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是什么让我们难以宽容(4)
还有一些朋友,为了彼此的需要互相捧映,出于利益而来往,与感情无关,与道德无缘,唯有利益和需要决定彼此来往的密切程度。
然而,别人不可能完全同我们有一样的观点与志趣,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个性和特点,有不同的长处和短处,我们不能像要求自己那样要求别人,要以理解的眼光看别人,懂得大千世界是五彩缤纷的,人与人也是各不相同的。
世上没有十全十美的人,包括自己在内谁都有缺点,谁都有可能犯错误。要宽容别人的过错,给别人改正错误的机会,就像希望别人也原谅自己的过失一样。
对别人不要一味责备,要小事糊涂,大事明白,记住“水至清则无鱼”。对别人要求过高就会曲高和寡,对别人太苛刻就会拒人于千里之外,对别人横挑鼻子竖挑眼,就没有人愿意同我们共事。
除非涉及原则性的问题要搞清楚是非曲直之外,对一些无关紧要的事,不能抓住不放,要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甚至有意装糊涂。绝不应把简单的问题复杂化,本来没有多大的事,却非要弄个水落石出,论出个你是我非,那只能是“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
所以,对朋友不要过于苛求,只在平时少些计量,多些宽容;少些提妨,多些真诚。如此则好。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与朋友相处就要互相谅解,经常以“难得糊涂”自勉,求大同存小异,有胆量,能容人,你就会有许多朋友,且左右逢源,诸事遂愿;相反,过分挑剔,明察秋毫,眼里不揉半粒沙子,鸡毛蒜皮的小事都要论个是非曲直,这样朋友会躲我们远远的,最后我们只能关起门来当“孤家寡人”,成为使人避之唯恐不及的异己之徒。
有时朋友冒犯我们,其中肯定是另有原因,只要不是恶语伤人、侮辱人格,我们就应宽大为怀,不以为然,或以柔克刚,晓之以理。古今中外,凡是能成大事的人都具有一种优秀的品质,就是能容人所不能容,忍人所不能忍,善于求大同,存小异,团结大多数人。拥有宽容的人具有宽阔的胸怀,豁达而不拘小节;大处着眼而不会鼠目寸光;从不斤斤计较,纠缠于琐事,所以他们才能成大事、立大业,使自己成为不平凡的人。
一个人真正做到不计较、能容人也不是简单的事,需要有良好的修养、善解人意的思维方法,并且需要经常从对方的角度设身处地的考虑和处理问题。多一些体谅和理解,才会多一些宽容,多一些和谐,多一些友谊。
◎智慧点拨
如果认定要做朋友,那么就要像找老婆一样,在接受她美丽容貌的时候,就必须也接受她的性格孤僻;在接受她性情豪爽的时候,就必须同时接受她的粗心大意;在接受她勤俭持家的时候,就必须同时接受她出手不大方的习惯。
难容的偏见需要的是“被磨合”
在生活中,大多数人都戴着一副有色眼镜。在看别人时,总看见不好的一面,总指责别人身上的缺点;而看自己时却总是看到优点。有时人们看到他人身上的缺点时,并不一定就是那个人所有的。也就是说,人们往往带着一种偏见看待别人。
所谓偏见,指的是人们对某事持有的观点或信念,而这种观点和信念其实并不符合客观事实或与逻辑推论相违背。它带有很强烈的个人色彩。所以说,如果一个人在头脑中对他人已经有了一些不切实际的观念,那这种观念就会被强加到他人身上,并且一时很难改变。但这种偏见在他看来却认为是极其客观的。
一个人的偏见是非常强的,以至于很难用事实去反驳他,这样的人也被称为偏激者。偏激的人往往忍受不了从多个角度来看待事物,他们坚持的是非此即彼。
尽管偏见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但它却是人们互相交流的一个重大障碍。在它的影响下,原本会成为好朋友的两个人却可能反目成仇。如果一个人想要与他人有一个和睦友善的互动关系,就需要放弃这种偏见,放弃那种先入为主的不良观念。要放弃偏见,就需要承认别人的优点,就需要从实际的生活中学会观察,从多个角度去考量一个人或一件事。冷静自己的头脑,倾听别人的言论,客观地分析,才能卸下偏见的眼镜。
在一所小学里,有一个班长欺负了班上一个同学。这个同学把这件事告诉了老师,老师一听就说:“你说其他人欺负你我还相信,说他欺负你这不可能。”偏见对于普通人还可以理解,但如果连有一定知识修养的老师都有这样的问题,可见刻板的印象影响是很大的。所以,在对他人有一个全面的了解之前,不要随意地让自己设想的情景固定你的头脑。
除了偏见能引起一个人对他人的误解,爱批评的心态同样左右着他的大脑。有的人认为批评了别人就是抬高了自己的地位,就能显示自己的派头。其实则不然,表面上批评他人好像是占了便宜,但实际上却显出了批评者是一个没有风度的人,显出他是一个患得患失的人,根本就没有达到一种豁达的境界。得失对其来讲,是非常重要的。
