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一年级孩子的家庭教育(2)
《儿童权利公约》可以说是人类在对待儿童问题上的最重要的文明成果,是约束现代各国儿童政策的国际性公约,也是当今成人正确对待儿童、父母善待子女的指导思想。作为现代社会的父母应该关心和了解这些知识,并努力实践之。
2,尊重孩子,就要遵循孩子成长发展的自然规律。
儿童的发展过程是一个自然的进程,无论是孩子的生理还是心理发展,均有其自身发展的内在规律。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如果违背了孩子发展的自然规律,往往会把事情弄得很糟,这样不仅达不到父母的预期效果,还会影响孩子的正常发展。在学龄前儿童的教育中,表现得较为普遍的就是父母缺乏等待孩子自然成长的耐心。许多年轻父母迫不及待地要求幼小的孩子学这学那,过早地让孩子投入到所谓的“学习”环境之中,把识字、拼音、计数、外语当成早期教育的全部内容。父母这种片面的认识和盲目的举动,背离了孩子的自然发展规律,加重了孩子的认知负担和心理负担,以致产生不良后果。华东师范大学学前儿童学习负担研究课题调查结果显示:上海市儿童梦呓、磨牙、夜惊、梦游,五岁以上孩子遗尿等睡眠障碍的发生率高达46,97%,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学习压力过大。孩子过早进入学习阶段,免不了会遭遇种种困境与失败,而不少父母只是一味地批评、责骂孩子,却很少检讨自己的心态和行为。父母在急于求成的心理驱使下,往往只能接受孩子的成功,不能接受孩子的失败。在这种状况下,尊重孩子就谈不上了。其实,孩子们需要的是自然发展的时间表,家长应让他们逐个地、循序渐进地走完每一个发展阶段。
3,尊重孩子,就要尊重孩子的独立人格和自我意识。
身为父母,要认识到孩子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孩子虽然年幼,但他们有独立的人格和自我意识,他们有自己的想法和观点。父母不能因孩子的弱小、对成人的依赖,而无视他们独立人格和自我意识的存在。
孩子的自我意识是孩子社会适应性发展的基础,没有良好的自我意识就没有良好的社会适应性。自我意识包括自我感觉、自我评价、自尊心、自信心、自制力、独立性等。在孩子的早期,这些素质发展不好,就会影响他日后适应社会的能力。孩子最早的自我意识来自父母是如何看待他的,当他肯定自己被父母爱时,他就能认识到做人的价值。小学一年级孩子的自我意识和独立意识在增强,环境也要求他们自己处理的事情多了起来,这个时候,家长不要怕他们做不好,总是包办代替,从而剥夺了孩子学习与锻炼的机会。当孩子到时候什么也不会做或什么也做不好时,却又受到父母的指责与埋怨,这对孩子来说是不公平的。作为家长应通过各种方式以实际行动给予支持,如对孩子表示信任、让孩子拥有独立的空间、给孩子支配时间的自主权、尊重孩子的选择、善待孩子的朋友,等等。
尊重孩子,还要注意保护孩子的自尊心。心理学家认为,自尊是一种精神需要,是人格的内核。维护自尊是人的本能与天性。孩子的自尊心是他们成长的动力。保护好孩子的自尊心,增强他们的自信心,这是做合格家长的责任。家长应懂得孩子的自尊心是他们一生做人的资本,不能伤害与践踏它。
4,尊重孩子,就要给他们一定的自由空间。
我们经常听家长说,现在的孩子不愁吃不愁穿,要什么有什么,真是身在福中不知福。可孩子们说,爸爸妈妈总是逼着我学这学那,一点儿自由都没有,真没意思。为什么现在的孩子备受宠爱,却反而感受不到快乐?为什么家长为了孩子省吃俭用,却得不到孩子的理解?其主要原因在于家长总是以自己的愿望和感受来替代孩子的主观需求,忽视了孩子除了吃好穿好的需要外,还有渴望得到尊重、渴望独立自主、渴望自由创造的需要。这些需要的满足,才能使孩子感到真正的快乐和幸福。孩子在最初的几年里是用身体、用活动、游戏去感受世界和认识自己的,而不少家长却剥夺了孩子的这种学习方式和活动的权利,用各种各样的学习安排把孩子活动的时间和空间都占据了,这对孩子的发展十分有害。研究表明,受家长支配太多、指责太多的孩子自我激励能力很弱,创造能力和想像力的发展受到压制,好奇心也受到打击,他们很难发现自我价值。同时孩子们由于过早地承受太多的学习压力,从而早早地失去了童年的乐趣,没有正常孩子那样的欢乐,这将影响他们的社交能力和其他各种能力的发展及心理发育。
