杰出青少年要培养的75种心理素质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2章 恼人的情绪(2)

在心理学历史上,有关期望和信心对人的影响的实验,最著名的当属“罗森塔尔实验”了。1966年,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通过实验,研究了教师对学生的期望对学生成绩的影响。他在实验中发现的“皮格马利翁效应”,不仅影响了人们的教育观念,而且对人们的其他社会性行为都产生了深远的意义。

罗森塔尔的实验并不复杂:他来到一所乡村小学,给各年级的学生做语言能力和推理能力的测验。测完之后,他没有看测验结果,而是随机地选出20%的学生,告诉他们的老师说这些孩子很有潜力,将来可能比其他学生更有出息。八个月后,罗森塔尔再次来到这所学校。奇迹出现了,他随机指定的那20%的学生成绩有了显著提高。

为什么呢?是老师的期望起了关键作用。老师们相信专家的结论,相信那些被指定的孩子确有前途,于是对他们寄予了更高的期望,投入了更大的热情,更加信任、鼓励他们,反过来这些孩子的自信心也得到了增强,因而比其他的80%进步得更快。罗森塔尔把这种期望产生的效应称之为“皮格马利翁效应”。皮格马利翁是希腊神话中的一位雕刻师,他耗尽心血雕刻了一位美丽的姑娘,并倾注了全部的爱给她。上帝被雕刻师的真诚打动了,使姑娘的雕像获得了生命。

心灵的超越

如何克服自卑心理?

对自己进行客观性的评价。对自己的长处和短处进行实事求是的分析与评价,善于发现自身的长处,不要把别人看得十全十美,把自己看得一无是处,这样就减少了产生自卑的诱因。

“以勤补拙”的克服方式。如果某方面的不足是由于自己没有尽全力去努力,潜力没有充分发挥,那就要下更大的功夫去努力,以顽强的毅力和决心去克服缺点。

学会“扬长避短”。对于那些引起自卑而经过自己努力后仍难以有大的长进的方面,就主动放弃它,并有意识地积极寻觅并发展自己的优势,用精力与时间去培植它,让这方面的成绩辉煌起来,以达到“失之东隅,收之桑榆”之效。

进行积极的自我暗示。自卑是失败的俘虏,不战自败。所以,要经常让自己保持一种信念:“我也能!”“我行!”“不信,做给你看!”恰到好处地自我暗示,就是在自己的心田里播种自信的种子,消除自卑的莠草。

确立合乎实际的目标,注意自我激励。不管做什么事情,不可操之过急,目标不可定得太大太高,不然就易于受挫。如果目标本身较大较高,可将它分解为一个个子目标,这样就易于打胜仗。而每次成功都对自己是一种激励,这有利于提高自信心。

拓展自我的交往圈。心理学家认为,当人独处时,心理活动就会转入内部、朝向自我。而在与人积极交往过程中,自己的注意力会被他人所吸引,心理活动就不会局限于个人的小圈子里,性格就会变得开朗。

剔除消极用语。留意一下你自己是不是经常使用一些消极性的自我描述用语,如“我就是这样”、“我天生如此”、“我不行”、“我没希望”、“我会失败”等。如果自己总是把这些消极用语挂在嘴边,就只能更加自卑。尝试把这些句子改成“我以前曾经是这样”、“我一定要做出改变”、“我能行”、“我可以试试”、“这次会成功的”,并且要经常对自己说。

第3(节)虚荣的陷阱——被扭曲了的自尊心

家境贫寒的小倩刚刚进入高中,为了追求时髦,不惜借钱购买高档衣服,还借钱买了项链、戒指来炫耀自己。周围人羡慕地夸奖她有钱,她只说是爸爸妈妈帮她买的。

直到有一天门口堵满了要债的人,周围的人才明白过来是怎么回事儿。从此,大家都躲着她走,她也为此陷入了苦恼之中。

而在某寄宿学校还发生过这样一件事:同寝室的七位女生都有身边的“白马王子”,只剩下一位女生始终没有男朋友,出于虚荣心,也是为了向同伴表示她并不差劲,于是她改变自己的笔迹,每星期都很肉麻地自己给自己写一封很长的情书,以此向女伴证明她也有了男朋友,来满足虚荣心。

