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管理就是管心(1)
假如你要用一个人的“手”,你就必须用他整个的“人”;
假如你要用他整个的“人”,你就必须影响他整个的“心”。
管理的核心是人
在人类历史上,自从有了组织的活动,就有了管理活动。管理的历史可视为与人类历史一样悠久。同时,管理更是企业永恒的主题。在一定意义上说,一些企业不景气,就是输在管理上。
企业管理的核心,从早期的生产导向,再到行销导向,到后来的财务导向,现在又转到人力资源导向,学习型组织五项修炼的行为导向……说到底,无一不是人的活动、人的因素。管理哲学的真正核心,依然是人。管理组织,是人的组织;管理行为,是人的行为;企业的最大资源,是人才资源;管理活动,是人类特有的心智活动。在一个企业内,人,既是执行管理的主体,又是被管理的客体。
美国管理学家彼得·德鲁克说:“管理是与人有关的活动。”
“企业雇用的不是一双手,而是整个人”。
人不是机器,是有感情、有思想的动物,如果你把人当成根本,你雇用的将不是他的双手,而是他的心和他的大脑。当他完全发挥出自己的潜能时,你将会有更多的收获。
盛田昭夫说过,在那些最卓越的企业里,并没有哪种理论、观念和方法是企业成功的秘诀,真正的关键只有一个,就是牢牢抓住了人的管理。
企业离不开人,众多员工才是企业赖以生存的根本所在,企业管理中的任何环节的任何事情都是由人来完成的;管理离不开人,不管是管理者还是被管理者,任何一种管理模式的成功均是从人的工作效果中得以体现。
企业即人
松下幸之助说:企业即人。企业的兴衰,关键在人,企业能否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是否具备一支高素质的员工队伍。他曾反复对松下的管理者强调:企业经营的基础是人。在企业经营上,资金、生产、技术、销售等固然重要,但人是它们的主宰,归根结底人是最重要的。如果不从培育人才开始,松下电器就没有希望,“造物之前要先造人材”。
有着“企业始于人,企业的生命在于人,人是企业的未来”信念的三星集团总裁李健熙,不惜人力、物力和财力创建起“三星人力开发院”,全力培养主导三星未来、富有创造能力、乐意奉献社会的跨世纪人才。
日本丰田公司经理石田退三说:“事业在于人,任何工作,任何事业,要想大为发展,最要紧的一条就是造就人才。”
人是资本,更是根本。管理者应深刻认识到人在经济活动中的作用,突出人在管理中的地位,实现“以人为中心”的管理。
“以人为中心”是现代管理的核心
一个星期六,人们都度假去了,美国休—帕公司的老板比尔却悄悄地在属下的一个工厂巡视。他发现那里的实验室库房区上了锁,便立刻跑到维修班,找到一把螺丝刀,把库房门上的锁给撬了下来。
星期一早上,上班的人们读到了他留下的一张字条:“永远不要将此门锁上,谢谢!”为什么不要上锁呢?这正是休—帕公司一种不同凡响的特点。
休—帕公司对自己雇员的信任充分体现在“实验室库房开放政策”之上。公司的工程师们不仅可以自由出入库房取用物品,而且他们被鼓励将零部件带回家供个人或家庭使用。老板这样做的理由是:不论他们拿这些零部件或设备做什么用,也不论是否与他们的工作有关,只要他们在这些零部件或设备上下功夫,或者在公司,或者在家里,他们就会学到东西,从而加强公司的技术革新能力。
这一政策是他们“以人为中心”的经营哲学的体现,结果是全体员工的献身精神得到极大的增强。员工走到一起,谈的往往都是产品质量之类的问题,大家都为公司及自己部门的成就而自豪。
他们把这种“培养团队精神,面向人,以人为核心”的经营哲学称为“休—帕方式”。老板比尔说:“这些听起来有些陈腐,但戴维(另一位老板和创始人)和我由衷地、诚心诚意地相信这种哲学。”
“以人为中心”其管理的核心强调尊重员工、激发员工内心的工作热情,其着眼点在于满足员工的合理需要,使员工身心愉悦,从而全面调动其积极性。
