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文学知识大课堂:世界古代文学大家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3章 古希腊文学大家(2)

欧里庇得斯深切关怀妇女的命运,他现存的悲剧中有12部是写妇女的,其中最重要的是《美狄亚》(公元前431年)。科尔喀斯公主美狄亚不顾一切爱上了伊阿宋,帮助他杀死了她的兄弟,抢去她父亲的金羊毛,然后随他来到希腊,和他结婚。剧本开始时,伊阿宋将另娶科任托斯公主,遗弃美狄亚,科任托斯国王还要把她驱逐出境。美狄亚痛苦得几乎发狂。她起初和伊阿宋争吵,后来假意与他和解,打发两个儿子把两件浸沾毒药的礼物送给新娘,害死了新娘和国王。为了惩罚伊阿宋,使他断绝后代,美狄亚在痛苦中杀死了她的两个儿子,自己乘龙车逃往雅典。

在英雄时代和氏族社会解体时期,妇女的地位还相当高。到了公元前六世纪至五世纪期间,私有制的发展使家庭制度巩固下来,婚姻已经固定为一夫一妻制。但一夫一妻制只对妇女有约束,男子则可以把妻子关在家中,自己在外胡作非为,或随便把妻子遗弃。妇女的地位几乎和奴隶相等,她们的生活是痛苦的。《美狄亚》一剧反映了当时妇女的处境,美狄亚在剧中说,“在一切有理智、有灵性的生物当中,我们女子算是最不幸的。”欧里庇得斯对这种不平等的社会现象表示愤慨,他赞成妇女起来反抗。

美狄亚是一个聪明倔强、有办法、有胆量的女性。她是外国人,得不到城邦的保护,在离乡背井、只身无援的处境中被丈夫遗弃,又遭到国王的迫害。她对丈夫的强烈的爱转化为强烈的恨,甚至不惜牺牲自己心爱的儿子,以图报复,向社会提出抗议。她复仇的方式固然是残酷的,但这是社会把她逼到这个地步的。

伊阿宋本来是一个取金羊毛的英雄,也很爱美狄亚。回国后,他贪图权势和钱财,变成了一个喜新厌旧的小人和野心家。他忘恩负义,遗弃了美狄亚,还处处为自己的背叛行为辩护。

欧里庇得斯善于描写炽烈的感情。美狄亚的爱和恨都超出了一般的感情,合唱队以中庸之道婉言相劝,也不能使她平息。从这部戏里可以看出,社会动荡引起了人们心理的变化,中庸适度的平衡感打破了,代之而起的是骚动激烈的感情,近乎变态。欧里庇得斯的悲剧反映了这种情绪。

欧里庇得斯一般不甚注重结构,但这部悲剧的结构比较完整。在剧中,崇高和庄严的传统气氛消失了,只有冷酷无情的实际生活景象。剧本的前半部着重描写美狄亚被逼而濒于绝望的情绪,后半部着重描写美狄亚心中对丈夫的恨和对儿子的爱的激烈斗争和她的复仇行动,气氛可怖。

《特洛亚妇女》(公元前415年)也是欧里庇得斯的名剧。这个剧本假托特洛亚战争的故事,反映了雅典人在公元前416年攻下守中立的墨罗斯岛、大肆杀戮的历史事实。剧中描写特洛亚城被焚毁,男子被杀尽,妇女沦为奴隶,赫克托耳的幼子被希腊人从城墙上扔下来摔死,景象很悲惨。剧中抒情气氛浓厚,心理描写深刻,但各场之间的联系比较松散。

欧里庇得斯的剧作标志着旧日的英雄悲剧的结束。悲剧到了他的手中,现实的社会问题才提得特别鲜明,特别广泛。索福克勒斯曾经说,他自己的人物是理想的,欧里庇得斯的人物是真实的。这句有名的话指出了希腊悲剧发展的一个方面。欧里庇得斯首先描写日常生活,甚至把农民、奴隶、儿童和仆人作为悲剧中的人物。欧里庇得斯还善于描写人物的心理,特别是妇女的心理。他的语言自然流畅,接近口语,富于感情。

欧里庇得斯生前不大为同时代人所了解,死后的名声比较大。阿里斯托芬在《蛙》里指责欧里庇得斯不应描写妇女的激情和不健康的心理,但也承认他在戏剧艺术上有某些长处。亚里士多德对欧里庇得斯有许多指责,但也称赞他善于运用日常语言,善于造成悲剧的效果,引起观众的怜悯和恐惧。欧里庇得斯的戏剧对古希腊“新喜剧”、罗马文学和后世欧洲文学有很大的影响。

