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孩子有坏习惯,做好引导工作(1)
⊙总是贪玩,玩的很沉迷很陶醉
〖场景再现〗
纪芸是学校里的活宝。学校不让带玩具,他就会变着法子玩出各种花样,上着课他就会拿枝铅笔在地下踢起“铅笔球”来,引得同学注目。老师瞪他一眼,马上坐好,像没有发生事情一样。老师回头板书,他又会扮鬼脸,惹得大家哄堂大笑。刚好学校附近新开了一家游戏厅,纪芸这下“英雄有用武之地”了,便经常不到学校上课,用父母给的零用钱或以欺骗方式从父母那里要钱到这家游戏厅玩游戏。把游戏厅作为逃避学习“痛苦”的世外桃源。纪芸的学习成绩一天天下降,由原来的优秀生逐渐成为差等生,考试经常不及格。父母是打也打了,骂也骂了,可没起到什么作用,实在发愁死了。
【深度诠释】
每个孩子都喜欢玩,玩,本是孩子的天性。不过,很多孩子玩得过分,玩得沉迷,这就有害而无益了。
孩子贪玩是绝大多数父母最头疼的事情。贪玩,不仅影响孩子的功课,同时还会使孩子染上撒谎、旷课等坏毛病,甚至走上犯罪道路。
但是,父母也需要正确认识贪玩这种不听话行为,有时候,贪玩并不是不听话,而恰恰是孩子与众不同的个性或者创造力的表现。
【专家支招】
相信许多父母都为像纪芸这样的孩子伤过神:他们整天贪玩,对学习毫无兴趣,不能自觉学习,即使是在有监督的情况下,也总是心不在焉、左顾右盼。那么,如何对待这种贪玩的孩子呢?
1.把游戏的快乐贯穿到学习当中
游戏机就有得分高低的问题,踢球有一个进球不进球的输赢问题。所有的游戏都有规则,这些游戏规则恰恰是我们人类在工作中争取成功、避免失败这个原则的写照。
因为在生活中人类要比智慧,所以创造了比智慧的游戏,如象棋,围棋。正是模拟工作的游戏把人类生活中那些吸引人、激动人、兴奋人、推动人、鼓动人的特征集中地表现出来。
好家长就是善于使孩子把学习、观察、记忆当做一个非常有趣味的事情来做。
2.用游戏的法则引导孩子学习
所以,运用游戏的各种法则来引导孩子学习,是家长要动脑筋的事情。
“热爱是第一老师”,达尔文喜欢动植物,最后玩出了《物种起源》;爱迪生喜欢玩孵小鸡,结果玩出了一个又一个发明。当然不是所有的玩都能玩出名堂,即便如此,玩也可让人放松,调整情绪,不幸的是,很多孩子玩的过分,玩的沉迷,所以有句话说“玩物丧志”。也许是由于玩有太多的不利,所以很多家长朋友是“闻玩色变”。但谁都知道,玩根本不可能被限制和禁止的!玩是人类生活的组成部分,玩对于孩子来说不仅是生活的需要也应该是享受生活的权利。
3.不要再想尽办法禁止孩子玩
家长们为了杜绝孩子看电视玩电脑,想了各种各样的办法和对策,不是藏键盘,就是拔电源板,总之办法想尽了,似乎也不能把问题解决好。
说到底,问题不在于让不让“玩”上,是在如何调整孩子“玩”的取向和方式,解决玩和学习的矛盾,首先我们应该了解和明白的是,到底什么是玩?
