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浅论研究区域历史文化的文献(1)
——以阴山文化为例
内容提要:在区域历史文化的研究中如何运用文献,特别是特定的区域应特别注重哪些文献是一个值得重视的问题。阴山地域是我国北部一个很重要的独具特色的文化区域,研究阴山历史文化仅仅依靠地方志文献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充分利用现代学者有关阴山历史文化以及内蒙古自治区、蒙古族和北方少数民族、草原文化等方面的研究成果,才能使区域历史文化研究更加全面。
关键词:区域历史文化;文献;阴山文化
当前,重视区域历史文化的研究已成为我国当代学术研究的一个重要特征。毋庸置疑,学术研究的基础是文献资料,但在区域历史文化的研究中如何运用文献,特别是特定的区域应特别注重哪些文献也是一个值得重视的问题。下面就以阴山地域为例,对研究区域历史文化应关注的文献略加探讨。
阴山山脉横亘于内蒙古自治区中部,介于东经106°——116°,西起巴彦淖尔市杭锦后旗的狼山,中段为乌拉山、大青山、灰腾梁山,东段为坝上高原的大马群山。东西绵延长达1200多公里,南北宽达50——100公里,北界大致在北纬42°,山脉的平均海拔高度在1500米以上。山脉北麓有乌兰察布草原,南麓有河套——土默川平原。山脉内部的盆地中心及山前地带有数个积水形成的湖泊,著名者有乌梁素海、岱海、黄旗海等。山脉南侧有大黑河、昆都仑河等汇入紧靠阴山的黄河。黄河在阴山之南形成一个大弓形,弓形黄河湾内是属于阴山地域的鄂尔多斯高原。阴山的最大特点是南北不对称,南坡山势陡峭,北坡则较为平缓,仿佛一座巨大的天然屏障,同时阻挡了南下的寒流与北上的湿气。因此,阴山南麓的雨水较为充沛,适宜发展农业。阴山山脉自古以来就是农耕区与游牧区的天然分界线,山区本身则是农牧交错地带。阴山地域主要指今天内蒙古自治区中西部盟市,主要包括呼和浩特市、包头市、乌兰察布市、鄂尔多斯市、巴彦淖尔市,西面囊括乌海市和阿拉善盟东部地区,东面包括锡林郭勒盟西部地区。作为一种区域文化,应该以这一区域地理核心为主轴,但由于文化往往不受时空限制,其历史影响和文化辐射应比起地理范围和今天的行政区划范围更广更大。因此凡是历史上与这一地域关系紧密,并深受其影响的周边地区,均应在阴山文化的研究范围之内。所以阴山文化的研究范围应大于阴山山脉的地理和行政区划的范围。河北北部、山西北部、陕西北部、宁夏北部,以及外蒙古国等部分区域,均应在研究的范围之内,只是不作为研究的重点。
阴山地域是我国北部一个很重要的独具特色的文化区域。阴山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聚居地区,汉族和匈奴、鲜卑、突厥、回鹘、契丹、党项、女真、蒙古等众多少数民族在这一地域创造了十分丰富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成果,现在又是周恩来总理称赞的“模范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的中心区域。因此阴山各民族数千年的密切交往、互相影响、取长补短、不断交融、团结进步,是这一地域最突出的文化特色。研究阴山文化就要紧紧抓住阴山地域民族融合的发展过程这条主线展开论述,揭示历史上这一地域各民族斗争和融合的状况,展示历史上阴山地域的社会发展和历史变迁的生活图景,发掘这一地域各民族为共同开发祖国北部边疆所作出的贡献和文化精神。
阴山地域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阴山地域先民的活动,也很早就在古文献中有所记载。殷墟出土的甲骨文武丁时期卜辞中曾提到土方、鬼方、羌方、方等,有学者研究认为这些方国的活动范围已到达阴山地域。司马迁所著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中,无论本纪(如《秦始皇本纪》)、世家(如《赵世家》)还是列传(如《匈奴列传》)都有关于阴山地域史实的记载。《史记》之后,历代蝉联而下的纪传体正史积数26种,被学术界称为中国古代“全史”,其中诸如《汉书》、《后汉书》、《三国志》、《晋书》、《魏书》、《周书》、《隋书》、《北史》、《旧唐书》、《新唐书》、《宋史》、《辽史》、《金史》、《元史》、《明史》、《清史稿》等都记载了阴山地域的史事。此外,其它重要的古代文献,诸如《水经注》、《通典》、《文献通考》、《元和郡县图志》、《太平寰宇记》、《册府元龟》、《资治通鉴》、《蒙古秘史》、《长春真人西游记》、《马可波罗行纪》、《明实录》、《万历武功录》、《读史方舆纪要》、《大清会典》等也都对阴山地域多有涉及。但这只是零散的记录,其文字并非专为阴山地域而作。阴山文化研究当从有了记述阴山地域的专门篇章谈起,下面粗略分类,简要述评。
