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 牵着别人感觉走(2)
大部分的人宁愿顺应环境,躲在人群当中接受保护,对上司的各种意见或命令毫不质疑——他们不敢做与众不同的事。但是,他们并没有认识到,这种安全其实是虚伪的。大众心理其实最脆弱,最容易被牵着鼻子走。像追求安全感一样,人们顺应环境,往往最后变成了环境的奴隶。
很多人到了成年的时候,也还不会自己独立自主地思考。虽然他们也变得稍微懂得一点儿“思考”,但是他们所思考的却都是一些无关痛痒的事。而一旦让他们真正地辨识和判断一些重要的事情,他们的思考能力便显得非常有限。这种人,对于朋友们所提供的建议,也不会斟酌取舍、消化吸收,只会一味地被动接受。与其费尽周折地去追究有真实意义的东西,倒不如坐享其成来得省事,这就是这种人懒得思考的原因所在。因此,当他们发现自己需要拥有判断力时,早已因长久的丧失思考判断能力而退化得不知道如何努力学习这种能力了。甚至,有些人因为长久养成了被动接受别人的思考结果的习惯,使自己早已丧失了对主见的追求。
“要是我早点儿开始用自己的判断就好了!”这是很多人到了一定年龄后的感叹。所以,为了避免将来后悔,最好及早开始独立判断。当然,人的判断力不可能永远正确,偶尔也有失误的时候。不过,以失误最少者为指针则是不变的方法。能够弥补这种失误的,就是不断学习和与人交往。可是,也不能过于相信这两者而囫囵吞枣。因为,这两者终究只是上天赋予人的判断力之补助。而良好的判断力来自独立、深入的思考能力。
当一个人一旦立志自我思考,并开始尝试时,对事物的看法就会有惊人的改变。与过去用别人教的想法去看事情,以及把抽象的幻觉误当作真实的事物比起来,此时我们对任何事物的看法都显得井然有序。
对于头脑里冒出来的想法,首先要重新评估一下,它是否真的是自己的意见。虽然需要花费较长的时间,但是养成用自己的头脑,仔细思考事情的习惯是值得的。首先,你要把现在的想法一一加以检讨,想想看,是自己真的那么想,还是照别人告诉你的去想的?会不会是偏见或错误的信念?就从这些问题开始思考吧。如果没有偏见,就请你用自己的头脑,听听各种人的意见,想想看是对或错,或者有哪个地方不对,然后再综合各种意见,归纳出自己的看法。
洛克菲勒曾对儿子说:“与他人生活得不一样,这是成功的必要条件之一,而敢于进行尝试的人却非常稀少。我所做的重要决定,多数都招致过朋友们的批评,他们全都出自善意的提醒。诸如我所进行的一切非常危险,是缺少成功的希望的事情,以及我的轻率程度是何等严重。我在取得律师的资格之后,为了进入一家毫不起眼的小公司工作,而辞去大企业的职位时,就遭到了同事的嘲笑。而今天我们的企业都是当时所做决定的直接结果。”
坚持一项并不被人支持的原则,或不随便迁就一项普遍为人支持的原则,都不是件容易的事。当一个不愿随波逐流的人在受到攻击的时候仍然坚持信念到底,的确需要极大的勇气。戴尔·卡耐基曾讲过这样一件事:
“有一次,我参加某个社交聚会,话题正转入最近发生的某个议题。当时,在场的人均赞成某个观点,只有一位男士表示异议。他先是客气地不表示意见,后来因为有人单刀直入地问他的看法,他才微笑道:‘我本来希望你们不要问我,因为我是与各位站在不同的一边,而这又是一个愉快的社交聚会。但既然你们问了我,我就把自己的看法说出来。’接着,他便把看法简要地说明一下,立即遭到大家的围攻。只见他坚定不移地固守自己的立场,毫不让步。结果,他虽然没有说服别人同意他的看法,却赢得大家的尊重。因为他坚守自己的信仰,没有做别人思想的应声虫。”
如今,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专家的时代。由于我们已十分习惯于依赖这些专家权威性看法,因此便逐渐丧失对自己的信心,以致不能对许多事情提出意见或坚持信念。这些专家之所以会这么轻易取代我们的地位,是因为我们让他们这么做。
我们现今的教育趋势,是针对一种既定的性格模式来设计的,因此这种教育方式很难训练出什么领导人才。由于大部分的人都是跟从者,不是领导者,所以我们虽然很需要领袖人才的训练,但同时也很需要训练一般人如何有意识、有智慧地去遵从领导。如此,才不至于盲目地随波逐流。
大部分人(无论是男是女),都没有想到自己其实才是世界上最伟大的专家——在他们自己本身、家庭或事业里,他们做某些事,只不过是因为某些“专家”这么说,或因为那是一种流行,跟着做也可以凑个热闹。
而我们应该做的是:保持自己的真面目。普林斯顿大学校长哈洛·达斯在1955年的学生毕业典礼上,以《成为独立个体的重要性》为题发表演说,指出:“人们只有在找到自我的时候,才会明白自己为什么会到这个世界上来,要做些什么事,以后又要到什么地方去等这类问题。”
所以,坚持你的独立性,做一个不盲从,能独立思考的、有自己主见的人吧!
