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上99个血淋淋的教训史上99个活生生的经验大全集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8章 鸟尽弓藏,兔死狗烹——12个关于功高震主的历史教训(2)

★教训12:一念之差丢性命——李斯藏私

据说扶苏为人比较宽厚,不太满意秦始皇制定的严刑苛法,以及大兴土木、加重徭役等种种劳民伤财的举措,所以始皇才把这个儿子赶去边疆,想让他好好历练一番,从而了解父亲执政的苦心。正因为扶苏的政治理想和秦始皇完全不同,也和与秦始皇思路一脉相承的赵高、李斯等人截然相反,所以让扶苏继位的决定引起了这些人的恐慌——就此,一个巨大的阴谋开始秘密酝酿起来。

首谋者就是宦官赵高,他本是皇子胡亥的师傅,很想把年幼识浅的胡亥拥上宝座,自己就可以因此而把持朝政。赵高先说服了胡亥,然后斟酌道:“这件大事,如果不和丞相合谋,恐怕最终是竹篮打水一场空,我去和丞相谈谈吧。”

赵高找到李斯,先试探着问:“让扶苏主持始皇帝葬礼的诏书还没有发出去,除了我们几个,也没人知道此事。现在诏书和玉玺都在胡亥手里,咱们该怎么办呢?立谁做新皇帝,其实只由你我两人说了算呀。”

当初秦始皇才刚驾崩,李斯为怕引起政局动荡,就秘不发丧,假装皇帝仍然呆在密不透风的马车里,只是命令队伍加快前进速度,想等赶回咸阳后再诏告天下——所以赵高才会说“除了我们几个,也没人知道此事”。

14-秦始皇

李斯听了赵高的话,大惊失色,责备道:“这是亡国之言,不是为人臣子所应该说的话!”赵高冷笑道:“丞相认为自己的能力比蒙恬强吗?功劳比他大吗?智谋比他深吗?人望比他高吗?扶苏更信任你还是他?我在秦宫中二十多年了,从来就没见过秦国罢免丞相后还善待他及其后人,不仅如此,基本上全都诛灭!始皇帝二十多个儿子,你都是了解的,以扶苏的性格,一旦继位,肯定会任命蒙恬做丞相,到时候你的下场一定会很惨。我多年来教胡亥读书,知道这位皇子非常仁厚,他如果登基,却有望善待你。”

听了赵高的这番话,李斯开始动摇起来。按照商鞅所制定的秦国的法律,最重军功,大将在外建立了功勋,回朝就有资格担任丞相,而李斯本人是没有多少军功的,他只是一直待在统治中心,辅佐秦始皇制定各种规章制度而已,所以非常害怕这个弱点被蒙恬所利用,夺去他丞相的位置。赵高的话,可谓正戳到了李斯的痛处。

可是这样大的事情,李斯当然不可能一口答应下来,他既没有赵高的野心,也没有赵高的胆子,现在的他,已经逐渐从一位政治家堕落成了一个政客,成为大秦帝国统治机器上一枚虽然重要却并非必不可少的螺钉了。于是他半推半就,假意提出自己的担忧,说害怕如果矫诏让胡亥继位,会引发天下的动乱。

赵高早就看穿了李斯的心思,继续劝说道:“只要咱们同心协力,就不会出什么乱子。你扶助胡亥继位,他必定对你言听计从,那样你的权力就能稳固下来,世世代代成为国家的重臣。你还有什么好担忧的呢?”

通过赵高反复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李斯终于迈出了他这一辈子最不该迈出的一步,仰天长叹说:“只要我能不死,那就随便你吧。”

于是李斯、赵高两个人合谋,假造始皇帝的诏书,勒令扶苏和蒙恬自尽。同时三人加快脚步,匆匆赶回咸阳,扶胡亥登上了秦朝皇帝的宝座。可笑的是,当时因为天气炎热,载着秦始皇尸体的车辆通风也不好,时间一长,始皇的尸体开始腐烂,臭气阵阵往外发散。李斯恐怕事情泄露,就命令装上一车鲍鱼,跟着队伍行进,用鲍鱼的腥臭气来掩盖尸体的异味。这种欲盖弥彰的办法,实在很难想象出自素以精明著称的左丞相李斯之手,这只能说明他当时已经方寸大乱,手足无措了。

