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Part2 训练篇(1)
——台上1分钟,台下10年功:好口才是练出来的
好口才并不是一种天赋的才能,它是靠刻苦训练得来的。“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古今中外一切口若悬河、能言善辩的演讲家、雄辩家,他们无一不是靠刻苦训练而获得成功的。
成功的路上没有捷径,要想练就一副过硬的口才,就必须一丝不苟,刻苦训练,持之以恒,正如华罗庚先生在总结练“口才”的体会时说的:“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
第5课
告诉自己:“我是世界上最会说话的人”
人类天生就是这样的,只要你说话的时候神气十足像个主宰者,就有人服从你。
——阿普
■知识是口才的基础
人的才能是建立在知识的基础上,由知识转化而来的。才能是知识的产物,是知识的结晶。知识是才能的元素和细胞。一个人才能的大小,首先取决于自身知识的多少、深浅和完善程度。口才也毫不例外的以知识为基础,而古今中外的口才家无一不是知识渊博的学者。
张之洞任湖广总督时,驻地武昌,大力兴利除弊,为地方办了些实事、好事,一时声望如日中天,成为洋务运动中的领军人物。当时梁启超年未及冠,游历武昌。这一日,梁启超来到总督府,投递名刺(相当于今日的名片),求见总督张大人。张之洞本人系科举正途出身,见名刺上只题“新会士子梁启超”,便有些不悦。
张之洞传见梁启超,梁启超昂然而入,长揖不拜。看到梁启超小小年纪,气宇轩昂,张之洞不觉心动。一贯喜欢奖掖有志气之青年人的张之洞决定考考梁启超的才学。略加思索,张之洞口占一联,要梁启超对出下联。张之洞的上联是:“天作棋盘星作子,谁人敢下?”张之洞把天喻作围棋盘,星星喻作围棋子,显示出开阔胸襟。梁启超应口而答道:“地为琵琶路为弦,哪个能弹?”梁启超以地喻琵琶,以路喻弦,同样表现出博大的胸怀。
张之洞手拈长须,微微颔首。眉头一皱,张之洞又出联道:“四水江第一,四时夏第二。老夫居江夏,谁是第一?谁是第二?”江、淮、河、济四条河之中,长江排名第一;春、夏、秋、冬四季之中,夏季占第二个季节。武昌古称江夏,号称九省通衢,向为湖广总督衙门驻地。踌躇满志的张之洞,以疑问的口气,肯定地表达了“我是天下第一名臣”的自负。他口出大言,把“江” 、“夏”二字嵌在上联众,故极为难对。
面对咄咄逼人的总督大人,少年才子梁启超不紧不慢,略一沉吟,立即挥毫写出下联:“三才人在后,三教儒在前。小子本儒人,不敢在后,不敢在前!”儒、释、道三教之中,儒排名在前;天、地、人三才之中,人排名最后。梁启超借"不敢在后,不敢在前"的谦虚之语,肯定地表达了在声名显赫的总督大人面前自己毫不畏惧、不卑不亢的态度。
张之洞一听梁启超所对,不由大惊,心中暗暗赞许。张之洞问:“梁君所来为何?”梁启超答道:“生不愿封万户侯,但愿一识韩荆州!”梁启超引用唐代大诗人李白《上荆州长史书》原句作答,暗暗地恭维了张之洞一番。见梁启超答对得体,气概非凡,张之洞遂青眼有加,宾主尽欢而散。
后来,梁启超成为“戊戌变法”的中坚,得享大名,绝非偶然。当然,此是后话了。
英国哲学家培根说:“知识就是力量。”口才的魅力深深扎根在知识的土壤中。作为口才家,丰富的知识是必不可少的,这样,运用时才能信手拈来,即兴发挥,使谈吐高雅,论辩更精彩,出口成章,字字珠玑。
德、识、才、学四者之间,学是基础。“语言取决于学问和知识。”学可以丰才,可以增识,可以益德。
