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者的启迪:教育学经典名言的智慧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4章 自然是最好的老师(2)

夏山学校开展了非常丰富的生活教育,以帮助孩子们做一个快乐的、积极的人。他们给儿童充分的游戏机会。尼尔认为,儿童期就是游戏时期,儿童游戏是为了储备未来的生存能力,所以,为人父母应该尽量给予儿童游戏的时间和空间。此外,夏山学校还创办了极富特色的自治会,利用团队约制的观念来帮助孩子们更好地生活。在自治会中,孩子们能够学会如何与各种人相处,如何尊重别人的感受和接纳别人的意见,更重要的是,他们学会如何不受别人的威迫和利诱。

在学校学习方面,夏山学校更是别具一格,寓教于无形,真正做到了“时时是学习之时,处处是学习之地,事事是学习之事”。这与我们目前教育方面,学生大范围地厌学弃学形成很强烈的对照。这要归于夏山学校为学生所创造的特别的教育模式:夏山学校的学生可以自由地走动,学习不仅在课堂上,也可在校园或小区,教师充分尊重学生自由探索的权利;对于学习成果的评价,不是由一个分数来解释,而是采用多元化的学习评量,以儿童“全人”的整体发展为评量要点,它注重的是对学习过程的评价以及自我评价。

此外,夏山学校最吸引我们的是,他培养出了一批“精神自由、富于创造”的孩子。这是我们常规教育最缺乏的,却又是社会发展所最需要的。那么,夏山学校是如何做到的呢?首先,夏山的创造性表现是奠基于“自由”的发展上,不替孩子决定他将要学习什么,就是让孩子从受禁制的生活中找回属于自己的意志。第二,摒弃权威。因为孩子们来自权威太多的世界,夏山把权威摒弃于校门之外。夏山要求学生尊敬有成就的人,尊敬老师,但这种尊敬是出于赤诚的,并不一定要服从。第三,开展艺术教育。“只演夏山孩子自己编的剧本”是夏山学校的传统。孩子们乐于表现个人想法,在自编、自导、自演的活动中,表现自己,建立信心。

总体而言,夏山学校是一所非常规的学校,也有很多人不能理解尼尔的教育理念,而误以为夏山学校是一所“随心所欲”的学校,算不上教育。但无疑,尼尔的夏山学校才是最接近教育本真的学校,因为生活的目的就是教育的目的。……一切教育制度的基本要点,就是使每个儿童都能实现自己理想的幸福,而“只有儿童自己最懂得什么将使他幸福”。

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庄子

【学海泛舟】

庄子,著名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老子哲学思想的继承者和发展者,先秦庄子学派的创始人。他的学说涵盖着当时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但根本精神还是归依于老子的哲学。

庄子擅长于用寓言说道理,从他许多脍炙人口的寓言中都可以看出庄子“任其自然”的思想。比如,他的《马蹄》篇,“马,蹄可以践霜雪,毛可以御风寒,龁草饮水,翘足而陆,此马之真性也。……及至伯乐,曰:‘我善治马。’烧之剔之,刻之络之,连之以羁绊,编之以皂栈,马之死者十二三矣;饥之渴之,驰之骤之,整之齐之,前有橛饰之患,而后有鞭策之威,而马之死者已过半矣。”也就是说,马的本性是在陆地上食草饮水,喜则交颈相好,怒则背向相踢。交给伯乐,却硬给他加上笼头、衔辔等羁绊之物,后面还要用鞭子威胁之。这种违背马性的驯养方式,只会使马失去活力,成为平庸的拉车之马。

与之思想相似的是他的《至乐》篇,庄子谈到一个鲁侯养鸟的寓言,说从前有个海鸟落在鲁国之郊,鲁侯把它迎进庙里,酒肉乐队款待之,不出三天,海鸟死去。这是不以养鸟之道养鸟,违反本性的又一寓言。

由此可见庄子的教育理念:不要以己度人,要尊重受教育者的个性。只有这样,我们的教育才能培养出具有丰富的个性的个体,整个社会也会因此而充满活力。否则,教育就是南辕北辙,无论其初衷是多么地善良,永远都不能到达既定的目的地。

但他的顺其自然并不是放任自流,而是人尽其才。《逍遥游》中有这么一段故事:

惠子对庄子说:“我有棵大树,人们都叫它‘樗’。它的树干却疙里疙瘩,不符合绳墨取直的要求;它的树枝弯弯扭扭,也不适应圆规和角尺取材的需要。虽然生长在道路旁,木匠连看也不看。大而无用,大家都会鄙弃它的。”庄子说:“先生你没看见过野猫和黄鼠狼吗?低着身子匍匐在地,等待那些出洞觅食或游乐的小动物。东跳西跳,上下窜越,不曾想到落入猎人设下的机关,死于猎网之中。再有那斄牛,庞大的身体就像天边的云,它的本事可大了,不过不能捕捉老鼠。如今你有这么大一棵树,却担忧它没有什么用处,怎么不把它栽种在什无边无际的旷野里,你可以悠然自得地徘徊于树旁,优游自在地躺卧于树下。大树不会遭到刀斧砍伐,也没有什么东西会去伤害它。虽然没有派上什么用场,可是哪里又会有什么困苦呢?”

