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红颜祸水,天子气短——9个关于女色之祸的历史教训(4)
冒辟疆到达苏州,陈圆圆被做过扬州把总的老色狼田弘遇叼走。田弘遇的女儿是崇祯的贵妃,“父凭女贵”田弘遇官封左都督,在皇亲国戚中飞扬跋扈,不可一世。
更可悲的是,佳人爱的是才子而不是田弘遇这个六十四岁的糟老头。此际此时的陈圆圆是多么想念冒辟疆,她并不愿去北京啊!但在“横塘双桨去如飞,何处豪家强载归”的境况下,陈圆圆只得自叹薄命,以泪沾衣而已。
也许命中注定自古红颜配英雄,绝代丽人陈圆圆的命中也会遇到自己的英雄,这就是在田家大院的歌舞场上演的一出英雄美人一见钟情的闹剧,这位英雄就是当时的宁远总兵统帅吴三桂。
年仅三十岁的宁远总兵吴三桂,从少年时代便投身戎伍,横戈跃马,驰骋疆场,已是身经百战威震辽东的名将,和皇太极、多尔衮多次交锋过。
宁远南临大海,东北两面都在清军包围之中,只有西面是到山海关的唯一通道。它是辽东战场上最后一颗钉子,清军是非要拔掉不可的。当时摆在吴三桂面前的是两种选择。要么献城投降,要么决一死战。明朝廷如果不派大军出关支援,粮饷和军械不能保证供应,宁远是守不住的。但是,吴三桂拥有二十万大军,三万精骑,还有几员智勇双全忠于他的大将。除去镇守武昌的左良玉号称二十万军队外,再没有什么将领超过他的势力。他不仅是辽东战场上的统帅,而且将是支撑大明江山的擎天柱,可以像唐代中兴名将郭子仪那样,名垂青史。他的报国忠心,对侵略者的仇恨,封侯称王的抱负,都使他不会作投降的考虑。
正是在残酷战争之即,吴三桂受诏回京与陈圆圆在田府偶遇。当第一次见面,吴三桂就被陈圆圆的美貌迷倒,陈圆圆也为吴三桂的英雄气概所倾伏。不久,陈圆圆终于如愿以偿,做了吴三桂的爱妾。
吴三桂是大将军,肩担重任,驰骋战场。在这期间,战场上的消息都是令人沮丧的。
当时李自成率领的农民起义军势如破竹,明朝已经到了苟延残喘的地步了。
在这里出现了一个关键人物刘宗敏,他与李自成南征北战,可以说李自成的成功有他一半的功劳。他是个宁折不弯腰、敢作敢当的铁汉子,要干什么事九条牛也拉不回头。
刘宗敏知道吴三桂家有美人陈圆圆。当明朝已近西山的时候,刘宗敏趁吴三桂远在宁远,抱定必得美人才罢休的决心来到吴府,带领兵丁从吴府的前厅搜到后院,搜遍内宅各处目的只为陈圆圆。
刘宗敏来吴府索取圆圆,是受一种强烈的欲望鼓动,他要看一看传说中的绝代美人究竟如何地美?他厌恶女人,还没有一个女人能打动过他的心。当他第一眼看到圆圆时就一阵惊心动魄,像岩浆聚积很久的火山突然爆发,命运注定不管付出多重的代价他必须得到这个女人。
当他去吴府索取之前,也想到了此举对招降吴三桂不利,但一见圆圆便什么都不管了。吴三桂不降没关系,可以用武力去征服,美人不能不要。
对于陈圆圆来说,心里极为怨恨:为什么命中注定要被抢来夺去?只怪自己容貌生得标致,招惹来许多灾祸劫难,如果毁了这花容月貌变成个丑女人谁还来抢。虽然不知道这位流寇首领将如何对她,但一定会用强暴手段逼她上床。她在被抓的那一刻就横下了心,准备一死守住贞洁,这样做才不负吴三桂爱了自己一场。死是一种解脱,想到这里她不再惊慌和恐惧,心情反倒平静下来。
让圆圆更没有想到的是,把她“抢”过来的刘宗敏虽是一个粗汉,但是并不是不讲道理。更重要的是他并没有强迫圆圆做任何事。所以,陈圆圆也没有了机会去以死换取贞节的清白。
而在山海关的吴三桂此刻正在犹豫、徘徊、举棋不定是接受李自成的招抚还是举兵反抗,他必须作出抉择。
他的前面是强大的清兵,以前敢于和清兵抗衡,因为背后有明王朝为靠山,现在靠山已经崩溃,背后变成比清兵还要强大的敌人——李自成的农民军。他认真面对前后皆敌、两面受制的危急形势。他的军事力量和任何一方都难以较量,作战必败无疑;逃往南方,陆路已断,渡海无船;中立更不可能,只有倒向一主。他是精于谋略的一代枭雄,从不利的形势中看到有利可图的机会,摄政王多尔衮和大顺王李自成都会以高官厚禄为条件来对他招降,双方都要争取他,他可以权衡利弊,待价而沽。事实上清廷对他的劝降从未停止,不久前祖可法秘密到宁远来过之后,他和舅父祖大寿一直暗中有书信来往,清廷的封赏条件一次比一次抬高,许给他“必定封王,可长保富贵。”他虽然没有降清,这个门是为他开着的,只需跨出一步就行了。现在李自成派的特使又到了山海关,封赏条件也很优厚,还带来父亲劝他归降的亲笔书信。怎么办呢?
