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教养——追求精神与心灵的完美(1)
教养本身就是一笔财富。文明的举止,足以替代金钱的作用,有了它就像有了通行证一样,可以畅通无阻。所有的大门都向他们敞开,他们即使不是什么达官贵人,也随时随地会受到人们热情周到的接待。
他们在哪里都能受到人们的欢迎。因为他们带来的是光明、是太阳、是欢乐。一切妒忌,一切卑劣的心思,遇到他们自然就会举手投降,因为他们肯定也会受到那种与人为善的态度的感染。
一个人只要自身有教养,不管别人举止怎么不适当,都不能伤他一根头发。他自然就给人一种凛然不可侵犯的尊严,受到所有人的尊重;而没有教养的人,容易让人生出鄙视的心理。
第12封信培养独立思考的头脑
孩子,你现在已经到了具备了对事物深思熟虑的阶段。虽然在你的同龄人中能做到这一点的人少之又少,但我还是希望你能养成对是非、对事物都能深入探究的良好习惯。在具备了这样的头脑以后,再去探索真理,才能学习吸取没被歪曲的真知,慢慢使自己成为一个有教养的博学之人。
不过,说实话,这样对你确实近乎苛求,这是因为我自己在你这个年纪的时候,也还没有达到我现在要求你去做的程度。我之所以不怕你笑话,主动揭自己年轻时的短,完全是为了你的健康成长着想。
说实话,我那时还不晓得什么叫独立自主思考。稍后,略懂一二,但思考的都是些鸡零狗碎的事,热衷于把所读书里的东西不分青红皂白一个劲儿往脑子里塞,就连同伴们的话也句句视为真理,不辨对错,全盘接受。与其皓首穷经,探求真知,真不如人云亦云随大流省事儿,这就是我当时的真实想法。当时少不更事,在思考这个问题时,之所以采取如此草率的态度,有两大原因,一是觉得对什么事一本正经,太麻烦、太累;二是那时候玩心太重,整天沉醉于游乐而不能自拔,那时,年轻气盛的我对所谓上流社会并无好感,甚至多少还有点逆反心理。
长此以往,偏见已经大大扭曲了自己的判断力。虽然对此我自己浑然不觉,但坏毛病已经形成,脑子里形形色色的错误念头已取代了对真理的追求。不过,当我一旦醒悟过来,决心从此要独立思考,并开始从头做起时,我终于发现,同过去比,自己对事物看法的改变之大,连我自己都觉得吃惊。
以前,是他人教我想,他人教我看,误把幻觉当做真实,跟那时比,此时此刻我看任何事物都感到有条不紊、井然有序了。回首当年,偏执的最初形成源自两个方面,一是少年时代对鬼神、幽灵、噩梦等的无知,二是对古典的盲目崇拜。这是由于我食古不化,并盲目接受老师灌输的结果,其信奉程度之深,可说叹为观止。那时我固执地认为,尽管历史长河流淌了千百年,所谓良知与真诚在这个世界已不复存在,它们已随古希腊、古罗马帝国的灭亡而泯灭。你怎么也不会相信,当时我对这个问题的看法是何等极端,我甚至坚信,荷马与巴吉尔因为是古人,所以是正确的;而弥尔顿与塔索是现代人,所以他们的著作不屑一顾。自然,今天我不会再持这种观点了。
今天我已深刻认识到,无论是300年前的古人,还是生活在当代的今人,都没有两样,都是尘世凡人。要说变化,也只是随着光阴的流逝,人的外貌或习惯或许有所改变而已。至于人的本质,则无论古今,千古不移。跟动物或植物一样,与1500年前、300年前的同类相比,今天的动物或植物也看不出来有多少明显的改变。如果硬说1500年前或300年前的人就比今天的人忠诚、勇敢或更加聪明,那是一点根据也没有的臆断。
有些知识分子好以学者自居,往往信而好古,另有些人则是对历史一无所知,是沉迷眼前事物的现代狂。这两类人都不可取,道理很简单,因为不论今人古人,都有所长,也有所短,会行善,也会作恶。我明白这个简单的道理虽说晚了点儿,但总算明白过来了。如果一个人一味执著于古典,那么可以断定,这个人必然会有很深的宗教偏见。有段时间,我曾虔诚地相信,这个世界如果没有新教作为根基,那么芸芸众生真的是毫无希望了。当时我并不明白,人一旦形成了定势,是很难改变的。自己的意见会和别人的不一致,同样的,别人的意见又会和自己的相左,这都是再正常不过的事,不必大惊小怪,也不是什么难以容忍的事,说到底,天塌不下来,因此,即便意见相左,只要彼此都无恶意,彼此就多多包容吧。
至于第二个观点,正如前面说到的,时下社交圈内流行着一个愚昧想法,谁要想在社交界出人头地,就必须以一个十足的“玩世不恭”者的面目出现在大庭广众之下。有些人这么做并非出于真心,只是风气如此,不得不这样,担心不这样会被那些真正追风的人嘲笑。
