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朵中的宝藏:羌族艺术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1章 绪

作者简介

据甲骨文记载,羌族最早的历史可追溯到三四千年前的夏商时代,被誉为“民族活化石”,拥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民族文化。2008年的“5·12”汶川特大地震给羌族带来了几乎毁灭性的灾难,羌族文化遭到了前所未有的破坏,给这个历史上本就灾难深重的民族和勤劳善良的人民造成了巨大的伤害。抢救羌族文化成为当务之急,保护和传承羌族文化成为中华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历史任务。

本书集中介绍了羌族的音乐、舞蹈、刺绣与建筑。共分五章:羌族概况,羌族音乐,羌族舞蹈,羌族刺绣与建筑,羌族民歌、歌舞谱例分析。

胡郁青,女,音乐教育家、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1982年毕业于西南师范大学音乐系,主修声乐,师从王铮铮、陈玄教授。

1991-1992年赴中央音乐学院作访问学者,师从声乐教育家李晋玮教授。现为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中国声乐家协会副主席,四川省教育学会音乐专业委员会理事长,四川省艺术类高级职务评审委员会专家,四川省艺术类招生委员会委员。主要从事声乐、音乐理论的教学与研究。被川内十余所大学聘为客座教授。

2011-2013年,多次受邀赴美国詹姆斯·麦迪逊大学,举办《中国音乐》系列学术讲座。

所教学生三十余人次参加全国、省级声乐类比赛获等级奖,本人获由中宣部、教育部、文化部等颁发的“优秀指导教师”奖。出版著作与教材三十余部,在《中国音乐》《音乐创作》《音乐探索》等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近百篇。主持四川省教育厅重点课题《20世纪中国声乐文献整理与研究》《儒道音乐与现代人文精神研究》等;主编《全国普通高等院校音乐专业教材》;主讲课程《音乐基础与作品赏析》为四川省省级精品课程;主持研究的省级教改项目《拓展高师音乐教育内涵,培养一专多能的创新型音乐人才》获“四川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2001年被评为“四川省学术与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2005年被授予“四川省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专家”称号;2011年被授予“四川省教学名师”称号。其事迹被载入《中国音乐家辞典》《中国艺术家辞典》等。

绪言

中国是人类文明的一个重要发祥地,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绚丽多彩的文化,自炎黄时期算起,至今已绵延五千多年,历经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自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封建帝制后,开始步入现代文明并不断延续发展。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文化由华夏大地各个民族众多文化分支组成,是中华民族集体智慧的结晶。在这个多民族的大家庭里,每一个民族都有着自己灿烂的文化,犹如一颗颗璀璨的明珠而熠熠生辉,让华夏文明流光溢彩。祖国西南地区的羌族文化,便是这些明珠中光彩夺目的一颗。据甲骨文记载,羌族最早的历史可追溯到三四千年前的夏商时代,被誉为“民族活化石”,拥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民族文化。

相传在公元前两千多年的虞夏时期,有一部分羌人为了帮助大禹治理洪水而定居黄河以南,后被封为姜姓国。《后汉书·西羌传》里记载:“西羌之本,出自三苗,姜姓之别也。

其国近南岳,及舜流四凶,徙之三危,河关之西南,羌地是也。”在中国古汉语的发音中,“姜”和“羌”一致,由此可推断甲骨文中提到的“姜”即是“羌”。自先秦时期起,西北的羌人因各种原因而迁入中原,以狩猎为生,随猎物的迁徙而动,过着居无定所的游牧生活。《后汉书·西羌传》里载有:“(羌人)所居无常,依随水草。地少五谷,以产牧为业……”随着历史的不断向前发展,四川省成为羌族唯一的聚居区,羌族是四川省最具代表性的少数民族之一,因其居住地多分布在海拔较高的山地而享有“云朵中的民族”之美誉。目前,羌族主要分布在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境内的茂县、汶川县、理县、松潘县和绵阳市的北川县、平武县等地,尤以茂县居住人口为最多。

