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文化教育常识(3)
在我国,名字避讳有悠久的历史,并且代代相续。据学者们考证,汉语名字的避讳起源于周代。《左传》记载鲁桓公给太子命名时,向大臣们征询意见,申儒讲述了起名不要用国名、山川名、官职名、疾病名、畜牲名、器币名的道理,因为这些事物与百姓的关系密切,用这些事物取名字,会给生活带来不便。
传统的说法“五礼”指的是?
答案:
吉礼、凶礼、军礼、宾礼、嘉礼。
聚沙成塔:
把礼仪划分为吉礼、凶礼、军礼、宾礼、嘉礼五类,称为五礼,其说源于《周礼·春官·大宗伯》,后来为历代礼学家所沿用。另外,还指五种等级的礼,即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庶民五等之礼。
1)吉礼:吉礼是五礼之冠,主要是对天神、地祗、人鬼的祭祀典礼。
2)嘉礼:嘉礼是调和人际关系,沟通、联络感情的礼仪。嘉礼主要内容有:饮食之礼;婚、冠之礼;宾射之礼;飨燕之礼;脤膰之礼;贺庆之礼。
3)宾礼:宾礼是接待宾客之礼。
4)军礼:军礼是师旅操演、征伐之礼。
5)凶礼:凶礼是哀悯吊唁忧患之礼。凶礼的内容有:以丧礼哀死亡;以荒礼哀凶札;以吊礼哀祸灾;以禬礼哀围败;以恤礼哀寇乱。
古代帝王祭天地的最隆重仪式称为?
答案:
封禅。
聚沙成塔:
古代帝王祭天地的最隆重仪式称“封禅”,其中祭天为封,祭地为禅,合称封禅,即祭天地的仪式。封禅可追溯列远古时代,至少不晚于齐桓公时代。它最初是人们对大自然的崇拜,进入阶级社会后,开始被统治阶级所利用,成为愚弄、欺骗百姓的工具。封禅仪式一般由帝王亲自到泰山上举行,这是因为泰山为五岳之长,称为岱宗,离天近,因此要到泰山顶上举行祭天仪式,以报答天之功。进行“封”之后还要到泰山脚下的小山举行祭地的仪式,称为禅。封的仪式重于禅的仪式,而且各朝不尽相同。
古人在祭祀或遇有重大事件发生时,事先要沐浴、更衣、独居,以使心地纯净,这些活动叫做?
答案:
斋戒。
聚沙成塔:
斋戒又分为“斋”与“戒”。“斋”又称“致斋”,“戒”又叫散斋,古有“七日戒,三日斋”之说。致斋是宿于内室,散斋是宿于外室。散斋七日,停止参加一切娱乐活动,也不能参加哀吊丧礼。斋戒时,对食物有所禁忌,忌“荤”并非指忌食鱼肉荤腥,而是指忌食有辛味臭气的食物,主要是为了防止在祭祀时口中发出臭气,对神灵、祖先有所亵渎。
古代所谓的“坐”,和现在的“坐”一样吗?
答案:
不一样。
聚沙成塔:
在汉以前,中国还没有正式的凳椅。人们在进食、议事、看书时,只是在地上铺一条用芦苇、竹等编成的铺垫用具,即席子,人就坐在席子上,故称“席地而坐”。古代所谓的“坐”,和现在的“坐”完全不一样。坐时要两膝着地,然后将臀部坐于后脚跟之上,脚掌向后向外。古人的“坐”,实际上就是我们现在的跪。在接待宾客时,每当“坐”着向客人致谢时,为了表示尊敬,往往伸直上半身,也就是“引身而起”,使坐变成了跪,然后俯身向下,就这样,逐渐形成了日常生活中的跪拜礼。
周、秦汉时崇尚左,以左方为上位,以左为尊,对吗?
答案:
错。
聚沙成塔:
在古代礼仪中,左、右方位有所实指。周、秦汉时崇尚右,以右方为上位,以右为尊,因此“左迁”表示降职,后代沿用此意。但古人乘车的礼俗则又不同,乘车时以左位为尊。因为在乘坐车辇时,主座居左,御者居中,另有一人陪坐,称“右或车右”,也叫“参乘”。一般情况下,御者用右手拿鞭,主位居右的话,就会妨害君王,因此主位就居左了。这个体制一直沿袭下来。
我国古代帝王的座位设在北方,面向南方,对吗?
