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寸:做人的火候和办事的尺度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3章 做人要锋芒不露,办事要抓住时机——把握隐与显的分寸(2)

他们先将此上疏稿带给徐阶过目。徐阶对一切都已心中有数,但是故作不知,问三人:“疏稿在哪里?”三人马上呈给徐阶看。徐阶看后,将他们带到内室,屏去左右,对他们说:“你们认为严公子是该死,还是该活呢?这个案子是想判他死罪呢,还是想判他生还呢?”三人说:“写上杨、沈之案正是要判他的死罪。”而这时的徐阶却言:“别自有说。”于是讲出如果这样写,他们正是中了严世蕃之计。三人这才猛然醒悟。可是对于奏疏究竟如何写才能置严世蕃于死地仍没有主意。他们一再请徐阶出主意修改。这时,只见胸有成竹的徐阶马上从袖中取出了一份早已写好的疏稿,说:“拟议久矣。”三人一见,喜出望外。

徐阶手中是一份置严世蕃于死地的奏疏,在他的奏疏中历数了严世蕃的种种滔天大罪,特别突出了他的“潜谋叛逆”。揣摩透了皇上心理的徐阶知道,仅此一点就足以治严世蕃以死罪。果然不出他所料,上疏以后,皇上震怒,严世蕃被判斩首,严嵩被黜为民,严府被抄。

假如徐阶不韬光养晦,谋定而后动,以严嵩当时的势力,他无异于以卵击石,自取灭亡。伺机而动就需要在发生问题时沉着镇定,不急于立即采取行动,而要静下心来冷静地分析当时的形势。如果形势不利,要先保全自己,然后静静地等待合适时机的到来。待时机成熟时,自然就可水到渠成。

韬光养晦和低调的意思基本相同,它不只是一种优秀的生存策略,还是一种高尚的美德。韬光养晦,就是甘愿让对方处在重要的位置,让自己处在次要的位置,因为自己如此的虚心所以能够被别人接纳,最后会赢得大家的尊重和爱戴。这样的人即使在领导位置上也能好好地服务他人。而一个骄傲的人,一个锋芒毕露的人,常常因为无法接纳他人的意见,从而失去他人的支持,最终常常被降到卑贱的地步。所以,韬光养晦对一个人来说是很重要的。

蓄势待发的德川家康

日本幕府大将军德川家康是一个善于观察天时的人。本能寺事变时,信长惨遭部下光秀杀害,而当时的家康是织田信长手下的第一红人,他如果借替主复仇的名义开战,天下或许当非家康莫属。但就在他准备起事时,关中的丰臣秀吉却抢先一步移师而来,并迅速地平定了光秀。这样,家康只好按兵不动,等待时机的到来。

眼看着丰臣秀吉东征西伐,势力日壮,织田信长的遗子信雄便向各方告发秀吉有篡夺织田政权的野心,同时请求家康出兵救援。家康见机会来了,即刻起兵,小牧山一役,把秀吉打得落花流水。无奈信雄意志脆弱,经不住秀吉的眼泪攻势,竟擅自答应停战的要求,与秀吉签了和约。家康陷于孤立,师出无名,只好再度鸣金收兵。

此后,秀吉势力日盛,如日中天。但秀吉惧于家康的力量,不敢贸然与之交手,反而将自己的妹妹嫁给他,把母亲押做人质,忍气吞声地劝家康归服朝廷,极尽笼络之能事。

识时务者为俊杰。家康见秀吉一统天下已是大势所趋,心想再与他对抗非但斗不倒他,反而要搞垮自己,于是便暂栖秀吉的麾下,宣誓效忠。家康一反常态,对秀吉唯命是从、忠贞不二,搞得朝中大臣大惑不解,真以为家康变成另一个人了。

就这样,家康一面竭力拥戴秀吉,一面静待时机的到来。秀吉去世后,经关原会战,家康终于渐渐掌握实权,丰臣的地位被大大削弱。不出多久,家康就把丰臣给彻底击败了。

德川家康称臣效忠,静静地凝视时机的到来,终于盼到时机来临,建立了德川家族的大业。

蓄力以待,相机而行,是弱者战胜强者的一副良方。织田信长以无比的忍耐力,捕捉敌我势力消长之契机,终致成功。

做人办事的尺度:

韬光养晦是一种绝妙的处世策略,尽可能地避免同其他人发生一切直接或间接的冲突,为实现将来的长远利益的既定方针,这不仅是一种做人之道,不而且也是一种成功之道。

卖傻装憨是心机

故意表现出不如人、不求上进、装傻卖呆的样子不是真傻,而是为了更好地保护自己,等待出头的机会,待到出头的时机成熟,突然杀出,给人以出其不意之感。

“选择性”耳聋的外交大臣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受帝国主义列强凌辱的土耳其人挺起腰杆,同仇敌忾,打败了甘当英国傀儡的希腊。此举激起了英国的不满,英国遂联合法、意、美、俄等国代表在瑞士的洛桑与土耳其谈判,企图迫使土耳其签订有关条约。

英国派出的外交大臣是克遵,其人声如洪钟,是名震一时的外交家。与英国外相相比,土耳其派出的代表伊斯美则相形见绌了。伊斯美不仅身材矮小,耳朵还有些聋,在国内国际均属无名小辈。

会谈开始后,克遵显然不把伊斯美放在眼里,他的态度骄横、嚣张,其他列强代表也是盛气凌人。然而,伊斯美却从容不迫、镇定自若,精心选择着外交辞令,一板一眼,有条有理,有章有法,毫无惧色。特别是他的耳聋具有“特异功能”,对土耳其有利的言词他都听见了,不利的话好像全没听到。当伊斯美对列强们提出的苛刻条件概不理会,只顾提出维护土耳其的条件时,克遵雷霆大发,挥拳怒吼、咆哮如雷。恫吓、威胁不断向伊斯美劈头盖脸地压来,各列强代表也气势汹汹、咄咄逼人,那种紧张的气氛令人窒息。

伊斯美虽然有些耳聋,此时对于克遵盛怒之下发出的“超强度”刺激信号,当然是句句听得清楚,但他仍坐在那里若无其事,耳聋一如既往。等到克遵声色俱厉地叫嚷完了,各国代表都面对伊斯美看他作何表示时,只见他不慌不忙地张开右手靠在耳边,并将身子向克遵移动了一下,态度温和地问:“您刚才说什么?我一句也没听见。”克遵气得浑身直发抖,一句话也说不出来。

要知道,克遵的暴怒是由对立意向引起的激情,是由当时的情绪、气氛引起的心理压抑的一种急迫宣泄。这种激情的宣泄犹如突然爆发的火山,势不可挡,时间短暂而震动强烈。不过,这种激情是很难再现的。伊斯美的耳聋对策,不啻于对克遵进行情绪控制的心理战术。伊斯美用他的“特异功能”——耳聋,控制了整个谈判局势,在为期3个月的谈判中,伊斯美据理力争,游刃有余,谈判终于以土耳其的胜利而告终。

装聋作哑的人往往才是真正懂得做人之道的人。所谓“大智若愚”,说的就是这种人,他们不是真的傻瓜,而是在装糊涂,这其实是韬光养晦的处世之道。做人切忌恃才自傲,不知饶人。锋芒太露易遭嫉恨,更容易树敌。

在人际交往中,适时装傻可以为人遮羞,自找台阶;可以故作不知达成幽默,反唇相讥;可以假痴不癫迷惑对手。当然,你必须有好演技,才能“傻”得可爱,“疯”得恰到好处。谁不识傻中真相谁就会被愚弄;谁不能领会大智若愚之神韵,谁就是真正的傻瓜、笨蛋,最后,可能连自己是怎么死的都不知道。

惨死在自己人手下的勇士

郑庄公准备伐许。战前,他先在国都组织比赛,挑选先行官。众将一听,以为露脸立功的机会来了,都跃跃欲试,准备一显身手。

第一个项目事击剑格斗。众将都使出浑身解数,只见短剑飞舞,盾牌晃动,斗来冲去。经过轮番比试,选出了6个人参加下一轮比赛。

第二个项目是比箭,取胜的6名将领各射3箭,以射中靶心者为胜。有的射中靶边,有的射中靶心。第5位上来射箭的是公孙子都。他武艺高强,年轻气盛,向来不把别人放在眼里。只见他搭弓上箭,3箭连中靶心。他昂着头,瞟了最后那位射手一眼,退下去了。