在庄子看来,所有的事物都有它的用处,正所谓“天生我才必有用”。人更是如此,每一个学生都有他的个性和长处,倘若我们按照其个性,把这些长处挖掘出来,那对每一个学生的发展都会有着不可估量的促进作用。我们的学生就会万马奔腾,我们教育的硕果就会挂满枝头,芬芳无限。

【智慧心语】

有人说:老子的“有生于无”完全是一种主观臆断,没有任何意义,几乎等于一句废话;庄子的遁世也非正途,他回避了人生意义这一根本命题。从“人生的意义在于做”与“人生的意义在于逃避做”两个命题出发来看,我们都更偏好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入世思想,也一直在用孔子的“入世哲学”。可随着经济社会的高节奏发展,整个社会已处在白热化的竞争气氛中,人们心理极度紧张、苦闷、焦虑,不堪忍受现实超负荷的精神压力而自杀或铤而走险的事例常有发生。

无论你是要入世还是遁世,没有一种愉悦、自在的身心状态,人生就是痛苦不堪、疲累不迭的。庄子的“天人合一”、“养生之道”的“任其自然”思想可以帮助我们摆脱繁琐的日常生活所带来的困苦。而且,顺应“道”,不仅不会一无是处,还能将内在潜能发挥至完美的境地。一如《庖丁解牛》中的庖丁:

庖丁用来解牛的刀虽用了十九年,宰过数千头牛,但刀口却像刚从磨刀石上磨出来的一样。这就是因为“臣下所探究的是事物的规律,这已经超过了对于宰牛技术的追求。当初我刚开始宰牛的时候,(对于牛体的结构还不了解),看见的只是整头的牛。三年之后,(见到的是牛的内部肌理筋骨),再也看不见整头的牛了。现在宰牛的时候,臣下只是用精神去接触牛的身体就可以了,而不必用眼睛去看,就像感觉器官停止活动了而全凭精神意愿在活动。顺着牛体的肌理结构,劈开筋骨间大的空隙,沿着骨节间的空穴使刀,都是顺着牛体本来的结构。”

“牛虽多不以伤刃,物虽杂不以累心”,这是老庄哲学的智慧。也告诫我们应从错综复杂的人生中找出一个规律来,依从规律行事,就不致使身心受到损害。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也有其潜在的“道”,那就是学生个体的身心发展特点,倘若能够顺应这个“道”,因材施教,各尽其才,教育就不再会是伤神恼火的苦差。

孩子就像花蕾一样,有不同的花期。——贝特西

【学海泛舟】

美国州最高教育长官委员会为表彰优秀教师,每年举办一届“全国年度教师”的评奖盛会,这是美国历史最悠久、声望最高的优秀教师评奖活动。2003年4月30日,来自阿拉巴马州杰斐逊县利兹小学的教师贝特西?罗杰斯从总统的手中接过了“全国年度教师”的奖杯,成为美国历史上获此殊荣的第53位教师。

“薄弱校必须要有经验丰富、治校有方的校长,和一批愿意为困难儿童全身心付出的优秀教师。如果教育工作者和其他公民都为实现这个目标而努力,那么,所有的儿童都将在好学校里读书。那里既是孩子们学习的乐园,也是孩子们的安全港湾。”这是贝特西·罗杰斯在当选美国2003年“全国年度教师”后发出的肺腑之言。

她对于教育对于学生的热诚在于她能够以关爱、积极的态度接纳每一个学生的全部。她的教育理念就是:“孩子就像玫瑰花蕾,有不同的花期。最后开的花,与最早开的花一样美丽。”

她给教师描述的职责是——为每一个儿童找到掌握必学技能的最好方法和资料,同时帮助他们的社会性发展与情感发展。“如果有其他教师说‘我教了他们,他们就是不会’,我会感到很气恼。我坚信,教师的职责是找出为什么‘他们不会’。我尽可能多地使用所需的办法,确保我的学生‘会了’。在我作为一名教师的成长过程中,我逐渐在努力去证实我在课堂上使用的教学经验。我不再满足于‘怎样做’,我还想知道‘为什么’。我上的课因考虑到了学生的差异性,使每个孩子都体验了成功。”