美国汤姆·彼得斯和南希·奥斯汀在所著的《赢得优势——领导艺术的较量》中认为:管理问题从根本上讲是人的问题,只有尊重每一个人,尊重每一个人的价值和贡献,才能充分发挥每一个人的积极性。企业要为员工提供从事创造性劳动、发展和提高自己的机会和条件。企业对员工承担的社会责任不仅仅在于发给工资维持其生存,应该实施训练以提高技能。他们的结论是:尊重员工,相信员工,发挥他们的积极性。
树立以人为中心的管理思想,是管理科学面临的重大课题,也是管理思想发展的必然结果。在企业管理中,尊重人的价值,提高人的素质,重视人在工作中的作用,强化管理者以人为中心的意识,是现代管理智慧的核心所在。
把员工放在首要的位置上
娃哈哈集团总裁宗庆后认为:员工是企业的主人。
管理者应做到“员工第一”,凡事优先考虑员工利益,处处为员工打算和着想。因为企业市场行为的全过程自始至终都体现着全体员工参与的主导作用;“消费者第一”的好坏优劣,其结果是要受每位员工的服务所影响的。
“员工第一”的主导思想,促使企业管理者们千方百计去激发员工的进取心和爱企爱岗的热情,从而营造出快乐而舒心的工作环境,进而产生最佳的工作成果。
美国罗森伯格国际集团在原来是位于费城的一家小旅游公司,经过了20多年发展之后,竟然一跃成为同行业的翘楚,年营业额高达60亿美金以上。在这个商界传奇的背后,很多人都想知道其成功秘诀的原因。老板很慷慨地将秘诀倾盘托出。那就是一个根本的法则:员工第一,顾客第二,管理者第三。相信这样一个顺序,对于任何一家公司的老板和管理者来说,都是不愉快的。但里面却存在着一个有趣的现象,我们可以称之为逆反效应。也就是说,当公司将员工放在第一位时,受益最大的是却管理者。
老板罗森伯格先生的一段真切感受:“我们所谈论的转变是要把企业的员工放在首位。员工们得到了关怀、重视、授权和激励,就能更好为顾客服务。当一个企业把员工放在首位的时候,得到的结果是令人振奋的。员工们被激励提供发自内心的真诚服务,这是不能伪装出来的。”
这也就是说,当企业将员工放在首位,时刻照顾到员工的利益时,那么,员工们就会被激发更好的精神素质,为顾客提供更好的回报,使成本下降,利润上升。
正如罗森伯格先生所形容的那样:“我们的员工愉快、充实、优秀,并且人们一眼就能看出。顾客愿意让这样的员工为他们服务。”
一个真心感激公司,从内心喜欢工作的员工,自然会表现出最佳状态,而赢来更多顾客的满意,并最后让管理者获得更好的回报。
在罗森伯旅游集团里面,曾针对员工与顾客们,做过一个调查表,从反馈回来的调查表中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那些越是对公司有好感,越认同公司的员工们,所服务的客户群也越对公司有好感,越更满足。简单地说,就是好的员工,带来了好的客户。当员工的心情越好,他所服务的客户,心情也会随之变好。当然,看见业绩不断成长的财务单,管理者的心情,也会好起来了。
美国麦肯塞公司前主任鲍罗恩曾经这样说:“成功的管理者总是用最简单的方法管理着最复杂的机构。第一,他们把人看作是组织的成员而不是雇员;第二,他们采用分工价值,而不使用严格的程序和控制来指导工作;第三,他们把‘远大思想’观点置于企业策略之中;第四,他们乐于听取所有人意见。”如果将鲍罗恩的观点再做进一步概括,就是:成功的企业在经营和生产中贯彻以人为中心的精神,使企业中的每个员工都把自己当成企业的主人。
倡导“员工第一”,是坚持“以人为中心”的人本主义文化的具体体现。这种对员工的尊重和激励是从根本上开始的,其作用自然也是持久而有效的。
从人的心灵入手就能取得纲举目张的管理效果
一把沉重的大锁挂在门上,有人拿一根铁棒去敲打它,不管用怎样的力气,都打不开。
这时,另外一个人来了,他拿出一片小小的钥匙,往锁眼里一放。“咔嚓”一声,锁就开了。
等别人都走了,迷惑不解的铁棒问小钥匙:
“为什么我用那么大的力气都打不开的锁,你轻轻一下就可以打开呢?”