就在此时,前方传来消息,李自成已攻克北京。吴三桂听到此消息,惊呆良久,不知所措。正当他在徘徊之际,吴三桂从曾与自己并肩作战的唐通嘴里得知了一些有关闯王和闯王招降的情况。
虽然吴三桂不尽满意,而且对他来说仍有风险,但为了全家和圆圆的安危,又不能不冒一次险。
受招降书的两天后,吴三桂率领三万精锐进京拜职,唐通、左懋泰和带来的人马留守山海关。
而历史是必然与偶然的组合。如果没有当时的偶然巧合,或者这一段就是另一种模样了。
原来当时刘宗敏索去圆圆之后,又对吴府采取新的措施,派兵严密把守,无论家人奴仆一律不得外出,将吴襄囚禁府内,家财俱已查封。恰好吴府有两个家仆,决意出逃。
天地很大又很窄。偏偏会有狭路相逢的偶然巧合,某种巧合往往成为历史转折中一个重要环节。这两个家仆如果不走滦州就不会遇见吴三桂,吴三桂就会一路急驰两天后到达北京,在紫禁城向李自成投降述职。史书上确有记载,这次“巧遇”使历史发生大的转折。
家仆跟吴三桂在半路上相遇,把吴家被农民军占领、圆圆已经被刘宗敏囚禁的事,添油加醋地说了一遍。
吴三桂受到雷轰电击,这意外的变化,沉重的打击来得太猛烈了!不仅家遭惨祸,而且受到欺骗被诱上了钩,几乎自投罗网。胸中的怒火在熊熊燃烧,仇恨的波涛在汹涌翻滚,脸色已经变得铁青。
吴三桂愤怒已极,须发顿张,头上金盔的盔缨颤动不止。大呼一声:“我定将圆圆夺回,不杀刘宗敏誓不为人!”
9-皇太极
然而事实上刘宗敏掳走圆圆之后,把她安置在藏春楼,只是每天晚上都要抽空来看她,有时候开夜宴饮酒,有时候坐上一会儿说几句话就走,从未提出留宿。所以圆圆对他不再害怕,认为他既是一个粗汉,又是一位威武的将军。
有位历史的哲人说过这样的话:“如果偶然性不起任何作用的话,那么世界历史就会带有非常神秘的性质”,而历史“发展的加速和延缓在很大程度上是取决于这些偶然性的”。大顺农民军的追赃助饷政策,有别于历代开国的封建王朝,体现了农民政权的阶级本质,如果他们不改变这种政策,不向封建政权转化,即使吴三桂投降了李自成,进了北京,迟早也要同他们分道扬镳,而陈圆圆的被夺,只是使这种结局提前发生了。也就是说,阶级本质的差异,是这一事件发展过程中潜在的必然性因素,而陈圆圆的被夺则是其中的偶然性因素,只是起了一个催化剂的作用。
吴三桂怀着满腔愤怒,再次返回山海关。他直扑关门,向唐通所部发动突然袭击。由于变出意外,唐通等人毫无戒备。四月八日,被吴三桂“袭其守关兵殆尽,贼师负伤遁归”,山海关重新被吴三桂占领。这突如其来的变故,使山海关陷入一片恐怖的气氛之中。
吴三桂立即仿效战国时代楚国申包胥哭秦廷的方式,向清统治者借兵。通过祖大寿的疏通,他向多尔衮表示:
“敝遭不幸,李闯犯阙,攻破京师,先帝殉国,九庙成灰;全国臣民,痛心椎血。三桂身受国恩,报仇雪耻,责无旁贷。怎奈京东地方狭小,兵力微弱,祗能冒昧向贵国作秦廷之泣,望殿下予以一臂助力。”
多尔衮趁此大事要挟,强迫吴三桂率部投降,拱手让出大明锦绣江山。吴三桂此时也抱定了“且作七日秦廷哭,不负红颜负汗青”的想法开门揖清。
滑人降清抗闯,引狼人室的吴三桂按照多尔衮的意愿,下令全体官兵一律蓄发,手缠白布,接受多尔衮的调遣。