阿里斯托芬

阿里斯托芬(公元前446?~前385?),古希腊著名喜剧作家,家住雅典,拥有土地。他交游甚广,是苏格拉底和柏拉图的朋友。诗人敢于在剧中抨击雅典的当权人物,特别是克勒翁;曾被控告侮辱了雅典公民和城邦,但他并不退缩,仍旧继续讽刺他们。他写过44部喜剧,得过7次奖,现存11部。

阿里斯托芬的喜剧触及当时的一切重大政治问题和社会问题,反映了雅典奴隶主民主制危机时期的社会生活。

阿里斯托芬的世界观基本上反映了自由民中的农民的利益,他提出了一些新思想,但在政治上又有保守倾向。他坚决反对雅典集团和斯巴达集团之间的战争。他在《阿卡奈人》、《和平》和《吕西斯特剌忒》等剧中主张议和,同时也歌颂马拉松时代抗击外国侵略者的精神。内战期间,雅典的民主越来越衰落,政治越来越腐败,政治煽动家克勒翁的气焰特别嚣张。诗人在《骑士》中大胆地把克勒翁描写成一个愚弄人民的骗子,还在剧中使象征人民的德谟斯返老还童,恢复马拉松时代的精神。

战后,雅典经济崩溃,一般人民更加穷困,社会上产生了理想国思想,要求平均财富。《公民大会妇女》和《财神》等剧都反映了这些思想。但诗人的态度是矛盾的,他一方面认为贫富不均的现象是不合理的,另一方面他又认为富裕意味着脱离劳动,而没有劳动就不可能产生财富,因此他对于平均财富的思想也有怀疑。阿里斯托芬对妇女问题也非常注意,他反对妇女没有政治权利的不平等现象,批判轻视妇女的思想。他在《吕西斯特剌忒》中认为,妇女也了解政治问题,能够挽救城邦,治理国事,但他又不主张妇女的彻底解放。阿里斯托芬反对诡辩派的新教育,提倡培养心灵、注重节制的旧教育。他对神采取嘲笑态度,同时仍旧是传统宗教的拥护者。

阿里斯托芬留下了一些关于创作的言论。他在《阿卡奈人》中提出,他写作喜剧的目的是为了发扬真理,支持正义,给人民指出教训,把他们引上幸福之路。他在《蛙》一剧中提出,推崇一个诗人的标准,要看他是否为国家教好人民。酒神在剧中宣称,使人类堕落的诗人应当处死。他最早明确地表述了文艺的社会功能。

《阿卡奈人》(公元前425年)是阿里斯托芬第一部成功的喜剧。在“开场”中,农民狄开俄波利斯看见雅典公民大会不让一个提倡议和的人讲话,他给了那人8块钱币,派他替他自己一家人同斯巴达人议和。在“进场”中,雅典附近受战祸最深的阿卡奈人(合唱队)用石头追打狄开俄波利斯,指责他叛国。他在“对驳场”中争辩说,他并不想投靠斯巴达人,他本人也受到他们的蹂躏,但雅典人也要对引起战争负责。有一些阿卡奈人不服,请主战派将领拉马科斯来帮忙,狄开俄波利斯当场和他扭打,把他打败,并去和伯罗奔尼撒人通商。接着的“插曲”表现了做交易的场面,显示和平的好处。拉马科斯再度出征,在“退场”中,他跛着脚上场,他在战争中负伤,痛苦万分。狄开俄波利斯却由两个吹双管的女子伴着,饱食大醉,得意洋洋。

《阿卡奈人》通过漫画式的夸张手法和表面上很不严肃的讪笑打诨的场面来反映生活,很象闹剧。例如,狄开俄波利斯和拉马科斯的争辩本来是件正经事,但两人却在台上撒野,通过扭打来解决问题;又如,有一场写一个农民在战乱中丢掉耕牛,几乎把眼睛哭瞎,他来到狄开俄波利斯的市场上买“和平眼药”,谐谑地表现了农民的和平愿望。这些场面都很滑稽。但是,在“退场”中,堂皇的雅典将军在台上哇哇大叫的场面就很丑。在这些滑稽和丑陋的事件中,寄寓着非常严肃的思想。《阿卡奈人》的政治作用在于扫除雅典公民中的主战心理,号召订立和约。诗人在剧中指出,战争对政治煽动家和军官有利,对人民有害;他认为战争双方都有过错,主张各城邦团结友好,发扬马拉松精神,共同对付波斯的侵略威胁。阿里斯托芬正是从这个思想高度去俯视脚下的现实,才把生活中丑陋的本质挖掘出来,尽情加以嘲笑。