为了拓展自己为每一个孩子提供最佳教学方法和学习资料的能力,罗杰斯不断学习。在大学毕业后的24年里,她又拿了3个证书:一个是小学教育硕士学位,一个是小学教育专家证书,一个是教育管理博士学位。这些学习经历促使她对自己的教学实践进行反思,对教师这个职业有了全新的认识,并获得了以往不曾具备的领导能力。在2002年,罗杰斯再接再厉,获得了“全国专业教学标准委员会”的证书。

杰斐逊县的教育局长博比·内波斯把罗杰斯描述为世间少有的自然天成的教师。教学对她来说不仅仅是一份职业,还是她的快乐,她的每日惊喜,她的爱好。无论是不愿读书的淘气包,还是来自破碎家庭、愁苦不堪的可怜儿,还是内心充满恐惧的害羞的孩子,罗杰斯都能发挥她的聪明才智,寻找到各种各样的巧妙办法,使他们逐渐获得自信,走上实现自身潜能的道路。

对于那些有天赋的学生,罗杰斯为他们增加教学内容,提出更高的要求;对于那些有学习困难的学生,罗杰斯则尽可能地鼓励他们,为他们实施诊断性评估,对课程进行调整,既保护他们的自尊,还要让他们体验成功。

在她的教室门上贴有一首诗,最能体现她的育人精髓,其开头就是:“你正在进入儿童的世界……”。她说,她相信儿童需要在一个安全的、充满关爱的、且激发思维的环境中,在一个充分考虑儿童需求的教师的带领下学习。“我坚信,为了学习的发生,教师必须以关爱、积极的态度接纳学生的全部;我坚信,教室的环境应该营造出这样的氛围,它为孩子提供有助于他们全面发展的经验;我还坚信,教师必须认识到每个孩子的发展步调都不相同。”

【智慧心语】

园丁能够耐心地等待不同花蕾的花期,老师却难以尊重孩子们的不同发展步骤。当然,注重孩子们学习进度上的个体差异的教育先贤不计其数,从中国古代的孔子开始,就提出“因材施教”。德国著名的教育学家第斯多惠也也曾呼吁,教师应该因材施教,才能促进大多数儿童智力的自由发展和持续性发展。他说:“对一个学生是连续的东西,对另一个学生则充满漏洞;一个学生是‘侏儒’,另一个学生是‘巨人’;一个学生用蚊子般的步伐走路,另一个学生则用大象般的步伐,但是自然并没有恩赐谁一双千里靴。”

贝特西将教育智慧变成了教育现实。她自己也曾觉得,为每一个儿童找到学习必须技能与知识的适宜方法是多么地困难,但理想的教师就应该做到这点,她说:“我逐渐感到,也许有一天我能成为自己理想中的教师。但我们都知道,这是没有止境的。我们将永不停歇地提高教学技能,为通达每一个儿童而竭尽全力。”

认识到每个孩子的学习进度都不相同,相应地用各种各样的教学方法和学习资料来促进每个学生的有意义学习,这是教育的真谛。

至于如何去认识每个孩子与众不同的学习进度,贝特西有一个很好的教育方法可供参考。她主张,做一名用数据说话的老师。所谓的“用数据说话”,并不是用“考试分数”说话,她说:“以数据说话意味着我确切地了解每一个孩子,不断地对孩子进行测评,并用测评结果来指导我对他们进行针对性的教学。”

以孩子们的阅读能力为例,为了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鼓励学生在家多读课外书,罗杰斯不仅要对阅读测试分数进行分析,还要将他们的阅读成绩与他们所读课外书的类型、在家和图书馆读书的时间长短等相关因素进行对比分析。在对比研究的基础上,她为班里的每一个孩子制定了提高阅读水平的学习计划,并把收集到的数据与学生家长、其他教师和管理者分享,定期向家长汇报学生的进步情况,每学年还会为每一个学生撰写年终报告。这种了解孩子们个体发展情况的办法,使每个孩子都受益无穷。

一名优秀的教师将教学视为一个感召,而非仅仅是一份工作;一名优秀的教师将自己的全身心献给学生,通过不断的职业发展改进自己的教学实践,他永不自满,永远在提高自己的教学技能;一名优秀教师会用高标准要求自己;一名优秀的教师能够善待每一个学生的个体特点,用关爱、积极的态度接纳每一个学生的全部……的确,我们生活在一个复杂的年代,生活对每个人而言都是不易的,但我们永远都不能忘记,自强不息地追求完美。只要我们坚持去实践育人的理想,那它就能造就一批有用的人,而不会流于“纸上谈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