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弓不能太弯,话不能太满——学会把话说得滴水不漏(2)
古语云:君子三缄其口。又云:不得其而言,谓之失言。如果你不能确定自己说的话对人对事有益无害,或者利多害少,那么不如不说。
三分钟内把话说完
现在真是一个“时间像金钱一样宝贵”的时代,所以吃饭要吃快餐,开会要开短会,恋爱要谈“速食恋爱”……所做的一切,都强调用最少的时间投资。
那么说话呢?既然大家都在时间方面很吝啬,我们就不能慷他人之慨,用自己的高见或陋见浪费别人的宝贵时间,也没有人有耐心听我们把一句话说成十句话。在公共场合演讲,有的人滔滔不绝,用语言的触角抓住了每一位听众,自然令人钦佩;有的人把自己的意思浓缩成几句话,犹如一粒粒沉甸甸的石子,在听众平静的心湖里激起层层波浪,也同样值得称道。
大多数口才出色的人,说话都是简短有力,不拐弯抹角,旁生枝节,必须抓住精髓,巧作对比,才能一语中的。
20世纪30年代,我国著名新闻记者、政治家、出版家邹韬奋先生在上海各界公祭鲁迅先生的大会上发表了一句话演讲:“今天天色不早,我愿用一句话来纪念先生:许多人是不战而屈,鲁迅先生是战而不屈。”
邹韬奋先生这只有一句话的演讲,在当时被人们誉为最具特色的演讲。即使是现在人们仍感叹邹韬奋先生演讲的简练有力。
通常,当我们要表明一个观点时,最好在三分钟之内把话说完。这基本上是一个人耐心的极限。
要做到说话简洁准确,很不容易,光有这个意识还不够,有必要掌握一些表达的方法和技巧。
以下五种方法,能帮助你快速说明事理:
★ 直奔主题,少说无关的话
自信心不够的人,在说话之前,总先要解释一番为什么要说,然后才说出他想表达的观点。结果,还不等他触及正题,别人早就烦了。
当你想发表观点时,不妨直奔主题,比如,“我想说说关于节省开支的问题……”然后,围绕你的主题,进行尽可能简洁的表达。正如外国谚语所说:当我问你几点钟时,你不要告诉我钟表的工作原理。
此外,要让对方迅速听到最重要的东西。在使用细节作为论据时一定要保证观点突出,不要有过多的观点。确保只有少量的主要观点,或者仅仅是一个主要观点,然后围绕这个观点把要讲的话讲明白。这个道理谁都懂,可是并不是谁都能做得好的。特别是身为一名领导者,要想说服别人,让别人明确执行你的命令,掌握这种简洁有力的说话方式是十分重要的。
比如,某县国税局,连年完不成税收任务,仅上半年全县就欠税300多万元。7月,张局长临危受命,上任后即展开了深入细致的调查、摸底工作。在此前提下,召集20个纳税大户举行座谈会,张局长开宗明义地说道:“我是个转业干部,二杆子脾气,我到这儿任国税局长,一不图官,二不图钱,就图个痛痛快快干工作,我初来乍到,能不能踢好头三脚,还要看各位买不买账。一句话,政策以外的钱我一分不收,该纳的税一个子儿也不能少,而且一天也不能再拖,谁觉得为难,自己看着办,下周的这个时候我要结果。”会后,在20个纳税大户的带动下,上半年歉收的所有税款一周内全部完成。
张局长简短的几句话,不仅展现了军人果断的性格和干练的作风,而且句句流露着锋芒。在这样的气势下,有谁愿意与“初来乍到”的新局长过不去呢?所以,张局长上任伊始就来了个“开门红”也就顺理成章了。
