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嘉诚管理日志(全新修订版)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4章 一月

古语云:君子有所为有所不为。意思是,一个人如果在看到别人做了一些不该做的事情,而能坚持自己的立场不被名利左右,那就算修炼到家了。

李嘉诚的投资规模很大,涉及的种类也很多,比如机场、高尔夫球场等,因此他在国外的影响力一直很大。有个国家的首相曾给了李嘉诚一个赌场的牌照,是在这个国家整个旅游区的经营牌照。这无疑是贵宾级的待遇了,但李嘉诚不喜欢这样的事情,毕竟这是赌场。公司的人都知道李嘉诚不喜欢这样的“好事”,但还是建议他说,这是个无本生意,你就是不做,把它租给别人也能大赚一把,但李嘉诚还是放弃了。后来那个首相来找李嘉诚,问他为什么不要牌照。李嘉诚抹不开面子,于是决定另建一套房子,在酒店外面让其他的人做赌场,至于牌照,首相爱给谁就给谁吧。这就是李嘉诚,最容易做的生意他不要。由此可以看出,李嘉诚赚钱讲原则。换句话说,赚钱好,但是对人有害的事情不做。

行动指南

一位有智慧的企业家就应该懂得有所为和有所不为的哲学,知道哪些钱该赚,哪些钱不应该染指。懂得取舍之道,才能真正把企业引向正确的方向,也才能缔造一个真正的现代企业。1月22日 放弃眼前,才能收获长远

世界就是这么富于哲理,越懂得放弃,就越会得到更多的回报,事业也更容易达到巅峰。

——《李嘉诚富与贵的哲学》

背景分析

1999年11月,英国沃达丰电信公司(Vodafone)欲动用巨资收购德国曼内斯曼公司(Mannesmann)超过一半以上的股权。面对这种恶意收购行为,曼内斯曼强烈抵抗。作为曼内斯曼公司最大的股东,李嘉诚拥有102%的股权,按照这个持股比例,李氏集团理所当然是这起收购案中双方极力争取的人。果然不出所料,11月23日晚,英国某组织便将“杰出人士奖章”颁发给了李嘉诚,其用意不言而喻:为沃达丰拉票。

其实,单就这次收购来说,不论是沃达丰还是曼内斯曼,不过是棋盘上的棋子。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真正的赢家不是他们,而是李嘉诚。有权威专家作了一次分析:如果以沃达丰的收购价来算,李嘉诚手上的曼内斯曼的股份将会出现几何倍增——增值达到318亿港元。这种诱惑岂不是名利双收?然而,李嘉诚却恪守原则,不为名利所动。就在颁发“杰出人士奖”的那天晚上,和记黄埔董事局对外声明,和记黄埔将不遗余力坚决支持曼内斯曼抵抗恶意收购。对这一声明李嘉诚的解释是:和记黄埔与曼内斯曼共同发展将有更大的发展空间,再说沃达丰提出的收购价与和记黄埔长远的发展战略相比,根本没有吸引力。

这就是李嘉诚的经营哲学。商人的目的就是获取利益,但有时候为了企业的长远利益,有必要放弃一些眼前的利益。这就需要为商者抵抗住眼前名利的诱惑,以长远的眼光来指导行动。

行动指南

放弃也是一种战略,只有放弃了眼前的蝇头小利,才能立足长远,获得更大的利益。

1月23日 无论哪一行都商机无限

只要善于学习和调整经营策略,看准事业的亮点,无论哪一行都商机无限。

——《李嘉诚经商智慧全书》

背景分析

但凡经商之人都有一句感慨:做生意就怕入错行。言下之意是说入行做生意要选择自己擅长的行业,如果选择错误,那么不但不会成功,反而有可能遭遇彻底的失败,血本无归。然而,李嘉诚不这样看,他说,只要善于学习和调整经营策略,看准事业的亮点,无论哪一行都商机无限。

李嘉诚早年丧父,14岁的他便被迫辍学,成了家里的顶梁柱。起初,李嘉诚在舅父的钟表公司里当学徒,后来他改做推销员,年少的他就是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

1950年,李嘉诚创办了自己的公司——长江塑胶厂。懂得珍惜的他更是把全部精力都投入到了塑胶厂中,他以优质的塑胶花叩开了欧洲市场的大门,“塑胶花大王”的美誉也因此蜚声中外。而后,他把目光转向了当时不被看好的房地产业。在他的悉心经营下,李氏集团的房地产投资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成为香港最大的房地产发展商。或许这在别人看来简直就是奇迹,但对李嘉诚来说,却是再正常不过了。在哪一行都能成功,只要看准的就放手去做。后来李嘉诚又涉足金融、酒店、石油、电力等产业,并把触角伸到了世界各地。多元化经营在别人来看是块烫手的山芋,李嘉诚却在各个领域中获得了成功。只要看准事业的亮点,不断调整经营战略,成功是迟早的事。

行动指南

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每一个行业都充满机遇,只要肯钻研、肯学习,在任何领域都可获得成功。

1月24日 关键是眼光

要随时留意身边有无生意可做,才能抓住时机。着手越快越好。遇到不寻常的事发生时立即想到赚钱,这是生意人应该具备的素质。

——《李嘉诚全传》

背景分析

李嘉诚被誉为先知,他知道什么是值得投资的。只要他看准的,他都非常大胆,舍得花钱;但他又能克制自己,静观其变。这其中的关键就是眼光准确。

1972年,香港股市大旺,恒生指数节节攀升。李嘉诚借着这个大好时机,把长江实业的股票按每股溢价l港元公开发售,上市不到24小时,市值就翻了一倍多。李嘉诚被称为亚洲版的巴菲特,但是与巴菲特不同的是,李嘉诚更像一名基金经理,他遵循的不是“长期持有”的原则,而是“低进高出”的买卖方式,也就是说,他强调的是对时机的准确把握。

