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做人要锋芒不露,办事要抓住时机——把握隐与显的分寸(4)
与知进知退的范蠡相比,战国时代的商鞅因为不知功成身退而使自己送命的故事,值得我们深思。
不知进退的商鞅
而战国时代的商鞅却不知功成身退,结果就惨了。商鞅仕秦孝公时,以历史上有名的“商鞅变法”的功绩,奠定了自己的地位,同时巩固了秦国的统治。然而,他最大的不幸,就是触犯了他强有力的靠山——秦孝公。
当初,他为孝公断然采取极其严厉的政治改革措施,虽为秦国政治清明、富国强兵做出了根本贡献,但改革也触动了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一时间在朝野上下树起了数不清的政敌。有孝公支持,政敌对他也无可奈何。当时他也使孝公感到威胁。《战国策》中记载:“孝公疾起,传位商君,商辞而不受。”这是孝公生前故意传位,以试他心,可见商鞅已见疑于主子。这时他本应主动“功成身退”,隐遁避险。另有赵良引用“以德者荣,求力者威”之典故力劝商鞅隐退,可商鞅在“退”字上欠火候,不以为然、固执己见。最终,孝公将他驾空,政敌也伺机报复,当秦孝公一去世,反对派们在新王即位后纷纷策谋陷害他。商鞅终以谋反罪名被处以五马分尸的极刑,使一世荣华顿时化为乌有,死后仍骂声不绝。
商鞅之所以惨遭毒手,是他太不识时务,只知进,不知退,故而引起众怒,不死将何?
至于隐退与否,因人而异。最为理想的结局当属“功成身退”、“告老还乡”,能保平安,此乃“天之道”也。历代用人者也都倾向于录用“知退者”,因喜退者忠心弥坚,极少生事。
懂得功成身退的人,是识时务的人,他知道何时保全自己,何时成就别人,以儒雅之风度来笑对人生。我们为人处世,也应该学习这种知进知退的策略,以保证自己的利益不被损害。
做人办事的尺度:
功成身退,隐退朝野是全身避祸的一个法子,它更彻底,也能更有效地自保平安。所谓急流勇退,便是一种明智的生存方法。
优越感会害死人
在交往中,任何人都希望能得到别人的肯定性评价,都在不自觉地强烈地维护着自己的形象和尊严。其实,这是一种比较危险的趋势,如果一个人总是向对手过分地显示出高人一等的优越感,那么无形之中就会对他人的自尊和自信形成一种挑战与轻视,别人对他的排斥心理、乃至敌意也就不自觉地产生了。
我是上上人
有一位在工厂从事统计工作的女性,在调到某机关的第一天就与陌生的同事大谈自己的过去,并无意间冒出一句“像我这类人在工厂属上上人”。结果,同事大为反感:你是上上人,还调到我们这里干什么?于是群起而攻之,不到三个月,此女便被排挤出局。
我们在日常的工作生活中,应该谨言慎行,泛泛地了解同事的简历,适时求教,较多地了解工作程序。至于自己,可在以后的交往中让同事逐步了解。这样,则会给新同事留下一个沉稳谦逊的第一印象。
很多刚走上工作岗位的人,不懂得这种做人的道理、处世的方式,往往希望从一开始就引人注目,夸耀自己的学历、本事、才能,即使别人相信,形成心理定势之后,如果你工作稍有差错或失误,往往就被人瞧不起。试想,如果一个本科生和博士生做出了同样的成绩,人家会更看重谁?人家会说本科生了不起。你博士生的学历高,理应本领高些,可你跟人家一样,有什么了不起的?心理定势是难以消除的。所以,刚走上岗位或新上岗位的人,不应当过早地暴露自己。当你默默无闻的时候,你会因一点成绩一鸣惊人,这就是深藏不露的好处。如果交给你一项工作,你说“我保证能够做好”几乎和说“我不会”一样糟糕,甚至更糟糕。你应当说:“让我试试看。”结果你同样做得很好,可得到的评价会大不相同。
