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名师范志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7章 大事记(3)

9月13日,学校《七师双周》公布学校聘任的7~14班以及四年制一班班主任名单。

9月,学校招考六年制第十四班学生50人。其中有司枕亚(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粮食部副局长)、韩友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建设部教育局长)、赵北源(1964年被授予人民解放军少将军衔)等有志青年。

9月,学校建造附属小学教职员厨房1间、校警岗室1间。

10月,学校举行秋季运动会及秋季旅行。

10月,根据国民政府规定,学校组织学生童子军训练,由大名驻军派教官授课,统一着军装,进行队列、射击等训练。参训童子军200人,设为一个团,四个大队,二十个小队。设团长一人,副团长一人,大队长四人,副大队长四人,小队长二十人。还设一个军乐队,每周一下午会操一次。

11月修建、修补校墙百余米。

12月末,直南特委秘书长、大名七师学生党员李尊荣为执行党的任务被火车轧伤,由于伤势过重,治疗无效牺牲。后由大名七师聘到邢台四师任教的晁哲甫同志捐款安葬。

12月,省教育厅批准建造特别讲室及附小讲室12间。

冬,反郭鸣鹤学潮爆发。大名七师党支部书记刘同方主持召开大会,宣布罢课。学生离校后,有的赴津请愿,有的分赴各县进行反郭宣传,建联络站,印发“告家长书”、“告同学书”散发各地。但由于郭鸣鹤的残酷镇压,先后开除党团员、进步学生170余人,学校党组织遭到严重破坏,后至次年5月,学潮失败。

1933年(民国二十二年)1月2日,校长郭鸣鹤赴津向省教育厅报告校况、购置物品并转北平聘请教员。

1月7日,省教育厅颁发《中等学校教职员服务及待遇办法大纲》。

2月,招收第八、九、十、十一等四班编级生,共58人,以补缺额。

3月8日,省教育厅颁发《师范学校法》和《职业学校法》。

3月,省教育厅令规定1933年度预算为64200元。

4月11日,平汉铁路管理局函发给学生由邯郸至北平往返团体旅行半价乘车证。

4月14日,学校上报省教育厅扩充班级计划。

4月28日,《河北省省立学校延聘教员及发薪办法》颁布。

5月1日,学校建造特别教室18间之工程开工。

5月3日,在学校大礼堂举行了四年制一班学生毕业典礼,5日,由教务主任姚丽卿带队,师生旅行团赴北平旅行参观。

5月,“反郭”学潮失败后,郭鸣鹤为了巩固在大名七师的统治地位,一方面高压政策,一旦发现可疑学生,立即开除或者逮捕,反革命气焰十分嚣张。另一方面,还采取玩弄软化欺骗学生的手段,如大搞童子军训练、体育比赛、演唱京剧等,妄图使学生成为他们的驯服工具。同时,还制定了一系列规章细则,百般限制学生的自由。

郭鸣鹤一伙不仅全盘否定谢台臣校长“以作为学”的教育主张,辞退进步教职员工,就连原来使用过的教材也严禁传阅。四年制二班学生郭镇封等,联系本班同学以班集体的名义倡议翻印了谢台臣的《中国历史讲义》,为此被勒令退学,回家后还受到当局通缉。

6月11日,18间教室落成竣工。

6月,河北省教育厅《修正省立师范学校分区招生办法》颁布。

7月15日,《七师期刊》创刊号出版。本刊由北大、北师大著名教授、新文化运动倡导者、“同盟会”会员、著名文学家钱玄同题写刊名。

7月19日,四年制第一班学生毕业,计27人。

8月,因教育部令师范学校改制招生,学校招考六年制第十五、第十六初中学历两个中师班,共计110人。其中有门九敬(革命英烈)、贾星五(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北京市委常委秘书长)、冯征(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总参政治部主任)、铁瑛(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浙江省委书记)、李福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河南省监委书记、省政协副主席)等一批有志青年。