在这场旷日持久的“斗争”中,我们家长似乎远远低估了孩子的智慧,所以总是成了最后的输家。有句话其实很形象,“不是敌军太厉害,而是我军太无能!”只有“知彼知己,方能百战不殆。”
4.玩和学习对立统一,要孩子学会聪明地玩
玩和学习是对立又统一的,光会学习是不能成长的,玩使你眼界开阔,使你学会交流、协作,使你的思维能力得到训练发展。
玩需要约定,既然会与学习发生矛盾,那我们就应该协调学习与玩的关系,就好比困了要睡,是睡觉时间,不是玩的时间一样,尽早树立这种观念是非常必要的。
玩就是玩,学习就是学习,玩不是学习的诱饵。由于对玩错误的理解,错误的安排,把玩当成是工具,粗暴地阻断玩和学习的关系是最大的弊端。
有人在闲的时候把看字典当作休闲和娱乐,有人在脑子累的时候会把洗衣服当作放松。玩是正常学习生活的积极补充,玩不好,学习也不会好。但是玩不好更多是说有些同学不能控制自己,玩的过度就是不合适的玩,对学习就会有不良的影响。其实对玩的认识和感觉本应该是严肃的,为什么不能科学地去玩呢?为什么不能带着正直的心灵去玩?为什么不带着目的去玩?所以聪明的人有聪明的玩。而不是瞎玩,乱玩,任性地玩。
⊙极为逆反,总喜欢跟大人对着干
〖场景再现〗
一天,11岁的儿子对赵先生说:“我想把头发一侧剃成双条式。”作为父亲,赵先生并不喜欢儿子留这种发型,但他知道,这并不危及生命、道德以及健康,而且头发会重新生长出来。于是,他对儿子说:“我不喜欢这种发型,不过,如果这是你的决定,我可以忍耐。”
赵先生带着儿子去了发廊,美发师给赵小成洗头的时候还评论他的头发很漂亮,然后赵小成描述了他想要的发型。美发师惊奇地问赵先生:“把你儿子头发的一侧剃成双条式行吗?”赵先生回答,他并不喜欢这种发型,但那是他儿子的决定。
就这样,美发师剃去了赵小成一侧的头发,其中保留了两条,并尽量使这种发型在第一天显得好看。可是第二天早晨,赵小成就对他那一面倒的头发无能为力了,他的姐妹只好努力给他喷上发胶和摩丝,以使他能出去见人。
那一年,儿子勉强保留着那种发型,后来又换了七八种更有趣的发型,上了七年级后,就开始留传统的发型了,并且再也没有改变过。
【深度诠释】
人们经常听到一些父母这样的抱怨:“现在的孩子,生活条件越来越好,可是脾气越来越犟,总是不听话,跟你对着干,这到底是怎么回事?”——这其实就是孩子产生了逆反心理。
逆反心理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不服从老师或家长的教育指导;对社会产生不满情绪,向社会挑战;结成同龄群体,寻找“知音”或“朋友”。而且,这些行为多表现为态度强硬”,“举止粗暴”或“漠不关心、冷淡相对”(冷战)等,有时还会因某方面的反感而迁移到其他方方面面。
【专家支招】
当孩子产生了逆反心理时,家长可采取以下措施:
1.尊重孩子,不要总对孩子说“不”
孩子们自我意识产生后,他们希望自己和大人有平等地位,对大人的要求也是有选择地接受。此时,父母对孩子的行动不要轻易干涉。如果孩子必须顺从的话,也不要用强制式或命令式的口吻,而应以平等的姿态.征询孩子的意见,让孩子做出选择。
有位中学生说,他正准备看完电视就去做作业,结果妈妈这时来了一句“还不学外语去”,听了以后,他干脆不去。所以,家长要尊重孩子,相信孩子,以免使孩子形成对立的情绪。
2.与孩子保持平等的关系
有些父母受传统观念的影响较深,认为孩子理所当然地应该听父母的,他们常常以权威自居,习惯于对孩子居高临下,喜欢对孩子发号施令,要求孩子对自己唯命是从,孩子稍有不顺从,便采取高压政策把孩子的嘴堵上。但是这些父母忘了,孩子在一天天长大,他已经开始有了自己的主意和想法,他不会再像小时候一样简单地服从和遵守父母的命令,当他认为自己对的时候他会坚持己见,当他认为自己没有受到父母公平待遇的时候他会逆反。因此,要想减少孩子逆反的发生,父母必须要把自己放在和孩子平等的地位上,像对待成人一样对待孩子,像对待朋友一样与孩子沟通交流。