在谈话当中,有时候需要苦口婆心地讲道理,而有时则不需要长篇大论,紧要处点到为止,正所谓言简意赅、微言大义。
★ 使用对方易于理解的语言
好卖弄的人喜欢使用专业术语,以为可以使对方佩服得五体投地,结果却使对方如坠雾中,最终恼而生厌。
有的时候,专业术语在特定场合确能起到帮助沟通的作用,但前提是听说双方都对这些术语心领神会。在圈外人面前使用术语,只能说明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不足。
当你向对方发表意见时,当然不是为了显露你的口才,目的还是为了让他听懂并乐于接受,所以你一定要使用他能听懂的语言。有时候,你为了图省事,说出一个只有自己明白的词汇,为了让对方听懂,你又不得不花一两分钟对这个词汇进行解释,那么,你无论如何不能在三分钟之内把话说完。
★ 打一个形象的比方
生活中的各种道理,一般人都知道,虽然理解上有偏差,但并不陌生。若是他完全不懂这方面的道理,你想在短时间内灌输给他,也没有可能。小孩子学会1+1=2,也要好几天时间呢,比这更复杂的知识,要填补空白,显然更不容易。
在表达观点或说明道理时,板着面孔,长篇大论地说教,只会令人生厌。如果借助聪明的比喻,使深奥之理变得简单明了,这样就能触动对方记忆中的现有的信息,从而心领神会。这比照着课本给他讲几堂课要有效得多。
比如,有人问爱因斯坦,什么是相对论?他说:“如果一个年轻漂亮的姑娘坐在你的腿上,你会觉得一小时就像五分钟一样短;如果一个皱纹满面的老太太坐在你的腿上,你会觉得五分钟就像一小时一样长。这就是相对论。”
试想,“相对论”是何等高深的学问,要对一个外行讲清楚可不容易。但爱因斯坦通过一个比喻,却在三分钟之内满足了对方的愿望。
又比如,钱钟书先生在他的《宋诗选注》中没有选大儒叶适的诗,而选了“四灵”派小诗人徐玑的诗,这不免会让人觉得他选择失当。钱钟书先生解释说:
“我们没有选叶适的诗。他号称宋儒里对诗文最讲究的人,可是他的诗竭力炼字琢句,而语气不贯,意思不达,不及‘四灵’还有那么一点点灵秀的意致。所以,他尽管是位‘大儒’,却并不能跟小诗人排列在一起。这仿佛麻雀虽然是个小鸟,飞得既不高又不远,终不失为飞禽,而那庞大昂然的鸵鸟,力气很大,也生了一对翅膀,可是绝不会腾空离地,只好让它跟善走的动物赛跑去吧!”
瞧,一件颇能引人争议的事,钱钟书先生只用一个比喻,在三分钟之内让听者心悦诚服。
★ 寻求简明独特的表达
同样的话,不同的表达方式,效果是不同的。一些简单明了的事理,如果仅用一般肯定或否定式的言语作解,便会平庸乏味,说了如同没说。若想挖掘出深意来,说出值得一听的新内容,可能得大费周折,很难在三分钟之内表达清楚。这时,如果能用一种独特的表达方式来说,就能让人耳目一新,并留下深刻印象。
比如,有一人丧尽天良,杀害了自己的亲生母亲。闻者无不切齿痛骂。在众人议论纷纷时,一个人悠悠然地说:“杀父亲还讲得过去,他居然杀了自己的母亲,真是大逆不道!”
众人惊讶不解:母亲杀不得,难道父亲杀得?
这时,此人解释说:“禽兽只知道母亲,不知其父亲,如果他杀了父亲,只能说明他如同禽兽;现在他竟然杀了母亲,真是禽兽不如啊!”
大家这才明白他的意思,不禁对他的机智拍手叫绝。
试想,如果这个人只是简单地骂那个杀人凶手“禽兽不如”,就太平常了,谁会重视他的意见?