行动指南

股市讲求“人弃我取,低进高出”的战略思想,但操作者要练就一双火眼金睛才能决定什么时候取,什么时候出。眼光很重要,把握不准则适得其反。

1月27日 在合作中壮大自己

我有很多合作伙伴,合作后,仍有来往。比如投得地铁公司那块地皮,是因为知道地铁公司需要现金……你要首先想对方的利益。为什么要和他合作?你要说服他,跟自己合作大家都有钱赚。

——《李嘉诚全传》

背景分析

在长期的商业交往中,李嘉诚最擅长的就是与朋友合作。很多人也乐意和李嘉诚合作,原因是李嘉诚总能让对方有利可图,在带给别人财富的同时,也壮大自己。

与李嘉诚长期合作的有船王包玉刚、房地产巨头李兆基和赌王何鸿燊等。在日常合作过程中,李嘉诚一方面使合作伙伴得到了实际的利益,另一方面也树立了自己在合作中的主导地位,成为合作中的大赢家。譬如在与船王包玉刚合作收购九龙仓时,由于包玉刚做事图光明正大,和置地公司公开叫板,置地是何等的巨无霸,要想置其于死地,需何等的财力!就在双方明争暗斗的过程中,李嘉诚悄然低价购进了置地10%的股票。然后,李嘉诚将这些股票原价给了包玉刚,包玉刚得到了这甘霖般的支持,一举取得成功。

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包玉刚也是个知恩图报之人,在李嘉诚收购和记洋行时,他大力资助了李嘉诚。在巨利面前,李嘉诚能做到不为利益所动,而且忍利取义,这就是为什么有那么多人愿意跟他合作。

行动指南

竞争的最高境界是双赢,只有在竞争合作中企业才能长远发展。

1月28日 重要的是要有远见

好的时候不要看得太好,坏的时候不要看得太坏。最重要的是要有远见,杀鸡取卵的方式是短视的行为。

——《李嘉诚给年轻商人的98条忠告》

背景分析

20世纪70年代末,李嘉诚悄然进军英资公司。他首先买入一家老牌英资公司“青洲英坭”的股票。他了解到,“青洲英坭”在红海一带有几十万平方米的地皮,到了20世纪80年代,这里的价值将不可估量。果然不出所料,在他持股数达到25%时,他出任了该公司的董事,等股权比例达到40%以上时,他稳稳地坐上了该公司董事局主席的位置。

香港地产业经过了从起初的无人问津到后来前景无限的发展过程,很多人由于缺乏这种判断眼光而和房地产业兴盛过程中的机会失之交臂,李嘉诚却成了佼佼者。当时李嘉诚像收垃圾那样收购了无数别人不要的地盘,在别人看来他这是在和未来赌博,但李嘉诚还是坚持自己的主张。地产市场的微小起伏,对整个经济潮流的影响几乎是可以忽略不计的,但香港人多地少,扼住地产业的喉咙不出手,伺机而动,胜利就是迟早的事情。谁赢谁输,那要看谁的眼光更长远,李嘉诚之所以成为地产巨子,关键就在这里。

行动指南

投资者不要被暂时的困难吓倒,学会冷静对待商业机遇,要有远见,从长计议,坚持到最后,记住:谁笑到最后,谁才是胜利者。

1月29日 两条腿走路不摔跤

多元化是企业经营的一条稳健之路。企业唯有多元化,才能成功地避开金融风暴和其他不可控因素的冲击。

——《李嘉诚富与贵的哲学》

背景分析

李嘉诚经商的指导思想就是稳健经营。当年,李嘉诚离开塑胶花产业,投资地产业,但他并没有因此而彻底关闭塑胶花厂。之后,香港形势一直不太明朗,于是,李嘉诚坚持“所有的鸡蛋不放在一个篮子里”的经营哲学,先后开拓了英国、澳大利亚、加拿大等地的投资市场。后来,李嘉诚又投资股票,但在做股票的同时,他还投资债券,这是因为投资债券与投资股票相比,风险比较低,可选择的空间更大。这就是他“稳健中求发展,发展中不忘稳健”的战略思路。到20世纪80年代末,李氏集团已然十分庞大,此时李嘉诚的精力已不够应付这种多元化经营的局面。于是,他改变经营战略,利用富有进取心的商家为他赚钱生利。虽然这样不如亲自投资获利大,但省事省力。

行动指南

单一化经营容易给企业造成致命的打击,如果学会多元化经营,那么,任何单一资产的变化波动,都不会撼动整体的局面。

1月30日 等待最佳时机

与其到头来收拾残局,甚至做蚀本生意,倒不如当时理智克制一些。

——《李嘉诚自传》视频内容

背景分析

善于等待的人是有信心、有能力、有头脑、有见解的智慧的人。李嘉诚在接管和记黄埔后,首先就对红勘黄埔码头进行了重建。刚开始,政府公布的补地价是28亿港元,这在当时来说已经很高了。经过认真分析后,李嘉诚觉得建设住宅还为时过早,于是,他决定耐心等待。1983年,待到香港楼价陷入了低谷时,李嘉诚当即以极低的39亿港元补地价买下,一下发展出94幢住宅,这就是后来的黄埔花园。1990年,黄埔花园全部完成,仅此一项就为李氏集团带来53亿港元的可观利润。

行动指南

一个人要善于等待,并在等待中时刻准备着。只有这样,在机会来临时,我们才能把握住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