答案:
对。
聚沙成塔:
我国有上北、下南、左西、右东之说,如看地图即用这一标准。这是来源于封建帝王座位的方向。我国古代帝王的座位设在北方,面向南方,因帝王是一朝之长,万人之上,故帝王坐在北边,北就为“上”,则坐在南边的群臣则为卑下,南就称“下”了。后进入人们的实际生活,竟成了约定俗成的标准;即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至迟在汉代时,名片就已经相当流行了,对吗?
答案:
对。
聚沙成塔:
推本溯源,名片是中国“古已有之”的。名片,古称“名谒”“名贴”“名纸”“名刺”“门状”“门刺”“飞贴”“手刺”“牓子”“下官刺”“爵卫刺”“长刺”“名”“刺”等。
至迟在汉代时,名片就已经相当流行了。据《史记·郦生陆贾列传》记载,沛公刘邦引兵过陈留时,郦食其“踵军门上谒”求见。这里的“谒”就是今天所说的名片。刚开始通报他是儒生,刘邦不愿见。郦食其按着剑生气地对门人说:“再去通报,我是一个高阳酒徒,不是什么儒生!”门人“惧而失谒,跪拾谒,还走,复入报”,就是吓的把名片掉到地上了,然后拣起来,再次进去通报。刘邦听报后,来不及穿鞋子,连忙传唤客人进见。
死亡的不同称谓中,道人之死称为什么?
A.圆寂 B.千古
C.羽化 D.永别
答案:
C。
聚沙成塔:
英雄之死称牺牲;烈士之死称就义;为国之死称捐躯;救人之死称献身;师长之死称千古;长辈之死称见背;病榻之死称断气;公务之死称殉职;遇险之死称罹难;突然病死称暴亡;帝王之死称驾崩;僧尼之死称圆寂;教徒之死称升天;亲人之死称永别;他乡老死称客死;婴儿之死称夭折;短命之死称夭亡;罪犯之死称毙命。
我国的家谱最早可以追溯到哪个时期?
答案:
夏商周时期。
聚沙成塔:
家谱,又称谱牒,是记载着同宗同祖的血缘集团世系人物和事迹等方面情况的历史典籍。它包括一家一族的祖源宗本、世系繁衍、迁徙分布、婚配嫁娶、行业职业、教育程度、经济状况、社会地位、人物传记等众多方面的资料。
我国的家谱最早可以追溯到夏商周时期,殷墟出土的甲骨文就有记载姓氏的骨片。后来,家谱被帝王诸侯用于记载世系,成为这些人的专利。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家谱成为世族之间通婚和做官的主要依据而很快发展起来。到了唐宋时期,民间私家修谱逐渐形成。明清时期,民间修谱十分兴盛。建国后,修撰家谱曾一度停止。
■
古代九族通常指的是?
答案:
指的是高祖、曾祖、祖、父、自己、子、孙、曾孙、玄孙,即以自己为本位,上推四世,下推四世,即上五世与下五世。
聚沙成塔:
族,表示亲属关系的宗族、家族,有时包括异姓亲族,古代有三族、九族之说,还有七族、十族之说。中国古代“抄家”和“灭族”经常是伴随使用的,目的在于斩草除根——完全除去复仇的实力和人脉。因此,秦始皇开始有“族诛”的酷法,先是“夷三族”,后代越来越酷,由三族、五族到九族——父三族、母三族、妻三族。株连最广的是明成祖杀方孝孺,诛其“十族”。
古代表示兄弟间的排行顺序的是?
答案:
伯、仲、叔、季。
聚沙成塔:
古代以伯、仲、叔、季表示兄弟间的排行顺序,伯为老大,仲为老二,叔表示行三,季排行最小。古人字前常加排行次序,如“伯禽”“仲尼”“叔向”“季路”等,因此,父之兄称“伯父”,父之次弟称“仲父”,仲父之弟称“叔父”,最小的叔父称“季父”,后来父之弟统称“叔父”。《史记·项羽本纪》:“其(项羽)季父项梁。”这里的“季父”泛指叔父,而季父通常专指最小的叔父。
封建社会的一种道德规范,“三纲”指的是?