小钥匙的回答是:
“因为我懂它的心。”
管理永远是与人打交道,“懂得它的心,并直接攻击它的心”,你就掌握了成功开启管理大门的钥匙。不管是管人还是理事,从心灵入手,就能取得“纲举目张”的管理效果。
但凡成功的管理者都非常重视员工心的管理。无论是松下幸助、盛田昭夫,还是山姆·沃尔顿、杰克·韦尔奇,他们之所以能够成为杰出的企业家,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们是员工心灵的工程师。松下幸之助曾不遗余力地推行“欲造松下产品,先造松下人”的企业宗旨,从而造就了松下公司的崛起和兴盛。盛田昭夫曾经总结道“如果说日本式经营真有什么秘诀的话,那么,‘人’是一切秘诀最根本的出发点。”而这正是索尼公司成功的秘诀。在沃尔玛创始人山姆·沃尔顿所总结的成功十大法则中,有五条直接与心的管理相关,包括“和同仁分享利润,视同仁为伙伴”;“激励你的同仁光是靠物质刺激是不够的,必须每天不断想出新点子,来激励并挑战他们”;“凡是和同仁沟通,他们知道越多就越能理解,也就越关心”。而杰克·韦尔奇则感慨:“一生最大的成就莫过于培育人才”,担任通用电气CEO的20年时间里,他为公司内部各种培训亲自讲课超过300次。
现代管理之父德鲁克说:“所谓企业,就是集中大家的力量,让平凡的人做出不平凡事情的地方。”要达到这样的效果,就需要凝聚人心,将心灵的潜能发挥到极限。从“心”出发,把“心”作为切入点,通过抓住人的“心”,赢取人的“心”,才能达到有效管理,实现高效管理。
治人先治心
人的行为受心灵的控制,对心灵的放任自流,团队就会人心涣散。纵观人类社会历史长河,任何朝代的建立、任何帝王的统治莫不以民心为基础。任何一个统治者,如果不重视民心,迟早要走上覆灭的道路。管理也同样如此。如果我们不去理会员工的内心,而仅仅着眼于外在的行为,将会陷入一个个困境之中。
巴顿将军在一篇名为《胜利秘诀》的简短报告中写过这样一段激荡人心的文字:
“是攻击者眼中冷酷的闪光,而不是搜寻的刺刀尖,击溃了敌人的防线;是驾驶员逼近敌人的拼命决心,而不是机械完好的坦克,突破了敌人的战壕;是飞行员醉心战斗,而不是完好的机关炮,把敌人投向了燃烧的废墟。”
巴顿将军提出“治军要先治心”。其实,管理员工与培养一支优秀的部队并没有本质的区别。管理他人首先就要从“治心”方面,做出超凡的举动。
作为一代大思想家,王阳明先生在历史上,不仅仅是一个构建辉煌理论的学者,更是一个身经百战,几乎战无不胜的常胜将军。
在一次剿灭盗匪的过程中,他说过这样一句话:“山中之贼易剿,心中之贼难除!”也就是说,剿灭一些山中的盗贼,还是一件相对容易的事,但要让人民在内心中,不产生去当盗贼的念头,则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如果只是简单剿灭一些盗贼,而不管人们的死活和内心的想法,那么,就会有更多的人因为生活所迫或者其他的原因,源源不断地去当盗贼。
于是,就会出现一种奇怪的现象,那就是年年剿匪,盗匪却越来越多。所以,王阳明就通过解决当地人民的疾苦入手,让大家能够安居乐业,内心喜悦。果然,切断了匪患产生的根源,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管理的根本之道,是建立在人的内在心灵管理之上。