清兵人关后,多尔衮立即封吴三桂为平西王,作前锋向导,誓师出征,与李自成率领的农民起义军相遇于一片石(今河北临榆县北七十里)。
由于仓促应战,大顺军遭到严重挫败,损兵折将,尸横遍野,于四月二十六日败归。
回到北京,李自成下令杀了吴襄、吴襄妻祖氏、子吴三辅及其家人三十四名,枭吴襄首级于城楼示众。而陈圆圆则于乱中置身于一个平民百姓的家里。
四月二十九日,大顺军离开大内西撤。后来李自成自己也带了箭伤,一直退到西安。
吴三桂回到北京老家,不见圆圆,便四出探听,后来部将在一个小村里发现了她。
听说找到陈圆圆,吴三桂的喜出望外不言而喻。虽屡遭坎坷,陈圆圆风鬟雾鬓仍不减往日娇容。陈圆圆见到吴三桂已降清,更是百感交集,她淡淡地回答说:“月秋!你已不是大明的山海关总兵,而是建洲人的平西王了!”
吴三桂打算继续追击李自成。圆圆向他叙述闯王对她礼遇的经过,并说:“李自成是英雄人物,军纪严明。秋毫不犯,有些将士不听号令,他也管教得紧。他们之所以扣留我,目的是为了要招你投降,所以你不必再追击了。”吴三桂复得陈圆圆,目的达到,所考虑的倒是如何对陈圆圆安置一番,忙于“峡谷云深起画楼,陕关月落开妆镜”了。于是,吴部留在北京,等候清世祖的到来。
以史为鉴:
虽说把责任推到陈圆圆的身上有点牵强,但历史是偶然与必然的巧合,她恰恰是这个偶然的因素,而这个偶然的因素又引燃了历史车轮改道的导火线。在这里,吴三桂要承担极大的责任,为了一个女人而丧失理智,太不应该了。
★教训9:祸国殃民,让人唾骂——慈禧争权
有几个女人在中国历史上大名鼎鼎,影响着中国一个时代的历史进程,慈禧和武则天是狡诈、贪婪、残暴而出名的两位,从某种意义上讲武则天也曾为推动历史的发展作出了贡献,为“开元盛世”奠定了基础。而慈禧则对外国侵略者露出了奴才嘴脸:“量中华之物力,结与众国之欢心。”从慈禧篡权执政起,大清王朝的历史和中华民族的命运就悄悄的发生了变化。
慈禧进宫时被封为兰贵人,住储秀宫。贵人在宫中的地位很低,很难沾到皇上的边。慈禧后宫争宠的最大资本是她为咸丰生了惟一的一个儿子——载淳。母以子贵,慈禧也受到格外的恩宠。
最能表现慈禧工于心计性格的一面是她抓机会逐步干涉朝政。咸丰继位以后,大清朝江河日下,内忧外患,天下危机四伏,咸丰帝渐渐承受不住精神上的沉重压力,不知不觉沉溺于醇酒美色中自我麻醉,对每天雪片般的议事奏章苦于应付,顾此失彼。
咸丰皇帝的颓废消沉,为慈禧干预朝政提供了契机。慈禧原聪慧过人,又工于心计,对政治有着超乎常人的敏感。最初,她见咸丰皇帝为应付奏章而忙得焦头烂额,有心体恤皇上,便替他在大臣们的奏章上圈点,也好让皇上有选择地看,皇上不但不怪,还颇为赞赏,渐渐地,她胆子越来越大,开始对朝臣的奏章签署意见,评断是非长短,甚至在咸丰帝遇到难以判断的大事时也参与决策,提供意见。此时的她虽不能完全左右皇帝的意志,但在一些重大问题上的主张,却会影响到咸丰的决策。
10-咸丰帝
11-慈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