我们说,做人要谦虚,但是也要掌握好谦虚的尺度,一是要看时间,决不要逢人就说自己如何如何行,也不要遇事就往后缩。二是要看场合,同事见面、亲友相逢,都不应该自我吹嘘;总结汇报,自我评定,则一点也不要客气。三是要看事实,无论何时何地都不能无中生有,也不能敷衍夸张,有什么讲什么,实事求是。四是要有气魄,认定是应该属于自己的东西,就要毫不谦虚,大力争取;但又不必为蝇头小利斤斤计较,即使有时是比较重大的事情,假如同僚中确有与自己同等条件的人,但名额却只有一个,大度地放弃它也不是什么坏事。所谓气魄,正表现在敢争世人所不敢争的同时又敢不争世人之所争上。
有位先生讲过他祖父的故事,在理解人情世故的微妙方面,具有很好的启发作用:
“施恩”变成了“施舍”
“当年,祖父很穷。在一个大雪天,他去向村里的首富借钱。恰好那天首富兴致很高,便爽快地答应借给祖父两块大洋,末了还大方地说:拿去开销吧,不用还了!祖父接过钱,小心翼翼地包好,就匆匆往等着急用的家里赶。首富冲他的背影又喊了一遍:不用还了!
第二天大清早,首富打开院门,发现自家院内的积雪已被人扫过,连屋瓦也扫得干干净净。他让人在村里打听后,得知这事是祖父干的。这时首富明白了:给别人一份施舍,只能将别人变成乞丐。于是他前去让祖父写了一份借契,祖父因而流出了感激的泪水。
祖父用扫雪的行动来维护自己的尊严,而首富向他讨债极大地成全了他的尊严。在首富眼里,世上无乞丐;在祖父心中,自己何曾是乞丐?”
把“施恩”变成了“施舍”,一字之差,高低立见,效果大大的不同。
生活中经常有这样的人,帮了别人的忙,就觉得有恩于人,于是心怀一种优越感,高高在上,不可一世。这种态度是很危险的,常常会引发反面的后果,也就是:帮了别人的忙,却没有增加自己人情账户的收入,正是因为这种骄傲的态度,把这笔账抵消了。
受冷落的汪女士
汪女士的丈夫被调到某市工作,汪女士也跟着丈夫搬去某市住。丈夫每天早出晚归忙于工作,孩子也都不在身边,寂寞的汪女士打心眼儿里渴望能多交几个朋友。她想,如果在别人面前表现得窝窝囊囊撑不起台面,一定会有人看不起自己。看不起你,人家怎么会愿意和你交往呢?你的人缘怎么会好呢!于是在社区活动中心,汪女士就开始和几个刚相识的朋友炫耀起自己来:她的老公在总公司表现突出,所以被派到这个市来主持分部的工作;她的儿子毕业于北京理工大学,现在在上海当工程师,月薪1万;她的女儿毕业于北京某大学,在深圳某重点中学当老师,衣服都去香港买;她家新买的房子是三居室的,光装修就花了八万;她本来也想找份工作的,可丈夫觉得家里不缺钱,何必在外面奔波……总而言之,她永远都是最棒的,她的一切都比别人强。渐渐地,很多人都知道了这位富有的汪女士,汪女士也积极参加社区的各种活动,和人拉关系。奇怪的是,别人对她总是冷冷淡淡的,没有一点亲近感,连最初和她联系的几个朋友也慢慢地和她疏远了,汪女士非常苦恼,这究竟是为什么呢?
汪女士以为在自己脸上贴点金,凸显自己的重要性,就可以让别人对自己产生好感,有个好人缘。她的这种想法真是太过一厢情愿了,事实恰好相反,是她的炫耀吓退了那些想跟她交朋友的人。一个总向别人炫耀的人其实是在向人发起挑衅:看看!我比你强。不相信的话咱们可以比一比!人们在与人交往中寻找的最重要的感觉是放松,那些为了炫耀自己的人往往是忙不迭地拉着旁人作比较:从老公赚的钱数,到儿子考的分数,从家具、电器的牌子,到身上衣服的料子。他们在五花八门的比较中获胜,却把别人搞得紧张不堪,仿佛刚出了工作单位的战场,又上了生活圈子的竞技场。试想,谁会喜欢这种交往对象,这种人会有好人缘吗?