最后那位射手是个老人,胡子有点花白,他叫颖考叔,曾劝庄公与母亲和解,庄公很看重他。颖考叔上前,不慌不忙,“嗖嗖嗖”三箭射出,也连中靶心,与公孙子都射了个平手。

只剩下两个人了,庄公派人拉出一辆战车来,说:“你们二人站在百步开外,同时来抢这部战车。谁抢到手,谁就是先行官。”公孙子都轻蔑地看了一眼对手。哪知跑了一半时,公孙子都却脚下一滑,跌了个跟头。等爬起来时,颖考叔已抢车在手。公孙子都哪里服气,提了长刀就来夺车。颖考叔一看,拉起来飞步跑去,庄公忙派人阻止,宣布颖考叔为先行官。公孙子都怀恨在心。

颖考叔果然不负庄公之望,在进攻许国都城时,手举大旗率先从云梯上冲上许都城头。眼见颖考叔大功告成,公孙子都嫉妒得心里发疼,竟抽出箭来,搭弓瞄准城头上的颖考叔射去,一下子把颖考叔射了个“透心凉”,从城头栽下来。另一位大将假叔盈以为颖考叔被许兵射中阵亡了,忙拿起战旗,又指挥士卒攻城,终于拿下了许都。

这个故事中,颖叔考就是因为不懂得装疯卖傻,不知道隐藏自己的才华,锋芒太露而遭到自己人的冷箭算计的。

锋芒太露而惹祸上身的典型在旧时是为人臣者功高震主。打江山时,各路英雄汇聚一个麾下,锋芒毕露,一个比一个有能耐。主子当然需要借这些人的才能实现自己图霸天下的野心。但天下已定,这些虎将功臣的才华不会随之消失,这时他们的才能成了皇帝的心病,让他感到威胁,所以屡屡有开国初期欺杀功臣之事,所谓“卸磨杀驴”是也。

《三国演义》中,刘备死后,诸葛亮好像没有大的作为了,不像刘备在世时那样运筹帷幄,满腹经纶,锋芒毕露了。在刘备这样的明君手下,诸葛亮是不用担心受猜忌的,并且刘备也离不开他,因此他可以尽力发挥自己的才华,辅助刘备,打下一份江山,三分天下而有其一。刘备死后,阿斗即位。刘备当着群臣的面说:“如果这小子可以辅助,就好好扶助他;如果他不是当君主的材料,你就自立为君算了。”诸葛亮顿时冒了虚汗,手足无措,哭着跪拜于地说:“臣怎么能不竭尽全力,尽忠贞之节,一直到死而不松懈呢?”说完,叩头不止,以至于额头流血。刘备再仁义也不至于把国家让给诸葛亮,他说让诸葛亮为君,怎么知道没有杀他的心思呢?因此,诸葛亮一方面行事谨慎、鞠躬尽瘁,一方面则常年征战在外,以防授人“挟天子”的把柄。而且他锋芒大有收敛,故意显示自己老而无用,以免祸及自身。这是安身立命之计,诸葛亮收敛其锋芒与等待明主重用自己,同样体现了他做人处世的大智慧,他知道何时该显,何时该隐。我们不得不承认,诸葛亮收敛锋芒是他的大聪明。

你不露锋芒,可能永远得不到重任;你锋芒太露却又易招人陷害,虽容易取得暂时成功,却为自己掘好了坟墓。当你施展自己的才华时,也就埋下了危机的种子。所以才华显露要适可而止。

当今社会,此理仍然,与领导交往的技巧就是“故意装傻”。这也就是指不炫耀自己的聪明才智、不反驳对方所说的话。其实要做到这一点是非常不容易的,必须要有很好的演技才行。然而,不是人人都可以傻得恰到好处,如果没有掌握得恰到好处,反而会弄巧成拙。

做人办事的尺度:

作为一个人,尤其是作为一个有才华的人,要做到不露锋芒,既有效地保护自我,又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才华,不仅要说服、战胜盲目骄傲自大的病态心理,凡事不要太张狂太咄咄逼人,更要养成谦虚让人的美德。所谓“花要半开,酒要半醉”,凡是鲜花盛开娇艳的时候,不是立即被人采摘而去,也就是衰败的开始。人生也是这样。当你志得意满时,且不可趾高气扬,目空一切,不可一世,这样你不被别人当靶子打才怪呢!所以,无论你有怎样出众的才智,但一定要谨记:不要把自己看得太了不起,不要把自己看得太重要,不要把自己看成是救国济民的圣人君子似的,还是收敛起你的锋芒,夹起你的尾巴,掩饰起你的才华吧。

蠢钝一些不碍事

平日里,以弱者的身份出现,以此来引起别人的恻隐之心,也是高明的处世策略。当然,不同的职业有不同的示弱法,有人以新闻记者的情形为例做了说明。

“想让自己真正想写的文章能顺利刊登出来,必须使用一些技巧才行。即故意显露一些一目了然,但和所报导事件的基本构成无关的错误。当总编辑在审稿时,很容易便会发现这些错误,并怀疑对方是否有意如此。但由于不是严重的过错,所以不会指责执笔人。结果因为对那些无伤大雅之误的留意,不但不会将执笔人所主张之点删除,而且会更细心地欣赏其作品,与留心对方的为人。”

虽然我们喜欢完美的事物,我们总是想把什么事情都要做到完美,但在现实生活中,为人处世却未必是这样。一个十全十美的人未必就是受大家欢迎的人。

“傻蛋”更受欢迎

某著名评论家主持某电视台的时事评论节目。虽然他说起话来字正腔圆,反应也十分灵活,但就是得不到观众的欢迎。因为和他共同演出的人经观察,都觉得这位评论家精明得可怕。后来改由另一位评论家主持,收视率才逐渐提高。虽然后一位评论家因为粗枝大叶、反应迟钝而被揶揄说:“那个傻蛋不知道在说些什么!”但由于能令观众有安心之感而广受欢迎。

流行歌手的情形亦然,有些人虽然歌唱得很好,却不一定受欢迎;反而是那些能适当表现出笨拙的歌手的唱片销售情形比较好。同样情形也发生在畅销小说作家身上,通常都是文笔不很好的作家所写的小说较为畅销。

我们并不是有意评论这些人的能力,只是认为能适度表现笨拙和迟钝的人,反而更易为人吸引,亦较富有魅力。人无完人,有时也许表现迟钝一些更真实。

一般来说,伟大的人都喜欢愚钝的人,记住这一点是不会错的。任何领导都有获得威信的需要,不希望下属超过并取代自己。因此,在人事调动时,如果某个优秀、有实力的人被指派到自己的部门,上司就会忧心忡忡,因为他担心某一天对方会抢了自己的权位;相反,若是派一位平庸无奇的人到自己的部门,他便可高枕无忧了。

因而,聪明的下属总会想方设法掩饰自己的实力,以假装的愚笨来反衬领导的高明,力图以此获得领导的青睐与赏识。当领导阐述某种观点后,他会装出恍然大悟的样子,并且带头叫好;当他对某项工作有了好的可行的办法后,不是直接阐发意见,而是在私下里或用暗示等办法及时告知领导,同时,再抛出与之相左的甚至很“愚蠢”的意见。久而久之,尽管在群众中形象不佳,有点儿“弱智”,但领导却倍加欣赏,对其情有独钟。

领导永远比你强

郑东在进入这家大公司之前,只在一个小公司打过工,资历浅薄,经验也不丰富。他带着诚惶诚恐的心情来这里上班,带他的上司是一个看起来很爽朗的女人。第一天,上司让他看了一上午文件,然后问他有什么问题没有,他如实道“没有”。快下班的时候,上司布置他发几份邮件,向几家国外公司询价,再给几家国内公司报价。这些工作同他以前岗位的工作内容差不多,为了表示自己有能力,郑东迅速地完成了上司交待给他的工作,拿着做完的功课放到上司面前,上司仔仔细细地审核完毕,英文和中文都没有什么问题,而上司没有赞许也无从批评。郑东自己感觉表现还可以,心里很平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