尊重孩子,就要把自由和独立还给孩子,让孩子自主选择、自由探索。家长的责任在于引导孩子的行为合乎社会的规范。孩子成长的每一个年龄阶段都有其特有的身心发展特点和生活内容,父母应给他们一定的自由空间,把原本属于他们的权利还给他们。只有这样,孩子身心发展的巨大潜能才能得以挖掘。
5,尊重孩子,就要正视孩子间的差异。
由于受遗传因素和不同环境的影响,孩子间存在着一定的发展差异,这并不奇怪。可有些家长总喜欢拿自己的孩子与别人的孩子比。当自己的孩子比别人强时,父母就沾沾自喜,反之就不停地数落、讽刺、挖苦孩子,这样很容易使孩子消沉、迷惘。孩子由于年龄小,见识少,他们往往以父母、他人的评价来评价自己,过多的批评、责骂容易使年幼的孩子迷失自我。其实每一个孩子的身心发展特点都是各不相同的,父母不能用别的孩子的长处来跟自己孩子欠缺处比,这样很容易比掉孩子的自信,也不要因孩子某方面的欠缺而否定他的一切,更不能照搬别的孩子的成功个案来培养自己的孩子。父母要有足够的勇气承认并正视孩子间的差异,要怀着沉稳的心态耐心引导孩子,以他们自己的速度成长。父母要牢记,对孩子的信任与尊重是促使孩子健康成长的最佳营养品。
当然,尊重孩子并不是一味地顺从孩子,而应追求尊重与要求的和谐统一。作为家长,要放下架子,把自己放在与孩子平等的位置上,努力寻求与孩子心理上的沟通与默契。爱孩子,尊重孩子,使他们从中感受到父母的爱和自身的价值,并由此学会尊重父母、尊重他人,这实在是特别有效的教子良方。
延伸阅读:教育和发展的关系!最近发展区。
苏联心理学家维果斯基认为“儿童的教学可定义为人为的发展”。认为教学必须要考虑儿童已达到的水平并要走在儿童发展的前面。为此,在确定儿童发展水平及其教学时,必须考虑儿童的两种发展水平,一种是儿童现有的发展水平;另一种是指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借助成人的帮助可以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或是借助于他人的启发帮助可以达到的较高水平。这两者之间的差距,即儿童的现有水平经过他人帮助可以达到的较高水平之间的差距,就是“最近发展区”。
教学的作用表现在两个方面,它一方面可以决定着儿童发展的内容、水平、速度等,另一方面也创造着最近发展区。因为儿童的两种水平之间的差距是动态的,它取决于教学如何帮助儿童掌握知识并促进其内化。教学不等同于发展,也不可能立竿见影地决定发展。但如果从教学内容到教学方法上都不仅考虑到儿童现有的发展水平,而且能根据儿童的最近发展区给儿童提出更高的发展要求,这更有利于儿童的发展。
家长的角色很重要。
当前不少家长都把家庭教育变成了“第二课堂”,甚至是学校教育的延伸。他们只要有机会聚在一起,谈论的内容几乎全是自己的孩子如何如何、怎样给孩子增开“小灶”、参加了哪些培优班,等等。家长们在家庭教育中应该清楚地认识到,家长所担当的角色就是爸爸妈妈,而不是老师。
很多家长在对孩子的教育中,无一例外地充当了老师的角色,他们教孩子功课,布置作业,给孩子报班……让孩子感叹:放学回家后又是上学,真累!即使是这样,家长们也抱怨,花了这么多心思,好像没获得多大的效果,孩子们还不理解家长的良苦用心。家长要改变观念,找准自己的定位。在家庭中,你不是一个老师,而仅仅是爸爸妈妈,在给孩子足够的爱和关心的基础上,再做到以下几点就能使家庭教育收到比较完美的成效。
以“安全距离”来守护孩子。
刚出生不久的幼狮经常会被公狮推到石岩下,让幼狮从跌倒的困境中想办法找到爬上来的路。公狮或母狮即使看见幼狮遇到困难都只是远远地站在一旁观望而不去干涉,只在它们面临生命危险时才伸出援手。所谓“狮子型育儿法”就是像狮子在教育幼狮时所采用的一种教育方法,旨在“让孩子面对现实,从逆境中找出解决办法”。这和日本的古谚“让可爱的孩子去旅行”有着同样的道理,越是爱孩子就越该放手让他自己去摸索,而旅行是个很好的自我成长的方法。
常常见到很多出门在外的父母,以手机来“遥控”孩子的行动:“你放学回来要先洗手,只能看30分钟电视,然后要乖乖做功课,妈妈回来要检查,做完可以喝果汁,但不可以吃太多零食”等等。对孩子进行非常具体的指导和规定,父母这样做,一方面是关心孩子的安危;另一方面是提醒孩子一个人在家要做好该做的事。不过,像这样每件事都得按父母的安排、指示去行动,孩子本身的思考能力得不到培养,甚至逐渐养成依赖性。一旦有一件事没处理好,还会怪罪父母“事先没交代好”!