人有激情才动人
微软公司的一位招聘官员曾对记者说:“从人力资源的角度讲,我们愿意招的‘微软人’首先应是一个非常有激情的人:对公司有激情、对技术有激情、对工作有激情。可能在一个具体的工作岗位上,你也会觉得奇怪,怎么会招这么一个人:他在这个行业涉猎不深,年纪也不大,但是他有激情,和他谈完之后,你会受到感染,愿意给他一次机会。”没有积极心态的人在职场上不会获得好的机会,而在生活中也往往不容易感染别人获得交际对象的接纳。谁愿意整天和一个无精打采的人打交道呢?
心态与环境关系不大
有人说,积极与否与环境有关,真的如此吗?心理学中曾经有过这样的实验:
实验的内容是看一张一群青少年正在沼泽地区挖地的图片。一位实验对象在心情愉悦时对这张图片是这样描述的:“看来一切都很有趣,这使我想起了夏天,在大自然中劳动,是生命的真正享受,是一种无法比拟的快乐,在泥沼中挖土、种植,然后看着植物发育成长,是对劳动者至高无上的奖赏。”
还是这张图片,还是这位实验对象,在他情绪忧郁的时候,他这样描述道:“生活真是一场无休止的苦役。这么小的孩子就要承担如此又脏又重的体力活儿。这个世界没有一点儿人情味,他们的家长、我们的社会干什么去了?这样年龄的孩子显然还有更有趣的事情可做。这真是一片可怕的黑色土地。”
还是这张图片,还是这位实验对象,在他情绪焦虑的时候,他这样描述道:“我真担心,这些孩子会弄伤他们的手脚。这种活儿应该让年纪大一些的人去干。一旦发生意外,真不知道会酿成怎样的悲剧。瞧,你看旁边沼泽地的水恐怕不浅吧,万一孩子不小心滑下去……”
同样一个人,在不同的情绪状态下,对同样一项事物,竟然有如此不同的反应,真是耐人寻味。其实,事物还是那个事物,所不同的只是情绪和心态而已。由此说来,环境的意义不在于环境本身,而在于对环境的解读和理解。
学会调整心态
在很多情形下,只要稍微调整一下我们的心态和视点,使它处于良好的状态中,我们就可以获得一个全新的感受。
人与人之间只有很小的差异,却往往造成巨大的不同;很小的差异就是所具备的心态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巨大的不同就是成功和失败。所以,在生活中,我们常常听到一些人抱怨自己所处的环境没有为他的成功创造必要的条件。其实,环境对于人们的影响往往不在于环境的自身,而在于我们对环境的看法。我们怎样对待生活,生活就会怎样对待我们;我们怎样对待别人,别人就会怎样对待我们。
每个人都处在一定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中,长期以来,我们已习惯于认为是环境制约了我们。其实,真正制约我们的并非是环境,而是我们的心态。在通往成功的路上,能否有一个良好的心态,直接影响着你对周围事物的理解。
心态及情绪的不同会直接影响一个人对事物的认识。不同的人对同样的事物会有截然不同的认识和反应。即使是同一个人,在不同的心态下对相同事物的认识和反应也有迥然不同的情况。
事实上,心态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我们人生的成败。心态可分为积极心态和消极心态。积极心态能发挥潜能,吸引财富、成功、快乐和健康;消极心态则排斥这些东西,夺走生活中的一切,使人终身陷在谷底,即使爬到了巅峰,也会被它拖下来。
积极心态的特点是有信心、希望、诚实、爱心和踏实;消极心态的特点是悲观、失望、自卑、虚伪和欺骗。
积极心态给人积极影响
始终以最佳的精神状态工作不但可以提升个人的工作业绩,而且还可以给成功带来许多意想不到的成果。
麦克是一个汽车行的经理。他这家店是20家连锁店中的一个,生意相当兴隆,而且员工都热情高涨,对他们自己的工作表示骄傲。
但是麦克来此之前,情形并非如此。那时,员工们已经厌倦了这里的工作,甚至认为这里的工作枯燥至极,公司中有些人已打算辞职,可是麦克却用自己昂扬的精神状态感染了他们,让他们重新快乐地工作起来。
麦克每天第一个到达公司,微笑着向陆续到来的员工打招呼,把自己的工作一一排列在日程表上,他创立了与顾客联谊的员工讨论会,时常把自己的假期向后推迟。总之,他尽他一切的热情努力为公司工作。