答案:
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
聚沙成塔:
纲,是居于支配地位的意思,就是臣要绝对服从君,子要绝对服从父,妻要绝对服从夫。这套封建社会君臣、父子、夫妇之道,最先由汉代董仲舒提出,后经历代封建统治阶级加以繁育化,成为禁锢人们思想的一套封建教务。《白虎通·三纲六纪》:“三纲者,何谓也?谓君臣、父子、夫妇也。”
封建礼教所规定的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之间的关系被称为什么?
答案:
五常。
聚沙成塔:
五常,也叫“五伦”,是封建礼教所规定的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之间的关系。这些人伦关系,反映了封建社会的等级观念。《孟子·滕文公上》:“使契为司徒,教以人伦: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有关“孝”的最早记载为?
答案:
《书·尧典》。
聚沙成塔:
孝行是我国传统伦理的一个重要方面。孝行的起源极早,有关“孝”的最早记载为《书·尧典》,称:“克诺以孝。”可见那时的“孝”是人们用来达到生活和睦的道德手段。“孝子行役,思念父母也”,这是“孝子”一词的最初出现,这包含的是孩子对父母的自然感情。
什么亦作家训、家诫、家教,是中国古代所特有的一种典籍?
答案:
家范。
聚沙成塔:
家范是在传统的伦理之上,借助尊长的权威,对子孙族众的道德约束,是古人向后代传播立身治家、为人处世、齐家教子思想文化的载体。
家范的产生,源远流长。周朝时期周公教儿子鲁公不要求备于一人,孔子教儿子伯鱼学诗学礼,就已能看到古代家范的雏形。两汉时期,新兴的豪族大家通过密切宗族联系来扩大社会影响力,纷纷制定宗教或家庭的清规戒律,并采取文献形式。
我国什么时期就已规定了尊敬和抚养老人的法令?
A.秦代 B.周代
C.汉代 D.唐代
答案:
C。
聚沙成塔:
敬老法是为尊敬和抚养老人而制定的法令,源于我国。1959年在甘肃省武威县出土的有关《王杖诏书令》的竹简记载,我国西汉时期就已规定了尊敬和抚养老人的法令。《王杖诏书令》规定:对70岁以上的老人,由朝廷授予一种顶端雕有斑鸠形象的特制手杖——“王杖”,持有“王杖”的人,享有各种社会优待。例如,他的社会地位相当于年俸“六百石”的地方小官吏。侮辱或殴打这些老人的官民,都要定为大逆不道的罪名而处以斩首之刑。同时,对于无亲属的老人,病弱的老人,也都有明确的照顾规定。据考证,这些法律条文是从西汉宣帝到东汉明帝130余年间,几经修改、补充而明确起来的。
婚嫁六礼包括哪些内容?
答案:
纳彩、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
聚沙成塔:
1)纳彩:俗称议婚或说媒,请媒人到女方说媒,了解女方的心意,看看这门亲事有没有成功的希望。媒人到女方家提亲时,通常以活雁作礼,象征忠贞不二。
2)问名:俗称“合八字”,先由媒人送女方的八字庚帖到男方家,上面写著女方的出生年、月、日、时,男方必需放在祖先案上观查几天,如果家中这几天都平安无事,就再将男方的八字送到女方家。女方接受了男方八字之后的三天内,每天早晚要在家中神佛前烧香拜拜。在这几日内,男女双方的家中,如果有任何一方发生被偷盗、物品损毁或家人生病等不祥之事,那么婚事就不成了。
3)纳吉:又称小定或文定,也就是订婚。问名后如果卜得吉兆,男方就请媒人到女方家致赠礼物,并通知女家决定这门亲事,同时男方选定吉日到女方家,送给新娘一枚金戒指。
4)纳征:俗称大聘或完聘,就是男方选定吉日到女方家举行订婚大礼。纳徵通常在婚礼前十日至一个月内进行,除了要准备聘金外,还要有六件或十二件礼,聘礼名称都有吉祥的涵意,数量为双数,取成双成对的意思。
5)请期:俗称择日,由男家选定婚期大喜之日,并请求女方家的同意。
6)亲迎:正式举行婚礼。把新人的八字都写在红纸上,请择日师择定黄道吉日,并由媒人奉送双方。双方同意后,举行迎亲仪式。
我国古代的贞操观包括哪些?
