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自然是最好的老师(1)
如果你想永远按照正确的道路前进,你就要始终遵循大自然的指引。——卢梭
【学海泛舟】
卢梭身为著名的启蒙教育思想家,他的自然教育观在教育史上堪称为“哥白尼式的革命”。他崇尚自然,服从自然,纵使博览群书,师从名门,他依旧宣称:“最伟大的教育并不是任何一种书籍,而是自然。”
关于“自然”一词,英国教育学家丁·亚丹士认为,自然有三种含义,其一,指人们的个别天性;其二,与“艺术”对立的“自然”和与“人为”对立的“自然”;其三,指大自然界。依据第一种意义,自然主义教育就是要发展人的个别天性;依据第二种意义,自然主义教育就是要脱离一切人的影响,任其自然发展;第三种意义,就是要使教育顺从于大自然的法则。
《爱弥儿》即是其自然教育思想的成果,按照他所提倡的“归于自然”的育人法则,立志将爱弥儿塑造为“自然人”,即“长得体态匀称,身心两健,肌肉结实,手脚灵巧;富于感情,富于理智,心地十分地仁慈和善良;有很好的品德,有很好的审美能力,既爱美又乐于为善;他摆脱了种种酷热的欲念的支配和偏见的束缚,他一切都服从理智的法则,他一切都倾听友谊的声音;他具有许多有用的本领,而且还通晓几种艺术;他不把金钱看在眼里,他谋生的手段就是他的一双胳膊,不管他到什么地方去,都不愁没有面包。”这种自然教育理念下的“自然人”,是有着饱满个性的、全方面成长的人。
直至20世纪中期,美国著名的教育学家杜威仍旧对卢梭在《爱弥儿》中表达的自然教育观予以了至高的评价,他在《明日之学校》中指出:“我们现在努力追求教育进步,其要旨已被卢梭一语道破。……卢梭以后的教育改革家无不注重从这个要旨出发去进行各种研究。”但在卢梭所处的社会,《爱弥儿》一书的出版在当时的法国引起了轩然大波,被教会指为邪说谬误,卢梭因此遭受了迫害和通缉,被迫逃亡。因为卢梭的自然教育观彻底地颠覆了成人对世界的控制能力。此书开宗明义的一句话就给当时的统治者们当头棒喝:“出自造物主之手的东西,都是好的,则一到了人的手里就全变坏了……人们不愿意接受事物天然的那个样子,甚至对人自身也是如此,必须把人像练马场的马那样加以训练;或像对待花园中的树木那样待人,照他喜爱的样子弄得歪歪扭扭。”
由此可见,卢梭是信仰人生而善良美好的,我们的教育并不是将现存世界的陈规陋习教授给孩子们,而是去发现孩子们的天性,为其提供发展天性的自然环境。
【智慧心语】
我们知道,如果把一颗橡子种植在一块肥沃的土壤上,给它施肥和充足的水分,这颗橡子将逐渐成大,变成一株巨大的橡树。但是,如果你种植的是一颗橡子,却渴望它长成一株巨大的红衫,这是不可能的,橡子仍会长成一株橡树。教育的法则更是如此。倘若你想教会小猪唱歌,那结果只可能是“惹火了自己打扰了猪”。
在至今的教育实践中,自然教育观依旧没有得到很好的应用,教育的失败也正源于此。我们的家长老师们总是弃自然法则于不顾,拔苗助长的养育心态屡见不鲜。有些家长盲目沉浸在自己的思想中,把孩子当成自己的复制品;另一些家长则完全被自己的感受所驾驭,使孩子成为成人情绪的牺牲品。正如《爱弥儿》开宗明义的第一句话:“出自造物主之手的东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人的手里,就全变坏了。”
父母能做到的最好的教育就是,去了解孩子的天性,然后给予他们展开天性的生存根基和飞翔的翅膀。“每个人的心灵都有它自己的形态,必须按它自有的形态去指导他,才能使得你对他花费的苦心取得成效。”当孩子们自由自在地表现出他们个性的种子后,教师和家长们需要为他们做的仅仅是:为他们提供必须要的住宿、衣物、爱和安全的环境。这些是发展的根基。此外,在精神上给予他们翱翔的翅膀,引导他们朝着负责任的人生轨迹飞行。这种自然教育与根基和翅膀的完美融合在黎巴嫩诗人纪伯伦的《先知》里有着最为淋漓尽致的表达:
你们的孩子并不是你们的孩子。
他们是生命对自身的渴望的儿女。
他们借你们而来,却不是因你们而来。
尽管他们在你们身边,却并不属于你们。
你们可以把你们的爱给予他们,却不能给予思想。
因为他们有自己的思想。
你们可以建造房舍荫庇他们的身体,但不是他们的心灵,因为他们的心灵栖息于明日之屋,即使在梦中,你们也无缘造访。
你们可努力仿效他们,却不可企图让他们像你。
