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识人相面攻心术(1)
观人于咫尺之内,识人于瞬息之间,才能洞察其心而制其人。人心如面,各有不同。要想绕过波涛汹涌的险流,穿越错综复杂的暗礁,就需要具备一双能识人相面的慧眼,做到从形貌体态上辨人性格,从言谈举止中断人修养。
人心如面,各有不同
春秋时,郑国的执政者子皮想让不懂政事的尹何做管家,子产提出了不同意见,子皮认为他的意见很对。子产说,人心之不同,就好像各人的面貌一样,不能相同,我不过认为危险,提醒你罢了。此后,人们便以"人心如面"比喻人心各不相同。
这里的"人心"之心,指"人之心理"。心理是大脑的功能,是客观世界在人脑中的主观反映。一切外界刺激都会引起人们的感觉、知觉、注意、记忆、思维、想象、情感、意志、行为倾向等心理活动,但人的心理或意愿的发生和发展不仅受生物学规律(即高级神经活动)所制约,而且还受社会环境和历史条件所制约。所以,人在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中也会形成自己的心理特点。从这个意义上说,的确是人心如面,各不相同。
心理学认为,由于每个人的生活条件不同,所受的文化影响不一,接受的教育不同,从事的社会实践不一,加之个体在遗传素质上存在着差异,所以同样的心理活动在每个人身上产生时,又总是带有个人特点。有的人刚毅果敢,有的人优柔寡断;有的人沉静内向,有的人活泼开朗;有的人喜好文艺,有的人爱好科学……这些兴趣、才能、气质、性格等表现就构成了一个人的个性。这些在一个人身上表现出的比较稳定的、经常影响整个行为活动并区别于他人的个人特色,就称为个性心理特征。这是现代心理学所公认的了,这也说明"人心不同,各如其面"的这种古老判断是正确的。
人类对事物的一般认识过程是:首先是感官接受了外界事物,然后心里有了印象,接着发出声音加以评论,最后才表现为人的外表反应。所以,想要瞬间看透人心,可以先从貌知其音,在知其心气吗,最后看清楚他的内心世界。
三国争霸之前,周瑜并不得意,他曾在袁术部下为官,被袁术任命做过一回小小的居巢长,一个小县的县令罢了。这时地方发生饥荒,年成既坏,加之兵乱间又损失很多,粮食问题就日渐严重起来。百姓没有粮食吃,就吃树皮、草根,很多人被活活饿死,军队也饿得失去了战斗力。周瑜作为地方的父母官,看到这般景象急得心慌意乱,却不知如何是好。
这时,有人献祭给他,说附近有个乐善好施的财主,名叫鲁肃,他家境富裕,想来必定囤积了不少粮食。于是,周瑜带上人马登门拜访鲁肃,寒暄完毕,周瑜就开门见山:"不瞒老兄,小弟此次造访,想借点粮食。"
鲁肃一看周瑜丰神俊朗,又听其声音犹如洪钟,显而易见是个才子认定他今后必成大器。于是,产生了爱才之心,也不在乎周瑜现时的身份,哈哈大笑说:"此乃区区小事,我答应便是。"遂带着周瑜去查看粮仓,这时,鲁家存有两仓,鲁肃痛快说道:"也别说借不借的,其中一仓送与你好了。"要知道,在这兵荒马乱之年,粮食就是生命,周瑜被鲁肃的大义感动,两人就成了朋友。
知人于未显之时,这才是识人的一种独特的眼力与远见。后来周瑜果然发达了,他不忘鲁肃的恩德,将他推荐给了孙权,才得到了干一番事业的机会。鲁肃慧眼识人,透过周瑜的表面看到其内在的潜力,确实有知人之明。
