉的基本流程是打眼、贯钉,再用《幢涌小品》:“世庙初年,勋辅诸臣同游。赐画扇,有木刻海榴矍坠子。可汁许,空其腹,藏象刻物件凡一百件,示天下绝巧也。”从中可见在嘉靖初年,扇坠作为时尚玩物已进入宫廷成为御赐之品。在清代,在纸扇上加上扇坠既可作为一种装饰,又可用来表明自己身份的高贵。扇坠的表现题材也多种多样,如:玉雕福禄封侯扇坠,图案是一只猴子攀爬在一个硕大的葫芦上,由于葫芦的发音近似“福禄”,猴与“侯”同音,故名“福禄封侯”;又如:珊瑚雕寿星扇坠,以红珊瑚雕刻而成,是一位阔额长须、眉开眼笑、和蔼慈祥的寿星形象,寓意长寿和吉祥。

(三)折扇的发展

1.中国五大名扇

相传,在明代永乐年间,折扇由朝鲜国入贡。明成祖爱其收放自如、携带方火烫加帽。一般采用“钳烫”和“钻烫”方法,制作出“鼠眼”, 俗称“一粒椒”、梅花等多种花式出现。比较上乘的制作手法,为了点缀扇骨,会在鼠眼上加上螺盖。还有更为讲究的,将一些面积较大的扇头,如松枝圆头、花鼓圆头、葫芦圆头等,在其大骨头部外,用各种图形的翡翠、玉石或金银的薄片进行镶嵌,而后再进行烫钉。使螺盖与镶嵌物达到或相映成趣,或画龙点睛,或浑然一体的视觉美感。

扇坠,扇坠是悬挂于折扇扇头下方的装饰物,一般用玉、石、珊瑚、玛瑙、象牙等雕成。扇坠有三个特点:一是小巧,几乎每一扇坠,长不过寸许(3cm左右),重不过四钱(15g左右),以便在纸扇下悬挂和随身携带;二是精致,由于扇坠小巧,雕刻难度较大,但雕刻得都颇为精细;三是吉祥,扇坠上所雕刻的图案,均为吉祥图案,大多与持扇人的爱好有关。明便,便命内务府大量制作,并在扇面上题诗赋词,分赠于大臣。由此,也开启了折扇在中国的流行趋势。明清时期,是中国折扇的大发展时期,折扇制作在全国范围内均有分布,以地名、人名著称的就有杭扇、曹扇、川扇、青阳扇等繁多的名目,且扇骨、扇面的制作日趋精良,名家辈出。

苏州檀香扇,苏州折扇,宋时已有,至明代间闻名,清代以后遍销南北。苏州折扇中,尤以檀香扇最为著名。檀香扇由竹折扇演变而来,始创于明清,其用料极为讲究:所用檀香木必须香味醇正,色泽黄,纹理平顺无疵;扇面所用丝绢,须经过加矾处理,使其雪白匀净;有色绢面,则要经过特殊炼染,使色质透明度纯真,经久不变。在扇骨的技巧上,檀香扇通过拉花、烫花、画花来显现。艺人们能在扇面、扇骨以及在窄小的扇边上脱手绘出各种戏剧人物、历史故事以及山水花鸟,足见其技艺高超。苏州折扇小巧玲珑、携带方便、折撒自如,可谓一扇在手,香溢四座;挥扇拂暑,清新解热。

杭州黑纸扇,杭州折扇自古就有“杭州雅扇”的美称。南宋时期,杭州的折扇生产极盛,“扇子巷”就是制扇作坊集中之地,巷名沿用至今。当时生产的折扇就有细画绢扇、细色纸扇、影花扇、藏香扇、漏尘扇等多个品种。现在的王星记扇厂由清光绪六年王星斋所创,王星斋夫妻制成的黑纸扇,在国际博览会上屡屡获奖。黑纸扇的用料、工序都极其考究,扇面以纯桑皮纸为材料,两面涂以柿漆,再经过糊面、折面、上色、整形、砂磨、整理等八十六道工序精加工而成。故具有雨淋不透、日晒不翘、经久耐用的特点;既可拂暑取凉,又可遮阳避雨。真可谓是“一把扇子半把伞”。

岳州豹花扇,岳州扇始于明末清初之际,指岳阳、洪湖地区所生产的折扇。岳州折扇艺术风格有其独特之处,扇面绘画技法以中国画为基础,有工笔画和写意画等,情趣高雅,实用与观赏并重。岳州折扇有34道制作工序,按工艺分为生胎、熟胎、扇面三大类。生产折扇所用的材料选用本地三年以上生长的毛竹和优质宣纸,全扇做工精细,扇边骨雕刻有深胎(阴刻)、浮雕(阳刻)之分,给人以古朴凝重、稚拙率真之感。最为著名的是“国漆斑花”(亦称“豹花”)折扇,以著名的“毛坝漆”作为扇骨涂料,由熟练技工用炉火精心烤制,使花纹斑点自然连锁,生动精美,光亮如镜,别具风格。

金陵剪纸扇,南京古称金陵,简称宁,故金陵折扇又称“宁扇”。早在宋代,南京制扇业就已远近闻名。现今南京秦淮河的岸边仍保留着“扇骨营”的古老地名。明清是金陵折扇发展的鼎盛时期,为提高扇子的品位,不少折扇的大骨皆采用全雕刻工艺,所携刻花鸟玲珑有致,山水风景精致高雅。当时扇骨雕刻十分流行,并形成了以竹刻名家李耀、濮仲谦等为代表的“金陵派”竹刻。1965年,在江苏江阴县明墓中出土一把饰有剪纸的折扇。对光观看,但见两层棉筋纸间夹裱的一幅“梅鹊报春图”的剪纸。梅花枝分左右,中间站一喜鹊,周围饰有万字纹、龟背纹和云纹的花边。可谓扇艺与剪纸的完美结合。