秦二世胡亥登基以后,立刻在赵高的怂恿下杀光了自己的兄弟姐妹,同时也滥杀了一批大臣。这个家伙性格之残暴,比起他老子来更有过之而无不及,然而威望和能力却又实在差得太远,因而暴政激起了民变,天下从此再度动乱起来。公元前209年七月,陈胜、吴广首先在大泽乡揭竿而起,拉开了秦末大起义的序幕。

时局动荡,李斯屡次进谏二世,要他关心国政民生,收敛自己奢侈放纵的行为。然而二世虽然荒淫,却并非愚蠢之徒,他的小聪明足以拒绝忠谏,堵塞言路,竞然开口对李斯讲了一番貌似有理的大道理。他说:“昔年帝尧节俭,大禹操劳,天下都说他们是圣君。然而富有四海的君主,谁真想节俭如同野外露宿,操劳如同奴隶婢仆呢?正是因为他们无能,所以才必须这样勉励自己,辛苦自己。真正的贤人,要能够安定天下,治理万民,如果自己都没有能力享乐,还能够使别人富足吗?这才是我的志向呢!”

李斯的长子李由,此时正担任三川郡的郡守,陈胜派出的西征军经过三川郡,李由没有能力阻挡和将其击破,于是以赵高为首的很多不满李斯执政的大臣,就以此为借口攻击李斯。李斯已经老耄昏聩,毫无锐气了,他不敢为自己分辩,反而上书秦二世,大拍马屁,想要挽回二世对他的信任。

李斯的这篇上书,彻底附和二世莫名其妙的思路,他竟然说:“真正的贤明君主,必须要能监督和约束臣下的行为,这样上下等级严明.臣下不得不竭尽忠诚地报效君主。所以君主应当一人统治天下,他的权力不可有所制约,如此才能肆意享乐。”

二世看了李斯这篇狗屁不通的文章,大为愉悦,从此更加严刑苛法,根本不管百姓的死活。赵高看到这种情况,害怕李斯因为马屁拍得响而得到二世的宠信,于是怂恿二世躲在后宫享乐,不要再随便接见大臣们。他说:“陛下您年纪还轻,行为处事难免有不周全的地方,大臣们看在眼里,就会轻视于您。不如居于深宫,让大臣们见不到面,自然他们无从质疑您的决策。这样您就会成为圣主了。”

二世听从了赵高的意见,但他虽然躲人后宫,终究不能谁都不见,作为宦官的赵高成为二世和大臣之间的唯一联系人,从此权势日盛,把皇帝和宰相全都架空了。

虽然大权在握,赵高仍然很忌惮李斯,一心想置其于死地,因为只有这样,他的权势才能够真正稳固。于是赵高就设下了一个圈套,他故意对李斯说:“现在关东地区盗贼纷起,可陛下还在花费大量人力物力修建阿房宫,搜罗狗马等无用之物,我因为身份卑贱不敢进谏,您是宰相,怎么也不敢说话呢?”李斯上了当,还以为赵高支持自己,于是叹气说:“陛下躲在深宫里,也不上朝,我想说什么话却找不到机会呀。”赵高回答说:“您如果真的愿意劝谏陛下,我可以帮助您。陛下的起居我最清楚了,等他什么时候空闲,我就通知您去觐见。”

赵高嘴里这样说,实际上却专挑二世玩得最高兴的时候通知李斯去求见。一回两回还则罢了,这种事情多次发生,二世不高兴了:“我有空的时候丞相总也不来,偏等我忙的时候要求觐见,他是故意的吗?他是因为小看我所以想耍我吧!”赵高趁机进谗言说:“我明白了,因为沙丘之事,丞相出了大力,他已经位极人臣,无法再加升赏,所以一心想要裂土分王,陛下没搭理他,所以他心怀不满。”

赵高同时还说:“陛下不问,我还不敢说。李由做三川郡守,陈胜等造反的家伙通过他的辖区,他不但不派兵捕捉,传说还和陈胜有书信往来。丞相的权力太大了,如果此事属实,他和那些造反的家伙联起手来,陛下您就危险了呀!”于是二世下旨,派人彻查李由通贼的传言。到了这个地步,李斯才知道被赵高给耍了,于是就和右丞相冯去疾、将军冯劫一起进谏,诉说赵高擅权枉法,有谋反之心,同时劝二世停止网房宫等浩大的工程。可是二世从还当着皇子,跟从赵高学习的时候起,就被赵高灌了大量迷魂汤,他最信任赵高,怎么会相信李斯等人所言?赵高趁机倒打一耙,反而说李斯等人执政不力,恐怕皇帝责怪,所以才把罪过都推在自己头上,他哭着对二世说:“丞相唯一担心的就是我赵高,只要除掉了我,他就可以肆无忌惮,犯上谋反了。”二世下令,把这三位元老重臣全都下了大狱,严刑逼供。

