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章 第三个牛人的诞生
公元756年,天宝十五年,八月初,晋、潞、辽、泽四州兵马使,正行营都统,别部中郎将·木临风,为了为击溃负隅顽抗,凭借坚城死守的三十七万强敌,毅然率精骑五千,强越杀虎口,横渡参合陉!假道南向,绕道西边,切断静边军城粮草!
计划只能用天衣无逢来形容!
临风在郭子仪大军用生命和鲜血换来的时机安然度过长城重隘杀虎口,强越了自古天险参合陉。临风马不停蹄埋伏到了,静边军城到达大同的路上。
临风在众人不解的疑惑眼神中,当初仅带走了五千朔方骑兵中最不被人重视,仅能用来探察敌情的轻骑,而没有要求要带走主力中的主力的重骑部队。——这应该很好理解,郭子仪他们想想也就明白了。虽然在典型的队伍中,从事突击行动的重是重骑兵,他们往往要占到总骑兵人数的百分之四十。但因为重骑兵们要头戴青铜头盔,全身披着铁制盔甲,主要兵器是铁枪,而在每个士兵的腰间还带一柄用于近距离肉搏的长刀。——简明的说,重骑兵的攻击力虽强,但机动性太差。
而轻骑兵不同,虽然现在的唐朝人没有发现他们的重要性。那是因为他们没有什么主要的单兵作战能力,他们的主要任务是侦察掩护,向友军提供火力支援,肃清残敌以及跟踪追击等。,所以他们除了戴一顶头盔外,身上一般不披盔甲。他们的主要兵器是弓,用于远战,对于靠近自己的敌人,同重骑兵一样的是,他们也有一柄短刀!轻骑他们仅有最大的优点就是机动性强,灵活多变!——但只有这样也是远远不够的。所以向郭子仪借到这五千精兵之后的临风,做为一个现代人,在思想没有受到古代传统骑兵军事思想束缚的情况下,他一到了后方,就开始为所欲为,自己动手改造自己的第一支兵马了!
临风看过关于古代军事的电视,电影,所以他深深的明白所谓组织体制,战术创新,严格训练,情报系统等作战要素的重要性!这时,他回忆起了我国历代各路强兵中唯一一支横扫过欧洲,攻打过中东,克灭过金朝,踏破过南宋,甚至在大军进攻东欧途中,强行越过喀尔巴阡山脉后,还能顺道灭了当时的波兰、西里西亚和东普鲁,在整个十三世纪里简直是“无敌”代名词的蒙古铁骑。——简直强到不行!
临风现在的兵力少的可怜,到了后方的他才发现,原来高秀岩运粮部队居然也超过万人!——但幸好,他也明白“兵贵精,不在多”的道理。在仔细回忆了几个蒙古骑兵的行军作战的细节后,临风发现蒙古军队取得作战胜利的基础,靠的也不是数量而是质量!蒙古军队比它主要敌手的军队规模往往要小的多。甚至成吉思汗组建的最大一支军队是他用来征服波斯的那支部队,人数也不过二十四万,后来他们用来征服俄罗斯和整个东欧及中欧地区的军队也从没超过十五万人。——但就是这些比起当时各国军队少的可怜的人马,却打的各国闻风丧胆,打的各国无力对抗!
临风在一边日夜在骚扰敌人外,还在为自己的第一次练兵想方设法,至于成功与否,只有靠着事实来证明了!后线没有过多的战事,现在郭子仪和李光弼应该时不时的就在静边来一次攻城,只打到高秀岩无暇后顾为止!就算有时还是碰到大军围剿,临风五千骑兵还是可以撤的很迅速!反正临风就是不让大同的粮草往静边运,不让静边的兵马回大同走!——他要等个适当时机,在大同还不明了现在局势的时候一举吞掉大同,彻底让静边守军死了后退的心!
模拟练兵在运动战中慢慢开始了!
临风认为作战的第一要素,就是军队的组织体制,而临风的要求是:简洁单一!