3.冷静处理,心平气和
孩子一般不太懂得控制自己,当他对父母的管教不服气时,他可能会情绪比较激动,他可能会冲父母发脾气,他可能会有过激的言语和行动,这时父母千万不要跟着孩子一起急,要想办法控制住孩子的情绪,可以先把事情暂时放一放,让孩子看一会儿动画片,出去与小朋友玩一会儿,或者待在房间里做自己喜欢做的事,孩子的气往往来的快去的也易,等到孩子心平气和之后再来和他说道理。
4.批评孩子要把握好分寸
要想减少孩子的对立情绪,父母不能滥用批评,批评孩子前先要弄清事情的原委;批评孩子时要分清场合,不要当众尤其是当着孩子同学和朋友的面批评孩子;批评孩子时要注意方式方法,不要把孩子说得一无是处,更不要贬低孩子的人格;批评孩子时要考虑到孩子的情绪,要选择孩子心情比较好的时候,不要在孩子心情烦躁的时候对他说三道四。最后有一点很重要,好孩子都是夸出来的,对孩子要多些表扬少些责怪,要经常想想孩子的长处,关注孩子的点滴进步,找寻孩子身上的闪光点,孩子平时受到的表扬和鼓励多了,犯错误也会更容易接受父母的批评。
5.要多多理解孩子
每个孩子都渴望得到成人的理解,渴望父母不仅能照料自己的日常起居,而且更能理解自己的想法和行为,现实生活中不少孩子的逆反,就是由于得不到父母的理解而造生的。一个好的倾听者往往比一个雄辩的批评家更能有效地解决孩子的逆反问题。在充分了解了孩子所思所想之后,父母可以对孩子的一些不正确的想法和判断进行修正,可以明确地指出他的哪些想法和判断是不对的,是父母不能同意和接受的。孩子如果感觉父母态度是和蔼可亲的,对自己是能够理解的,是能够设身处地为自己着想的,他自然也会乐于接受父母的意见,而不会再与父母对着干了。
⊙赖床不起,任由父母火冒三丈
〖场景再现〗
每天早晨,孙勤勤的爸爸都得千请万托、威胁利诱女儿离开床铺。奇怪的是,他的声音越大,10岁的孙勤勤赖在床上的时间就越长。
一天早晨,经过一场大战后,孙勤勤的爸爸说:“够了,我受不了了!我不想每天早上和你这样吵来吵去。晚上下班回来,我们要好好谈谈,增加一条有关起床的规则。”因为爸爸以前也这么试过,不过并没有任何进展,所以孙勤勤一点也不担心,根本不害怕。
放学后吃过点心,她和爸爸一起讨论爸爸想出来的新计划。
爸爸说:“我打算给你一个闹钟,让你叫自己起床。你可以决定闹铃要定在几点,只要上学不迟到。从今天开始,起床是你自己的事情了,如果你尽到责任,准时起床,放学后就可以去和朋友玩、看电视或做其他想做的事;如果没尽到责任,起不来,不管你准备好了没有,我上班时都会先送你去学校。”
孙勤勤不敢相信地看着爸爸:“你是说你会把我拖下床,直接带我去学校,不管我穿什么?”孙勤勤无法想象她被爸爸赶下车,穿着睡衣站在校门口的惨状,“我才不信你会这样做!”爸爸马上回答:“放心,我会带着你的衣物,你可以在车上换或到学校再换。你自己决定要怎么做吧。”
从那天起,孙勤勤自己拨闹钟、起床、准备上学、吃早餐。她其实很想赖床,可是一想到爸爸不会再来催她,只好赶紧跳下床梳洗穿衣。有时她会错过早餐时间,可是至少上学很准时。孙勤勤和爸爸都觉得,争吵的梦魇过去后,早晨的阳光更亮丽了。
上述案例中的孙勤勤身上出现的就是典型的赖床行为,她的爸爸不打不骂就纠正了她的这种毛病,实在是值得父母们来学习。
【深度诠释】
太阳已经晒到屁股了,孩子却仍“赖”在床上,任由父母“火冒三丈”,这是每天早晨常可见到的情景。每位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有一个正常规律的作息时间,但是,人的惰性可能会体现在方方面面,有的孩子偏偏喜欢晚睡晚起,生活秩序大乱,着实令父母伤脑筋。