羌族有本民族的语言,却没有本民族的文字,其古老的民族文化无法通过文字记录来传承。千百年来,其深厚的文化内涵主要是通过民族民间艺术、民族习俗和民族风情等形式而积淀下来并以丰富多样的姿态加以展现的,如多声部民歌、民族舞蹈、民族祭祀活动、民族服饰、饮食文化、民族建筑等。

自羌人入蜀以后,所居之地道路不畅、交通闭塞,过着清贫而艰苦的生活,为躲避战乱、保护族人,羌人在半山脊梁、交通要道、河谷台地以及村寨附近,就地取材用石块和黏性很好的黄泥土筑起一座座石砌的碉楼,用以预警和抵御外敌入侵。这些石砌建筑虽然看似简陋,却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它结构匀称、棱角分明、雄伟坚固、精巧别致,既是羌族原始宗教、艺术、文化的综合体现,又是古羌文化的重要载体。石材的厚重与美感,营造出了羌寨民居建筑独特的文化色彩,给中国建筑史文化及世界建筑史文化留下了厚重的一笔。

羌族人勤劳而善良,有着虔诚的宗教信仰,他们崇敬自然、热爱生活,供奉自然诸神、劳动工艺之神、家宅之神和地方神灵等。他们会在各种节庆活动中对神灵加以供奉,并举行相应的祭祀活动,而在每次祭祀活动中,都会有释比带领族人诵念经文,载歌载舞祈求神灵的保佑。这种原始的祭祀活动以最淳朴、最自然、最真实的形式保留了羌族古老的文化,并传承着这种古老的文化,成为羌族文化一个重要的传承模式。

虽然羌人所居之地生活条件艰苦,但是这些困难并未使之失去对生活的热爱,他们用歌声描述自己的历史,赞美自己的生活,歌唱甜蜜的爱情,憧憬美好的未来。千百年来,羌族人用歌声来记录劳动的过程和生活的状态,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羌族古声部民歌,亦称羌族多声部民歌。它是我国民族音乐历史上最古老的唱腔之一,见证着羌族久远且艰辛的历史发展过程,凝聚着这个民族独特的文化,是羌族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同时,也是羌族文化的重要载体和见证。

羌族的音乐和本民族的历史、文化、地域地貌、艺术、风土人情、风俗习惯等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有着独特的审美特征和审美情趣。羌族人不论男女老幼,都会演唱本民族原生态的民歌,在世代相传的过程中,人们通过口传心授的形式,不断地延续和丰富着本民族的音乐文化,用歌声来记录这个古老民族的历史发展和灿烂文化。

舞蹈是羌族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娱乐形式,羌族民间舞蹈与日常生活紧密结合,在不同场合的礼俗活动中都有与之对应的相对固定的舞蹈及歌曲。这些舞蹈大多没有乐器伴奏,跳舞者在舞蹈时以自唱自跳或以统一的呼喊声和踏地声作为节奏来使动作达到一致。他们以刚毅热情的舞姿和甜美悠扬的歌声彰显着羌族人民长期以来,在与自然斗争的艰苦生活中所养成的顽强果敢、乐观向上的民族性格以及坚韧不拔、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

2008年的“5·12”汶川特大地震给羌族带来了几乎毁灭性的灾难,羌族文化遭到了前所未有的破坏,给这个历史上本就灾难深重的民族和勤劳善良的人民造成了巨大的伤害。抢救羌族文化成为当务之急,保护和传承羌族文化成为中华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历史任务。在地震之后的几年里,党和政府以及全国人民给予羌族人民极大的关怀,使他们迅速从灾难中走出来,人们更加关心、热爱羌族文化,在进一步保护传承羌族文化方面做了许多难能可贵的工作,为中华民族灿烂的文化添写了新的厚重的一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