因为生命不会倒行,也不会滞留于往昔。
你们是弓,你们的孩子是被射出的生命的箭矢。
那射者瞄准无限之旅上的目标,用力将你弯曲,以使他的箭迅捷远飞。
让你欣然在射者的手中弯曲吧;
因为他既爱飞驰的箭,也爱稳健的弓。
教学要能培植各人的天赋特长,要沿着学生的自然倾向最有效地发展他的能力。——昆体良
【学海泛舟】
昆体良(公元35~95年)是古代罗马杰出的教育家和演说家,生于西班牙埃布罗河上游加拉古里斯的一个小镇上。他在少年时代就在罗马接受文法学校教育,后来自己主办罗马的修辞学校,是罗马皇室委任的第一个修辞学教授,并著有《雄辩术原理》一书,这部著作是罗马帝国教育实践的生动反映,成为西方古代第一部系统的教学法论著。
一切从学生的年龄特征出发,也就是从学生的自然倾向、个人禀赋出发,是他的教育思想的核心。但他在《雄辩术原理》充分肯定了教育的伟大作用,认为大多数人都具有一个基本的天资禀赋,都能敏捷地思考、灵敏地学习,真正天生愚鲁而不可教的人是极为少见的。
关于禀赋与教育的关系,他认为,教育能够促进个人天赋的发展,但并不是绝对的,教育的这种作用,要以人的自然本性为基础,遵循教育对象的天性,也就是“沿着学生的自然倾向最有效地发展他的能力”。儿童的禀赋、爱好、智力各有不同,教育工作应当根据每个人的特点,运用不同的教育方法,选择适合个人志向的学习内容,使每一个人的独特才能和倾向,都得到充分的发展。只有这样,教育工作才会真正取得良好的效果,发挥其作用。
此外,教育者应当深入研究儿童的年龄差异,因为不同年龄儿童的接受能力、思维水平、关注目标等等都不尽相同,科学地分辨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才能避免教育工作的主观任意性和盲目性。这对于父母们如何对孩子进行早期教育也有启发,毋庸置疑,早期教育是很重要的,但必须要充分考虑儿童的年龄特点和接受能力,决不可揠苗助长。对幼小的儿童来说,只有使他们感到快乐,才能真正养成对知识的热爱和兴趣,从早期培养好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从而使早期教育真正成为学校教育的良好基础。
总之,教育应当与人的天性密切结合,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否则“学校就变成了儿童的恐怖场所,变成了他们才智的屠宰场”。
【智慧心语】
教育顺应人的天性,这一理念被无数的教育学家所肯定,中国古代教育思想家孔子就非常强调“因材施教”,道家思想更注重“道”与“自然”在个人发展方面的无限效力。西方博学且天才的教育家夸美纽斯也认为,教育应当考虑儿童的性格和年龄特征,因为“有些人是伶俐、有些人是迟钝的;有些人是温柔和顺从的,有些人是强硬不屈的;有些人渴于求取知识,有些人较爱获得机械技巧。”教育对他们应当区别对待。此外,他也要求学校教学要“适合学生的年龄,凡是超出了他们的理解的东西就不要给他们去学习”。
要做到“顺其自然”的教育,我们不仅仅要去研究儿童的个性禀赋与年龄特点,遵从这些天性,此外,更需要注重教育艺术的运用。教育是为生活而教,因此,无论怎样崇高的教育理念,必须要辅之以巧妙的教育艺术,才能在教育实践中实现教育理念。昆体良的教育思想中,亦有与教育理念相辅相成的教育艺术。
昆体良认为,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要“引导班上的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运用他们的智力”,“除了使我们的学生不需要总是有人教,我们的教学还能有什么别的目的呢?”因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意愿就是一个关键的教育艺术。因为专心致志的学习有赖于学习的意愿,这是无法强迫的。
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意愿,首先要求“教师要以父母般的感情对待学生……他应当严峻而不冷酷,和蔼而不放纵,否则,冷酷引起厌恶,宽容招致轻视。”教师以自己的理智的爱赢得了学生的尊敬,学生就能“视教师如父母”,就为引导学生进步创造了有利条件。“这种敬师的感情大大有助于进步,因为在这种感情影响之下,学生不仅将愉快地听讲,而且会相信教给他们的东西,愿意仿效教师。当汇集到学校去的时候,他们会愉快地、欢欣地聚合在一起;他们的错误被纠正时不会生气,他们受到称赞时会感到鼓舞;他们会以专心学习,努力尽可能取得教师的珍爱。”