8月,学校在县城东街购置并扩建附属小学,有高级、初级小学四个班。是月,又与县立第一完全小学合办,每月摊经费200元,合办小学亦增至10个班。

9月4日,学校在大礼堂举行第十五、十六班开学典礼。

10月15日,奉河北省教育厅令,学校名称由“河北省立第七师范学校”改称“河北省立大名师范学校”。

学校秋季运动会开幕,16日闭幕。

10月18日,天津《益世报》载《七师举行运动会盛况——项目30余种》的消息。

这一时期,在郭鸣鹤一伙高压统治时期,学校党组织遭到极大破坏,原来100多名党团员只剩下几个人,后来虽有从其他学校转学或报考来的一些党员学生,但大多接不上组织关系。因当时大名七师在校党团员是根据上级要“注意隐蔽,保存力量”的指示精神,全是单线联系。然而,环境虽恶劣,但党团的活动未有停顿,不过更加隐蔽了。如第十四班学生南福增(赵风琴),以学习世界语为掩护,向进步同学宣讲马列主义,并采取个别发展的形式,先后介绍任继宗、门九敬、王纪善、刘鸿飞等加入共产党,组成党小组,南福增担任了党小组组长。

12月1日,《七师双周》改名为《省立大名师范学校双周刊》。

12月5日,学校在大名城内东街购置房屋52间,用于学校附小教职员和学生生活住宿。

12月10日,本校第七、八、九、十二班学生参观驻大名骑兵四师。

是年,学校招生已达10个班,432名学生。

1934年(民国二十三年)1月1日,学校举行新年游艺会及美术展览会。

2月15日,《七师期刊》第二期出版发行。

3月,呈准购本校西南缺角地6.28亩,拟作建筑“附"”校舍之用。城内高级小学校迁此,城内附小校舍改招初级小学幼稚园。

4月14日,全校400余人去大名龙王庙镇、曹道口庙会旅行参观,下午三点返回。

5月5日,学校全体师生参加在大名城内关帝庙召开的新生活运动大会。

5月7日,省教育厅颁布《师范学校学生会考暂行规定》。

5月9日,在大礼堂召开毕业生毕业典礼大会,本年度七班31名学生毕业。

5月10日,由校长郭鸣鹤和事务主任赵望斗率领学生赴北平、定县一带旅行参观。

6月4日,河北省教育厅颁布《中等学校训育主任、公民教员登记规则以及教师资格认定办法》。

6月,五年制第七班学生毕业离校。

7月,奉省教育厅整理本省师范规制办法及每年度招收新生结束,旧生说明各一份,暂停止招生。本校下余学生9个班,计395人。

8月15日,《七师期刊》第三期出版发行。

9月15日,学校组织学生去保定进行为期三周的“学生暑期军事训练”。

会”。

10月10日,学校派出11人参加在天津举行的“第十八届华北运动10月27日,省教育厅发布《河北省教育厅考核师范学校、中小学校采用教科书及活用教材使用办法》。

12月,郭鸣鹤任校长时期的校训、校歌公布。

1935年(民国二十四年)1月15日,《七师期刊》第四期出版发行。

4月,省教育厅颁发《河北省中等师范学校学生训育管理及奖励办法大纲(草案)》。

5月10日,省教育厅777号文件发布《省立中等以上学校免收学费办法》。

6月,八班、十二班计47人毕业。21日由教员高明堂、事务员宋升朝领队去北平参观旅行。

7月15日,《七师期刊》第五期出版发行。

从1934年到1935年红军长征期间,省立大名师范学校党团员在上级党的指示下,利用办墙报,散传单等形式,宣传红军长征的意义,宣传抗日,积极传播革命思想,扩大党的政治影响。