临风把五千骑兵编制成标准的作战部队,由五十个百人骑兵纵队组成,临风任命了自己带出来的四百平冈男儿做为每个十人队的十长,再从挑来的的朔方骑兵中选出有能力的百人,共计五百十长。五百十长中临风再任命五十百长,五十百长中再任命五个千长,而临风的命令日后就是只要在五个千长面前下达,这样很快就能在这一条线,简洁单一的组织体制中传到每一个士卒耳里。——这比唐代军中杂七杂八所谓的一些军曹,参军,监军、谏官、都吏什么的一些随时会妨碍军队命令执行的官职要实用的多,所以在一段时间内,简洁单一一直是临风军中的特色!
在战术战法上,提倡灵活多变!因为即便是平定原一役,还是蛮打误撞,老天帮忙下才得以取胜的临风,一直以来都没有受过什么正式的训练,所以只有在战斗中积累经验了!但正因为临风没有学过什么战术战法,这也可以说是一个优势,至少,他这样就可以免去一个做为兵法初学者可能发生的纸上谈兵,因循守旧等情况!——这也是日后转战大江南北,临风军中的计策穷出不尽的原因之一了!
临风现在最常使用的作战方法是在一拨人马的掩护下,将部队排成许多大致平行的纵队,以一条很宽的阵地线向前急速推进,各主要部队间由令兵传送消息。当第一纵队遇到敌人主力时,该纵队便根据情况或停止前进或稍向后退,其答卷部队仍旧继续前进,占领敌人侧面和背后的地区。这样往往迫使做人后退以保护其交通线,骑兵们再趁机逼近敌人,并使之在后退时变得一片混乱时,最后将敌人完全分割,包围关彻底歼灭。——当然,这只有在对方兵力与自己的相差无几的情况下突袭才能成功的。遇到当发现静边敌方围剿主力部队后,临风还是得很没品性的快跑!
命令的传送方式是白天采用信号旗和三角旗,夜晚则采用灯光或火光。这到是魏云想出来的办法。——忘记交代了,魏云因为当初和临风“一起”想到了这个好办法,所以郭子仪也就把他派遣了出来!临风因为这个让魏云狠狠的咬牙切齿了一段时间。但临风却想不到,平日里魏云这个只会在军中调运粮草的家伙,现在做为千人长的他,一上战场就仿佛变了一个人似的,不仅没有了平日的嬉皮笑脸,还可以说是冷静到了令人感到可怕的地步!好几次临风的纰漏都是他指出来的。
还有,关于小伎俩,临风也是会那么一点的,例如烧起烟火以迷惑敌人,掩蔽自己的进攻方向与意图,再快速行动将正在疑惑中的敌部击溃。又或者常常先派一支先遣队伍,打击几个敌人便后撤,引诱敌人尾随。撤退可能会持续几个时辰,等到敌人发觉自己已落入埋伏圈,已无路可逃了。再不然这些方法都骗不了比聪明的敌军的,临风也敢硬碰,先在路上挖个十几,二十几个陷阱,就只等你兵马一乱,嘿嘿,在骑兵雷霆怒吼,急风暴雨般的冲击下,——还怕你不死。在这个战争物资紧缺的乱世中,连朔方二十余万部队都要七拼八凑才能凑齐约二万骑兵,可见马匹的稀有与珍贵!所以在这个时候,即便是对于上万的步兵,经临风五千骑兵这么一冲锋,估计打击也是毁灭性的!
在战术之后,临风又将目光投到了训练上。对于这个,临风没有什么可以说的,不得不承认,训练上无论是服从命令还是随军调度上,郭子仪的朔方军都已经做的很出色了!
