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意大师的习惯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2章 引言

天才是一个有趣但又常被误解的话题。自古以来,一直有很多人对天才进行研究和观察,试图了解天才的特点。书中为大家呈现了这些研究的精髓部分,所引用的素材来自不同文化和不同历史时期。本书力图使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来描述这一有趣现象,以便于普通大众的理解和接受。书中介绍了天才的基本特质,例如魅力和领导力,还提供了一系列的实操练习。如果你花时间去阅读、理解,并动手实践其中的方法,肯定能大大提升你的创意能力,加强你说服别人聆听你想法的能力。

在今天的全球化经济中,发展中国家大量使用廉价劳动力导致商业竞争日趋激烈。随着劳动力市场的不断扩大,竞争的激烈程度更将进一步加剧。在可预见的未来,这种趋势将一直持续。作为一名知识工作者,你该如何提高你在市场上的竞争力,确保你的收入呢?答案是,你需要不断地创新,为你所在的企业提供附加值。无论你在哪里工作,你的职业是什么,创造力都是一项能为你带来滚滚财源的技能。

创造力,甚至于天才,都是可以后天学习的。重要的是,你要知道如何思考,而不是该思考什么。如同领导力的培养需要时间一样,你无法像变戏法一样,在需要时突然将自己变成天才。你所能做的,只是创造适当的条件和环境,然后等待天才的自发产生。

这本书中,“天才”和“创意大师”二词具有相同的含义,可以互换使用。天才就是拥有良好的思维模式,可以不断产生创新想法的创意大师。

许多人认为天才需要高智商,事实并非如此。实际上,态度比智商更为重要,而且态度是可以学习的。你可以学习如何像天才一样思考和行动。一个尚健在的人,是否可能已经挖掘出其所有潜能了呢?可能,但这种人却非常罕见,可能十亿人中只有一个。人类的天性就是不完美的,我们永远都有改进的空间。

那么,怎样才能成为天才呢?本书总结了不同时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研究成果,指导你如何像天才一样思考和行动,告诉你成为天才的重要方法。如果你遵照和效仿这些做法,你就能学会如何营造出良好的环境,将自己培养为天才。至于你到底会有多成功,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你愿意投入多少时间和精力到这项最为高尚的事业中。

天才也可以看作是一种追求自我实现的人,这些人一生都在探索如何最大程度地发挥自己的独特潜力。本书将详细讨论自我实现的过程。

灵感从何而来?

有关灵感来自哪里,至今尚无定论。自古希腊始,至18世纪欧洲启蒙运动之前,大家普遍认为,灵感并非源于人自身,而是有一个神圣的外部来源。

“灵感”的字面意思是“吸入”,即为生命注入神圣的气息。这不同于生理意义上所说的“呼吸”——人体获得生存所需氧气的自发过程。灵感远远不只是吸入的氧气,它是神圣的礼物,是艺术家收到的祝福。也正因为如此,大家认为,艺术家应该谦逊。

古希腊人相信灵感来自缪斯九女神1,是她们给予了艺术家和科学家灵感。古罗马人和之后的欧洲文明继承和发扬了这种观点。

但自启蒙运动之后,大家开始认为,灵感是人类自我意识的产物。在理性时代,一切好东西都被认为源自理性的思考。既然无法用客观证据或理性论点来证明缪斯的存在,那么缪斯女神应该是不存在的。

到底谁对谁错?争论还在继续。有趣的是,各行各业的创意大师们都常讲述着外界东西如何刺激他们产生灵感的故事。他们说,这些灵感总是不期而至,而且只有在将自身修炼到某种微妙的状态时,才能接收到灵感。创造性的冲动到底是来自外部,还是来自于深埋在人内心的某个东西?也许,灵感从何而来并不重要,真正重要的是如何获得灵感。

智慧圈

法国哲学家德日进2(1881–1955)在《人的现象》一书中,指出人类越来越关注人类自身的意识了,并认为这是地球上生命进化过程的一个组成部分。他讨论了一种称为“智慧圈”的现象,提出了一些有关灵感起源的见解。

按照德日进的观点,随着时间的推移,思想的产生以及人与人之间思想的交流逐渐形成了一个集体记忆库,并促使人类的意识提升到思考层面,人类的思想圈也由此形成。这个思想圈包裹着地球,是一个不断变化、成长的实体。他参考Geosphere(地理圈)、Biosphere(生物圈)二词,将这个思想圈称之为“Noosphere”,即“智慧圈”,因为在希腊语中,“Noos”是思想、智慧的意思。

