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理财观念课——想明白,树立正确的理财观(2)
2008年初,中国私募界有一件大事,那就是中国私募第一人赵丹阳将其旗下的赤子之心进行了清盘,而清盘的理由则是:今天就我们的投资能力,已找不到既符合我们投资标准又有足够安全边际的投资标的。当初还有不少的人对此表示出了不解和冷嘲热讽,在知道赵丹阳清盘的消息后,赵丹阳是从熊市里走过来的成功者,和多数人相比,肯定有别于常人的风险意识,而风险意识又是做股票的第一要素。所以,在进行投资时一定要有预见风险的能力,要知道风险与收益是孪生兄弟,在进行投资时要慎重考虑。
巴菲特在哥伦比亚大学的演讲中曾经提到过收益与风险之间的关系:“我想提出有关报酬与风险之间的重要关系。在某些情况下,报酬与风险之间存在着正向关系。如果有人告诉我‘我有1支6发弹装的左轮枪,并且填装1发子弹。你可以任意地拨动转轮,然后朝自己扣一次扳机。如果你能够逃过一劫,我就赏你100万美元。’我将会拒绝这项提议——或许我的理由是100万美元太少了。然后,他可能建议将奖金提高为500万美元,但必须扣两次扳机——这便是报酬与风险之间的正向关系!”
很多人认为投资股市是一个易暴富的行业,越来越多的人陆续加入这一行列,但是绝大多数人对这一特殊行业相当陌生。至于听说过的“股市有风险,入市需谨慎”,也只是当做耳边风而已。就像对吸烟人说“吸烟有害健康”一样,已经没有任何的警醒作用了。
当某一只股票价格暴涨时,听得最多的就是“一夜暴富”的神话,什么卖羊肉汤的都赚了几十万元,拉三轮车的也买了奥迪等传闻不绝于耳。不少好事者更是推波助澜,对这种事津津乐道,激励了不少人前赴后继进入股市,但从“奴隶”到“将军”的很少,多数成了“烈士”。
相信不少人也在行情暴涨中赚到了钱,这不是什么坏事,水涨船高;但更多的人是赚了钱,也没弄明白自己为什么“赚了”。这才是真正的问题所在,因为不知道为什么“赚了”,就有可能不知道什么时候会“赔了”,许多人对股市风险其实是没有任何概念的。虽然现在包括股市信息网站,天天发布“股市有风险”的提示,但对新入行者,他们根本没被市场风险洗礼过,风险意识极其淡薄,投机心理极其脆弱,一旦市场有风吹草动,恐怕很难做到“愿赌服输”。
讲一个小故事,笔者小时候看到乞丐时总会给他1元钱,为什么是1元呢?因为笔者曾很天真地对父母说,中国有11亿人(当时的数字)如果我们每个人给他1元,他就能有11亿,而且我们也不会太心疼啊。
对于投资来说,一个有潜力的公司值得我们去帮助,而我们的实力也会随着公司的起伏而起伏。这必然是有风险的,但是,如果我们只拿对于我们来说并不“重要”的一部分钱去投资,风险对我们来说就会降低。再有就是一个经过分析有潜力的公司失败的可能并不大,所以我们的风险不是很高。
而对于投机,就好像拿1万元去给那个乞丐,祈求上天他是个天才,然后来回报施舍的人。首先他是个天才的概率就很小,再者他来回报的概率更小,而且1万元对投资人来说不是小数目。就好像投资中,拿出家当,跟着别人或者没有经过深思熟虑去让别人帮你赚钱,这种风险之大是显而易见的。所以在投资理财时,一定要注意在保证自己的正常生活的前提下,拿自己的闲钱去投资风险较大的项目。如果把所有积蓄都投入的话,一旦投资失败,就是以破产告终,这与当初投资理财的目的就相去甚远了。
巴菲特之所以成为股神,多次问鼎世界首富的宝座,与他多次避开股市风险是有很大关系的。1965年巴菲特购买伯克希尔·哈撒韦股票的时候,每股股价大约是20美元,此后,这家公司从来没有送过股或者配过股,巴菲特认为这是毫无意义的数字游戏,由于股本没有扩张过,使我们很容易计算50年来股价究竟上涨了多少。
1965年之后,伯克希尔·哈撒韦的股价一路上升,50多年来大部分年份收盘价都是上涨的,下跌的极少,先过了百元大关,随后过了千元大关,再上万元大关;到2006年上了10万元大关,当年的收盘价是10.999万美元;2007年股价更是大幅上涨,当年的收盘价为14.16万美元,一年里股价上涨了28.7%,年中的最高价还冲到15万美元。
2008年前两个月是美国股市的一场灾难,出现大幅下跌,金融股是重灾区,很多银行、保险股票大跌,一些股票甚至跌至5年来的低点。而伯克希尔·哈撒韦的股价波动幅度不大,2008年3月4日的股价还在14万美元左右,与2007年收盘价相差不大,正是凭借股价稳定的表现,巴菲特才能又一次问鼎世界首富的宝座。
这一次,我们又见识了巴菲特规避风险的能力,这已经是他无数次规避这种风险。就是因为能不断躲过灾难,才使得巴菲特的财富不断上升,一直稳居世界富豪榜的前三名。
降低风险最有效同时也是最广泛地被采用的方法,就是分散投资。马克·吐温说:“不要将所有的鸡蛋放在同一个篮子里。”当然分散时还应掌握以下原则:
(1)选择负相关较大的投资标的。比如黄金价格的走势与股价走势不具正相关,且通常股价下跌时,黄金价格有上涨的倾向,是一对不错的组合。
(2)投资标的数量不宜太多。投资大师彼得·林奇说过:“投资股票就像生小孩一样,如果没有能力抚养,就别生太多。”尽管随着投资种类的增加,风险会下降,但当投资种类增加到一定程度时,风险下降的幅度会达到极限,而且管理成本也因此而上升。股神巴菲特管理的资产那么大,也不过投资了十几种股票,何况是我们呢?