自然,到了这把年纪,我再也不担心被人嘲笑了。对那些以“玩世不恭”自居的当事者来说,无论自以为是多么博学或是多么高尚,“玩世不恭”对他们来说,绝不是什么光彩,而是十足的污点。如果你一旦这么想这么做,那些你希望得到他们的首肯的人,不但不会对你赞许,反会做出贬低你的评价。
要使自己的大脑杰出优秀,我首先要提醒你的是,千万不要被“看上去应该是这样的事”迷住了眼睛,还有对一些看上去虽然有些毛病却又并不过分的事情更要小心提防,因为那些错误都出自那些理解分析能力特强、思维缜密的智者,这都是他们在探求真理的过程中,由于一时懈怠,偶尔走神儿,以至看走了眼所产生的。
历史上这类偶然失误的例子很多很多,从古到今,人们甚至一直深信不疑。比如,有种观点认为,“独裁专制政体下,不可能孕育出真正的科学和艺术”,我觉得,这种观点就很有商榷的余地,难道说,因为自由受到限制,人的艺术细胞也一定会在封闭中枯萎吗?这种观点听起来仿佛是有些道理,然而,我却不这么认为。类似农业那样的产业和技术,当农民的权益在专制政体下得不到确实保障的情况下,要取得进步或许的确很难,至于专制政体对数学家、天文学家,甚或纵横家等的才能所起的压制作用,我看就不都是那么回事儿了。至少,以我的见闻,还找不到这类实例。
的确,专制政体也许剥夺了诗人或纵横家随心所欲,率性而为的表达自由,然而,他们自己所要讴歌的对象,所倾注的满腔热情却是任何专制独裁也夺不走的。假如他真的才高八斗,就更不必害怕连这点儿也会被剥夺。不少法国作家的成就足以证明,譬如拉辛、莫里哀、拉·封丹等,是他们在路易十四的高压下,将自己的创作才华发挥到了极致。
这也许能让你记起来,奥古斯都专制时代的那些优秀作家就是在那个既残忍又一无是处的皇帝统治下反而文思泉涌。此外,书信也不是借了自由的风潮才风靡一时的,它备受人们青睐的时代,恰恰是在手握绝对权力的教皇利奥十世时代,是在实行前所未有独裁专制的法西斯时代。
在这里,请你不要误解了我的意思,我绝不是在袒护专制政体。其实,要说我最痛恨的,就是专制独裁。我认为,压制是一种不可轻恕的罪行,它肆意侵害的是人类的基本权利。我对你的第二点提示就是,对于头脑里突然闪现的见解,首先要把它重新琢磨一下,这见解是不是“真的是自己的原创”。虽然这要耗费不少时间,但我还是希望你能养成这种用自己的头脑思考问题的习惯。先把目前的想法一一做个梳理,仔细品味品味,是自己这么想的,还是在他人的诱导下你才这么想的?这种理念会不会是偏见或谬误?你就从思考这些问题开始入门吧。如果不是偏见,希望你还是用自己的头脑,听听各种人的见解,判别一下对错,对在哪里,错在何处,然后综合各种见解,归纳成自己的意见。
“当初要是我能自己独立思考判断就好了!”这是很多人上了年纪后常发的感叹。为了避免将来少吃或不吃后悔药,独立判断的习惯养成越早越好。当然,人的判断力是不可能永远靠得住的,也会有失误的时候,不过,尽量不失误或少失误应该成为我们永远不变的准则。弥补失误的途径就是读书和交友,但是,读书交友都不能生吞活剥,因为,对于上天所赐予我们的判断力而言,读书交友毕竟只是补助剂而已。人的一生,麻烦事会遇到很多,“思考”就是多数人眼中的麻烦,都想甩掉它。但是,我从内心深处期盼你绝对不可放弃思考。
第13封信对历史应持怀疑态度
孩子,我注意到,你周游各国,有了一定的阅历,对一些事情也多少有些见解,有些见解也不错。更让我高兴的是,你能够在读书时,除了掌握内容,还自觉地深入下去,研究问题。在这个世界上,只看书,却又不用脑瓜子去想,一个劲儿把书里的东西统统往脑子里搬的人实在是太多太多。这样子读书,严格来说,不是读书,而是在不分青红皂白地收集信息,时间一长,脑子也就成了堆满了各种各样破烂的垃圾场。
一旦掌握了过硬的读书方法,你脑子里积累的知识也就自然而然有条有理了。这就好比一间屋子被你收拾得整整齐齐,你想什么时候找什么东西随手拿来就是了,根本用不着东翻西找。
读书时,除了作者的姓名,对书中的内容千万不要生吞活剥,尤其是对作者所阐述的观点更要当心。到底是对是错,对多少错多少,都要通过你的脑子认真仔细思考分鉴。一旦牵涉到一件重大的历史事件,更不能马虎,一定要多参考几本书,综合各家的看法,形成自己的判断,这样的见解发表出来会少出错。
我认为,学习历史知识时,有一点十分重要,必须要把握好,这就是我们无论如何是没有办法知道什么是真正的历史面貌的。所有历史都是写历史的人根据他们的喜好为标准描绘出来的,每部历史都会留下书写者的面孔和印记,因而,对同一历史事件,博采众家之言,绝对不是什么坏事。