随着生理上的发育和社会接触面的扩大,青少年的自尊心也与日俱增。然而,这种自尊容易被追求虚荣所扭曲,而青春期的孩子虚荣心很强。例如穿华丽的服装,在同学中做出哗众取宠的举动,目的就是要显示自己,用片面的虚荣去满足自己某种好奇、好胜及自我表现的心理欲望。

心理学上认为,虚荣心是一种被扭曲了的自尊心,是自尊心的过分表现,是一种追求虚荣的性格缺陷,是人们为了取得荣誉和引起普遍注意而表现出来的一种不正常的社会情感。这一类型的人表面上表现为强烈的虚荣,其深层心理就是心虚。表面上追求面子,打肿脸充胖子,内心却很空虚。表面的虚荣与内心深处的心虚总是不断地在斗争着:一方面在没有达到目的之前,为自己不如人意的现状所折磨;另一方面即使达到目的之后,也唯恐自己真相败露而恐惧。一个人如果永远被这至少来自两方面的矛盾心理所折磨,他的心灵总会是痛苦的,完全不会有幸福可言。正如法国哲学家柏格森说:“一切恶行都围绕虚荣心,都不过是满足虚荣心的手段。”

“虚荣心”一词,《辞海》释为:表面上的荣耀、虚假的荣誉。此最早见于柳宗元诗:“为农信可乐,居宠真虚荣。”心理学上认为虚荣心是自尊心的过分表现,是为了取得荣誉和引起普遍注意而表现出来的一种不正常的社会情感。虚荣心有以下特点:

(一)普遍性。虚荣心是一种常见的心态,因为虚荣与自尊有关。人人都有自尊心,当自尊心受到损害或威胁时,或过分自尊时,就可能产生虚荣心。如珠光宝气、招摇过市、哗众取宠等等。

(二)虚荣心是为了达到吸引周围人注意的效果。为了表现自己,常采用炫耀、夸张,甚至戏剧性的手法来引人注目。例如用不男不女的发型来引人注目。

(三)虚荣心与赶时髦有关系。时髦是一种社会风尚,是短时间内到处可见的社会生活方式,制造者多为社会名流。虚荣心强的人为了追赶偶像,显示自己,也模仿名流的生活方式。

(四)虚荣心不同于功名心。功名心是一种竞争意识与行为,是通过扎实的工作与劳动取得功名的心向,是现代社会提倡的健康的意识与行为。而虚荣心则是通过炫耀、显示、卖弄等不正当的手段来获取荣誉与地位。

虚荣心很强的人往往是华而不实的浮躁之人。这种人在物质上讲排场、搞攀比;在社交上好出风头;在人格上很自负、嫉妒心重;在学习上不刻苦,因而是一种病态社会心理。

从个体心理方面分析,虚荣心产生有以下原因:

一是面子观念的驱动。五十多年前,林语堂先生在《吾国吾民》中认为,统治中国的三女神是“面子、命运和恩典”。“讲面子”是中国社会普遍存在的一种民族心理,面子行为反映了中国人尊重与自尊的情感和需要,丢面子就意味着否定自己的才能,这是万万不能接受的。于是有些人为了不丢面子,通过“打肿脸充胖子”的方式来显示自我。