许多父母为了要孩子帮自己做好某些事情,总是感觉孩子不听话,总是抱怨自己的孩子“太被动”,却不曾想想为何自己“太主动”?我们该学学狮子,把孩子适时推到“第一线”,让他们直接去体会“发生了什么事”、“该怎么去解决”,让孩子培养出属于自己的生活能力。
孩子需要在父母的信赖下成长发展,首先要信任孩子并交付给他自我决定或选择权,尽管孩子做得很笨拙,也要耐着性子让他自己完成;当然,在孩子需要保护或遇到无法解决的困难时,就该给他帮助。也就是站在“安全距离”处来守护孩子,这样才能培养出孩子的自主独立性和各种能力。
了解孩子。
据一份对小学一年级102个孩子的调查报告表明:在“你最不喜欢……”一栏中,有62个孩子答不爱学习,不想写作业,1/3小学生有十分明显的厌学情绪。而对父母的调查中,有一半以上的家长并不真正了解孩子的学习态度。
家长与子女间出现的心理偏差是我国家庭教育中出现的比较严重的问题。家长的教育观念、教育内容以及实施教育方法和家庭气氛与子女随年龄增长的实际需求间的矛盾是十分严重的,造成这种矛盾的主要原因是家长缺乏了解儿童成长的客观规律;家长与自己的孩子沟通少,不了解他们随着生理的变化而产生的心理、情感的变化和需求。
了解孩子才能教育引导好孩子,了解的内容应从这样几方面入手:
1,发育、健康状况。
孩子探索人生奥秘父母应以正确渠道加以引导,对男孩子的生长发育也要细心关怀。
2,了解智力发展状况。
孩子的智力有一定的承受力,不要超负荷加压。
3,了解心理状况。
人类健康的一半是心理健康,别让好孩子走进了心理的死胡同。
4,了解孩子的真正需要。
要肯定孩子的成绩,否定他们的过失,仅有一腔朴实的爱是不够的。
不了解孩子的父母,即使买了昂贵的教学资料、学习用具也无法给予孩子正确的指导;了解孩子的父母,即使是破旧的教具也能教出灵活聪明的孩子。父母给孩子提供的教育,最重要的不是形式,而是基于父母对孩子的了解所建立起来的具有自主性的教育。
毫不吝啬地赞美孩子。
英国的心理学者哈德菲尔德认为:人在自信的情况下,可以把自己的能力发挥到500%以上;没有自信且自卑的人,只能发挥出自己能力的30%。因此,当孩子在尝试新的事物时家长要不断地对孩子说:“你一定会办得到的!”给碰到新事物有些不安的孩子一个鼓励。
事实上,很多父母对于孩子的赞美,从孩子会走路以后就开始减少,甚至于到了“3岁淘气期”就责备多于赞美。其实只要是人,不论任何年纪都需要别人的鼓励来加强内在的肯定,更不要说年幼的孩子了。
让孩子多与同龄孩子往来。
现在,独生子女家庭很多,这种家庭中的孩子较少与同龄的孩子交流,总在大人身后跟进跟出,无法自处,时时要大人做伴,也往往使得大人疲劳,小孩也不开心。更因为大人的处处迁就,使得孩子眼里只有自己。
孩子要多与同龄孩子往来,虽然刚开始同伴之间无法顺利交流,总为了争宠、抢玩具而吵闹大哭,但千万别因此放弃了给孩子上人际关系课的机会。因为只要坚持一段时间,孩子之间便会理出相处之道,同时也培养了相互之间忍耐、谦让、懂得欣赏别人的道德情操。
坚持原则。
常常在商场见到这样的场面,一个被父母拒绝买玩具的孩子任性地躺在地上号啕大哭,而一旁的父母在不想打扰别人也不愿丢人现眼的情况下,有的干脆妥协顺应孩子的要求,有的给予恐吓来阻止,这些都是不良的处理方式。这种现象的发生其实是家庭生活的延伸,平常父母们就没有明确的是非态度,“对与错”或“可与否”的态度总是暧昧不明,即使确立了“家规”也无法坚持原则,造成孩子敢“以身试法”来挑战父母的坚持底限。
所以,在日常生活中,若有与孩子约法三章或与孩子协商谈判好的协定,都要严守协定的内容。若父母心软自己先毁约,就别想再要求孩子恪守律己;此外也常见很多父母偶尔会弹性变更,这在表面上看起来是具有“人情味”,但实际上这只会养成孩子投机的心理。人格教育与生活道德教育是不能给予弹性的。
教孩子学会尊重别人。
只因为孩子可爱、年纪小或因为是独子就无条件的宠溺,虽然说可怜天下父母心,但为了避免孩子日后成为小霸王,必须及早让孩子学会尊重别人,否则将造成孩子在行为上的各种偏差,如说谎、未经许可乱拿别人的玩具或者随便殴打别的孩子等。一旦出现问题行为时,就要孩子自己负责,父母切勿因为孩子还小、问题还不大,就不忍对孩子苛责;甚至有不少父母认为只要自己的孩子没吃亏,就不去纠正孩子对别人的不当行为,这样的私心将“传染”给孩子,使得孩子更加自私自利。
教孩子如何尊重别人,最好的方法就是由父母本身从日常生活中做起。父母的行为就像孩子的一面镜子,父母如果能够做到尊敬长辈、遵守公共秩序、谦让待人等,孩子也会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获益匪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