"以貌取人"这句话,看似片面,其实很有根据。古人认为:人生在世离不开三大要素:精、气、神,所谓"得神者生,失神者死",因而中国相学理论一直将看人的神态,尤其是人的眼神,视作看相过程中非常关键的第一步。如果用现代语言描述,也就是看相首先必须观察人的精神面貌、眼神、思维反应能力。就像《相术神论》中所说的:"天一生水,于物为精,地二生火,于物为神……欲观其所生,于眼则得之。"
无论是交友恋爱,还是应聘求职、人际交往……所有的人与人关系之中,察言观色分辨善恶十分重要,虽不能说个个做到精通相术,但若能略知一二常常可使人茅塞顿开获益匪浅,而不致上当受骗误入歧途,因为人的神态,是其精神世界、性格特征的最真实的写照,一种难以掩饰的内心自然流露。
眼睛是洞穿心灵的窗户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是上帝赐给人类的礼物。从眼睛的窗户向内心深处看,是了解一个人心理动向的捷径。
心理学家的研究告诉我们,人的内心隐秘,但心中的冲突,总是会不自觉地通过变化的眼神流露出来。泰戈尔说得好:任何人"一旦学会了眼睛的语言,表情的变化将是无穷无尽的"。
中医上讲"深藏于心,外候在目","目"指眼睛,是五脏六腑的精气所在,眼睛所折射出来的眼神则能真切反映出一个人的内心世界。
从现代医学观点来看,眼睛是人类五宫中最敏锐的器官,它的感觉领域几乎涵盖了所有感觉的70%以上,其他感觉与之相比显得微不足道。以饮食为例,人们吃食物时绝不仅靠味觉,同时会注意食物的色、香以及装食物的器皿等。如果在阴暗的房间里用餐,即使明知吃的是佳肴,也会产生不安的感觉,无心品尝或胃口大减。相反,如果在一流饭店或餐厅用餐,用精致的器皿装食物,并重视灯光的调配,定会增加饮食者的胃口,吃得津津有味。这是视觉影响人们心理的一个方面。
眼睛似乎也会说话,眼睛的语言更是其他任何"体语"都难以代替的。一个人的内心活动,经常会反映到他的眼睛里,心之所想,透过眼睛就能看出其中的大概,这是每个人都很难隐瞒的事实。
心理学家珍·登布列在《推销员如何了解顾客的心理》一文中说道:"假如一个顾客眼睛向下看,而脸转向旁边,表示你被拒绝了;如果他的嘴是放松的,没有机械式的笑容,下颚向前,他可能会考虑你的提议;假如他注视你的眼睛几秒钟,嘴角乃至鼻子的部位带着浅浅的笑意,笑意轻松,而且看起来很热心,这个买卖大概就有戏了。"这并不是难以理解的原因。因为每一个人,不管自觉或不自觉,他的眼睛往往是他的灵魂的忠实解释者,正如《简·爱》中写道:"灵魂在眼睛中有一个解释者--时常是无意的,但却是忠实的解释者。"
孟子在《离娄上篇》中有一段用眼睛判断人心善恶的论述:"存乎人者,莫良于眸子。眸子不能掩其恶,胸中正,则眸子寮;胸中不正,则眸子蚝焉。"
眼神的清浊,对于识人而言,至关重要。占卜之人通过不断研究和观察,把眼神区别为清与浊两种,清与浊是比较容易区别的,但邪与正却不容易区分,因为邪与正都是托身于清之中的。考察一个人眼神的邪正,要从动静两种状态入手。
眼睛处于安静状态时,目光像萤火虫的光,柔弱却又闪烁不定;处于运动状态时,目光又像流动的水,虽然清澈,但游移不定,没有归宿。以上两种目光,一种属于奸巧和伪善的神情,一种属于奸心内萌的神情。
处于安静状态时,眼睛似睡非睡,似醒非醒;处于运动状态时,又像受惊吓的鹿,总是惶恐不安的样子。以上两种神态,一是聪明而不行正道的表现,一是深谋内藏、又怕别人窥探的表现。
眼神清的人,通常表示此人清纯、澄明、无杂念、端正、开明。眼神浊的人,往往昭示此人昏沉、驳杂、粗鲁、庸俗和鄙陋。