孩子正处于生长发育期,运动量大,体力消耗也大,因而需要比成人更多的睡眠时间,以恢复精神和体力,这都是正常现象。但是,一旦养成赖床的毛病,就不是一件好事情了。
【专家支招】
改正孩子赖床的毛病,不是一蹴而就的事,孩子的生活规律完全受父母的影响,如果希望孩子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就要先从自己本身做起,从日常生活的点滴做起。同时配合以下的一些技巧,就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1.安抚孩子的睡前情绪
孩子有时会因为情绪上的不稳定而影响睡眠品质。父母要多留意,找出问题的症结,安抚孩子的情绪,让他安稳入睡。而孩子做噩梦最常见的原因有“怕黑”跟“怕鬼”两种。如果孩子怕黑,不妨带他去挑个他喜欢的卡通造型台灯,睡觉时有可爱的台灯散发着微弱光芒陪伴他,会让孩子感到安心不少。
2.父母以身作则
有些父母在孩子就寝时间一到,就急着赶孩子上床睡觉,自己的眼睛却还猛盯着电视,或还在忙东忙西。其实父母这种做法会让孩子有“孤单”或“不公平”的感觉,而且孩子会有“为什么只有我要去睡觉”的疑问,加上孩子对成人的活动充满好奇心,当然也就降低了睡觉的意愿。因此,只要到了睡觉时间,全家人最好都能暂停进行中的活动,帮助孩子酝酿睡前的气氛。
3.营造美好的起床气氛
叫孩子起床的时候,随手播放一些轻松的音乐,或者放一些孩子喜欢听的故事,如《快乐巧连智》录音带或VCD,让孩子在轻松的气氛中醒来,缓解被吵醒的不快。
4温柔地叫孩子起床
用爱心鼓励孩子起床,孩子会比较愿意起床,比较有心情面对新的一天。叫他的声音放轻柔些,摇他的动作不要太猛烈,也可以亲亲、抱抱他,以免他情绪不佳,采取不合作的态度。
5.和孩子约定起床的时间
父母最好和孩子讨论睡觉、起床的时间,询问孩子喜欢用什么方式叫他起床,然后和他来个小约定,可以让孩子知道该对自己的承诺负责,同时也让孩子感觉到父母是尊重他的;用孩子能接受的方式叫他起床,也可以降低彼此的不愉快。
改善孩子赖床的问题,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解决的,先给孩子一点缓冲时间,态度不要过于急躁而引起孩子的反弹,要温柔坚定地执行下去。
⊙很不听话,总试图找理由为自己辩护
〖场景再现〗
小丰收上幼儿园时,非要把“小”字倒着写。他认为,既然“大”字下面两条腿向外伸得大大的,那么“小”字两条腿就应该向中间并得小小的。
上学后,一次算术课上,他突然问老师:我们看数、读数、写数,都是从高位到低位,为什么演算要从低位到高位?能不能从高位到低位演算?他最终创造了“快速计算法”。
【深度诠释】
教师或家长在教育学生时,经常说的话莫过于“听话”二字,如“要听老师的话”、“听话才是好孩子”、“不听话就不是好学生”等等。久而久之,“听话”便成了好学生、好孩子的代名词。毋庸置疑,要求学生听话并非有错,然而,为了提高学生的自主性,若片面强调学生听话,则会影响一些学生的健康发展。
生活中有的孩子犯了错误,试图找出理由为自己辩护,其目的无非是为求得父母对自己的谅解,这种心理很正常,也是孩子鼓足了勇气才这样做的。如果父母武断地加以“狙击”,孩子会认为父母不相信自己。对父母亲的这种“蛮横”做法,孩子虽不敢言,但心不服,以后孩子即便有更充足的理由也不会再申辩了。孩子一旦形成了这样一种心理定势,父母亲的批评他就根本无法接受,把训斥全当耳边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