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千年古刹 唯有《龙藏》
《龙藏寺碑》立于隋开皇六年(586年),是恒州刺史王孝仙奉命为劝奖州内士庶万余人修造龙藏寺的记事碑,碑石现立于今河北省正定县隆兴寺内。
隆兴寺,始称龙藏寺,宋初更名为龙兴寺,清康熙年间定名为隆兴寺。《龙藏寺碑》碑左侧及背阴有恒州诸县题名,碑右侧无字。碑文为楷书,碑阳共三十行,行五十字,行字之间有细线分隔,额题“恒州刺史鄂国公为国劝造龙藏寺碑”。龙藏寺曾几度被毁重修,《龙藏寺碑》也历尽沧桑,漶痕累累。如今,碑身后下部已碎,碑侧碑阴字迹模糊,碑额较完好,字口清晰,碑阳下部五十厘米大部剥落,字迹已无法辨认。碑为圆顶,下无龟趺,以方石为座,碑身无有雕刻繁缛的花纹,保持着早期碑刻的古朴。碑身高2.54米,阔10.6米,厚0.30米。碑额呈半圆形,上有粗犷生动的蛟螭盘绕,六只龙首分别垂向两侧,即是碑檐的水口,新颖庄严,再加上刻工精细,形象逼真,称得上是国内少见的艺术珍品。
隋代是由汉隶向唐楷发展的过渡时期,《龙藏寺碑》虽还留有一些汉隶的余味,但它集北魏楷书之长,结字于平正中饶具姿态,显得庄重而不呆滞,可以说《龙藏寺碑》熔南北于一炉,开唐楷之先声,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清末书法家包世臣说:
“隋龙藏寺,出魏李仲旋,敬显隽两碑,而加纯净,左规右矩近千文,而雅健过之。”康有为评曰:“龙藏寺秀韵芳情,馨香溢时,所得自齐碑出,齐碑中灵塔铭百人造像,皆于瘦硬中有清腴气,龙藏变化加以活笔,遂觉青于蓝耳。”由此可见,《龙藏寺碑》脱胎于魏碑,可推之为隋碑第一。
正定,古称恒州、常山,是一座历史悠久的文化古城。自北齐郡县治所移至正定镇以来,历经一千四百三十余年,一直是府、郡、州、县所在地。正定素有“九楼四塔八大寺”之称,千余年来,由于风雨剥蚀,地震撼摇,战乱破坏,一些古建筑已不复存在。但至今位于城内雄伟壮观的古建筑群隆兴寺和四座高耸的宝塔,依然屹立如故。
隆兴寺是国内现存年代较早,规模较大而保存较完整的佛教寺院,始建于隋开皇六年(586年),初名龙藏寺。北宋开宝四年(971年),奉宋太祖赵匡胤令扩建。清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改为隆兴寺。因寺内一尊铜铸菩萨像高七丈多,在国内素负盛名,故俗称“大佛寺”。隆兴寺占地面积约五万平方米,寺院坐北朝南,平面略呈长方形,在建筑风格上主要保留了宋代的建筑风格和特点。
隆兴寺内,碑石林立,彩绘照人,国内不少着名书法艺术大师乃至封建帝王游历正定,多曾留下过珍贵的墨迹。寺内还存有许多碑刻,其中有元延佑三年(1316年)所刻《龙兴寺帝师胆巴碑》,赵孟頫撰书并篆额。
总之,古城正定是座古老的文化名城,这里有着灿烂的古代文化艺术。近年来,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正定已成为新兴的旅游城。
(原载1994年第6期《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