★ 为语言披上幽默的外衣
有的人会拒绝大道理,却不会拒绝幽默。笑本身就是价值,哪怕你的观点不足称奇,只要能让人笑起来,你也给人奉献了很多。
唐先生在回忆鲁迅先生教育青年时讲到:“有些青年不懂得当时政治的腐败,光在文章里夸耀中国地大物博,看得多了,鲁迅先生叹息说:‘倘是狮子,夸说怎样肥大是不妨事的,如果是一口猪或一头羊,肥大倒不是好兆头。’有些青年一遇上夸夸其谈的学者,立刻被吓倒,自惭浅薄;这时候,鲁迅先生便又鼓励他们说:‘一条小溪,明澈见底,即使浅吧,但是却浅得澄清。倘是烂泥塘,谁知道它到底是深是浅呢?也许还是浅点好。’”
显然可见,鲁迅先生的话语,既说明了事理,又十分风趣。实际上也正因为其语言风趣幽默,才使事理得到更好的说明,才令人听后觉得十分深刻。鲁迅先生文章中最能让人过目不忘者,大多皆缘其在嬉笑怒骂、辛辣讽刺中充满幽默……”
一本正经地说事,难免让人感到压抑,即使只说三分钟,也让人感到你说一小时那么长;如果你能来上一点幽默,让人笑口盈盈,哪怕说了一小时,也像三分钟一样短。这也是口才中的相对论。
所以,“三分钟内把话说完”,只是就通常而言,幽默却不在其中。
只说值得一听的话
如果你能和任何人谈上十分钟而使他(她)发生兴趣,你一定能成为一个大人物。这个“任何人”也许是个工程师,也许是个艺术家,也许是个教师,也许是个建筑工人,总之,无论三教九流,各种阶层人物,你能谈上十分钟便使对方感兴趣的话,真是了不起。这当然很不容易。不过,如果你始终坚持只说值得对方一听的话,也肯定能成为一个到处受欢迎的人。
想要说出的话值得别人一听,那么首先在说话之前,就要先用“三个筛子”把想说的话筛一遍,留住有用的,筛掉无用的不值得听的话,这样对方才会乐意听你的话。有这样一个例子。
一个人急急忙忙地跑到某个哲人那儿,说:“我有个消息要告诉你……”
“等一等,”哲人打断了他的话,“你要告诉我的消息,用三个筛子筛过了吗?”
“三个筛子,哪三个筛子?”那人不解地问。
“第一个筛子叫真实。你要告诉我的消息,确实是真的吗?”
“不知道,我是从街上听来的。”
“现在再用第二个筛子审查吧。”哲人接着说,“你要告诉我的消息就算不是真实的,也应该是善意的吧。”
那人踌躇地回答:“不,刚好相反……”
哲人再次打断他的话:“那么我们再用第三个筛子,请问,使你如此激动的消息很重要吗?”
“并不怎么重要。”那人不好意思地回答。
哲人说:“既然你要告诉我的事,既不真实,也非善意,更不重要,那么就请你别说了吧,这样的话,它就不会困扰你和我了。”
想一想我们平时着急告诉别人的事情,是不是也像这个人要告诉哲人的消息一样对人对己毫无益处呢?也许,先用“真实、善意、重要”这三个筛子筛一下要说的话,我们就会发现,很多话其实根本不必说,也不用说。当你管好了自己的嘴,你就能管好你的生活。
所谓“值得一听”,有两个最起码的要求:
一是言之有“物”。说话最忌空洞无物,华而不实,废话连篇。“言之有理,持之有据”,方能让人信服。所谓“欲语唯真,非真不语”,是说语言应该表达真情实感,没有真情实感就不要开口讲话。也许这个要求太高了一点,但不能说没有一点道理。为此,说话应精心设计,而不是东拉西扯,语无伦次,令人生厌。
二是言之有“情”。说话要力求生动有趣,饱含真情。这需要经过长期训练,决非一日之功。俗话说:“两年胳膊三年腿,十年观摩一张嘴”,可见学会说话比学会其他技艺更难。
善于说话的人,可以把他的人际关系处理得非常和谐,把他的生活弄得非常有趣。
而不会说话的人,为了寻找倾听对象,不得不煞费苦心,因为别人都觉得他的话毫无价值,不屑一听。
那么,你是不是一个会说话的人呢?不妨问问自己如下一些问题,如果答案多数是否定的,恐怕还需要在这方面多下工夫才行。这些问题是:
我是不是见了别人,常觉得无话可说?
我是不是很难找到一个对方感兴趣的话题?
我是不是常常说话犯人禁忌?