(3)分散投资时机。目前有两种比较实用的方式来达到分散投资时机的目的:有钱就投资。比如,银行的存款只要达到10万元,便提出5万元买股票,而且每次买的股票都不同。这样既分散投资标的,也分散投资时机。
定期定额投资基金。在每个月指定的日期,自动从指定的银行账户扣除一定的金额,将其投入投资人事先指定的基金。由于基金净值随时都在变化,所以每期买到的基金单位数都会不同——价格高的时候自然会买得较少,而价格低的时候会买得较多。长期投资下来,不但投资报酬率相当可观,而且具有降低价格变动风险的效果。
懂得了收益与风险是一对孪生兄弟的道理之后,在进行理财投资时,一定要保持冷静的头脑,进行投资分析,对风险进行预见,避免自己的投资遭受很大损失。
自己动手还是委托专家
理财与智商有关吗?答曰,非也。美国之历任总统中智商最低的是小布什,第二低的是老布什,最高的是克林顿。然而他们的财富却正好相反。小布什最高,老布什第二,克林顿最少。着名科学家牛顿也曾炒过股票,当他认为达到高点卖出时,股票仍在继续上涨,难忍,又买入,结果又大跌,使这位着名的科学家损失惨重。最后,他不得不发出哀叹:我能计算出天体的运行轨迹,却不能计算出人心是多么的疯狂。
理财与学历有关吗?答曰,非也。着名经济学家弗里德曼,曾获得过诺贝尔奖。其所获奖金颇为丰厚,若用来投资,即使最保守的一只基金,那么弗里德曼也会身价过亿。然而事实上,他并没有跻身亿万富翁的行列。
理财靠听消息吗?答曰,非也。炒股不能不提到消息,然而消息有真有假。即使是真的,作为一个普通人,获得消息也是最后一个。所以靠消息发不了财。
有人会问:“理财到底要靠自己还是要请专家呢?”这个问题没有固定的答案,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
有的人认为委托专家是明智之举。理财不仅是一件“技术活”,也是一件“力气活”。现在市场上各种投资产品不断涌现,市场行情瞬息万变,这不仅要求投资者具备充足的专业知识,更要求他们投入不少的精力和时间,这对于大多数非专业的人士而言是一种苛求。在这样的背景下,“专家理财”应运而生。
你是否会为装修房子而辞去工作、特地去学建筑设计,然后再亲自动手呢?当然不会。你会找一个值得信赖的设计师,让他帮你制订出最好、最适合你的装修计划。投资也是一样,专业人士的建议会让你坐享其成。术业有专攻,理财靠专家。专家拥有更多投资渠道。个人投资者一般只能在二级市场进行投资,不能参与一级市场的发行行为,而机构既可在二级市场进行交易,还可以在一级市场通过承销、包销活动获得丰厚的利润;专家选用的投资方式更为灵活。机构投资者既可以进行现金交易,也可进行回购交易和套利交易,个人只能进行现金交易;专家可选择更多的投资品种。机构投资者可以投资于一些个人无法选择的品种。例如,国内的金融债券目前主要面对机构发行,在很多情况下个人无法购买。金融债券的利率比国债高,而且风险又比企业债券低,是比较理想的安全、高效的理财工具。机构投资者既可投资于交易所上市债券,也可投资于在银行间市场发行的债券,而个人只能在交易所购买上市国债。专家理财既可投资于固定利率债券,又可以投资于浮动利率债券。
有效的投资组合需要投资者对不同的理财工具具有全面的了解,并要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如果投资者能够用于投资活动的时间和精力有限,又缺乏相关的投资专业知识和信息来源,不如把时间花在选择优秀的理财机构方面,从而通过专家理财,达到资本保值、增值事半功倍的效果!