在交谈中,同样可以从对方的眼神里探出他的真实意图。在双方彼此说话时,对方的视线停留在身边某个事物上。这表明他的心思并没有在你所说的话语上。当两个人见面时,他的眼神灰暗,则说明近期他一定碰到了不顺心的事情。
在交谈过程中,如果对方的眼神突然亮起来,表明所说的话正触动他的心灵和兴趣。如果他的眼神恬静,面露笑意,说明他讲话内容非常满意,此刻若有所求,就是讨他欢心且达成目的的最好时机。在交谈中,如果对方的眼神恍惚,神不守舍,就表明他对交谈内容已经感到厌倦,此刻多说也是无益,不如趁早结束这次交谈,或换个新的话题,谈谈他愿意听的事。
观察一个人的"眼神",是辨别他忠奸的一个途径。"眼神"正其人大致正直,"眼神"邪其人大致奸邪。在人际交往中,只要我们用心去看,去观察,就能发现对方的眼睛里传达出来的心灵声音。正如古罗马诗人奥维特所说的:"沉默的眼光中,常有声音和话语。"
从言谈透析对方的品行情操
古今中外留下了多少名言,这些名言都对我们正确地知人识人很有启示。因此,我们也同样可以通过辨析言语来了解和掌握他们的德才行为,因此,言语辨析法不失为知人识人的有效方法。
使用言语辨析法知人,需要有言语做基础,没有言语,辨析也就成为一句空话。从人们的生活实践看,获取考察对象言语的方法主要有以下三种。
1.直接交谈法
直接交谈法就是通过与被考察对象直接交谈来辨别他的德才行为。这种方法是人们在知人识人中应用最为广泛的一种。实践也证明,这是获取被考察者言语并能正确判断其德行较快较好的一种方法。
明朝洪武初年,浙江嘉定安亭有一个名为万二的人,他是元朝的遗民,在安亭郡堪称首富。一次,有人白京城办事归来,万二问他在京城的见闻。这人说:"皇帝最近做了一首诗。诗是这样的:"百僚未起朕先起,百僚已睡朕未睡。不如江南富足翁,口高丈五犹披被。""万二一听叹口气道:"唉,迹象已经有了,他马上将家产托付给仆人掌管,自己买了一艘船,载着妻子,向江湖泛游而去。两年不到,江南大族富户都分别被收缴了财产,门庭破落,唯有万二逃之于外。
2.耳听八方法
常言道,听话听声,锣鼓听音。通过人们发出的不同声音,说出的不同话语,来透视一个人的心术,是很有道理的。做一个善于倾听他人言谈的人,才能快速地窥探对方内心世界的目的。而倾听也要有方,对被考察者的话,在正式场合下说的要听;日常生活中说的也要听;顺耳的话要听,逆耳的话也要听;正确的话要听,错误的话也要听。从被考察对象者的各种闲言碎语中知人识人。譬如,一个人在正式场合说满口的政治套话,很进步,而在"自由市场"上却说不负责任,甚至散布一些不满的言论,说一些极为消极的话。这时,我们就可以判断出此人心口不一,不可信其言语。
3.委托传输法
就是通过第三者来获取被考察对象的言语。由于主客观条件的制约,被考察者说话也有一定的选择和掩饰性。比如,有的人在场时不敢说,有的脾气不投的不愿说,还有的性格内向的不善说。这时,我们可以通过与被考察对象合得来的第三者与其谈话,来获取真实的言语。但是,领导者选择的第三者应当是为人正直,有责任心的可靠的人,这样才能保证传输言语媒介的"保真度"。
当然,人类的内心是极其复杂的,有很多人相信只要从彼此见面谈话的内容和方式上,就能知道对方的兴趣和关心的对象,其实不然也。人的内心是复杂多变的,如果要从表面去了解一个人的内心还需要从他们的谈话姿态和话题上入手。一个人的谈话内容,取决于他对某种事物的关心程度以及他的阅历水平和知识水平。因此,注意他人的谈话内容才能够获取一些透过话语所表达出来的性格特征。也可以理解为,一个人的情绪和性格,也许不被人知,但却能隐藏在言谈之中,只要善于观察总结就能找到。
