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者的启迪:教育学经典名言的智慧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5章 和谐发展,健康成才(1)

每门学科均有其独特的功能,凡有所学,皆会促成性格的发展。——柏拉图

【学海泛舟】

柏拉图最具影响的著作《理想国》,全书共十卷,除最后一卷讨论文艺问题外,其余各卷都是讨论政治、教育问题的,他讲到了幼儿教育、中小学教育和大学研究院的教育,以及工农、航海、医学等职业教育问题。

他认为,每门学科均有其独特的功能,凡有所学,皆会促成性格的发展。因此,他所创立的教学体系是金字塔形的,为了实现他的教育理想,设立了全面而丰富的课程体系。依据各个阶段孩童心理发展的特点,分别授予与之相匹配的学科:0~3岁的幼儿在育儿所里接受成人的悉心照顾。3-6岁的儿童在游乐场内做游戏、听故事或学习唱歌等。6岁以后,儿童进入初等学校接受初级课程,以体操锻炼身体,以音乐陶冶心灵的,全面和谐发展孩子的性情。17~20岁的青年升入国立的“埃弗比”接受军事教育,并结合军事需要,学习文化科目,主要有算术、几何、天文、音乐。20~30岁,经过严格挑选,进行10年科学教育,着重发展青年的思维能力。30岁以后,经过进一步挑选,学习5年,主要研究哲学等。这就是柏拉图相对完整的金字塔形的教学体系。

柏拉图所设想的层层筛选的教育制度,逐级而上的课程体系,其最终目的都是要培养担负领导国家大任的哲学家,即“哲学王”,而“哲学王”并非天赋的,而是经过长期的教育经历及思维的培养所积淀而成的。在17岁之前,广泛而全面的学科内容是为了培养公民的一般素养,而对于未来的哲学家来讲,前面所述的各门学科都是学习辩证法必不可少的知识准备。其中,文法和修辞是研究哲学的基础;算术是为了锻炼人的分析与思考能力:几何与天文对于航海、行军作战、观测气候、探索宇宙十分重要;学习音乐则是为了培养军人勇敢、高尚的道德情操。

【智慧心语】

在我们的时代里,哲学已经是一个日益边缘化的学科。而柏拉图将培养“哲学王”作为教育的终极目标,甚至认为,一个理想的国家应该由受过完备教育、可称得上“哲学王”的人来领导。因为在柏拉图经历过百般沧桑之后,他深刻地感受到,必要使不爱权力的人来掌握权力。这仅仅是柏拉图的美丽幻想吗?或是一位道德家的崇高愿望?不,当今的我们仍不可对这样的理念一笑而过。教育需要一个纯真的境界,教育学家需要超越磨难,给予后生伟大的鼓舞与激励。

孔子有云:三十而不惑,四十而立。与“哲学王”的理念异曲同工。我们的教育必须要循序渐进,遵循个性发展的需要。与心理发展相适应的、丰富的课程体系才能培养出具有饱满个性的人,才能真正让孩子们获得解决问题的智慧以及生活的真谛。

素质教育不应该只是纸上谈兵。或许,我们也应该让不爱权力的人来掌管学校,那么,学校就会是学生成长的乐园。教育就会是生活的教育,而不是单方向地灌输没有生命力的知识。

自从上世纪工业化得到充分发展以来,我们的教育就越来越偏向实用主义教育。但人文学科就真的价值不大吗?“一英尺等于十二英寸,一码等于三英尺”,这个知识是有用的,但没有内在价值,我们习惯用“米”为单位来度量,懂得上述知识对我们并没有实际用处。然而,欣赏《罗密欧与朱丽叶》在现实生活中毫无用处,除非你遇上那样尴尬的处境,能略受启发。但是,它却给予我们精神上的充实感,没有这样的文艺作品,你会觉得生活是干瘪的、了无生趣。

我们应该传授给孩子各类知识,这些知识要么与生存能力有关,要么与道德情操有关,要么与性格成长有关,只要是有益的,都应该是孩子学习的范围。我们的孩子不仅要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掌握一门生存的技能,还应该了解一些文学、历史、音乐、绘画和建筑知识。这样一些看似不实用的学科,总是在潜移默化中使我们的性格更饱满,使我们的思维更开阔,使我们的生活更有趣。每一门学科,都能帮助我们成为更优秀的人。

教育是年轻一代系统地社会化的过程。——涂尔干

【学海泛舟】

涂尔干,法国学院社会学的创始人和古代或原始社会研究方面最有影响的早期理论家。遵循一代实证主义的伟大共和派学者的教育和意识形态道路。受教于高等师范学校,获哲学教师学位和博士学位。其开创性的教学和出版物包括:《社会劳动分工》、《社会学方法论》、《自杀论》,以及讨论社会主义、家庭组织、德国社会理论的范围和发展的著作。