既然不能以训练折磨朔方将士们,那么接下来就是要——关注情报系统!情报做为打战的依据,周密广泛的情报系统对于军队取胜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所以临风每次偷袭前,都要抽调约占自己兵力的三分之一策马去探测自己近距离的敌人所在!在这方面,轻骑兵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
一旦对情报作出了分析估计,整个战斗的进行路线便被确定下来了,并指定各骑兵纵
队的路线和作战目标,下级指挥官在不违背整体作战方案的前提下,临风是有给予了一定的指挥权的。这样,命令的传递和战斗情报的交换通过五个千人长迅速敏捷地下达给了部队,这就确保了各级兵力的统一,齐头并进使临风能亲自指挥范围最大化了,种种命令下达到直至战斗的最后胜利为止。
一支经过严格训练,有着良好纪律养成以及高明的军事体制的军队。他们充分懂得并充分运用发挥到极至突然袭击的作战原则,同时采取灵活机动的战术手段,飘忽不定,来去无影——这难道还不足够成为一支令人生畏的无敌部队。
就这样,在临风仅抱着增加一些活命资本的心态下,在静边后方,开始活跃起一支与众不同的骑兵部队。而这支队伍,谁也想不到他们会就是日后木临风手中,素以来去如风,骤如山丘,散如秋雨,势如破竹而闻名天下的“黑甲骑兵”最初雏形……
在三天内打击了数股不怕死,来往于大同与静边的部队后,临风开始攻略大同。
正因为现在大同运粮部队时常受到攻击,大同的守军们对于临风这一拨人满身血迹约千人的残部也没有什么可以多加怀疑的地方。同晚,大同在里应外合下沦陷易主!
静边军城的战斗,等到大同沦陷后,失去了粮草供应,几乎也就接近了尾声。
等!临风现在要做的就是等。等一个又一个消息随之传来!
自八月初一,临风强越杀虎口,横渡参合陉,诈破大同,监守其城,终于于后方切断叛将高秀岩粮道开始。
八月初四,静边城内粮草告罄,无粮草供应的静边守军开始军心浮动。
一旁的桌上正摆放着来自主公安禄山三封书信,但看着信笺的日期,最近的,却也已经是二十余日之前了!面对着安禄山再信中一次比一次要严厉的语气,高秀岩此时的心中却充满了无奈!——死守静边军城,这就是再失去朱慎后,安禄山唯一的命令了。
已经四十余岁的高秀岩,此时的他已经却已不在年轻了!他也已经看不出仅仅在数年前的博陵之战,那英勇善战的挺拔身影了!现在满脸憔悴的他,曾几何时,他就突然有预感自己会在不久后的战事中,可能要败北沙场了,甚至命不久已。三天前,突然收到粮道遭劫的消息,让他的这个预感就更加强烈了;而三天后的现在,早已是剩余不多的军粮,也终于宣告用尽。刚刚失去了唯一血脉的高家,看来,在这一战中,连最后一点希望也要北彻底的抹去了!不过,为了报答主公的知遇之恩,我即便是死,也会让郭子仪的朔方军付出巨大的代价的!——高秀岩心中暗暗的发誓道。
八月初七,感到刻不容缓的高秀岩,安忠志开始向外突击试探,被郭子仪,李光弼率军击溃。
在抱着不是你死,就是我亡的心态下,战事双方都打的很惨烈。而此时,高秀岩则已经开始埋怨起不分青红皂白,就赶来支援,彻底的拖跨自己粮草的安忠志。但他知道安忠志现在 也是满心的悔恨,……其实,最该最痛恨的却应该是自己吧!仅仅是因为自己的一己之私,却数十万大同军失去了军师朱慎的!——面对现在的危机,自己又该如何呢?
八月初九,静边军城守军开始接连数次的出击,烦躁难安。
安忠志实在无法忍受战事突然逆转的事实,现在抓不住进战局节奏的他,居然连续不听自己的劝告一意孤行,决然出城挑战,结果次次败退而回。甚至在那个可怕的契丹将军·李光弼的奋勇下,连安忠志也被从侧面突然冲入阵中的他挥刀砍伤了右臂!看来已经几乎没有什么胜算的我们,除了暂时退却外,根本也是无路可选了!但放弃静边天险,去死守大同,真的值得吗?