就以古罗马恺撒大帝到底是什么原因被杀这件著名的历史事件来说吧,描绘这件大事的历史书籍,古往今来,实在是太多了,而且对这件事的前因后果都说得头头是道,分析得入情入理。但是我们千万不能照单全收,不折不扣地相信。这一事件的成因绝不是单纯的,跟这件事有关联的人也很多,这样我们就必须先把这些人当时的想法,他们跟这件事有什么牵扯和利害做一综合考量,然后在这个基础上,再回过头来看看写历史的人观点是对是错,在分析判断过程中,甚至会有新的发现,说不定会发现更重大的历史动因。这是非常重要的读史方法。
在追寻这些人的写史初衷的过程中,千万记住不要放过任何蛛丝马迹,因为人类是在一种极端复杂的矛盾中生存的物种,感情脆弱,情绪波动,意志脆弱,不是人类自己所想象的那么伟大坚强。说起来也许很可笑,一个人身体状态的一点点细小变化都会大大影响情绪。换句话说,人不是石像,每个人每天都有一个新面孔。再伟大的人物,也不是事事处处伟大,难免也有不伟大甚至羞于启齿之处;同样道理,再卑微下贱的人,在他身上也找得到些许优点。这就是人们所常说的世界好比万花筒。
我们在追寻一个历史事件的动因时,总是从一些冠冕堂皇的动因切入,结果反而错过了真正的动因。研究历史就怕走上这样的迷路。就拿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来说吧,大多数史书上记载,都是路德如何如何崇高,如何如何伟大,其实不是那么回事儿,真正的原因就是路德想捞钱又没捞着,这才走上了这条道。但是,那些满脑子政治概念的专家学者,对所有的历史事件,事无巨细,一概都要往政治概念的条条框框里套,好像历史事件除了政治动因就没有了任何其他动因。我最害怕的就是这点。
人简单地说就是个矛盾的混合体。人的一言一行并不都会遵循圣人的教诲。再聪明的人也难免做蠢事,傻瓜也有可能做明白事。拥有喜怒哀乐,变化莫定,这是人的本性。假如一个人这天身体不舒服,情绪也不佳,那么他的举止也会反常,变成了另外一个人。就是平常一个吃得饱,睡得着,精神饱满,敢作敢为的男子汉大丈夫,也说不定哪天他会吃不好,睡不着,情绪低落,即便碰上小事也显得畏首畏尾,胆小如鼠,完全成了另外一个人。所以我们千万不要误以为最正确的历史动因都是那些最冠冕堂皇的动因,这样简单推断的结果,很可能就是“差之毫厘,谬以千里”了。
当然在考究人在历史事件中的真正动因时,不管我们怎么苦思冥想,上下求索,都很难自圆其说。比如说吧,一个毋庸置疑的事实是:一个23人的大团伙暗算了恺撒,这是一个明明白白摆在那儿的历史事实。有人说,这23人都是英雄好汉,他们愤然除掉恺撒,是他们太爱自由,太爱罗马,除掉恺撒,完全是为民除害。对这一说法,我们是不能简单接受的,难道除了这个动因,就没有了其他的动因?而且这就是这个团伙杀害恺撒的最主要的动因吗?
如果我们一旦有能力拨开历史迷雾,也许会大吃一惊,发现恺撒之死,完全是由于这个团伙的主谋布鲁特斯对恺撒因忌妒而生怨恨,在伟大的恺撒面前,他显得太卑微,太渺小,太没自尊,太没面子,太让自己失望,所有这些见不得人的私欲加在一起,促成了恺撒之死。也许这样判断有些武断,但不能排除个人私欲是酿成恺撒之死的一个主要动因……
不管如何,我始终坚信,研究历史是锻炼一个人观察力和判断力的最好途径。人的天性是喜欢怀疑的,尤其是对历史上发生的人和事常常无缘无故地生疑。这也难怪,面对同一事件的历史背景,众说纷纭,这本身就足以叫人生疑。别说是历史事件,就是我们平常的所见所闻,对同一件事,也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有的说法甚至跟事情真相相差十万八千里。近在眼前的都会出现这种偏差甚至谬误,何况是年代久远的陈年老账呢?可见历史事实的可靠程度是多么的成问题。
我对你嗦这么多,就是想让你理解,不要盲目轻信书本上的知识,对史书中的记载,我们是很难一眼看穿作者的用心的。很可能他是在借题发挥,哗众取宠,大做题外文章;还有可能当时他正不耐烦,想草草结束手头上的苦差,信笔涂鸦,胡乱结论。所以我说,最好不要相信书上的一切都对,就是对那些名气很大的学者的著作也一样,不要轻信,要独立思考,自做判断。
不管历史真相究竟如何,对所有历史事件都采取怀疑的态度,并让这种态度成为习惯,这就是你必须努力要达到的目标。我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对于一个生活在现实社会中的人来说,学习历史比学习其他任何科学知识都重要得多。
第14封信掌握学习历史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