在他的影响下,整个公司变得积极上进,业绩稳步上升。他的精神改变了周围的一切,老板因此决定把他的工作方式向其他连锁店推广。
那些每天精神饱满地去迎接工作的挑战,以积极的心态去发挥自己才能的人,都能充分发掘自己的潜能。
史蒂芬·柯维曾告诫我们,心态是世界上最神奇的一种力量。带着爱、希望和鼓励的积极心态往往能将一个人提升到更高的境界;反之,带着失望、怨恨和悲观的消极心态则能毁灭一个人。因此,我们一定要保持积极的心态。
巧用言语牵出好感
在言谈中打动人心,主要靠的是人的智慧和生活经验的积累。巧妙地运用语言会让交际收到不错的效果。
采用昵称
有一对新婚夫妇,婚礼上有人提出让他们介绍恋爱经过。女方说:“有一次我突然被他叫了声‘珠’,从此我就无可救药地被他俘虏过去了……”话音刚落,引起人们的大笑。原来男方过去一直以姓名称呼她,突然称她的昵称,两人的距离一下子拉近了,从此难以分开。
谈恋爱是如此,其他方面的交际也如此。比如,在高尔夫球场给球友以“杆弟”的昵称,在医院以“病友”称呼一起住院的病人,都可以拉近心理距离。
强调对方能力
面对高高在上的对手,先强调其能力满足其自尊,就可轻易地“俘虏”他。因为无论什么人,总希望获得别人的信赖和尊敬,即使明知是奉承话,仍然欣喜接受。而且自视越高的人,越有这种倾向。
有位上司,他让一位下属到偏远地区的营业处就职。他的谈话技巧是这样的:他先把那个下属要去的营业处的状况说得一团糟,然后以无限信任的语气说:“如果长此下去,那个营业处非关门不可,幸而现在有你,只要你能到那边,必能起死回生,使业务蒸蒸日上。”
被派驻偏远地区,任谁心情都不会愉快,但下属听了这么受重视的一番话,不仅不泄气,反而还打算好好干一番呢。
打“预防针”笼络感情
明知提出对对方不利的条件,对方听了会不高兴,还得去试着把他“俘虏”过来,这是交涉场合中常遇到的一个难题。
处理好这一难题的方法很重要的一条是先打个“预防针”。也就是在开始谈话之前,尽量抢先一步把对方的情感“俘虏”。可在谈正题前说:“当然,我明知会挨骂,还是要说……”“冒着你会不愉快的危险……”等。
只要说上类似的话,对方肯定不会骂你,反而会觉得你诚恳可爱,这样就自然而然地把对方“俘虏”过来了。
新奇制胜
巧说并不是指“巧言令色”“花言巧语”,而是指说话者为了打动和征服对方,有意识地别出心裁地构思、设计所要说的内容,并以新颖、奇特、巧妙的方式表达出来。
这种方法往往具备两个特点:一是新,即巧言都有一个新颖别致的表达形式;二是奇,即它常常别出心裁,与众不同,有强烈的吸引力,能紧紧抓住对方。
要熟练掌握这种方法,就要打破思维定式,要常常“想入非非”“异想天开”,才能出新言、出奇言,达到“语不惊人死不休”的效果。
但新奇的巧说并非哗众取宠,它不是从头脑中凭空产生的,而是要以广博的知识为基础,以灵活的头脑为条件,还要不断从生活中获取灵感。
巧说话有时确实能起到出其不意、事半功倍的效果。
有位华侨老太太游武夷山时,不小心把自己心爱的长裙划破了,顿时游兴大减,山路也不愿走了。
陪同她的女导游见状,和颜悦色地说:“您看,这是武夷山对您有情,不要您匆匆离开这儿,叫您多看几眼呢!”
老太太听了,立即转忧为喜,站起来继续登山了。
这位女导游的话说得巧。
任何事物都有积极和消极的两方面,在消极的情况下,要看到积极的一面,用巧言劝导、说服对方,会令一件不愉快的事情变成一件颇具喜剧色彩的小插曲。这是可见巧说的魅力之所在。
交际操纵术
1. 找到别人的感觉是牵着他的感觉的前提。
2. 倾听很重要,倾听是把握对方喜好、个性等信息的最重要方式。
3. 独立思考的个性和激情可以打动人的智慧,影响对方的情绪。
4. “狭路相逢,勇者胜”是交际场中需要冲锋陷阵时很必要的一项技巧。
5. 牵不是硬牵,而要牵得巧。要用智慧换来成果,而不是费力不讨好。就如牵牛过河,你手里放着草,引着牛去过河,而不是在如何更能拉动缰绳上死死地发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