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尔·盖茨如何做生意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6章 善用智慧和胆识:迈开事业的第一步(5)

在微软内部,视窗对显示管理之战,已经使公司分裂。接着,新闻报道说微软要拆细股份。这时,有人问比尔·盖茨。比尔·盖茨稍一思索,让她拿一支铅笔来。他把铅笔断成两节又递给她说:“看,这就是拆细股份。”

这是典型的比尔·盖茨的奚落行为。它的意思是:你从中学东西吧,你是个无言可说的愚蠢人。

股份拆细于8月1日公布。8月16日,比尔·盖茨在备忘录里赞扬了这件事。

比尔·盖茨指出:“我们谨慎地沾沾自喜,并庆祝我们的成绩。我们从战斗中得到了极大的乐趣。”

董事长比尔·盖茨在写下这个备忘录后,合上笔记本。他的脸上又露出了严肃的神色。他开始想新的问题:微软可能会再滑到第二位,该回到工作中去了。

这是微软的一个原则。比尔·盖茨认为吃老本是最可怕的事。

1987年后,微软公司的垄断越来越被人们看清楚,反垄断的呼声也越来越高,还有人说比尔·盖茨是软件界的希特勒。有一家公司公开说,微软是把你带过河然后吃掉你的狐狸。

软件界开始打击比尔·盖茨。

打击盖茨的运动已从库伯蒂诺传到整个计算机行业。在一夜之间,这个带着大眼镜的瘦瘦的天真年轻人,已经成为相当于叼着雪茄烟的铁路大王或石油大王,只不过他是一个软件大王。

做交易,搞联盟,操纵市场,比尔·盖茨正在用他特有的方法,成为微型计算机工业的第一个亿万富翁。

他只管游戏、不管规则的做法,引起了计算机界的反感。越来越多的人对微软公司提出批评,指责微软公司正在从事托拉斯式的活动,其行为已经超出合法性。

打击比尔·盖茨运动取得了不小的成就。此后《花花公子》杂志取消了一篇对比尔的特写。作为一个“前”亿万富翁,他不能够引起人们足够的兴趣。

波尔兰公司的“语言”战略,给了微软不少吃惊。它准备发行的电子表格,是与“Lotusl-2-3”相竞争的产品。波尔兰的卡恩,准备把“语言”销售给罗布·迪克森来做,也就是把他从微软公司挖走。一个挺好的生意,正在比尔·盖茨的鼻子底下进行着。这个交易是在1987年11月第一周的秋季激光大会上发生的。迪克森一直是微软反对波尔兰公司的先锋。微软或迪克森的手段,始终是进攻性的。

后来迪克森与比尔·盖茨进行了交谈。盖茨告诉他,微软有领先的技术优势,微软公司将率先进入市场,波尔兰迟早会失败。接着,比尔·盖茨说迪克森这样做,在实质上是出卖微软的利益,他还询问波尔兰公司到底出了多少钱。

比尔·盖茨后来说:“迪克森是个好青年。波尔兰提供那么多钱,他不可能不去。”

12.确定自己理想的行业

对于比尔·盖茨这个名字,可能对我们每一个人来说都不陌生,人们都把他当成20世纪末的创业英雄来看待,人们都说他是一位技术天才,更是一位创业天才。比尔·盖茨之所以能在创业方面能得到全世界的普遍赞誉,是因为他的全部财富几乎都是他凭个人的努力而创造的。他从不到20岁时就开始创办企业,到1992年成为世界首富只用了十几年的时间。在他短短的10多年的创业生涯中,他几乎每天平均创造近千万美元的财富,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另人震惊的奇迹。

比尔·盖茨的创业成功是多方面的因素取得的成果。但其中很重要的因素,就是比尔·盖茨从一开始就选准了创业路径,选择了他最熟悉,也最能发挥他个人特长,他最感兴趣的行业。

对于比尔·盖茨来说,他从小就很幸运。1967年,他的父母作出了一个重要的决定,即送他到著名的私立中学湖滨中学去读书,这所学校是西雅图最著名的中学之一,这所中学在60年代就购置了一台计算机,而且在1968年学校作出了一个对比尔·盖茨一生有着决定性意义的重大决定,即在学校里开设计算机课程。从一开始接触计算机,盖茨就迷上了这个神秘的玩意儿,而且由于共同的爱好,他还和高年级一个叫艾伦的学生成了好朋友。1971年,湖滨中学计算机程序编写小组接到了一项业务,为波特兰市的信息科学公司编写工资表程序。这是盖茨第一次将计算机知识运用到实际工作之中,并且还赚了一些钱。1971年,盖茨和艾伦买了一台英特尔8008微处理器,并创办了他们的第一个公司——交通数据公司。