二是与戏剧化人格倾向有关。爱虚荣的人多半为外向型、冲动型、反复善变、做作,具有浓厚、强烈的情感反应,装腔作势、缺乏真实的情感,待人处事突出自我、浮躁不安。

三是虚荣心的背后掩盖着的是自卑与心虚等深层心理缺陷。具有虚荣心理的人,多存在自卑与心虚等深层心理的缺陷,他们竭力追慕浮华,以掩饰心理上的缺陷。

青春加油站

教你识别自尊与虚荣

平常所说的自尊心,就是尊重自己的人格、荣誉,不向别人卑躬屈膝,不容别人歧视侮辱,维护自我尊严这样一种自我情感体验。自尊心是自我意识中最敏感的一个部分。一个人有了自尊心,就总是能争上游,不达目的誓不罢休。在日常生活中可以看到,有自尊心的人不甘落后,自觉主动地遵守纪律,努力学习,能创造性地完成任务。自尊是一种可贵的情感,只要很好地利用它,就能丰富自己,提高自己,发展自己。

但是,有的同学自尊得过分,特别好面子,贪图追求表面光彩,这就走向了虚荣。比如不能正确地估价自己,将父母或他人的荣耀也当成自己的;因为害怕别人看不起,而不顾经济条件是否允许,在穿着打扮上互相攀比;在知识学问上,不懂装懂;总想表现出一贯正确,听不得别人对自己的批评,等等,这些都是虚荣心的表现。

自尊心是建立在自信的基础上的。有自尊心的人也承认自己有比不上别人的地方,但是他们相信通过努力能够改变这种状况,使自己变得更好;而虚荣心却建立在自卑的基础上,有虚荣心的人非常在意自己在别人眼里的形象,总是不由自主地掩盖自己的弱点,以便显得自己和别人一样或比别人更优越。虚荣心使他们不是去努力提高自己的实力,而是急功近利地做表面文章,结果到头来并不能真正改变不利地位,反而进一步丧失了自尊。因此,虚荣并不能让我们真正感受到内心的充实,永不满足的虚荣心带给人的只能是无休止的烦恼。

心灵的超越

如何克服虚荣心?

克服盲目攀比心理。横向地去跟他人比较,心理永远都无法平衡,会促使虚荣心越发强烈。一定要比,就跟自己的过去比,看看各方面有没有进步。还可以拿自己的优点去比所羡慕人的缺点,进而增加自信。

正确对待舆论。生活在群体之中,总免不了被别人品头论足,可以说,有些认识论是正确的,那我们就应认真对待,有些认识论则未免失之偏颇,那我们就应提高辨别力,不要凡事人云亦云,毫无主见。

正确评价自己。不仅要看到自己的长处和成绩,也要看到自己的短处和不足,对自己采取实事求是的态度,这样才可避免因过高估计自己而实际上做不到的难堪局面。

正确地对待荣誉。荣誉应当与一个人的真实努力相符,否则只能是虚假的。面子“不可没有,也不能强求”,如果“打肿脸充胖子”,过分追求荣誉,显示自己,就会使自己的人格受到歪曲。

学会公平竞争。凡是竞争总有输赢,不要把目的只放在输赢上,而是要注重竞争的过程,从中发现自己输或赢的道理,体会竞争的乐趣,形成健康的心理。

在社会生活中把握攀比的尺度。从方向上讲,要多立足于社会价值而不是个人价值的比较。从范围上讲,要立足于健康的而不是病态的比较。从程度上讲,要从个人的实力上把握好比较的分寸,能力一般的就不能与能力强的相比。

对不良的虚荣行为进行自我心理纠偏。如果出现自夸、说谎、嫉妒等病态行为,可以在发现后到操场上跑几圈,或者在手腕上套个皮筋,以求警示与干预作用。

第4(节)拯救孤独——有多少孤独可以承受?

自从女儿长大了以后,刘女士最愁的是怎么和她的女儿沟通。

小时候就算打她一顿一会儿也就没事了,可现在说她几句就和你赌气好几天。刘女士都不知道自己女儿是什么时候突然变得古怪了。平时稍微说点儿什么吧,她就斜视着你说:“我都这么大了,你唠叨什么呀!让我清静点儿不行吗?”