李斯被押人大牢,不禁仰天长叹说:“过去夏桀杀害关龙逢,商纣杀害比干,吴王夫差杀伍子胥,忠臣受戮。我的智谋不及这三位忠臣,二世无道,比夏桀、商纣、夫差更为荒淫,我合该被杀呀。二世听信赵高的谗言,我迟早会见到盗贼杀人咸阳,宫殿被夷平,成为野兽的巢穴啊。”

李斯至死不悟,还敢自比龙逢、比干,他也不想想自己参与矫诏扶二世上台,又写下那么卑躬屈膝的奇谈怪论来逢迎二世,他还能算是忠臣吗?

赵高派亲信严刑逼供,冯去疾、冯劫二人认为“君子不应忍受这样的侮辱”,全都自尽了,只有李斯惧怕死亡,苟延残喘地还想等待翻案的那一天。赵高在他身上用尽了酷刑,李斯忍不了痛苦,被迫招供,同时写下申辩的文字,向二世哀求活命,并且声明自己并无反心。赵高怎么肯让这样的文字被二世看见,冷笑着说:“囚犯怎么有资格向陛下上书。”把李斯所写的东西给扔了。

赵高此人实在狡猾,阴谋诡计层出不穷,他派自己的门客数十人假冒朝廷官员去审讯李斯,只要李斯胆敢讲实话,立刻乱棍打下,施以酷刑。等到二世真的派大臣前去责问李斯的时候,李斯还以为是赵高的圈套,再不敢为自己叫屈了,乖乖认罪。于是二世下诏,把李斯腰斩于成阳市上,父、母、妻三族全都杀光。

就这样,公元前208年七月,堂堂的秦朝开国宰相、帮助秦始皇建立大一统王朝统治架构的李斯,就这样可悲地丧了命。李斯之死,不仅可悲,而且可鄙,可以说,他是自己把自己逼到不得好死的结局上去的。

以史为鉴:

相权是对君权的制约,李斯的政策却无异于主动放弃这种制约,把相权彻底交了出去,宰相变成了君主手下一个普通的办事员。然而权力交了出去,二世耽于逸乐,根本不接,那么这权力又该由谁来掌握呢?野心家赵高趁机跳了出来,把权力一股脑地抢了过去,在这种情况下,李斯这种朝廷重臣还可能有活路吗?李斯正是所谓的“授人以柄”,这个词汇最初的含义是把宝剑倒过来,把剑柄递给别人,赵高老实不客气地抓住剑柄,接过宝剑,然后朝原本握有宝剑的李斯当头劈下——李斯的悲剧,完全是咎由自取,怨不得旁人。

★教训13:叛是一死,不叛亦死——邓艾钟会的悲剧

有了最高权力就意味着拥有了一切,失去最高权力也就意味着失去了一切。在中国帝王的眼中,最高权力并不是管理国家、发展经济、造福人民的工具,而是获得天下臣服,可以为所欲为。因此,最高权力不过是最高欲望的满足,获得权力不过是为了满足欲望的奋斗。正是在这种贪婪的欲望的指使下,为了维护或者取得权力,可以不顾父子之情、兄弟之义,更别说那些跟随他们出生入死的“难兄难弟”,那些人在专权者的眼中,只不过是一块垫脚石而已。

蜀国灭亡,其中大将邓艾、钟会功不可没。司马昭拜邓艾为太尉、钟会为司徒,嘉奖他们的功绩,但他对手握重兵的钟会、邓艾并不放心。早在魏军将伐蜀时,有人曾对司马昭说:“根据魏制,凡将领率兵在外,其家属皆留京以为人质。钟会是个单身汉,让他率十余万人伐蜀,好像不妥当,不如换其他人。”司马昭笑道:“我怎么会不知道?若钟会叛乱,我自能办之,你不要将此事告诉别人。”