后来,盖茨上了哈佛大学,艾伦和盖茨决定用刚上市的“奥泰”电脑来开发BASIC语言程序,1975年2月,他们终于完成了第一套微电脑程序的开发,并且这套程序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一直居于市场领先地位。盖茨后来说:这是我人生最关键的时刻,我已确定了今后发展的方向!也正因为盖茨和艾伦的努力,微电脑从此开始迈向很多领域,电脑科技的市场急剧扩张。

巨大的创业机会悄然而至,当绝大多数人认为微电脑充其量只能是一种高级玩具的时候,盖茨和艾伦则透过这种“玩具”看到了巨大的商业机会,这种看法在70年代是绝对超前的意识,在那时全世界能预测到微电脑会进入寻常百姓人家的人也寥寥无几。但两个年轻人凭着这种超越时代的意识观念迈出了创业的第一步。1975年7月,他们作出了对世界电脑业发展具有重大影响的决定,创立了微软公司。在作出这个决定之后,盖茨又作出了一个重要决定:从世界著名的哈佛大学退学。

当盖茨和艾伦的公司创立后,美国开始刮起一股普及微电脑的旋风,真是天赐良机。由于他们选择的这个行业是一个很少有人涉足的行业,再加上他们两人在微电脑业方面出色的技术天赋,他们很快就与苹果公司签约,使苹果公司成了微软刚开始时的最大的客户,创业当年,微软公司的营业额就达到了50万美元。到1978年,微软公司仅有13名员工,但就是这样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公司,它的营业额却突破了100万美元,比1977年整整翻了一翻,微软公司逐渐步入了一个飞速发展期。

一些人在研究了比尔·盖茨及他的微软王国的经验后认为:如果从创业的角度来看,盖茨并不能算典型的创业者,因为他在创业时既没有切实可行的创业计划,也没有创业资金,社会交际能力一开始也并不出众,与银行之间也没有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甚至管理、营销等等都是边做边学的。的确如此,如果从创业理论来衡量的话,他们在要什么没什么的情况下能够成功创业,这确实是一个奇迹,确实不能算一个典型的创业者。

然而,事实胜于雄辩,他们创业成功了,他们创造了世间奇迹,他们用他们的行动本身为这世界又增添了一个千古流传的神话。那么,究竟是什么东西让他们创造了世间奇迹呢?可以肯定地说,是盖茨选择了他最熟悉、最热衷、最能发挥他才能的微电脑行业。他从创业开始时就入对了行,因而他才能在创业道路上创造一个又一个世间的奇迹。

13.帮人和利己双赢

在市场激烈竞争中,谁都会遇到强大的对手,但对手不是敌手,当对手落难时,能够伸出一支援助之手,对自己也是大有益处的。

近些年来,微软和苹果一直是计算机市场上的“重量级拳王”,互为对手,在市场竞争中斗智斗勇,各逞风流。

1997年8月6日,计算机界传出了一项令人惊奇的消息,微软公司的总裁比尔.盖茨宣布,他要向陷入危机中的苹果电脑公司注入资金1.5亿美元。消息一传出,电脑界无不为之愕然,世界人士一片哗然。

苹果公司虎落平阳、龙卧浅滩,昔日的王者风范已经逐步消退,差一步就要被淘汰出局,若微软再出重拳,肯定会将苹果逼到绝路,微软非但没有这样做,而且还解囊拉苹果一把,着实令世人为之大吃一惊。微软的此番行动意寓何为呢?

苹果电脑公司是一家大名鼎鼎的高科技企业,20年前,乔布斯与伙伴乌兹尼克在美国硅谷的一个破旧车库里创立了引起电脑产业革命的苹果电脑公司。

乔布斯第一个将电脑定位为个人可以拥有的工具,就像汽车一样,可供每个人使用,这在那时可是破天荒的观念。对一般人而言,过去的大型电脑简直是一头巨型怪物,被供奉在电脑中心的冷气房中,精心保护着,只有少数受过专业训练的人,才可以接近并利用它来做点事。

乔布斯基于自己的想法,推出供个人使用的苹果电脑,从而引起了电脑迷们的重视。尤其是苹果所开发的麦金托什软件,是一件异想天开的划时代之作,开创了在屏幕上以图案与符号呈现操作系统的先河,大大方便了使用,是软件业的革命性突破。

靠着这些制胜法宝,苹果公司刚刚诞生便一鸣惊人,它的销售业绩连年递增,经营规模不断扩大,企业实力迅速增加,它在个人电脑市场的占有率曾经一度超越老牌巨人IBM公司。苹果公司志得意满、威风八面,大有傲视群雄的派头。