此外,“应当善于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向那些不发问的学生提问。”在课堂上,教师“还要经常向学生提出问题以测验学生的判断能力。这样做就可以防止学生的漫不经心,防止他们对教师的讲课听而不闻。”
另外,大多学生都还处于幼稚阶段,他们要在犯错误和纠正错误的过程中成长。作为教师或家长,必须要明白,孩子们的错误是在所难免的,宽恕就是对孩子们至上的恩泽。“在纠正学生的错误时,如果过于吹毛求疵,学生就会丧失努力的信心,意志消沉,最后会憎恨他的功课,担心动辄出错,什么功课也不想做。”而且,不论对错误的纠正多么严格,也要以温和的手法去施行。“对不同年龄的学生,纠正错误要用不同方法,作业的数量和改正错误的标准都应当适合学生的智力水平。”可见,昆体良始终奉行着“一切从学生的年龄特征出发”的教育思想。
使学校适合儿童,而不是使儿童适合学校。——尼尔
【学海泛舟】
英国教育家尼尔是“自由教育学派”最激进的代表人物。他和妻子创办了夏山学校,其办学理念就是“创造一个不是让孩子们来适应学校,而是去适应孩子们的学校”。
尼尔主张孩子们的本性是善良且聪明的,大人只需要让孩子们依自己喜欢的方式去做,照自己的能力去发展,想成为学者便去做学者,适合当清道夫的,也可成为清道夫。尼尔认为快乐是生活的目的,衡量成功的标准在于“工作愉快与生活积极”,因此,与其培育不快乐的学者,不如培育快乐的清道夫。
夏山学校就是基于这种理念去教育学生,为孩子们提供了一个能够真正自由生活的场所。教育目标就是要适应个别儿童的需要,以培养其自觉学习的能力;没有固定的课程与教材,由教师随机地创造学习情境,以个人的经验为基础而进行的一种个性化学习;学习的基本原则是自由、责任与信任,除了知识的学习外,强调情意教育,学生有机会决定自己的学习课程,自我承担安排与完成学习的责任;学习的空间不再限于传统的教室,它的学习是走出教室之外,甚至学校之外;教师所扮演的角色,由传统权威中心、注入式教学到处于辅导的立场,因此教师必须对教室内外自我负责,必须自我学习与自我充实,提供学生学习的机会,教师应以其真诚、温暖与尊重的姿态,营造密切友好的师生关系。
尼尔之所以创办如此自由的夏山学校,在于他尊重孩子们自由自在的天性,他把孩子们看作是一群有着自己的意志,禀赋各异,各有所好。“孩子的本性必须受到应有的尊敬,大人的干涉与指导,不过只是制造了顺从他们命令的机器人而已。强制孩子学音乐或学其它科目,除非把孩子变成没有意志,让孩子安于接受。大人只是为了因应社会需要把孩子培育成安于坐在办公桌,站在店里面售货,乘早班车上班以求不迟到等等机械式行动的人。简单地说社会就是由这许多胆怯的人——惧怕死亡、畏惧现况者所维持,然后大人再把这种现况传达给孩子,更甚者以这样的方式教育孩子,这是大多数人的想法。”
由于儿童期的孩子们生活尚未独立,需要与成人建立安全的依恋关系,才能勇敢地探索外部世界。因此,真正适应儿童的学校,就应该重视情感教育。尼尔认为:“情感教育是最有生气的。假如只发展头脑而压制感情,生活便失去活力,变得无价值和丑恶。”在他看来,现代社会之所以造成诸多儿童问题,就是因为成人缺乏对儿童的了解和没有给予儿童充分的爱。在一个没有爱的家庭气氛中成长的孩子,只会导致孩子内心的冷漠和对社会他人的敌意。事实上,给儿童爱,就是和儿童站在一起,就是对儿童的尊重,对他们个性自由的肯定。
【智慧心语】
夏山学校以其自由、民主的学习氛围而享有国际声誉,虽然我们不能完全置身于教育体制之外以跟随夏山学校的轨迹,但我们依然可以在体制内创造有利于学生成长的气氛。他给国内教育的启迪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如何开展生活教育;二是如何教学才能保证每个学生的上进心;三是如何呵护或培养学生的创造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