三国时,陈琳曾在一篇檄文中把曹操骂得狗血喷头,但曹操却从中发现陈琳是一位很有才华的人,后来予以重任。由此可见,言谈除了其本身所包含的内容之外,还有着与言谈同时出现的说话者内在的东西,这些东西虽然不像语言表达那样直观,却也会透露出许多内在的东西。所以,言谈识人,其本质还是在于言谈之外。言谈识人的同时还要注意全面观察,从整体出发,做到"公听并观",才有可能识得人心。
观色识人心
观色,是指观察人的脸色、表情,获悉对方的情绪。一位经常办理离婚案的法官说,当夫妇间任何一方表现出某种脸色时,就表明夫妻关系已到了不可调和的地步了。
人类的心理活动非常微妙,但这种微妙常会从表情里流露出来。不过,也有些人不愿意将这些内心活动让别人看出来,单从表面上看,就会让人判断失误。比如,在一次洽谈会上,对方笑嘻嘻地完全是一副满意的表情,使人很安心地觉得交涉成功了,"我明白了,你说得很有道理,这次我一定考虑考虑。"可是最后的结果却是以失败而告终。
虽然说,观色可以洞察人心,但观色也要讲方法。人心莫测,在洞察别人内心时,我们也需要有所防备,不要被对方的表情骗了。
1.没表情不等于没感情
生活中,我们有时会看到有些人不管别人说了什么,做了什么,都是一副无表情的面孔。其实,没表情不等于没感情,因为内心的活动,倘若不呈现在脸部的筋肉上,那就显得很不自然,越是没有表情的时候,越可能是感情更为冲动。例如,有些职员不满主管的言行,只是敢怒不敢言,只好故意装出一副面无表情的样子,显得毫不在乎。但是,其实他内心的不满情绪很强烈,如果仔细地观察他的面孔,会发现他的脸色不对劲。碰到这种人,最好不要直接指责他,或者当场让他难堪。最好这样说:"如果你有什么不满,不妨说出来听听。"这样可以安抚下属正在竭力压抑着的感情。
如果这个人不是个喜怒不形于色的高人,那么,毫无表情有两种情形:一种是极端的不关心,另一种是根本不看在眼里。例如,这里在谈话,有人就很茫然地看到这边来,表现出不知如何是好的样子,这就是一种根本不看在眼里的表情,这有可能代表的是一种好意。尤其是女性,倘若太露骨地表现自己的好意,反而不妥,不如就表现出一种近乎漠不关心的表情来。
2.微笑不代表和善
这种情况跟无表情不同。纵然满怀敌意,但表面上却要装作谈笑风生,举止也落落大方。人们之所以要这样做,是觉得如果将自己内心的欲望或想法毫无保留地表现出来,无异于违反社会的规则,甚至会引得众叛亲离,或者成为大众谴责的罪首,不得已而为之。
综上所述,观色常会产生误差。满天乌云不见得就会下雨,笑着的人未必就是高兴。很多时候,人们会把苦水往肚里咽,脸上却是一副甜甜的样子。反之,脸拉沉下来时,说不定心里正在偷着乐。
排除以上一些情况,人的内心还是可以通过一些方法来识别的。我们所说"色",不仅是指静态的人的长相,主要是指动态的面部表情。面部很容易表现出柔情、胆怯、微笑、憎恨等诸多感情谱系,它是"观察内心世界的几何图",也是艺术最具有审美特性的地方。以下这些"色相",最易识破。
★脸上泛红晕,一般是羞涩或激动的表示;脸色发青发白是生气、愤怒或受了惊吓而异常紧张的表示。
★皱眉一般表示不同意、烦恼,甚至是盛怒;扬眉一般表示兴奋、惊奇等多种感情;眉毛闪动一般表示欢迎或加强语气;耸眉的动作比闪动慢,眉毛扬起后短暂停留再降下,表示惊讶或悲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