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电脑的网络化趋势越来越明显,全球互联网络成了人们的热门话题,许多电脑公司都意识到,要抓住90年代的价值增长机会,需要抓住时机及时搭上互联网这趟快车。

实际上,这次机遇确实也造就了一大批电脑业的后起之秀,如微软公司、大阳微及网景公司等等。这些电脑业的新秀充分利用网络化这一趋势,着重确立自身在某一方面的优势,从而站稳了脚跟并获得了迅速发展。苹果公司在这一大潮中却反应迟缓,行动滞后,它的优势逐渐丧失,市场占有率急剧萎缩,财务收支状况连年恶化,1995、1996年都连续处于亏损状态,亏损数额竟高达数亿美元。

为了挽回昔日声誉,重现苹果雄风,苹果公司也做了诸多努力:

1996年苹果公司曾宣布裁员计划,试图靠降低人员开支来降低成本,达到阻止经营恶化的目的。

近几年,苹果公司又频繁地更换公司领导人,甚至又请出了苹果公司的创业元勋乔布斯出任总裁,希望藉此恢复苹果元气。

尽管如此,苹果的经营业绩仍然不尽人意,昔日的王者之气已消失殆尽,苹果帝国已处于风雨飘摇之中。

在苹果公司焦头烂额、度日如年之际,昔日的对手微软公司突然伸出了援助之手,不仅让苹果深感意外,也让所有的电脑界人士迷惑不解。

真的有雪中送炭的救世主吗?

毫无疑问,在尔虞我诈、你死我活的资本主义市场竞争当中,是不可能出现这种奇迹的。尽管比尔·盖茨曾是苹果公司中的一员,曾参与过风靡一时的麦金托什的研制开发,但和自身的经济利益比较起来,这一份对苹果电脑的旧情无疑就显得分量太轻了。

盖茨不是什么普渡众生的“救世主”,他向苹果公司注资1.5亿美元以帮助苹果渡过难关,是有他自己的打算的。

盖茨深知,“瘦死的骆驼比马大”,苹果作为一家辉煌一时的电脑霸主,尽管其目前元气大伤,窘境连连,可是它潜在的实力却不可低估,连赖以异军突起的制胜法宝“视窗”操作系统软件,也有苹果的麦金托什软件的影子在里面。

许多电脑公司也都抓住苹果乏力的机会,纷纷提出与他合作的建议,如1996年苹果就与康柏、迪吉多等公司结成了联盟。微软公司的一些主要竞争对手如国际商用机器公司(1BM)、大智公司、太阳微系统公司,特别是网景公司都在借助与苹果的合作来和微软明争暗斗。

目前世界上使用“视窗”软件的个人电脑已经达到85%,但微软公司仍不敢无视苹果与其他大软件公司的合作,它们一旦取得某种突破,则势必会造成一定的市场冲击,影响到微软公司的经营业绩。

若及早将苹果拉到微软这一边就可以减小对微软的不利影响,提高微软公司的经营安全度。

盖茨还考虑到了法律方面的状况。美国《反垄断法》规定,如果某个企业的市场占有率超过一定标准,市场中又无对应的制衡产品,那它就要面临垄断方面的调查。

若苹果公司彻底垮了,那么以微软公司操作系统软件的市场占有率(约92%)就要受到美国司法部门和联邦贸易委员会按反垄断法进行质疑,若真那样,微软公司为这场诉讼付出的费用将大大超过它从苹果让出的市场份额中赚取的利润。届时大批的麦金托什爱好者们也将纷纷投入到微软的竞争对手的阵营里。而若是把苹果拉过来,两者操作系统软件相加就差不多占领了全部个人计算机市场,在这种情况下,微软与苹果的软标准实际上成了整个行业的标准,别人只有跟着走的份儿了。

在此时,由于微软实力大大超过苹果,因此它也可以左右局势,不必担心受到苹果的牵制。保留苹果公司显然是对微软有利的。

此外,在网上浏览器方面,微软一直心存不平。当初,判断稍慢,让网景公司捷足先登,占领了大部分市场,微软一直在暗中寻找机会,企图夺回自己在网络方面的优势。

通过与苹果联手,微软公司可以将自己生产的因特网浏览器附装在每一台苹果电脑的包装盒里,用户如欲用网景浏览器,就得自己去买软件,自己安装,极不方便,这就为微软的因特网浏览器增加了竞争获胜的筹码。

由于目前太阳微系统、大智与IBM等公司在联手开发功能强大的开放性LINUX程序语言,有意把它开发成继“视窗”之后未来的网络标准操作软件。那将严重威胁到微软的“视窗”软件,是微软最不愿意面对的前景。

微软对苹果怜香惜玉,计划让其他软件公司应付“爪哇”构成的挑战,可谓用心良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