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姓氏大典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48章 苏

苏(新排序41)

拼音:sū。

繁体:蘇。

苏氏来源。

1,出自高阳。《苏洵族谱》云:“苏氏之先,出于高阳。高阳之子为称,称之子曰老童。老童之子生重黎及吴回。吴回生陆终。陆终生子六人,长曰矾,为昆武。昆武始姓己姓,后为苏、顾、,温、董。”后苏氏繁衍于河南、河内,逐渐成为人数众多的一姓。

2,另一支苏姓出自少数民族。汉代辽东乌垣有苏姓。又据《魏书·官氏志》记载,北魏拔略氏改苏姓。

3,以封地命氏。相传,重黎为帝喾时的火正(管火的官),因火能光融天下,所以重黎又称祝融。祝融的子孙昆吾被封于苏(今河北临漳西,一就在今河南原,温一带),建立苏国,巳姓,昆吾的后代就用封地苏命氏,遂成苏姓。《通志·氏族略》载:苏氏“巳姓,颛帝裔孙吴回为重黎,生陆终生昆吾,封于苏。”参见《苏洵族谱·后录》。

4,以封国命氏。周武王时的司寇忿生,被封于苏国,后迁都于温(今河南温县西南),称为苏忿生。春秋时,苏灭于狄,忿生的后代就用原来的国名“苏”作为自己的姓氏。世居河内。

苏氏迁徙分布。

苏姓发祥于河南温县,后西周被犬戎所灭,周天子迁都洛阳,史称东周,苏姓为官者随之迁徙洛阳,并在当地形成望族。

春秋时苏从入楚仕庄王,而有苏姓定居于两湖一带。

汉武帝时,因苏建讨伐匈奴有功,被封为平陵(治所在今陕西省咸阳市西北)侯,此后不久,此支苏姓又派生出扶风苏姓、武功苏姓、蓝田苏姓。汉末群雄割据,有苏姓一支由河内迁四川眉山,在此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北方连年战乱,烽火连天,苏姓也随中原士族大举南迁江南各地。苏建十二世孙苏则为曹魏东平(今属山东省)相,而居山东。

隋朝时苏则三子苏遁之八世孙苏威因忠谏而为隋炀帝除为光州(治所在今河南省光山)刺史,始为光州固始苏姓。

唐初,陈元光入闽开基漳州,已有苏姓人入闽,到唐末时,苏威五世孙苏益随王潮、王审知入闽,死后赠上将军、武安侯,葬于同安县,是为芦山堂同安苏姓始祖。苏威长子苏光谊的子孙分布在福建德化、永春一带,次子苏光谓的子孙分布于莆田一带,三子苏光诲的子孙仍居同安,而早期迁至湖南新化、安化一带的苏姓被称为梅山蛮,北宋熙宁五年(1072年),章惇平定梅山蛮,杀戮过甚,苏姓之幸免者,大都南逃至两广、云南一带,也有逃到越南、老挝、泰国的北部山区。芦山堂的苏姓因仕宦在南宋时散居江南各地,并有一支由闽入粤。

苏姓入台始于宋、明时苏姓入台,其因有二:一随郑成功收复台湾,二是逃荒谋生。此期随着航海技术的提高,居于福建沿海的苏姓则有飘洋过海,侨居海外者。满清时,苏姓人已广布全国。

如今,苏姓在全国分布广泛,尤以广东省为多,广东省的苏姓人口占到全国汉族苏姓人口的百分之二十。

苏氏历史名人。

苏秦(?-前284):字季子,东周洛阳轩里人据(今洛阳东郊太平庄一带),战国时期的韩国人,是与张仪齐名的纵横家。可谓“一怒而天下惧,安居而天下熄”。他出身农家,素有大志,曾随鬼谷子学习纵横捭阖之术多年。

苏洵:北宋散文家。字明允,眉州眉山人。深得修推誉。以闻名于世。曾任秘书省校书郎。主张抗击辽的攻掠,对大地主的土地兼并、政治特权很不满。由于文学上的成就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轼:北宋文学家。眉州眉山人。字子瞻,号东坡居士。苏洵的儿子。嘉佑进士。曾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出为杭州通判,元丰二年又因作诗得罪朝廷而入狱。哲宗亲政时出任知州,其后多次被贬,元符三年病死于常州。与父洵弟辙称“三苏”。他写的文章挥洒畅达,因此他被称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诗雄放清新,与黄庭坚并称“苏黄”;他的词豪放,与辛弃疾合称“苏辛”。他的书法为宋四家之一。著有《东坡七集》、《东坡乐府》、《东坡易传》、《东坡书传》等。

18苏东坡(张大千画)

苏颂(1020-1101):福建同安人,宋代天文学家、药学家,官至右仆射兼中书门下侍郎。在天文学方面,元衤右三年(1088年)组织韩公廉等人制造了水运仪象台。著《新仪象法要》一书,叙述水运仪象台的结构和制造。在医药方面,编著了《图经本草》,对药物学的考订有很大的帮助。

图注:苏轼。

苏氏起名规则。

1, 苏(Su),最好不用声母是z、c、sh的字为名,首字最好不用零声字母或拼音是y、w开头的字。双字名应避免全用s声母、u韵母或阴平调的字。

2, 最好不全用上下结构的字。注意名的意义与“苏”字的“苏醒”的含义相连不要产生不佳的歧义。

3, 起名示例:苏东丰、苏荣都、苏培廷、苏梦雯、苏殿中、苏品全、苏飞鸣、苏广照、苏江玉、苏育甲、苏小、苏春草、苏雪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