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人际交往与心理学(1)
中国古代兵法强调:“用兵之道,攻城为下,攻心为上。”在现代生活中,这一兵法也大有用武之地。社交犹如打仗,也要懂点心理学。
心理学是一门照亮人类自身的学问,是一门让人变得更聪明的学问。比如,心理学认为每个人都有自尊需要,如果你懂得这一点,就不会在公开场合乱叫他人的绰号,做出不尊重他人的行为;又比如,心理学认为每个人都有独特的个性,所以你需要用不同的方式来处理好与每个人的关系。相反,许多人际关系中的矛盾、烦恼,都是从人们互相不了解对方的“心”开始的,因此,社交应该懂点心理学。
社交心理学是研究人们在社会文化活动中的心理和行为问题的科学。人们的社会交往就其本身而言,不仅是一项重要的社会实践活动,还是从事其他社会活动的基础和前提。
因此,社会交往具有普遍性和广泛性的特征。由于社会交往体现的是一个人的素质和能力,也使其成为人们所关注的问题。人与人的交往,实际上是人与人心灵的交流。现代健康观把人际交往的心理健康作为身心健康的一个重要标志。一个人的人际关系状况不仅影响着其成长与健康,还决定着其事业的发展与成败。
什么是人际关系
要探讨社交与人际关系中的心理学,我们首先应该明确什么是人际关系。
人际关系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上,人际关系是指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包括社会中所有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及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一切方面。但此定义没有揭示出人际关系的特殊性。狭义上,人际关系是指人们在物质交往与精神交流中发生、发展和建立起来的人与人之间的直接的心理关系。人际关系是社会关系的一个侧面。从历史上考察,它是与人类起源同步发生的一种极其古老的社会现象,其外延很广,包括亲子关系、夫妻关系、朋友关系、同学关系、师生关系、同事关系,等等。
人际关系和社会关系有不可分割的联系:一方面,人际关系是社会关系中较低层次的关系,受生产关系和政治关系的决定和制约;另一方面,人际关系渗透到社会关系的各个方面之中,是社会关系的“横断面”,反过来影响社会关系。人际关系直接影响着群体内聚力的大小、人们的心理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好坏。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在各种各样现实的、具体的人际关系之中。
人际关系的心理和行为影响因素
人际关系受到认知、情感、人格、能力等四种心理和行为因素的影响。
认知因素是人际知觉的结果,包括三个方面,即自我认知、对他人的认知和对交往本身的认知。对自我的认知会影响人际交往中的自我表现,对他人的认知会左右对他人的态度和行为,对交往本身的认知会影响交往的目的、广度和深度。人际交往是满足对方心理需要的过程,不能只考虑自己的满足而忽视对方的需要,否则会引起交往障碍。
人际交往中的情感因素,是指交往双方相互之间的好恶程度、情绪的敏感性、对交往现状的满意程度,以及对他人、对自我成功感的评价态度等。
人际交往中的情感表现应该适时适度,随客观情况的变化而变化。不良情感反应会影响交往。比如,如果交往中反应冷漠,对常人喜怒哀乐的事情无动于衷,会被他人认为你麻木、无情、不宜交往;如果情感反应过于强烈,不分场合和对象地恣意纵情,会让别人觉得你轻浮不实;如果情感不够稳定,变化无常,也会让人觉得你不宜交往。
人格因素对人际交往有至关重要的影响。一些不良的人格特征,如虚伪、自私自利、不尊重人、报复心强、嫉妒心强、疑心重、太过苛求、自卑、自傲、孤独、固执等,容易给人留下不愉快的感受乃至一种危险感,影响人际交往。因此,好的人际交往离不开双方良好的人格品质。
交往能力欠缺是影响人际交往的原因之一。比如,有些人交友愿望强烈,然而总感到没有机会;想表现自己,却出了洋相;想关心他人,但不知从何做起;想赞美他人,可怎么也开不了口;想调解他人的矛盾,可经常好心办坏事;等等。人际交往的能力不是固定不变的,可以通过有意识的锻炼来提高,关键要多进行交往实践、多动脑筋。
交往举止,包括交往的言行、气度、表情、手势等所能测定与记载的一切量值。适度、优雅的交往举止,会给人留下好的印象,能有效改善人际关系。交往举止的决定因素是交往心理,当然,培养锻炼也是很重要的。
在上述几个因素中,情感因素起着主导作用,制约着人际关系的广度、深度和稳定度。通常所言的友情、亲情、人情都是着重从情感方面来说的。可以说,情感的相互依存是人际关系的首要特征。但一般来说,在非组织关系中,情感成分承担着主要的调节功能;而在正式组织关系中,行为举止是调节人际关系的主导成分。
人际交往的心理原则
尽管人际关系比较复杂,每个人的交往动机、要求和期望值差别巨大,但仍然有共同的心理原则可言。心理学家从最一般的方面出发总结出四条人际交往的心理原则,即交互原则、功利原则、自我价值保护原则和同步变化原则。
大量研究发现,人际关系的基础是人与人之间的相互重视与相互支持。因此,社会心理学家指出:在人际交往过程中,人们必须首先遵循交互原则。
古人言:“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人际交往中,喜欢与厌恶、接近与疏远是相互的。几乎没有人会无缘无故地接纳和喜欢另外一个人,被别人接纳和喜欢必须有一个前提,那就是我们也要喜欢、承认和支持别人。一般地,喜欢我们的人,我们才会喜欢他们;愿意接近我们的人,我们才愿意接近他们。反之疏远、厌恶我们的人,我们也会疏远、厌恶他们。
为什么会存在这种交互原则呢?心理学家研究发现,每个人都有维护自身心理平衡的本能倾向,即要求人际关系保持一定程度的合理性和适当性,并力图根据这种合理性、适当性解释自己与他人的关系。在这种本能倾向的作用下,当他人做出友好姿态以示接纳和支持我们时,我们会觉得“应该”对别人报以相应的回答,进而产生一种心理压力,这种心理压力迫使我们对他人也做出相应友好姿态。否则,自己以某种观念为基础的心理平衡被破坏,就会感到不安。
日常生活中的人际交往,除了交互原则,更多的时候我们需要保持人际交往的平等性,即把握功利原则。此处的功利包括金钱、财物、服务,更包含着情感、尊重等。换句话说,人们都希望交往有所得,那些对自己来说是值得的,或是得大于失的人际关系,我们就倾向于建立和维持;无所得的人际交往、不值得的人际关系,我们就倾向于逃避、疏远或终止,否则我们无法保持心理平衡。
大量的社会心理学研究证明,每个人心理活动的各个方面都存在一种防止自我价值遭到否定的自我支持倾向。这种倾向反映在人际交往中,就形成了自我价值保护的原则。我们在人际交往中应该充分注意这一点,正确理解他人。
越来越喜欢我们的人,我们也会越来越喜欢他们;越来越不喜欢我们的人,我们也会越来越讨厌他们。我们对别人的喜欢不仅仅决定于别人喜欢我们的量,而且还取决于别人喜欢我们的水平的变化与性质。这就是人际交往同步变化原则,也被称为人际吸引水平增减原则。
用通俗、具体的语言来讲,人际交往具有以下八条心理原则。
1. 平等原则
交往中,彼此在人格上平等,互惠互利,因此要平等相待,不可盛气凌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