灭蜀后,司马昭首先向邓艾开刀。邓艾上书司马昭,建议“暂缓伐吴,留陇右兵二万人,原蜀兵二万人,煮盐冶铁,筹集军资,并造舟船,形成顺流而下伐吴国的态势。同时厚待刘禅,封他为扶风王,封其子公侯爵位,赐以财物,安顿刘禅左右,以招降孙休。吴国畏威怀德,必定会不战而降。若押送刘禅到京,吴国君臣会以为是放逐他,而坚定他们抵抗之心,这样好像不太妥当”。司马昭接信后,令监军卫瑾警告邓艾,说:“有事应当报告请示,不要自作主张。”邓艾很不高兴,辩解道:“奉命远征,制伏蜀国,为安抚人心,封拜刘禅及其百官,只是权宜之计。假如等待诏命,路途遥远,吴与蜀相连,亦失时机。况且,古制有‘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之说,我不能因避嫌而损害国家利益。”但是钟会、卫瑾却趁机密告邓艾要谋反。景元五年正月,司马昭下令用槛车囚禁邓艾,将之押送洛阳。邓艾仰天长叹:“我是忠臣,竟落得如此下场,真是秦昭王杀白起的酷刑复见于今日矣!”

14-钟会

15-邓艾

(扫描图像三国志48、49人物)

钟会在灭蜀后,独统大军十余万,威震西土。他感到自己功名盖世,猛将锐卒皆为自己掌握,遂萌生谋反的念头。他向司马昭密告邓艾谋反,清除后患,并计划与蜀国降将姜维合作,由姜维率蜀兵五万出斜谷,自己率大军随后攻长安。正在此时,他收到司马昭的信:“我担心邓艾反抗,今派遣中护军贾充将步骑万人人斜谷,我自率十万大军驻屯长安,不久我们就要会面了。”他惊恐万状,感到事已泄露,对亲信说:“收服邓艾,我的力量足够了,这是司马昭知道的。今派大军前来,必定是察觉我的行动有异。事到如今,只有立即起兵。事成,则可得天下;不成,退守蜀地,还可做个刘备。”

景元五年正月十五日,钟会至成都,以为刚死的郭太后发丧的名义,召集护军、郡守、牙门骑督以上将吏及原蜀国官员于朝堂。他伪称郭太后有遗诏,要他起兵废黜司马昭,并要在场的官员签名同意反叛。在此同时,他关闭城门,把与会诸将吏分别软禁在各衙门,严加看守,派亲信去城外统领各军。护军胡烈见势不妙,派亲兵趁取食物之机传话给他的儿子,谎称:“钟会已挖好大坑,准备了数千根大棒,要坑杀城外的兵将。”话一传出,魏军官兵人心惶惶。有人劝钟会,快把牙门骑督以上将吏都杀掉。钟会犹豫不决。十八日中午,胡烈的儿子胡渊率城外士兵,擂着鼓冲出军营,架梯登城攻打城门。各营将士皆擂鼓响应。乱兵冲进城内,到处火光冲天。钟会闻变大惊,马上给姜维铠甲兵器,说:“士兵好像叛乱了,怎么办?”姜维说:“击杀他们。”于是,钟会派人去杀关押着的将吏。诸将吏闻讯,用柱子顶住门,不让进。不一会儿,城外士兵杀到,门内诸官冲出与士兵会合。姜维、钟会挥刀乱砍,左冲右突,无奈乱兵太多,终被乱兵所杀。

以史为鉴:

对于想做或已经做了帝王的强权者来说,他们是不会让任何人对自己的权力有“非分之想”的,你以前的功劳越大,那么你使我遭遇不幸的可能性也就越大。由此可见,当今社会无论是为官还是从政,如果“功高盖过主”,难免会引起上司或领导的嫉恨,所以做人就要有一点心机,要将自己的功劳推到上司或领导的身上,如果做不到这一点,那无论如何也不能做一个居功自傲的人。

★教训14:幼稚糊涂,死得冤枉——孙琳专权

强权者总是以夺取权力和保持权力为目的,为了达到目的,他们总是可以不择手段。必须要记住,那些强权者都是“可以共患难,而不可共享乐”的,为了维护自己的最高权力,他们可以不顾手足之情、朋友之义。他们展示“仁义”的时候,也是他们举起屠刀的时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