一、地方志书
地方志是一种记载某一地区历史、地理、社会风俗、物产资源、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综合性著作,它“起源于两汉之地记”,历史悠久。研究区域历史文化地方志书是最基本的文献,必须给予高度重视。但内蒙古地方志书编修较晚,记载阴山地域历史的方志直到清代才开始出现。清代编修的属于阴山地域的方志主要有黄可润《口北三厅志》,张曾《古丰识略》和《归绥识略》,陈宝晋《和林格尔厅志略》,德溥《丰镇厅志书》,文秀《新修清水河厅志》,刘鸿逵《归化城厅志》,姚学镜《五原厅志略》,贻谷、高赓恩《归绥道志》、《绥远志》、《土默特旗志》,沈宗衍《蒙古沿革志》,谷思慎《蒙古山脉志》,姚明辉《蒙古志》等。民国年间阴山地域编纂的地方志书主要有《绥乘》、《河套新编》、《河套图志》、《绥远》、《临河县志》、《临河风土志》、《归绥县志》、《集宁县志》、《清水河县概略》、《绥远考察纪略》、《绥远概况》、《和林格尔县志》、《绥远集宁县志略》、《丰镇县志》、《国防前线的绥远》、《绥远志略》、《伊克昭盟志》、《公主府志》、《武川县志略》、《萨拉齐县志》、《包头市志》、《鹿野纪闻》、《伊克昭盟概况》等。
新中国建立后,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以后,一批新的地方志编撰完成,例如《呼和浩特市志》、《乌兰察布盟简志》、《包头市志》、《巴彦淖尔盟志》、《伊克昭盟志》、《固阳县志》、《达尔罕茂明安联合旗志》、《临河市志》、《杭锦后旗志》、《土默特右旗志》等。还须提及,1959年在周恩来总理的倡议下,各级人民政协开始有组织、有计划地征集、整理、编辑、出版“文史资料”,作为研究近现代史的回忆类史料,也是编修地方志的基础资料。与阴山地区有关的文史资料主要有:《内蒙古文史资料》(1-50辑)、《呼和浩特文史资料》(1-13辑)、《包头文史资料》(1-14辑)、《乌兰察布文史资料》(1-12辑)、《鄂尔多斯文史资料》(1-12辑)、《巴彦淖尔文史资料》(1-16辑)、《乌海文史资料选编》(1-8辑),以及上述盟市所属旗县编辑的文史资料。
上述方志记录了阴山地域的社会历史,资料珍贵,但是大都限于阴山的局部地方。
在地方志中,特别要提及的是《绥远通志稿》,这是与阴山地域地理范围最为贴近的第一部“通志”。《绥远通志稿》的编纂始于1931年成立的“绥远通志馆”。当时由绥远的地方名流郭象伋任馆长,阎肃任副馆长,荣祥任主任纂修,李泰蒙任总纂,并聘请蒙汉学者二十余人为编辑、采访员。经过为时六年的调查访问、收集史料、整理编纂,至1937年完成了120卷初稿。当时还遵照绥远省主席傅作义之意,特派荣祥携稿到北平,延请全国著名学者傅增湘先生审阅修订。其时正值“七?七”卢沟桥事变,抗日战争爆发,《绥远通志稿》的第一个稿本,被傅增湘收藏了起来。1938年秋日本侵占归绥后,得知《绥远通志稿》的编修情况,派专人赴北平与傅增湘联系,并付以重金,令他尽快修订出版。在日伪威逼下,傅氏约聘张星烺等多人,用半年时间增补修订,编成第二个116卷的稿本,定书名为《绥远通志》。并决定将书稿运往日本东京,由东亚文化研究所影印出版。据悉当书稿印刷完毕装订成册时,1945年美国飞机轰炸东京,书、稿尽毁于战火。抗战胜利后,绥远省政府将存放于傅增湘藏园的“蓝格缮清本”志稿运回归绥,后几经辗转移交到内蒙古图书馆。新中国成立后,曾经几次将印制《绥远通志稿》提上日程,但却几度搁浅。直到2004年,作为内蒙古自治区成立60周年献礼图书,再次聘请专家学者对书稿整理校勘、修订增补,终于由内蒙古人民出版社于2007年正式出版发行。这部《绥远通志稿》共100卷,装订12册,洋洋四百万言,上起公元前307年(战国赵武灵王十九年),下迄1935年,总括了2242年的历史,堪称一部巨著。全书门类齐全,对绥远地区的历史沿革、地理疆域、山川河流、自然气候、地蕴物产、土地人口、民族宗教、政权设置、军警法政、交通邮电、工商产业、农牧经济、灾异赈务、文化教育、古今人物等,都做了翔实的记载。尽管《绥远通志稿》是研究阴山文化一部很有参考价值的大型方志图书,但毕竟编纂于上世纪三十年代,有些观点不尽正确,许多资料,特别是现代考古资料未能利用,存在着历史的局限性。