我是不是常因别人反感我的话而感到很狼狈?
我能不能根据每一个不同的对象,以不同的方式谈论同一个话题?
我是不是在某些人面前话很多,而在某些人面前,无话可说?
是不是常常有人说我固执?
我能否根据别人的态度,来调整自己的态度?
我能否使谈话很顺利地进行而不中断?
我能否很自然地改变谈话题材?
我知不知道应该在何处结束我的谈话?
假设你对上述问题有一半以上回答为“否”,那么说明你在说话方面确实缺乏训绦,或者重视程度不够。不过,你也不必灰心,因为说话虽然不易,也没有难到不能在短期内迅速提高的程度。
只要掌握以下说话技巧,你就能感觉到长足的进步。
★ 尊重对方说话权
在交谈时,许多人只一门心思考虑自己接下去该说什么,对别人说的话一个字也听不进去。由于经常误会对方的意思,使谈话难以进行。很显然,除非你对别人说的话感兴趣,别人才会重视你说的话。
谈话本身包括说和听,不要自以为是地垄断整个谈话,要给对方发表意见的机会,不要轻易打断对方的谈话,以示尊重对方。对方讲话时,也可在适当的时候发表自己的看法,不过一般不谈与正在议论的内容无关的话题。如果对方谈到一些棘手的话题,或者你认为他的观点你根本无法接受时,不必轻易表态或随声附和,可设法尽快转移话题。
请记住,大多数谈话失误不是因为说话太少,恰恰相反,言多才会语失。
★ 三思而后说
这是最主要的谈话技巧,也是谈话时应遵循的原则。只有“三思”,你才可以将自己的观点梳理清晰,并言简意赅地表达出来,避免喋喋不休、泥沙俱下;只有“三思”,对方才会感觉到你的诚意,并对你的话引起重视;只有“三思”,才不会因失言而冒犯对方,这正是交谈时应极力避免的失误。
★ 选择双方均感兴趣的话题
说话的吸引力来自于对话题的兴趣。当你与一位刚刚认识或不知底细的人交谈时,避免冷场的最佳方法就是,尽量找出对方喜欢的话题。你可以提出一些问题进行试探。一个话题谈不下去时,就换到另一个话题。如果谈话出现短暂停顿,不要着急,不必无话找话,沉默片刻也无妨。谈话是交流,可以涓涓细流,不必像赛跑那样拼命地冲到终点。
★ 一停二看三说
“停”的意思是,没有想好不要开口,想好了时机不妥不开口;“看”即察言观色,留心对方的举止神态,看他是否有兴趣继续这个话题,以及是否有兴趣听你发表见解。当你确定对方有倾听的兴趣而且你确能满足对方的兴趣时,这才从容不迫说出你想说的话。
★ 别吝啬溢美之词
人人都喜欢听恭维话,也都喜欢说恭维话的人。然而奇怪的是,现实生活中人们总是吝啬赞美。这或许是由于多数人不喜欢当面评头论足,或许有些人由于性格内向羞怯而不愿启齿,或许有些人根本没有想到恭维话会让人高兴不已。其实,一句简单的恭维话就会使你的话获得别样的好感,一句由衷的赞美之词就会使你的话娓娓动听。感人肺腑,让人难以忘怀。
★ 不要自以为是
有些人坚定不移地维护自己的观点,无论对方说什么也别想让他改变看法,哪怕他明知自己的观点不合逻辑或缺乏事实依据,出于面子也要争执不休,以证明自己是对的。这种人无疑是让人讨厌的,别人肯定会对他抱有敌对情绪,懒得听他说话。
★ 注意礼仪
想参加他人的谈话,应事先打一声招呼。若别人正在进行个别私下交谈,不可凑上去旁听,那是很不礼貌的行为。
有事要找正在谈话的人,应站在一旁稍候,让他把话说完,然后表示歉意,得到允许后再开口。
察觉有人要与自己谈话,应主动招呼。
发现有第三者要参加谈话时,应以微笑、点头、握手等表示欢迎。
谈话时有人来找或遇有急事要离开时,应向对方解释清楚并表示歉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