从1933年到1935年这一时期,省立大名师范在以郭鸣鹤为首的反动集团统治下,学校中我党领导的“反帝大同盟”等进步组织,仍坚持秘密活动,继续开展革命工作。但这一时期由于绝大多数党团员和进步学生被开除离校,也有的因工作需要等原因离校,他们大都在直南各县中共县委、中心县委和中共直南特委工作,已成为直南革命的中坚力量。校内党的活动虽然减弱了,但省立大名师范党团组织,在直南大地的影响却扩大了。

1936年(民国二十五年)年初,由于学生多次反郭学潮,省教育厅撤郭鸣鹤校长职务,任命训育主任王振华为省立大名师范学校校长。至此结束了郭鸣鹤对学校长达三年之久的统治。

2月,校长王振华邀晁哲甫、林子仁等老同事到校,协助操办校务,重振大名七师革命旗鼓,光大大名七师光荣传统。

2月26日,大名七师首任校长谢台臣病逝于原籍濮阳县鹿斗村,终年53岁。

3月,河北省立大名师范学校新一届领导班子建立,校长王振华、教务主任晁哲甫、体育主任林子仁、总务主任王显周、图书主任李青阳、会计解蕴山。

4月,学生自治会组织相继恢复。如:膳食部、贩卖部、体育部、图书部、平校部等。

5月,呈准建筑学校前墙,开设新校门,以期校址完整而壮观。

7月,学校招考两年制简师一个班。

9月,中共冀鲁豫特委书记张玺来大名,恢复了学校党组织,建立了党支部,学生党员李福祥任支部书记,学生党员周培尧和冯清贤(丰村)分别任组织委员和宣传委员。

党支部建立后,为恢复和发扬大名七师革命传统,根据当时形势需要和上级党的指示精神,动员师生进行抗日宣传。西安事变后,学校党团员协助校领导王振华、晁哲甫等,共同批判校内不利于团结抗日的错误言论,加强了对学生的抗战教育。

1937年(民国二十六年)年初,校长王振华、教务主任晁哲甫等经过酝酿,决定为师长、战友谢台臣先生建立纪念碑,得到全校师生员工的一致赞同。

3月,全校师生在王振华校长带领下,为谢台臣先生纪念碑奠基做准备。

4月,学校从外地购进汉白玉碑料,并请名匠刻石。同期,就碑文内容进行校内外征集(毕业生、在校生、教职工),最后由赵纪彬执笔,综合整理成《谢台臣先生教育语录》。

5月,已毕业的六年制第二班学生裴春晖,为谢台臣先生纪念碑书写碑文。

7月初,学校举行隆重的“谢台臣先生纪念碑”揭碑仪式,从此纪念谢台臣先生的汉白玉纪念碑,屹立在大名七师校园。

7月中旬,“七七”事变后,学校创办“抗日训练班”,以学习游击战术和统一战线为主要内容,历时一周。后因战局紧张,学生逐渐向河南农村转移。

7月底前,上级党组织恢复了晁哲甫同志党籍。

8月,晁哲甫同志兼任清东县委书记,并和大名七师毕业学生平杰三、陈桐源及其他同志,组织“抗日救国十人团”,发动群众,武装抗日。

10月,日寇进攻直南,侵占大名,学校南迁河南省舞阳县北舞渡村,同其他学校合办师范学校。

11月,大名七师学校被日军毁坏一空,唯有谢台臣先生的纪念碑屹立在废墟中。

12月,晁哲甫等师生六七人由河南省舞阳转到山西晋城,举办“游击战争训练班”,后改为“华北军政干部训练所”,王振华任副所长。大名七师部分南下的师生进入该校,投入了伟大的抗日战争。

1945年

5月,晋冀鲁豫边区党政军首长邓小平、刘伯承、薄一波、宋任穷等路过大名,到大名七师学校旧址,参观了谢台臣先生纪念碑,听了有关大名七师情况的介绍,给予很高评价,认为大名七师是一所革命的学校,谢台臣先生是革命教育家。