答案:
婚前贞操、婚后贞操、寡妇节操和妻妾殉葬制度等。
聚沙成塔:
贞操观包括婚前贞操、婚后贞操、寡妇节操和妻妾殉葬制度等。其中婚前贞操,指女子在出嫁前必须是处女,否则就要受严酷的惩罚。婚后贞操,指防止妻子和其他男子发生私通行为。贞操其内涵大致可分为婚前、婚后两种,而婚后又区分为夫在、夫死两种情况。一个女子,或是一辈子不和任何男子性交,或是一辈子只和丈夫一个人性交,这才叫保持了贞操,如果私通、再嫁、被施暴等,都叫“失贞”。女子在婚前要“守童贞”,婚后夫在时要“守贞”,夫死要“守节”。而贞节牌坊要表彰的就是“守节”。
旧时休、弃妻子的七种理由被称为什么?
答案:
七出。
聚沙成塔:
“七出”是指旧时休、弃妻子的七种理由,是封建礼教宗法制度对妇女的残酷迫害。《礼仪·丧服》说“出妻之子为母期”,贾公彦解释为无子,淫逸,不事舅姑,口舌,盗窃,妒忌,恶疾。丈夫可用其中的任何一条为借口,命妻子离去,故称“七出”。但是帝王、诸侯之妻子无子不出,故又有“大出”之说。
古人一日吃几餐?
答案:
一日三餐源于汉,汉以前,人们一天只吃两顿饭。
聚沙成塔:
一日三餐是世界上多数国家实行的约定俗成的就餐制,在我国,一日三餐源于汉,汉以前,人们一天只吃两顿饭。古人对进餐时间很讲究,在不应进餐的时间用餐,被认为是一种越礼的行为或特别的犒赏。
汉以后,一日两餐逐渐变为一日三餐或四餐。《白虎通义》载:“平旦食,少阳之始也;画食,太阳之始也;哺食,少阴之始也;莫食,太阴之始也。”并且,三餐有了早、中、晚的分称。早饭,汉称寒具,指起床洗漱后所用之小食,至唐,改称点心;午饭,古称中饭或过中;晚饭称晚餐。
中国学校教育最初产生于“养老”,对吗?
答案:
对。
聚沙成塔:
原始氏族社会末期,物质生产能力提高,只需一部分人从事生产就可以确保养活更多的人,例如掌握生产知识和技能的老人。古文献记载,氏族养老的场所称为“庠”“序”,一般位于“米廪”即粮仓附近。不过老人可不是光吃闲饭,他们有教导后代、传授生产经验和社会行为规范的职责。“庠”“序”后来成为古代地方学校的代称,可见中国学校教育最初产生于“养老”。
我国古代书院的建立,最早起于哪个年代?
A.秦代 B.周代
C.汉代 D.唐代
答案:
C。
聚沙成塔:
书院是我国古代独树一帜的教育组织形式。书院的建立,最早起于汉代,后经宋直到清,其间时兴时废,其鼎盛时期为宋。
书院的办学宗旨,从教育本身的角度来说,在于自由研究学问,讲求修养身心。书院不明确地反对科举,但是它对封建科举并不重视。学生在书院学习后,学有所成,可能取得某种形式的社会“承认”,但没有什么“官衔”或其他类似“身份”。
中国封建社会私学是中国传统教育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吗?
答案:
对。
聚沙成塔:
中国封建社会学校教育自汉以来,分为官学和私学两类。私学则主要依靠集体的力量,学费收入一直不是中国古代教育经费的主要来源。
私学是中国传统教育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私学分为三种类型:义塾、专馆和散馆。义塾又称为义学,是私塾中规模较大的学校,由宗族组织创办,其经费来源有三种途径:一是创办者或其他个人、组织的经费供给;二是学校财产的经营增值;三是向学生收取费用。前两种渠道是义塾经费的主要来源,第三种情况间或有之,但对本族穷苦子弟大多进行免费的初级教育。专馆是一家或数家、一村或几个村单独或联合设立的一种私塾,经费按人分摊,此多为富裕户所办,以使其子弟就塾。散馆是生员(秀才)或其他有文化的人在家庭单独设塾,招收附近人家的子弟就读,以收学费维持生活,主要进行启蒙初级教育。
我国现在最大的图书馆是?
答案:
国家图书馆。
聚沙成塔:
在我国,关于图书的起源,《易·系辞上》说:“河出图,洛出书。”可见在周代以前早已有藏书之举了,只是没有载于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