八月初十,迫于将近四十万人的粮草压力,高秀岩无奈被迫向静边军城慢慢收缩驻扎在外的十万部队,有要弃城撤军的意向。
高秀岩看着慢慢的收缩军队,心中虽然有预感大同的粮道可能出现了什么问题,半路上也有了被随时伏击的可能,但现在已经无路可选了!——不可能投降的自己,就只能如此了!但愿在大同不要再发生什么更加糟糕的事情了!
八月十一,郭子仪,李光弼认为时机成熟,抓住最后万人后撤静边的时间突然展开攻势,全军突袭!一方面是士气如虎的朔方军,一方面现在是因为饥饿而气力不足的静边守军,优势立断!血战七个时辰后,高秀岩战死。安忠志带领数万残部往不知已经易主的大同退去。其余叛军尽数投降。
安忠志那个笨蛋,明明叫他小心收紧剩部,能不要的部队就尽管抛弃掉好了,可是他却不信,一定坚持要把所有人带走,这妇人之仁的做法,才让郭子仪能趁势攻打,可恶啊!
没有在说什么,也没有再去抱怨,像个当初跟随着安禄山南争北战的骁将一样,拿起自从当上统帅后就再也没有拿起过的配刀,高秀岩义无返顾的迎上不断冲上前来的来敌!
骁勇就是骁勇!即便是慢慢失去了许多的侍卫的一个败军之将,高秀岩也依然能够杀的朔方军不能上前一步为止。站在城墙上,一个人,一把刀,此时的高秀岩显得是那么的悲壮!——直到那个可怕的契丹将军到来为止,那时高秀岩的身边已经堆满了朔方军的尸体,而高秀岩身后的侍卫们,也已经所剩无几了。
“愿意投降吗?”李光弼此时的声音充满了冰冷的杀机,做为一个唐朝中期统帅,李光弼可也和高秀岩一样,是个身经百战,久经沙场,勇武过人的将领。
“你是契丹人!我也是。”高秀岩到是对李光弼没有过多的敌意,“契丹只有战死的勇士,却没有下跪的懦夫!”
“是条汗子!”李光弼并没有再说什么,先举起自己的刀,用契丹语向高秀岩大声挑战。而李光弼所说的儿时最熟悉的契丹语,却是高秀岩他听到的最后一句话……
一生骁勇善战的安禄山部将·高秀岩,战死于静边军城,享年四十一岁。
“是个合格的契丹男儿,只不过跟错了主子!”最后为高秀岩下葬的,却是李光弼,而李光弼当时就是这么评价他的!
八月十四,安忠志在大同闭门不纳下的情况下,被尾随而来的朔方军捕获,受诛当场!
跪地求饶的安忠志,死的就没有高秀岩那么令人敬佩了!
结束了,静边城一战自此终于告以段落……
是役,朔方仅凭损失不过万人,攻陷静边军城,连下大同之地!降伏敌军二十六万人,趁乱击杀敌兵三万有余,敌将高秀岩,安忠志无一幸免。此战几乎完胜克敌,最重要的意义更在于它攻克了古来穿越塞内塞外,朔方河东的战略要道·静边军城!
自此朔方节度使郭子仪避过叛军主力和主攻方向,率朔方镇军向东循黄河北岸,环绕河套,插入敌后,从侧翼突击,攻占振武军,一举攻占河东战略要塞、进入塞内河东的桥头堡·静边军城,唐军乘胜收复大同,马邑,进而攻下雁门关,打通了南下河东、东下河北的战略通道。而在这一系列功勋中,最被人津津乐道,而提起的却不是主帅郭子仪,而是那一个仅仅在一月中,先是以少击多,千骑大破五万大同步卒,威震平原,随后立即又横渡杀虎口,强越参合陉,智取大同的的唐军无双智将·木临风!
挟两战之威,木临风之名,遂在天下鹊起,位列名将,名显诸侯!
在大唐中兴名将录上,除去郭子仪,李光弼外的第三个武勋赫赫的名将,终于也开始展翅于北面战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