“孔雀先生”
黄先生可谓是个天之骄子:出身于高级知识分子家庭,从小到大学习成绩优异,毕业于名牌大学,毕业后直接进入某知名企业工作,并且连获提升,老总器重、薪资优厚,人又长得英俊潇洒,仿佛世界上的好处都让他占到了。黄先生也认为自己的生活几乎接近完美,唯一的缺憾就是人缘不好,黄先生相信这一定是因为别人嫉妒自己所以才不喜欢自己的。事实真的如此吗?黄先生不知道,他周围的人都在背地里把他叫做“孔雀先生”,因为他实在太爱炫耀自己了。高考时,他的好友孟某没有发挥好,只考中了一所专科学校,结果他拿着自己的名牌大学录取通知书跑到人家家里,当着孟某父母的面大肆炫耀,还不断追问孟某要去的那所学校的情况,好像要跟人家搞竞赛一样,结果孟某的母亲因此大病三天,孟某再也没有和他联系过。上大学时,同寝室友中只有他家条件最好,其他几位不是来自农村就是工人家庭,于是黄先生又开始在室友面前炫耀起学识高的父母和自己的名牌手表来,他的行为严重刺伤了室友们的自尊心,他们恨不得把黄先生轰出去。工作后,黄先生又开始向同事们炫耀自己的名校毕业证和老总的器重,现在同事们都把他看成了眼中钉,没有人和他来往,处处和他作对,大家在背地里说:“看这只‘孔雀’能撑多久,不把他赶走咱们就不罢休!”
生活中,像黄先生这样的人确实有不少,他们整天忙着炫耀自己,随时都要挑起一场竞赛,结果无论他们走到哪里都会引起别人的憎恶、厌烦。人的能力固然有高低之分,人的成绩有好坏之别,但讨厌失败,不愿总是面对失败的黑暗,这心态却是人人都一样的。那些喜欢在人际交往中搞竞赛的人,恰恰违背了人人都想回避失败的愿望。他们非要强迫你面对失败的尴尬,不断地提醒你:你这方面落后了,你那方面过时了,你的风度太差了,你的工作太苦了。他们也许以为自己“创造”出的这种优越,能够为自己赢得尊敬与倾慕,而实际效果往往是:他们仿佛是一种唤醒失败意识的信号,一看到他们,人们便本能地感到沮丧,本能的做法便是逃开。
不仅如此,喜欢在交际中炫耀自己的人往往会选择自己的“强项”来张扬,他们求胜之心如此急切,很少顾虑到对方的价值标准和兴趣爱好。我们经常看到,商人向学者夸富,学者对农民卖弄学问,农民对官员赞叹自己的庄稼,官员向商人显示自己的权威。我们就经常看到谈者兴致盎然、如数家珍,听者不胜其烦,不以为然的情形。以自我为中心的交往行为会使交往对象丧失兴趣,产生反感、戒备与回避的倾向。以为胜过别人便可以吸引别人的想法实在是太过幼稚,他不知道,其实人们最喜欢的还是那些对自己没有威胁与挑战的人。这倒不是说人们都很脆弱、都妒忌他人强于自己。关键在于,现代社会对世俗的成功的强调已到了令人难以承受的地步。很少有人能够正面避开这种成功与竞赛的急迫。他们在大量的时间和场合中是战斗与拼搏着的。唯其如此,短暂的社交放松才显得尤其珍贵,人们才迫切地向往能从中获得放松、忘掉竞赛、赢回自信、摆脱紧张。
所以,如果你想获得好人缘,拥有更多一些的朋友,那就记住千万不要在人前炫耀自己,你的炫耀只会让别人对你产生戒备和隔阂。不妨和朋友谈一下你的失意与失败,这样做朋友不但不会轻视你,反而会更加理解和支持你。
做人办事的尺度:
在交往中,每个人都希望能得到别人的肯定性评价,都在不自觉地强烈地维护着自己的形象和尊严,其实,这是一种很危险的趋势,如果一个人总是向对手过分地显示出高人一等的优越感,那么无形之中就会对他人的自尊和自信形成一种挑战与轻视,别人对他的排斥心理、乃至敌意也就不自觉地产生了。