口才是一个人德、识、才、学的试金石。如果你想拥有口若悬河的口才,就得不断拓展自己的眼界,吸收知识;不断调整思路,活跃思想,不断用智慧和知识的雨露来滋养自己。
■读书可以长口才
养成阅读好书和研究学问的习惯,能够扩大知识领域,增加说话题材,无形中能美化谈吐,增强说话能力。
为什么你总是觉得日子平淡无奇呢?为什么你总是觉得自己与人交谈时总是词不达意让人听不明白呢?众所周知,风趣诙谐,谈笑风生的交谈能力,无疑会为生活带来乐趣。然而达到这一点却很难。
我们常见有些人各方面条件皆不错,唯独交谈能力不怎么样,与人交际时表现冷漠,因而被人责难。有些实业界的人士个性沉着而富有理性,可惜在业内人中的声誉却很一般,评价也不是很好。造成这种恶果的根源其实很简单,因为他们从不与人广泛接触,不去尝试用有趣而富有理性的方式与人交谈。
这些人之所以如此,不外乎胆怯或过于内向。当然,也不排除无知或愚昧。他们往往拘泥于固定的会话模式,使人感到单调而乏味,常被人喻为“缺乏语言功能”而不自知,因而为自己的成功设置了障碍。
怎样才能克服这一缺点呢?
汤姆逊·A·爱迪生公司驻波士顿地区担任经理的华特·希·格列夫劳曾说:“养成阅读好书和研究学问的习惯,能够扩大知识领域,增加说话题材,无形中能美化谈吐,增强说话能力。”
因此,无论从事何种工作,只要养成阅读和研究与本身业务有关书籍的习惯,同样可以丰富其话题及构思,如此一来,不但能够增加知识量,而锻炼语言能力也就不在话下了。
某一书报的阅读,可能会激发我们的灵感,使我们涌出许多新鲜的妙想,可构成很好的话题。倘若没有超人的记忆力,不妨将其记录下来,否则过不了多久就会遗忘。
如果能在心潮澎湃、文思泉涌之际将奇思妙想记录下来做成笔记,闲暇之时予以研究和回味,这自然是增长见识、丰富内心的好办法。
博览群书者与那些知识有限者,在和同伴讨论问题时,前者的条件显然要较后者优厚,且更能做深入的研讨。因此,若想提高会话能力,使自己能不断改善人际关系,养成阅读书籍的习惯非常有效。通过阅读再加以研究,在研究的过程中,肯定会发现其中蕴含着的许多有趣的观点与哲理,从而成为日后与人交谈与商讨的良好基础。
我们每天都要与人说话,倘若能在互相帮助、取长补短的良好气氛中与人进行有趣的探讨,其功效也是很大的。因为这种讨论往往能够激发一个人在事业上的新构想。我们都是平凡的人,我们的言行举止均和他人息息相关。因此,唯有通过彼此的交谈,才能体味出会话的乐趣。
经常阅读与自己业务有关或感兴趣的书籍,不断增长自己的知识面,经常参加单位或朋友间举行的各种活动,再加上自己偶尔浮现的灵感与妙想,定能在口才上获得良好的称誉,也定能为良好的人际关系奠定基石。
■善言谈者必备的五种修炼
多多读书,忌浅薄无知;话如其人,忌夸夸其谈;远离假话,摒除大话;不说空话,避免套话;选择对象,因人而异。这是成为一个杰出口才家必备的五种修炼。
1.多多读书,忌浅薄无知
语言是口才的基础,怎样才能使语言表达得心应手呢?其方法就是多读书!在这个世界上,全新的事物真是太少了,每个时代的每一个人都得自愿或不自愿地捡起前人的衣钵,即使是伟大的演说家,也要借助阅读的灵感。
2.话如其人,忌夸夸其谈
朴实无华的语言是真挚心灵的表达,是美好情感的展现。因而,语言的朴素美来自本色的心灵,话如其人,言为心声,平时为人处世质朴真诚,说话也就自然不会扭捏做作。古语说:“其行也正,其言也质”,意思是以真诚的态度为人,是语言朴素美的前提。语言的朴素美贵在保持个性,该怎么表达就怎么表达,或严肃,或幽默,或直率,或调侃,或委婉,只要是发自内心,保持本色。