1947年

边区政府在大名建立中学,为纪念革命教育家谢台臣,便命名该中学为“台臣中学”,并将谢台臣,先生纪念碑移到“台中”操场。

1954年

中国历史博物馆将“谢台臣先生纪念碑”照片征走,作为历史文献保存。

1956年

6月1日,经中共河北省委、河北省人民政府批准,学校大名在七师旧址复建,定校名为“河北大名师范学校”。

时任河北省委书记兼省长的林铁同志,委托保定的著名书法家张步舟先生书写学校校名:“河北大名师范学校”。

8月,谢台臣先生纪念碑由“台臣中学”迁回河北大名师范校园。

9月,贾培元同志任河北大名师范副校长、党支部副书记,主持学校全面工作。张少逸同志任工会主席,陈履桥同志任总务处主任,桂再生同志负责教导处工作。

9月20日,经过考试,二年制速师班第1~2班100名学生入学;三年制普师班第1~4班192名新生入学。主要课程设置为:政治、文学、汉语、数学、物理、化学、生物、教育、历史、音乐、体育、美术等。

9月至1957年6月,学校主要抓了两项工作:一是加强政治思想教育;二是以课堂为中心搞好教学。

1957年

7月,张廉民同志任河北大名师范学校团总支书记。

8月15日,三年制普师班第5~6班100名新生入学。

9月,学校开展整风运动,并由于反右扩大化,部分教师被错划为“右派”,受到批斗。

1958年

年初,黄克显同志调学校工作。

年初,学校为改进党的领导方法,开展整顿党的作风活动。教师针对党群关系和领导作风,提出了一系列改进方法,同时开始了社会主义教育运动。

3月,运动进入“双反”和知识分子向党交心阶段。运动揭发了学校工作中的一些铺张浪费和落后保守、不求上进的现象,同时展开了“红与专”

的讨论,片面地提出了“最大的浪费是培养学生重业务、轻政治,脱离实际、脱离劳动”的口号。

4月,在向党交心的基础上,又掀起了“拔白旗”运动,再度对“右派”分子进行批判。在“反右”派斗争中,又有4名教师被错划为批判对象。同时有12名学生被批判、开除,使学校的工作蒙受了损失。

5月,学校新大门落成。

6月,学校开展教育大革命运动。学校强调师生参加政治斗争,参加社会实际,参加生产劳动。在这一精神指导下,学校减少了课堂教学时数,在校内外大办工厂、农场,广泛开展生产劳动和大炼钢铁运动。

6月,经大名县政府批准叶景芳同志任学校教导处主任。

8月12日,1956级二年制速师班第1~2班100名学生毕业。

8月15日,二年制速师班第3~5班;三年制普师班第7~10班,共290名新生入学。

10月,经大名县委批准,黄克显同志任大名师范党支部书记,张连民同志任团委书记、党支部副书记。

11月,建立大名师范附属小学,董淑卿同志任校长。

年末,“大跃进”开始,部分教师、学生在校内开展大炼钢铁运动。

1959年

3月,学校成立了文工团,排练的部分文艺节目被中央、省广播电台录用,同时被评为省优秀节目。

4月,三年制普师班第11~14班,四个班192名新生入学。

5月,学校办工厂,组织部分师生建窑烧砖40万块,邻近各县前来学习经验。

8月15日,1956级三年制普师班第1~4班,四个班188名学生毕业。

11月,学校(原大名七师)原教务主任,时任山东省副省长、山东大学校长的晁哲甫同志回访母校。

1960年

3月,根据省教育厅精神,学校开始纠正1958年以来的工作偏差,使工作逐步走向正规。

4月,大名县委托学校代办大名第二中学,并购置了部分教学仪器设备。

8月,三年制普师班第15~18班,四个班188名新生入学。

8月,根据邯郸地区行署通知精神,从大名县转来工农班一个,即学校第19班40余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