得意之时莫忘形
有这样一个寓言:说一只野兔被老鹰捉住了,像小孩一样的大哭大叫。这时,一只乌鸦飞了过来,得意忘形地对野兔说:“你平时不是跑得挺快吗?这次怎么不跑了?看,还是我们有翅膀的好啊。”接着便大谈自己翅膀的好处,说到忘情处,还手舞足蹈起来。正在这时,另一只老鹰突然飞下来捉住了它。野兔在断气之时对乌鸦说:“啊,你方才还在为自己的平安而得意忘形,现在你也该哀叹和我有着同样不幸的命运了。
这则寓言的意思可以这样理解:做人不能太得意忘形了,太过得意忘形了就很容易走向另一个极端——失意。
当一个人事业有成,或加官晋爵之时,当然是应该值得庆贺的,但这种庆贺应适可而止,切忌得意忘形,特别是在言辞上,那种大有“上嘴唇顶天,下嘴唇顶地”的高谈阔论,还是少一些为妙,因为在你的身边,还有一些失意的人,你的张扬会引起他们的心态失衡,有时会激起他们做出一些超出自己能力控制范围的事情,以至于给自己带来不必要的麻烦。如果是在失意的朋友面前,则更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了,只有在言辞上低调,才能融入到朋友之中,从而更好地保护自己。
行走于社会之中,当你有了得意之事,不管是升了官、发了财,还是一切都备感顺利时,都不应该在失意的人面前高谈阔论,要理解他们的心情。因为处于失意之中的人对一切都很敏感,即使你是无心之语,也有可能会伤害了对方的自尊。
不要忽略了别人的感受
有一次,黄明约了几个朋友来家里吃饭,这些朋友彼此都很熟悉。黄明把他们聚在一起主要是想借着热闹的气氛,让一位目前正陷入低潮的朋友心情好一些。
这位朋友不久前因经营不善,公司关张了,妻子也因为不堪生活的重压,正与他闹离婚。内外交困,他实在痛苦极了。
来吃饭的朋友都知道他目前的遭遇,大家都避免去谈及与事业有关的事。可是其中有一个姓肖的人,因为刚赚了不少钱,酒刚一下肚就忍不住开始大谈自己赚钱的本领和花钱的功夫,那种得意的神情,大家看了都有些不舒服。那位失意的朋友更是低头不语,脸色非常难看,一会儿说去上厕所,一会儿说去打电话,后来早早地就离开了。
黄明送他出门,他在巷口愤愤地说:“老肖会赚钱也不必在我面前夸夸其谈嘛!”
从上面的故事中我们应该明白:与人相处时,切记不要在失意者面前大谈自己的得意之事!
谈论你的得意时要看场合和对象,你可以在演说的公开场合谈;对你的员工谈,享受他们投给你的钦羡的眼光;更可以对你的家人谈,让他们与你共同分享你的成功。
切记不要对失意的人谈自己的成功,因为失意之人内心最脆弱,也最多心,你的谈论在他听来都充满了讽刺与嘲弄的味道,让失意的人感受到你“看不起”他。当然,有些人不在乎,你说你的,他听他的,但这么豪爽的人不太多。因此,你所谈论的得意对大部分失意的人都是一种伤害。
得意时要少说话,而且态度要更加谦卑,这样才会赢得朋友们的尊敬。
祸从口出,没必要自惹麻烦。低调做人,有益于调准自己的欲望和要求,有益于赢得上司的倚重和信赖。另外,低调做人更不会表现出自己争强好胜的性格,当然也不会引发领导的戒心。
在领导面前要谨言慎行,放低姿态,这是自我保护的良方。
“邮购新娘”风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