有的人开口“当然”,闭口“绝对”,武断得惊人。这样,别人就无话可说了。有人说,武断是交谈的毒药,这话一点不错。谁也不愿和这样的人多谈几句。即使同一个词,修饰后也有程度的差别,如“一切”、“根本”、“多数”、“一些”、“凡是”,要根据实际来选择,万万不能掉以轻心。如果把“部分”说成“一切”,把“可能”说成“肯定”,就会使自己陷入被动,这实际上是一种“虚张声势”,说了是会碰钉子的。
当然,强调“语言的朴实无华”不等于反对含蓄。说话的含蓄是一种艺术,即对于不便直说的事情就隐讳地加以表达,却又能让人家明白自己的意思,这就是所谓“只需意会,不必言传”。
所以说,含蓄是说话的艺术,是因为它体现了说话者驾驭语言的能力,而且也体现了对听众想象力和理解力的信任。如果说话者不相信听众丰富的想象力,把所有意思全盘托出,这种词意浅陋、平淡无味的语言会使话语逊色,甚至使人反感。
我们推崇的语言技巧是言有尽而意无穷。
3.远离假话,摒除大话
中国人民历来有赞颂说真话的美德。在最早《韩非子·外诸说·左上》中关于曾子杀猪教子的故事,一直盛传不衰。曾子把妻子开玩笑说的话付诸行动,将猪杀了,让孩子相信母亲的诺言。曾子的妻子未必是在有意欺骗孩子,然而曾子却还是坚持了一种最可贵的精神,不让妻子说假话,不跟孩子说假话。
远离假话的同时我们也要摒除大话。
两个珠光宝气的女人在炫耀自己家庭的富有。
“您知道吗?我们家里的厨师换得可勤了,家里人吃同一厨师做的饭菜,最多不过3天,就不爱吃了。”
“谁说不是呢!为了换厨师方便,我们家的厨房门口装了一个旋转门。”
像这种大话除了能博得我们一笑之外,没有任何意义。说大话在口才表达上不但不能给你的话题增辉,反而令你的话题和观点黯然失色。墨子曾对他的学生说,话说得太多,就像池塘里的青蛙,整夜整日地叫,弄得口干舌燥,却没有人注意它;但是鸡棚里的雄鸡,只在天亮时啼,却可以一鸣惊人。说话何尝不是如此,与其呀呀咿咿说一大堆废话,不如简明直接讲几句。现代人时间观念增强了,说废话空耗别人宝贵的时间,对人对己都是一种极大的浪费。
4.不说空话,避免套话
大多数的孩子都喜欢吹肥皂泡,被吹出来的肥皂泡在阳光下闪耀着艳丽的光泽,非常美妙。随着五彩泡泡的不断升高,它们一个接一个纷纷破碎。所以人们常把说空话喻为吹肥皂泡,这真是再恰当不过了。一些充满各种动听、虚幻诱人的词句,细细咀嚼却没有任何实在内容的话,迟早是会像肥皂泡一样破灭的。
说话的目的是为交流思想,传达感情。因此,总得让人家知道你心中要表达的是什么。只要开口,不管是洋洋万言,还是三言两语,不管话题是海阔天空,还是一问一答,都应使人一听就懂。
一些人惯于用一些现成的套话来代替自己的语言。三句话不离套词,颠来倒去那么几句,既没有思想性,更没有艺术性,令人听后味同嚼蜡。
5.选择对象,因人而异
我们说话的对象是社会上的各种人,年龄、性别、性格、脾气、思想认识等各不相同。由于各人所处的地位不同,对同一事物的理解也是有差异的,说话的分寸也就要根据各种人的地位、身份、文化程度、语言习惯来做不同的处理。例如在日常生活中,对同辈人与对长辈(或上级)、对陌生人与对知己、对不同性别的人说话都应讲究分寸,考虑到听者的接受程度。
比如有这样两个句子。
“这事你错了,该找人赔礼道歉去。”
“这事咱们也有不对,最好还是去向人说清楚。”
两句话其实是同一个意思,但前一句说得较直率,有劝诫的口吻,较适宜于长辈对后辈 (如老师对学生),或者知己之间。第二句话婉转多了,如对人称的处理就很巧妙。不将对方直称为“你”,而用“咱们”。其实说话者不一定介入这件事,只是为了把话说得婉转或表示自己与对方更贴心。另外把“赔礼道歉”说成“说清楚”,也是为了避免使用刺激性的字眼,使对方更容易接受。可见,同样是劝诫,但后者更多的是请求,比较适合后辈对长辈,或者对关系不太密切的人及一些自尊心特别强的人说,这样讲就比较适宜了。