狄开俄波利斯是个典型的阿提刻农民,他头脑清楚,有机智,有胆量。拉马科斯是一介武夫,头脑糊涂,虚荣心强,外强中干。

《鸟》(公元前414年)也是阿里斯托芬的杰作之一,是现存的唯一以神话幻想为题材的喜剧。剧中有两个雅典人和一群鸟一起在天和地之间建立了一个“云中鹁鸪国”。这个国家是一个理想的社会,其中没有贫富之分,没有剥削,劳动是生存的唯一条件。这部喜剧讽刺雅典城市中的寄生生活,是欧洲文学史上最早描写理想社会的作品。在艺术性方面,《鸟》无疑是阿里斯托芬最优秀的作品。剧中情节丰富多彩,由合唱队扮演的飞鸟出入林间,五色缤纷。全剧富于幻想,抒情气氛浓厚。在阿里斯托芬的剧作中,这部喜剧的结构是最完整的。

阿里斯托芬的想象力非常丰富,他的戏剧情节是虚构的,往往流于荒诞,但主题是很现实的。他喜欢采用夸张手法,仿佛是用一面凸凹不平的镜子来映照生活,镜中的形象虽然是漫画式的,但反映了生活的本质。他有时还采用象征手法,把一些抽象概念拟人化。阿里斯托芬富于机智,善于使用谐音字,并戏拟悲剧中的诗句,产生喜剧效果。他运用民间的朴素生动的语言,配合着城市里的文雅语,台词灵活生动。他的剧中有美丽的诗,也有粗野的场面。海涅曾说,“阿里斯托芬的喜剧象童话里的一棵树,上面有思想的奇花开放,有夜莺歌唱,也有猢狲爬行”。

恩格斯曾经称阿里斯托芬为“喜剧之父”和“有强烈倾向的诗人”。

柏拉图

柏拉图(前427~前345),古希腊哲学家,西方客观唯心主义的创始人。出身雅典贵族。20岁起从苏格拉底求学,后游历埃及、意大利,试图在叙拉古实行他的政治理想而未成,遂回雅典建立学院。

讲学期间所写40多篇对话涉及宗教、神话、政治、伦理、教育、哲学和文艺理论各方面的重大问题。对话以苏格拉底与论敌辩论的方式写成,因此很难断定哪些话代表柏拉图本人的思想,而且不同篇目对同一问题讨论的结论有时也不一致。西方一些研究者认为,对话分早期和晚期,早期主要阐述苏格拉底的思想,以纪念自己的亡师。

柏拉图从贵族立场出发,在政治上反对代表工商业奴隶主的民主派,在学术上反对民主派学者的“诡辩派”。他以“理式”解释客观世界,认为上帝根据理式造就可感事物,因而客观事物只是理式的摹本。他强调伦理,企图纠正民主派政权带来的“世风日下”。他主张国家管理者必须是哲学家,因而教育是重要的。

在艺术上,他认为艺术模仿客观事物,因而只是理式的摹本的摹本、影子的影子。他提出灵感说,认为灵感来自诗神,它使艺术家“失去平常理智而陷入迷狂状态”。他的哲学和文艺思想对西方后来的哲学和文艺理论具有很大影响。

亚里士多德

亚里士多德(前384~前322),古希腊哲学家、科学家、文艺理论家。生于卡基狄克半岛斯塔吉罗斯城一个医生家庭。

17岁到雅典从学柏拉图,柏拉图死后到小亚细亚的阿索斯从事研究。曾做马其顿亚历山大王子的老师,后回雅典办学院,领导编纂了许多科学著作,最后死在卡尔基斯。

他的著作一部分是自己发表的,现只存片断,另一部分是由别人编著的,留存了下来。现存著作47种,公元前60年由安德罗尼柯编辑发表,包括:逻辑(《工具》),自然哲学(《物理学》等),心理学(《论灵魂》),形而上学(《形而上学》),伦理、政治(《尼可马亥伦理学》、《政治学》),艺术和修辞(《诗学》、《修辞学》)。

亚里士多德奠定了逻辑思维的基础,为经验科学的发展开辟了道路,是西方思想史上实证论哲学派的杰出代表。在文艺理论方面,他强调艺术模仿自然是对现实的再现和重新创造,肯定艺术的认识价值和恢复人的心理健康的作用。他对悲剧情节的集中、演说的风格等提出自己的见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