智慧圈是生物圈的延伸和扩展,而生物圈则是建立在地理圈上的。我们生活的星球由这三个同心圈组成。智慧圈是人类精神相互作用的产物,是一种集体认知。当人性变得更加多样化,学识更为渊博时,智慧圈也随之成长,且会变得越来越关注其自身。我们可以将互联网理解为智慧圈的一个方面。

德日进认为这一现象是推动宇宙进化的内在动力。人类开始关注到意识的存在,并自觉地越来越关注意识,直至到达欧米伽点(OmegaPoint)——即结构复杂性与意识最大程度的整合与统一。欧米伽点和“奇点(Singularity)”的概念非常相似,雷·库兹韦尔3和弗诺·文奇(VernorVinge)预计“奇点”将在2045年左右的某个时候出现。

人们认为,德日进的思想影响了20世纪60、70年代生活在旧金山湾区的互联网先锋们。可以说,互联网是智慧圈的认知基础构架。这个以硅为基础的硬件层所实现的互联网,将由60多亿人脑形成的感官认知扩展到了网络世界。

美国《连线》杂志的创始编辑凯文·凯利(KevinKelly),在2007年的TED演讲中指出,互联网是一个神经网络,其复杂性在2007年已经接近人脑,且大约每两年翻一番。凯利预测到2040年,互联网的总处理能力将超过60亿人的大脑。智慧圈的信息丰富度和易访问性正在以惊人的速度增长。

“一旦时机成熟,思想的诞生将不可阻挡。”

法国作家维克多·雨果的这句名言告诉我们一个非常有意思的现象,只要时机一到,伟大的思想注定会被带到这个世上来,也就是说,思想有它自己的生命力。

在发明创新的历史潮河中,一个伟大的思想、发明,由多个互不相识的人同时产生、实现的例子比比皆是。比如,电视的发明权被授予了苏格兰人约翰·洛吉·贝尔德(JohnLogieBaird),但我们现在知道,还有一个法国人和一个俄国人相互独立地研发出了电视。假如贝尔德当时没有公布他的发明成果,这二者中的某一人也会在不久之后公布自己的发明。

莱特兄弟不是唯一想造飞机的人,新西兰有一伙人也想这么干。查尔斯·达尔文不是唯一发现进化论的人,他的《物种起源》推迟了20年才发表,因为他知道,这本书将在英国教会中掀起滔天巨浪。直到自然学家阿尔弗雷德·华莱士(AlfredWallace)准备出版一本类似的书,他才发表自己的作品。

在问及创意从何处来时,许多著名的创新者都表示,他们自己也不太清楚,想法自己就冒了出来,不过他们都明白,要是自己不采取行动,也会有别人这么做。这些创意大师并非人云亦云,他们说的是自己的真情实感。有意思的是,他们中的很多人都表示,在产生创意的过程中,有一点非常重要,就是切莫骄傲自满。

我们很有理由相信,伟大的创意就存在于智慧圈中。如果有人能将自己的思想和时代精神调齐,他们就能留意到这些创意,进而充当传导媒介,将这些创意带到世上。

就我个人而言,我一生中至少有三次(每次都是在我开车的时候),脑海中凭空冒出一个想法,牢牢占据我的脑海,告诉我一定要将它记录下来。我知道,这听起来挺吓人的,但实际上却非常令人骄傲,我总是迫不及待便要付诸行动。我觉得,这就是所谓的“灵感”。

这些能用经验证实吗?不能,但是只要你去看看历史上的创新大师们如何描述他们“灵光乍现”的过程,你就会明白,这是真的。

自我意识

到底什么是自我意识?进化心理学告诉我们,人的自我意识是一种高度发达的生存机制。它让人类得以在危险的环境中生存下来,并且历经成千上万年至今仍繁衍不息。自我意识虽然是一种有益的生存机制,但是它也会试图接管并控制人的认同感。大多数人认为,我就是我的自我意识,我的自我意识就是我。然而,现实情况是,一个健全人是一个多层次的实体,远远不是狭隘的自我意识可比拟的。因此,所有创意大师们均面临的挑战是,如何超越自我意识的界限,培养完全可以由自己控制的意识。

出于生存或繁衍的本能,自我意识将之感受到的一切事物划分为两类:好的和坏的。这也就是为什么在日常生活中,人们总是喜欢对别人评头论足的原因,自我意识创造了一个相互对立的二元世界。