■内涵深厚才能妙语连珠
总有一些人抱怨自己没有好的口才,和别人在一起总是无话可说,于是总是埋怨自己没有天生的好口才。
其实,这种想法是很片面的。口才并不是天生的,或者说只要胆子足够大就可以了,口才是要有足够的底蕴作为基础的。
拥有好的口才是建立在深厚的学识基础之上的,如果脱离了这个根本,那么口才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就会像白开水一样,哪里还能说服别人呢?
口才的好坏与说话的技巧有关,但更与自己掌握知识的多少有密切关系,“腹有诗书气自华”这句话正是这个意思。肚子里没有多少知识的人,说出来的话就没有多少说服力,又怎么能让别人信服呢?当年诸葛亮在隆中苦读27载,一出山后便有舌战群儒之功,但当年的诸葛亮并不曾专门去学习过如何辩论,他所依靠的就是数十年的苦读。
知识面不够宽广,就算口才学得再好,技巧掌握得再多,也是无法说服别人的。准确、缜密的语言,头头是道,能够说服人;清新、优美的语言,饱含激情,能够打动人;幽默、机智的语言,妙趣横生,能够感染人。而这些都来源于头脑中的广博知识,那种不学无术的油腔滑调、油嘴滑舌算不上好口才,那种不着边际的、没有什么实际意义的夸夸其谈也不是好口才。只有那种以丰富的知识为坚强的后盾,能够给人以力量、愉悦之感的谈话,才是真正的好口才。
所以,要想有好的口才,首先就要丰富自己的内涵,提高自己的学识修养,只有这样,才能够口吐莲花,妙语连珠,倾倒众人。
那么,想要拥有好的口才,应该让自己具备哪些知识呢?当然,知识面是越广越好,天文地理,历史经济,什么都要学习,还要能够正确地使用语言,使自己的语言优美动听。具体来讲,大家要想有好的口才,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多下工夫。
1.好学上进,加强知识积累
渊博的知识是睿智的体现,而渊博的知识、睿智的头脑则来源于平时一点一滴的学习和积累。“万丈高楼平地起”、“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等俗语,说的就是这个道理,一个人要想真正提高自己的演讲与口才能力,就必须尽可能做到读万卷书,识万般理,平时养成多读书看报的习惯。没有人天生才高八斗,学富五车,而博闻强记的背后是艰辛的汗水。
2.关注生活,加强生活积累
有些人在和人谈话时,为什么别人都不大爱听呢?关键就是缺乏生活的积累,净说些不着边际的话,这样是很难打动人心的。所以,要想有好口才,多加强生活积累显然也很重要。加强生活积累关键是要走出去,积极面对生活,感受生活,尝试生活中的甜酸苦辣,用眼睛欣赏生活的色彩,用耳朵聆听生活的声音,用心灵感受生活的脉搏。因为,毕竟“生活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3.紧跟时尚,把握时代脉搏
现在的社会进步很快,只有紧紧跟上时代的步伐,说出的话才能够吸引别人。如果你用上个世纪的口气和词语与现代的人来交流,那就只能够被人称为“土老帽”了,谁还愿意听你讲话呢?所以,一定要多注意一些时尚的语言,能够跟上时代的步伐。
4.崇尚真情,加强情感积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