这样的说法也很有道理,毕竟隔行如隔山。理财投资也是一门很大的学问,靠自己似乎太麻烦,也有点困难。专家的建议是很好的参考。
提到“专家理财”,可能不少人对它的理解还比较狭窄:“专家理财是不是像海外的影视剧里那样,专门聘请一位理财师为自己进行投资,他会定期地向投资人报告投资的进展?”其实,这只是专家理财的一种方式,在目前国内的市场上,专家理财更主要的是另外两种方式:一是购买专业理财机构(如基金公司、证券公司、银行)所出售的理财产品,将资金交由他们来进行分散投资,赚取投资收益;二是由专业的理财师根据投资者的个人情况,进行财务诊断,并制订出理财规划建议书,由投资者自行操作。
但是也有的人提出了不同的看法。他们认为专家也有智愚之分,不同的专家坐于堂上,长篇大论,谁是谁非,谁对谁错,很难分辨。即使有可信之专家,也不能靠其一生。
就像国内期货市场活跃着一批擅长行情评论的人士,其中也有不少颇有见解的专家。但这么多年以来,很多人对这种专家评论有诸多看法,甚至颇有微词。这中间可能还是由于我们在听取专家意见时没定位好自己的角度。
其实,投资赚钱是自己的,评论是别人的。我们对那些专家评论应该用不同的角度来看待。比如说很多人都喜欢的意甲、英超足球,真可谓高水平的竞技表演,也不乏着名的足球解说员、足球专业记者。每次精彩的比赛转播,有了他们独到的讲解和富有哲理的评论,都能使比赛更有趣,使我们对整个比赛了解得更加入木三分。
资本市场,作为一个专业的市场,也必然需要这样的专业评论家,把每一次行情精彩、清晰地讲解给我们,特别是对那些没有专业知识、没有精力了解行情的投资者,专家的评论、解盘,一定胜过自己的一知半解。但是,专家们对我们的这种帮助,只能停留在此,也就是说,通过这种手段只是了解现在的行情态势和学习他们研究行情的合理方法以及科学态度。
然而,要作出下单的决定,你必须具体考虑自己的情况,包括自己的风险承受能力、自己的风格、自己感受到的行情。没有哪个球队是按解说员的解说来踢球的,所以,你在寻找下单依据时就要立即转换角色,由观众、观察者转变为足球队、运动员,这样才有可能赢得比赛。
一些投资者,盲目跟随专家评论,不假思索地直接接受专家意见,屡有失败。在期货市场,投资者作为球员,当然应该根据对手,根据自己的能力、状态制定不同战术。对专家的解说评论,我们只能以观众的态度来用心聆听,具体的下单要像球员对待、负责自己的每一次比赛一样。
还有一些对专家评论持坚决反对的人。其实,这些人从根本上来说与盲从者的性质是一样的,都是对专家意见没正确定位的态度,不了解期货市场专家意见只不过是着名的足球评论家的评论,而不是运动员在实战。
另外,似乎有的投资者认为,专家评论也有类似“黑哨”的情况,但只要以观众心态去对待专家意见,用自己的方法去分析就行了。
罗中旭在理财投资方面就做得很好,他向专业人士咨询意见,但是更注重自己的看法。他把专家意见当做参考,然后结合自己的情况,自己作出最终的选择。尽管罗中旭谦虚地表示,自己没有很好的理财能力,很多理财方面的东西还觉得比较晕,常常需要咨询一些专业人士,但实际中罗中旭并不因此而对投资畏缩。相反,他总是积极地、充满激情地尝试各个投资领域并小有斩获。金融投资工具、房地产投资、实体店等投资项目,一个也不能少。
早在20世纪90年代初,罗中旭便开始投资一家饭店,饭店位于自己的住宅下面。看到住宅周围是繁华的商业圈,附近又有一条美食街,开餐饮业或许“有利可图”,他就利用自己暂时的空置房子开了一家饭店,因为是“自己的房子,不用交租,成本比较低”,尽管后来由于没有时间和精力去打理饭店,在1994年就停止了营业,但罗中旭还是从饭店投资中总结了一些投资的经验教训。他说:“虽然没有大的输赢,但觉得开饭店光是名人效应和朋友捧场是不够的,还要靠饭店本身的特色和良好的经营管理才能成功。”
如果说饭店投资让罗中旭学到了一些经营之道,那么房产投资是他真正从投资中掘金的开始。罗中旭在中国两个最重要的城市——北京和上海都投资了房产,在综合考虑了楼盘的地段、价格、面积、周边环境、小区物业管理等因素后,他分别在上海郊区和北京的商务中心国贸附近买下了几套住宅用于投资。他认为,上海郊区的房子空气好,有利于身心健康,而且房价低,增值空间巨大。而北京国贸一带的楼盘由于无法复制的地理位置,租售两旺。近几年楼市如期升温,罗中旭也从中掘到了一大笔投资收益。
正如在音乐上孜孜不倦地追求和尝试一样,罗中旭也逐渐将投资的触角从实体投资转向金融投资。2006年底,罗中旭在朋友的引领下走进了资本市场。鉴于自己对股票基金投资尚且一知半解,他在朋友的建议下,谨慎地买进了当时价格不高的股票“中关村”和光大保德信基金,一年下来,战绩斐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