小时候叽叽喳喳地说个没完,现在长大了却是难得听她说点儿关于学习和生活上的事。做家长的试图跟她讨论了解点儿什么事情,她就牛头不对马嘴地敷衍几句。

她对她最好的朋友也不像以前那么热情友好了。放学回家就把自己反锁在房间里听音乐,一呆就是几个小时。她经常听一首老歌,歌词大概是“我醉了,因为我寂寞,我寂寞,有谁来安慰我……”

问她为什么总是沉默不语地不理会人,她就没好气地回答:“我想安静,沉默说明我在思考问题,我已经长大了,需要把很多事情考虑清楚。”

“我女儿才十七岁,根本就是小孩子。我们单位的同事说他们的孩子也有这种情况,真怕孩子把自己憋出孤独抑郁的毛病来。”刘女士忧心忡忡地说了这样的话。

很多青少年都会有刘女士女儿的这种状态:喜欢孤独、觉得孤独、不断品味孤独又被孤独所折磨。正值豆蔻年华的少男少女体验到孤独其实并不可怕,这正是自我意识觉醒的一种表现。孤独感乃是一种封闭心理的反映,是感到自身和外界隔绝或受到外界排斥所产生出来的孤伶苦闷的情感。

当你不能按照自己的意愿或计划行事;耽于梦想,而又不可能实现;和亲人分离或经历亲人死亡的打击;内心有难言的羞耻;被排斥于你想加入的小团体之外;被他人嘲笑或轻视;处处和他人意见不和而不能融洽自然地相处;不敢向他人吐露心事,因为害怕会被人嘲笑,泄露自己的秘密,受人冷淡而得不到同情;被父母限制了自己的活动和交往;新的环境改变了你的生活;铸成一生中的大错而悔恨不迭或自惭形秽;对别人做的一切都不感兴趣或不想去做;无聊空虚,不知该做什么;怯于和他人交往或交谈;觉得“没人理解我”时,孤独感就会悄然而至。每个人在一生中都或多或少地体验到孤独感。

有位哲人曾说过:“没有任何人会像青年人那样深陷于孤独之中,渴望着被人接近与理解,没有任何人会像青年人那样站在遥远的地方呼唤。”青春期是儿童向成人转变的过渡阶段。青少年总想一夜之间成熟,在同学中想成为被接纳和喜爱的人;在成人面前希望得到尊重和信任。他们渴望和别人探讨交流又不愿敞开心扉。独立意识和自我意识的发展导致青少年产生许多独特想法和美好向往,而这些想法往往被人否定,认为是“幼稚无知”,青少年便将内心封存起来导致孤独。

儿童时期,人慢慢认识到别人与自己的区别,虽然也有害怕、担心、寂寞等,但因为自我认识相对不是很强,所以,只要有人做伴就能消除以上感觉。但进入青春期,伴随着生理上的发育、成熟,在心理上,也发生着急剧的变化。注意力从外部世界逐渐转向自己的内心世界,发现了一个新奇、纷繁复杂的“世界”,一面为自己生理上的变化而感到惶惑和恐惧,一面为心理上的“成熟”而兴奋和焦急,既渴望了解这个世界,又陷入空幻的瞑想和自我反省之中。

一方面,他们害怕别人发现、侵扰自己那块神圣的“领地”,于是本能地将自己闭锁起来,闭锁性是这个时期最主要的特征;另一方面,他们又极其渴望得到别人的理解、关怀。自我意识的觉醒,使青少年开始摆脱父母的监护,追求自我独立,自认为已经成为“大人”。然而青少年毕竟还是“孩子”,在强大的、复杂的社会现实面前,他们显得是那样的软弱无力,那样的不堪一击,更由于他们的闭锁性,使人们难以了解他们内心深处的真实思想,而失去别人的帮助和理解。这就使青少年陷入迷茫、痛苦和孤独之中,在他们看来没有人能够理解他们。事实上,当自我发展,主体的独立性形成的时期,也正是主体孤独感产生的时期。

造成孤独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环境因素。有些环境容易让人感到孤独,比如:孤单的环境,陌生的环境,突变的环境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