生活中的各种戏剧性事件和冲突不断形成和强化人的自我意识,在人并不需要自我意识的时候创建它。看看你周围的世界,有多少人像钟摆一样,摇摆不定地生活,从由冲突驱使的一个戏剧场景摆动至另一个?你能说这些人不是在沉迷于戏剧吗?他们总是随着内心本能战鼓的节奏翩翩起舞,而这种战鼓自更新世(从大约2百万年前到1万1千年前,人类在这一时期进化)以来,就一直在人类的心灵中不断地击打了。

而当人类进化到更高的意识层次,就开始认识到,超越自我意识已经是势在必行了。作为一个物种,我们已经解决或消除了大部分曾威胁到我们祖先的问题和隐患。本能的自我思考作为一种生存机制,不再像以前那样对我们有益了。

举个例子,我们吃咸、甜、脂肪类食物的本能,是为了在体内储存足够多的脂肪,以便在食物稀缺时也有能量可消耗,因为在人类的进化过程中,人类长期营养不良,或更准确地说,总是处于半饥饿状态。当时无法找到如此之多美味、高热量,但是同时也会对我们造成伤害的食物。虽然现在获取这些食物并不难了,但是人类并没有根据这些变化调节好自己,只要看见食物,仍会尽可能多吃。现如今,如果不打算让自己变得肥胖,我们必须控制这种不良冲动,应该更为理性地遏制自我意识的这种本能和不良自适应机制。我们应该认识到,如果仍然用原祖们的方式来生活,将不再有益于我们的健康了。

要培养创造力,必须学会很好地利用我们的自我意识,精心设计我们的生活方式,为发明创新和取得出色成就,创造良好的条件和环境。

认识自己

在思想史中,人们经常提到“人与自然相统一(Microcosm-Macrocosm4)”这个概念。这也许出自于最知名的德尔菲神谕5——认识自己。人与自然相统一似乎是一个基本真理,因为它以各种形式出现在各种精神实践、宗教和一些哲学理论中。例如,在印度教中就有“梵我如一”6的说法,即我们每个人都有一个内在、精神的“我”,通过修炼,“我”最终可以与外在的、无所不包的“梵”达成统一。在基督教中类似的说法是“神在心中”(GodWithin)。在其他宗教、哲学等领域,也都有灵性自我一说。

人与自然相统一的基本概念是,人内心拥有整个宇宙的精髓和本质,人的内心世界是外部世界的微缩版。这是在用一种非常有力的方式告诉我们,宇宙中存在的一切事物,也存在于我们心中。人对外部宇宙的认识,源于人对内心相对应部分的认识和了解。

古希腊人认为,人只有在了解了自己的微观世界后,才能了解宏观世界。只有当一个人的微观世界和宏观世界达到和谐统一后,他才进入了接收灵感的微妙状态。

在发明创新界,大家已经基本达成共识,那些用思想改变世界的伟大艺术家、哲学家和科学家们,探寻到了一种深层次地挖掘内心世界的方法,这是他们创造力的源泉。对于一直困扰大家、有关灵感从何而来的问题,也许我们可以这样给予回答,灵感来源于一个川流不息的反馈回路,它没有起点,也没有终点,思想通过这个回路穿越于宏观世界与微观世界之间。

***

1是主神宙斯与记忆女神谟涅摩叙涅所生,每人分管从绘画到音乐等诸多艺术中的一种。

2PierreTeilharddeChardin,法国哲学家、神学家、古生物学家、地质学家。德日进是他的中文名字,他在中国生活了二十多年,进行古人类学、地质学考察,是“北京猿人”的发现者之一。他对进化问题有浓厚的兴趣,从考古发现出发,大胆地提出关于宇宙、生物、人类、精神逐层进化的观点。

3RayKurzwei,他曾发明了盲人阅读机、音乐合成器和语音识别系统。为此他获得许多奖项:狄克森奖、卡耐基梅隆科学奖。出版过《智能机器的时代》、《奇点》等书。

4“微观(Microcosm)是指人,“宏观(Macrocosm)”则是指自然。

5德尔菲(Delphi)神庙位于希腊的帕那塞斯山的西南山谷中,供奉着阿波罗神。德尔菲神谕以能够预言未来而闻名于世。任何人只要带着祭品到德尔菲奉献给阿波罗祭品,就可以获得神谕。

6“梵我如一”的梵文是Brahman-Atman。与儒家的“天人合一”相类似。印度教认为,“梵(Brahman)”是世界的最高主宰,是无限、无所不在、永恒不灭的精神实体。而“我(Atman)”,是指灵魂的我或精神的我。通过修炼,“我”最终可以与“梵”完美地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