作为一位社会学家,他的教育观念更注重从社会功能来界定教育的功能。在《教育与社会学》中涂尔干认为:“教育是一种机制,儿童通过教育,学会自我欲望的控制与限制来成为一个‘理想的成人’,以此保证社会的整和与延续。”在此意义上对涂尔干来说,教育并非别的,乃是一种让年轻人步入社会、成为社会人的手段。用涂尔干自己的话说:“教育是年长的一代对尚未为社会生活做好准备的一代所施加的影响。教育的目的就是在儿童身上唤起和培养一定数量的身体、智识和道德状态,以便适应整个政治社会的要求,以及他将来注定所处的特定环境的要求。”简而言之,教育是年轻一代系统地社会化的过程。

涂尔干的教育思想,就是围绕着社会化为轴心。这是由于每个社会,在每个特定的发展阶段,都有一套教育体系,对人发出不可抗拒的影响。所以,涂尔干说:“不要以为我们可以如己所愿地养育子女,我们需要恪守习俗、社会规范,太过藐视这些,我们的子女必遭报应。他们长大成人之后,就有可能成长为异类,无法与同侪一起生活。”

道德也好,教育观念与实务也好,都是社会决定的,都是社会相对的。因为教育是“社会持续再创其生存条件的工具”,故当孩童到了某个年龄,要为其所需履行的功能从事准备时,教育便不再人人相同。

因此,教育的功能,在于教导儿童(1)整个社会认为所属成员不可或缺的某些生理与心理状态,(2)特定社群(如阶级、家庭、专业)认为所属成员共同必备的某些生理与心理状态。教育的目的,便是在我们身上建构“社会我”,在个人的身上创造一个新我,一个社会我。这种创造性的工作,是教育独享的特权。

【智慧心语】

教育改革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增加了许多“社会认知”的内容,许多学校各出奇招,让学生学到书本以外的知识。但是,学校教育的“模拟社会”,在教育界引起了不同的意见,有的专家学者认为,学生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尚未形成或正在形成,对社会的认知尚有偏差,过早地让学生“社会化”,会带来许多不良的影响。

也有专家认为,学生们要学会的是“如何生活”,而不仅是“如何获得好的成绩”。因此,学生“社会化”是其必修的一门课程。现实中之所以教育制造出许多失败者,是由教育的不当引起的,特别是那些学习困难者即被应试教育之筛落的学生。教育的这种负面效应不是使受教育者自身逐年得到完善,而是使之受到挫折、甚至使个体的身心受到扭曲。分析原因,是我们的教育长期以来“比较忽视了学生个体的社会适应性培养”。“学生总是要走出学校大门的,他们在学校这个小社会,在课堂这个小社会中,如果已经充分操练过扮演过社会角色,经历过群体文化的熏陶,有比较充分的相互作为‘人’的人际交往,那么一旦进入社会,他们就真正具备了社会化的基本人格。”

值得庆幸的是,许多教育专家还是肯定:21世纪教育的特点,是教育的社会化和社会的教育化。它的重心在于提高人的素质,一切具有教育影响的力量都应当被恰当地调动和利用。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区教育统合起来,就是一个无缝的教育系统,尤其是社区教育,得到很多教育专家的赞誉。

既让学生学到系统的知识技能,又使他们在智力、情感、意志品质和实际操作能力等方面得到理想的发展。——赞科夫

【学海泛舟】

赞科夫是前苏联心理学家、教育科学博士。他的教学的主导思想就是“以最好的教学效果来达到学生最理想的发展水平。”他想通过教学,既让学生学到系统的知识技能,又使他们在智力、情感、意志品质和实际操作能力等方面得到理想的发展。就是说,使教学完成“传授知识又促进发展”的双重任务。

为了实现他的教育理想,他选择从小班实验做起。他在莫斯科第172学校设计了一个实验室,作为他“教学与发展的关系”这一课题的实验研究场地。他的这个实验室有两个房间:一个是实验班学生学习的教室,另一个是研究人员进行工作和放置科研仪器的工作室。两个房间只有一道墙隔开,墙上开凿了一个专门的窗口,从这里研究人员由工作室可直接观察到班级的整个活动情况。整个实验室内,有各种供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使用的直观教具,配备了研究儿童的观察活动、思维活动和实际操作所需要的设备和材料。

要实现“既让学生学到系统而巩固的知识技能,又使他们在智力、情感、意志品质和实际操作能力等方面得到理想的发展”这个设想,他提出了一系列有创意的方法。他反对教师“牵着儿童走”的传统教学方式,主张启发学生积极思考。在课堂里,他鼓励教师按照特定课题的教学要求,同孩子们进行自由的、无拘无束的谈话,容许孩子们把自己从日常生活中得到的个人体会、印象、想法带进课堂中来。同时,对儿童的课外活动采取俱乐部的形式:有技术、绘画和雕塑、文学等课外活动小组。总之,使孩子们的学习过程充满丰富的精神生活和积极活跃的气氛,从而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

经过长期的试验与总结,终于形成了体现其主导思想的“新教学原则”:

(一)以高难度进行教学的原则。这有两个含义。第一个含义是,彻底改革和更新教学内容,用现代科学技术的初步知识取代“原始”材料,充分满足儿童的求知欲和利用他们的认识可能性。这尤其符合21世纪信息科学时代的教学。学生已经从各种媒体上了解了许多事物,他们入学的时候已经带来了丰富的知识储备,他们到学校是想解答头脑中的疑惑,获取更多的新知识,而不是来听你说“昨日黄花”的。第二个含义则是,要求使学生的思考克服障碍,把学生的精神力量发动起来。他引用了维果茨基的“跳一跳,摘苹果”的观点,指出教学应当依靠那些正在或将要成熟的心理过程,创造“最近发展区”,让儿童自己努力思考,在智力的阶梯上提高一级。

(二)以高速度进行教学的原则。费时低效的课堂教学完全不能完成“既传授知识,又促进发展”的双重任务,赞科夫所说的“高速度”,就是要求教师讲解高效率,学生理解高效率,教学效果高效率。

(三)使学生理解学习过程的原则。“使学生理解学习过程的原则”要求学生注意的对象是学习过程本身,着眼于学习活动的“内在”机制。具体地说,就是让学生留心应当怎样进行学习,就是要教会学生怎样学习。这条原则给“教师”的工作定下了全新的诠释,即“教会学生学习”的人。

(四)使全班学生包括“后进生”都得到发展的原则。赞科夫认为后进生成绩差的原因有三:(1)“后进生”在感情、意志、情绪方面存在问题,都有一种“自我为中心”的倾向,他们的自尊心与自卑心理强烈,背有沉重的心理负担。(2)“后进生”没有学习的愿望,求知欲较低,有的还对学校,对老师有反感。(3)“后进生”普遍表现出观察力很薄弱。而我们的教师对待“后进生”的办法也不够适当,或是心存讨厌,或是逼其补课,或是急于求成。赞科夫创造性地提出了“对于‘后进生’,更加需要在他们的发展上下功夫。”这一思想首先建立在教师对‘后进生’的偏爱上,相信他能发展。其次,我认为要找准发展的“点”,对症下药。如果他是“自我中心主义者”,那就应在道德品质、意识情绪上引导他发展;如果他“求知欲低”,那就应在引导其认为学习的重要性与必要性上下功夫,唤起他学习的愿望;如果他“观察力”薄弱,教师就应利用一切机会引导他观察,帮助他积累关于事物和现象的表象。第三,这一方法的运用要求老师必须有极强的耐心。总之,采取科学的教学体系和方法才能帮助“后进生”取得发展。

【智慧心语】

培根说:“人的天性犹如野生的花草,求知学习好比修剪移栽。”如果我们疏于全面地打理自己的头脑,就会杂草丛生。所以说,要实现最理想的发展,灌输式教学是力不从心的。当前的教学要为学生的精神成长提供足够的“粮食”,不要使它“营养不良”。

赞科夫经长期实验教学而获得的经验,对当代的教师教学同样有着弥足珍贵的指导意义。他指出,为使教学促进学生最理想的发展,要做到:1.在教学中让死的知识在学生头脑中形成自己的活的体系;2.要有目的地使直接法与间接法互相配合;3.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求知欲,发展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给学生的个性以合理的表现余地;4、用启发式的方法讲解基本概念,不要多次简单重复,要精心选择、编排练习题;5.不断地用多方面的知识丰富学生的智慧,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让学生手脑并用,充实学生的感性认识;6.以明确的学习目的和崇高的理想去鼓舞学生学习,以知识本身吸引学生学习,使学生感到认识新事物的乐趣,体验克服学习中困难的喜悦,以教师的教学艺术和自身和学习行动去感染,吸引学生学习,而不是以考试,分数等作为督促学生学习的主要用段;7.要注意因材施教,要和学生建立深厚的感情;8.教师要加强自己各方面的修养,博览各方面的知识,使教学富有创造性和艺术性。

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德洛尔等

【学海泛舟】

由法国雅克?德洛尔任主席的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根据现代社会面对的矛盾和未来教育面临的挑战,经过15名来自各国的权威专家3年多的研究,于1996年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的一份报告,报告的内容涵盖了未来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各个方面,从理论与实际的结合上提出了迎接挑战的对策,其观点之新颖、深刻,被专家们称为是“里程碑性的教育文献”,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和关心教育事业的人所不可不读的经典之作。该报告的核心内容是“教育的四大支柱”的新构想,认为要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教育必须围绕四种基本学习能力来重新设计、重新组织。这四种学习能力是:

学会认知——目的是使学生学会如何学习,即掌握认知的手段,而不在于知识本身。包括学会学习的能力、掌握认识世界的工具、学会最迅速、最有效地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和运用信息的能力、学会广博与专精相结合,由繁至简的学习方法。这是终身教育的根本。

学会做事——使学生具有在一定的环境中工作的能力,这种能力是包括如何对待困难、解决冲突、组织管理和承担风险等多方面的综合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