从古至今,管理的思想,可能变化了无数次,但思想的核心,却是一直保存至今。那就是:管人先管心。就像1991年的海湾战争中,中国的《孙子兵法》,竟放在不少美军将领的案头,而《三国演义》等古典名著,早已是日本等国企业家们的热门读物。
可见,不论是战争还是企业管理,不管面对哪一种情况,只要抓住了人的内心,就抓住了核心的关键所在。
视员工为“活生生”的人
《绿野仙踪》中有一个关于锡人的故事:
锡人原本是一个活生生的伐木工人,他全心地爱着一个女子,女子希望能够有一栋结婚的新房,因此,这位伐木工人努力工作,即使在女巫害他失去手脚甚至脑袋的情况下,他仍借助于锡匠为他用锡做的手脚和脑袋来工作,而且,他的工作效率不但没有降低,反而还得到了提高——他为了心爱的女子在努力地工作着!后来女巫伤了他的心,使这样一个“锡人”成为没有心的人(他变成了它),这时,它虽然仍在努力伐木,但由于没有了心,没有了爱,它不会去想与原本心爱的女子结婚,甚至不会关心那位女子的处境和想法!直到有一天,它被雨水淋湿生锈,并在树林里站了一年后,才领悟到自己最大的损失是丢失了起初的爱心。
管理工作归根到底就是对人心的管理。管理者首先要视员工为“活生生”的人,并用心去领导,如此,才能激发起员工的内在声音,点燃其内心之火,使员工的天赋才能(心智)、社会需求(身体)、热情(情感)与良知(心灵)能够结合起来(这才是伐木工人起初的内在激励)。只有深入理解员工的内心,并在管理中善加应用,才能激发起员工的内在动机,否则,员工就会成为没有心的“锡人”。这对员工和企业来说都是巨大的损失!
善于“攻心”的管理者使人“内心喜悦”并主动服从
管理所能达到的境界,究竟是怎样的?有人说是绝对的服从,有人说是极端的崇敬。不过,有一个词,似乎才是最佳的形容。那就是“心悦诚服”。其实管理的最佳境界,绝对不是让大家感到畏惧,甚至是恐怖,也不是盲目的服从,而是在一种内心喜悦的基础上,所达到对共同目标诚心诚意的主动服从。
“假如你要用一个人的‘手’,必须要用他整个的‘人’;假如你要用他整个的‘人’,你必须影响他整个的‘心’”。真正的管理,并不需要刻意的管与理,而员工们都能自觉按照共同的目标,主动去行动。
当企业的管理者与员工息息相通、肝胆相照时,当他们为了共同的目标同心同德、荣辱与共时,你不能不承认,这个企业或者团队达到了崇高的境界。而只有攻其心,使人心服,才能达到这种最佳的管理。
孙子云:“上攻伐谋,其次伐交,次之伐兵。”中国古代春秋战国时期,国家政治关系处理有不同的方式。其中最有效、最根本的做法就是“伐谋”,也就是攻心为上,从思想上解决争端;其次,外交的运用也是合理解决国与国争端的较为有利的方式,双方可以做到兵不血刃,达成互利;而最无效的方式显然就是兵戎相见,拼个你死我活,弄得两败俱伤。企业管理者应将此思想引入到企业管理中,借鉴“上攻伐谋”,用思想占领员工的心理,让员工能够做到发自内心的接受,是一种最佳的管理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