因此,研究阴山历史文化仅仅依靠地方志文献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充分利用现当代学者的研究成果,这些成果主要包含在相关专题著作和学术论文中。
二、相关著作
研究区域历史文化利用现当代学者的研究成果,不能仅限于直接研究这一地域的论著,因为往往直接研究某一地域的成果较少,这在研究较为薄弱的边疆地区更为明显。因此必须开阔视野,从地区、民族、经济、文化等多方面相关的文献中挖掘、吸纳属于本地域的资料,才能使区域历史文化研究更加全面。
与阴山地域历史文化相关的著作出现较晚,基本是20世纪80年代以后才撰著出版。按其内容大体可分为如下几类。
1、研究内蒙古的著作
阴山是内蒙古自治区的一部分,毋庸置疑,研究内蒙古历史文化必然要涉及阴山地域。这里要强调的是,属于阴山地域的呼和浩特是内蒙古的政治文化中心,包头是内蒙古的工业中心和最大的城市,鄂尔多斯是内蒙古近年发展最快的地区,都在内蒙古有着举足轻重的特殊地位,研究内蒙古历史文化的著作中属于阴山地域的内容均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因而应该充分利用。这方面的著作可大体分为综合性和专题性两类。
综合性的内蒙古通史著作较少,已经面世的主要有两部。一是郝维民、齐木德道尔吉主编的《内蒙古通史纲要》(人民出版社,2006年),是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内蒙古通史》的阶段性研究成果,反映“通史”的基本框架、基本历史线索,是一部简明内蒙古通史。书中全面系统地叙述了从远古到20世纪末内蒙古地区这片土地上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出现的重要历史人物、发生的重大自然人文的历史变迁,是国内第一部简明内蒙古通史,填补了内蒙古地区史研究的空白。二是曹永年主编的四卷本《内蒙古通史》(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07年),全书以丰富翔实的史料,勾画了从五六十万年前的大窑文化以来,特别是自秦统一和匈奴在内蒙古建立单于国以来,内蒙古历史发展的轮廓。第一卷撰写从远古时代至隋唐时期的内蒙古,第二卷撰写从辽金夏至明代的内蒙古,第三卷撰写清代内蒙古,第四卷撰写民国时期的内蒙古。每一卷都从内蒙古地区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环境、社会等方面展开描述,力求展现1949年以前内蒙古地区的历史全貌。书中阐明,两千年以来,生息于内蒙古大地上的各民族之间,内蒙古与中原地区、与中原王朝之间,虽然有过隔阂,有过矛盾,甚至有过流血冲突,但是在历史长河中,这都是暂时的、局部的,是支流。民族之间、地区之间的和平、友好、相互交往、相互渗透融合,共同发展,才是主流。阐明今天内蒙古地区作为祖国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民族团结、社会繁荣,是长期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断代性质的内蒙古历史著作有:郭殿勇著《蒙元时期的内蒙古》(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07年),余元庵著《内蒙古历史概要》(上海人民出版社,1958年),郝维民主编的《内蒙古近代简史》(内蒙古大学出版社,1990年)、《内蒙古革命史》(内蒙古大学出版社,1997年),赛航、金海、苏德毕力格著《民国内蒙古史》(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07年),金海著《日本占领时期内蒙古历史研究》(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5年)等。内蒙古自治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编《内蒙古大事记》(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7年),从旧石器大窑文化开始,至1995年,按年代顺序全面记载内蒙古地区自然、社会、经济、政治、军事、文化、人文等重要历史大事,亦可属此类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