荣昌夏布扇,重庆市荣昌县原隶属于四川省,因此,荣昌折扇在历史上也被称为“川扇”。据明《万历野获编》记载:“聚骨扇自吴制之外,惟川扇称佳。”说明四川生产折扇的历史也很悠久,在明代已可与苏杭折扇相提并论了。历史上的荣昌折扇,造型外圆内方,朴实雅致,轻盈灵巧,制作工艺精湛,颇受文人雅士欢迎。荣昌夏布与荣昌折扇同属于“荣昌四宝”。荣昌夏布生产工艺起源于明末清初,纯天然全手工的夏布编织工艺已被列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近年来荣昌夏布被首创用于制作折扇扇面,其制品古朴凝重,典雅秀丽,人们竞相收藏,或作礼品馈赠亲朋。

2.折扇的传承现状

当历史的时钟走到了改革开放初期,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急剧变化,而电扇和空调的出现使折扇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急剧下降。因此,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精髓的折扇文化也逐渐萎缩成为“小众文化”,甚至是“博物馆文化”。虽然在折扇文化传承的过程中,各派名家几分坚守,几分挣扎,一些传统工艺已濒于失传。可喜的是,随着近些年来国人文化意识和传承意识的提升,尽管折扇文化的传承现状不太乐观,一些知名折扇已成功入选了国家级非物质遗产,古老的折扇文化正散发出蓬勃的生机。

苏州——折扇研究巨著《怀袖雅物》

2010年7—8月,由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国家大剧院、江苏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共同主办的中国(苏州)折扇艺术展在国家大剧院举行。活动以“弘扬中华文明,提升文化软实力”为宗旨,以“清风徐来”为主题,向世界展示中国(苏州)折扇艺术的臻美,向世界展示中华文明的成就。

此次活动参展的物品多为明清两代所留传世珍品,包括了四百幅扇面(含“明四家”作品、状元扇)、四百余种扇骨、二百余种扇刻以及一百种扇袋、扇坠、扇箱。活动期间,主办方特邀请制扇工艺传承人作现场表演制扇工艺,让参观者近距离地深入了解制扇的整个过程;还邀请了众多学者、专家、民间收藏爱好者共同研究探讨苏州折扇的保护与传承。

展览会上,苏州折扇的集大成研究巨作《怀袖雅物》也进行了全球同步签售首发。该书共分为“通释”、“扇骨”、“扇刻”、“扇面”、“苏州竹人录·文钞”等五卷,以平实、确凿、简练的文风,以真实、雅致、精美的图式,全面展现了明清以来苏州折扇在材质、造型、雕刻技艺、扇面艺术的全貌,力图表现苏扇自明代以来六个世纪的发展历程,是迄今最权威、最完整的苏扇艺术集成,填补了中国折扇工艺史、艺术史、文化史研究方面的空白。

杭州——百年老号王星记扇子

王星记扇子是杭州市的百年老字号扇子生产厂家,和浙江丝绸、龙井茶并称“杭产三绝”。王星记扇庄由王兴斋于清光绪元年(1875年)创办,原名王星斋扇庄。王星斋与其妻陈英(同为制扇高手,擅长真金回泥花色黑扇贴花手艺),可谓夫唱妇随,制作的黑纸扇深为人爱,常常被浙江巡抚作为特产礼物进贡给朝廷,故王星记扇子被誉为“贡扇”。王星记第二代掌门人王子清,自幼喜好制扇,深得父母家传;且思维敏捷,深知王星记只有不断创新发展,才能传之久远,遂聘请能人担任王星记的经理管理扇庄。经过王家两代人的不懈努力,加上制扇工人的刻苦钻研,终于创制出了代表传统制扇较高水平的黑纸描金扇,扇面以金粉书写或绘画,成为千百年来中国文人雅扇中的一朵奇葩。

南京——坚守的折扇艺人王克礼

金陵折扇是南京独有的一个地方工艺品牌,曾经一度天下扬名。在历史上,南京栖霞龙潭和石埠桥一带是金陵折扇重要的生产中心之一,但是如今,生产折扇的作坊和掌握金陵折扇传统工艺的老艺人已经寥若晨星了。

有关部门在近几年的民间艺术资源普查中发现,南京栖霞区甘家巷陈家边40号仍然有一家生产“金陵折扇”的作坊——金陵·王记扇庄。扇庄的主人就是当年金陵工艺折扇厂的技术骨干王克礼。王师傅1961年进厂,当时只有13岁,他先后跟王荣兴、戴春焕等制扇高手学徒,掌握制扇整个工艺。由于他勤学好问,刻苦钻研,很快就成为厂里的技术骨干,担任了厂里的造型设计师,直到1989年离厂。后来,王师傅重操旧业办起了扇庄。谈到扇庄今后的发展时,王师傅不无担忧地说:“‘金陵折扇’流传至今已600多年,目前南京真正做金陵折扇的就我一个人了,我也慢慢老了,眼看这门手艺无人继承,心里十分着急,老祖宗为我们留下的这份财富要是丢了太可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