放弃偏见,会使人变得宽容。所以,当你与人发生矛盾或冲突时,尽量放弃争强好胜的心理,那样才会化干戈为玉帛,使彼此和好如初;当你与家人发生摩擦时,尽量放弃争执,才会得到家人的谅解,使家庭和睦温馨。
假如你与人意见有分歧,完全可以讨论,但不要争吵。只要出于善意,讨论也最终是对事不对人,同样会令双方像促膝谈心一样有所收获。相反,那种毫无分寸和不理智的争吵,一方激烈地攻击另一方,同时拼命地维护自己,这正是有良好教养的人所不为也不该为的事。
信念与偏见的本质区别就在于:观点不需要动怒就可以阐述清楚,征服人心;而偏见则往往不得不靠声音来虚张声势。
不是说凡是发怒的人看法都是错误的,而是说他根本不懂得如何表述自己的见解。讨论问题的原则是:要用无可辩驳的事实及从容镇定的声音,努力不让对方厌烦,不迫使对方沉默而达到说服对方的目的。
只要你能够听我说,我也愿意听你讲;如果我们能让自己专注于问题的讨论而不是引向感情用事或固执己见,那么讨论就不至于降格为争吵。
如果我们的声音渐渐提高,说出:“我认为这种想法愚蠢透顶!”这样的话一说出口,就是一种伤害他人的反驳了。这时,旁观者焦虑不安,朋友们躲到背后去,也就不足为奇了。为赢得一场争吵而失去一位朋友,实在是得不偿失的事情。
一位所得税顾问为了一笔不该收所得税的款子和税务稽核整整争论了一个小时,那位稽核傲慢而又顽固。顾问决定不再同他论理,改变了一个话题。顾问说:“比起其他要你处理的重要的事情来,这件事实在不足挂齿。我也研究过税务问题,但那是书本上的死知识,你的知识却是从实践中来的。有时,我也真想有份像你这样的工作。”这下,稽核在椅子上伸直了身子,开始和顾问谈起他的工作,态度慢慢地友善起来。3天后,顾问收到了他的电话,说是那笔所得税决定不征了。
这位稽核要的是一种重要人物的感觉。顾问越和他争论,他越要强调职务上的权威。一旦承认了他的权威,争论自然偃旗息鼓了,而他也同样变成了一位有宽容态度和同情心的人。
美国著名的教育家戴尔?卡耐基认为:“在多数情况下,同事间争论的结果只会使双方比以前更相信自己是绝对正确的,你赢不了争论。要是输了,当然你就输了;如果你赢了,还是输了。为什么?如果你的胜利,使同事的论点被攻击得千疮百孔,证明他一无是处,那又怎样?你会觉得洋洋自得。但他呢?你使他自惭。你伤了他的自尊,他会怨恨你的胜利,即使口服,心里也不服。最糟糕的是,转过身来,你们还要不得不同在一个屋檐下共事。”
因此,你自己要衡量一下:你宁愿要那样一种表面上的胜利,还是别人对你的好感?
◎智慧点拨
当一个人学会放弃偏见,放弃对别人的批评,那他就在修养上达到了一定的境界,就有了一种开阔的眼界,就能敞开胸襟接纳所有的事物,就能让自己活得比别人更有滋味,就能让人觉得他是一个可以亲近的人。
醍醐心语
宽容是治愈心伤的“创可贴”
通常情况下,别人的一些小错误、失误会轻易地得到我们的原谅,而恰恰越是与自己亲近、关系密切的亲友、爱人、朋友,这些人给自己带来的隔阂、矛盾、伤害、误会等,越是在内心长久地纠结着,不肯得到自己的原谅。其实,宽容是没有时间的界限的,也没有人情亲疏的远近来衡量宽容的程度,宽容实质上就是一个情感沟通的问题。情感上互通了,心情上理解了,情绪得到稳定,心理找到了平衡,那么因不能相容而导致的一切怒气、怨气、嫉妒、计较、苛刻等不良心态和情绪都可以得到解除。没有化解不了的矛盾,没有无法容忍的心结,只要敞开心扉,让彼此的情感流通起来,而不是给彼此的内心添堵,那么一切心伤都可治愈。
1得饶人处且饶人。
生活中常有一些人特别固执己见,十分容易为一些小事情同别人争论,而且火药味浓烈。这时候,得理的一方应当有饶人的雅量,他可以一面解释一面折中调和,最好使用不带刺激性的“各打五十大板”或者“你好我好”的语言形式,以避免冲突的扩大。
2用沟通增进感情。
不少时候,人和人之间的相互发火,是因为互不了解、有失沟通造成的。这时候得理的一方切不可因对方的错怪而以怒制怒。最好的方式是多加解释,想法沟通或者道歉、劝慰,与对方达成谅解或共识。
3. 可以主动道歉说“这一切都怪我”。
面对蛮横无理者,得理者若只用以恶制恶的方式,常常会大上其当。这时候,平息风波的较好方式,莫过于得理者勇敢地站出来,主动承担责任,以自责的方式对抗恶人恶语,以柔克刚。
4. 矛盾宜解不宜结,主动打破僵局。
任何情况下都不可以有给对方一点颜色看、惩罚对方一下、非让他(她)低头认罪不可的种种不良心态。有话说话,有理讲理,宁要争吵也不要冷战,这是许多人总结出的一条经验,而一旦处于冷战中无人主动来给你们调解,那就靠双方“系铃人”来打破沉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