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理人必备经营与管理知识(经理人必备系列丛书)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8章 决策(3)

◎要列出充足的理由

明确地罗列出你之所以改变决策的理由,别人就不会认为你朝令夕改。理由越多,大家就越相信这不是个草率的决策。这个道理再明显不过了,可是许多管理人员只凭直觉妄下断言。当手下问起为什么改变想法的时候,得到的只是诸如:“因为我想这么做!”或“我愿意!”那样硬邦邦的回答。从这些回答里,人们只能看到一个飞扬跋扈的老板的形象。

总之,当你自己都说不清楚为什么要改变决策的时候,最好不要急于改变自己的想法。

◎不妨试着作一次武断的决定

假如你既没有拖延时间的借口,又找不出足够的理由,在这样的情况下,不妨试着作一次武断的决定。显然,这样的决策一旦宣布,肯定会招来一片质疑,可对你来说理由总归是有的。

也许你手头掌握的一系列事实促使你想改变决策。可现在时机未到,还不能把它们公诸于世;也许这样的决策会损害公司的短期利益,但实质上却是个大有可为的长线投资;也许这完全是个根据事实推测出来的结论,在这样的情况下,你只好武断一次,尽管这种做法看上去不会很受欢迎,既称不上公道,又不易被人理解。

但你可以请求周围的人相信你。如果在此之前,你一直特别善于运用前面提到的两种改变决策的艺术,那么偶尔地武断一次也无伤大雅。

§§§第12节避免个人独断

设在美国特拉华州维明顿的杜邦公司是世界上最大的化学公司,其产品包括化纤、生物医学、石油煤矿开采、工业化学、油漆、炸药、印刷设备等18种,年销售额达400多亿美元,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都有它设立的分支机构。

以“化学大王”而著称的“杜邦财团”之所以能长期在世界化学工业中雄踞霸主高位并跃入世界最大工业公司之林,就在于它经营的灵活性、预见性、适应性。

早在1904年,杜邦公司就建立了全美第一家集体领导的执行委员会,以一组人来取代一个人进行决策。

这个执行委员会经过多年的探索和改革,形成了公司现在的经营管理执行机构。这个机构是由27位董事组成的董事会,董事会每月召开一次会议。会议完毕期间,由正、副董事长,总经理和6位副总经理组成的执行委员会,集体分工负责日常的经营管理决策和推行营销策略,每周星期三是执行委员会会日,先审议日常的业务活动以及决定处置的办法;正式议程则是听取和审阅各部门领导的业务报告,内容包括生产情况、业务进展、市场销售、效益、存在问题、建议等,并就进一步采取的措施和对策进行讨论;最后做出决议。对于有争议问题的处理通常是采取少数服从多数的方法来表决,复杂的问题则需反复协商确定。

为了使公司的经营决策建立在可靠的基础上,杜邦公司还重金聘用受过专门训练的经济学家组成经济研究室,以此作为公司的“高参团”和“信息加工中心”。经济研究室的专家对公司的经营情况相当熟悉,他们通过对全国乃至全世界经济发展的现状、结构、特点、发展趋势的调查和研究,特别是对与公司产品有关的市场动向的分析,预测与公司将来利益相联系的经济动向。经济研究室每月还要出两份刊物:一份公开发行,发行对象是公司的主要供应厂商和客户,主要内容是报道有关的信息资料,诸如黄金价格、利率变动等;一份内部发行,主要内容是专题研究,如短期和长期的、局部或全局的战略规划,市场需求量,公司和竞争对手之间的比较性资料,以及公司内部的经营状况等。

现在的企业,特别是大企业的内外环境复杂而又变化多端,像杜邦公司这样在重大问题上采取集体决策,显然要比一个人独裁、单人负责拍板定案的方式稳妥得多。人众眼多,易于看见航行中可能碰上的暗礁,从而绕道行驶,以避免和减少风险。

§§§第13节群体决策需要考虑决策成员的心理

实行群体决策需要考虑决策成员的心理,在此基础上的决策方案才能有效。

经过两周的管理技能训练后,重新回到工作岗位上的刘青松急切希望运用新学到的知识和技能。刘青松星期一早上上班时,上周末的决策训练课依然历历在目。“我们原来的决策方法确实需要改进一番!”他想。他离开工作岗位去参加训练之前,就遗留许多问题没有解决。而眼下,部门里又“冒”出许多问题亟待解决。

其中一个问题老板催促了好几次,刘青松也觉得不能再拖下去了。他想:“这正是我采用‘完全民主式’决策方法的好机会。我想他们一定会同意我这样做的。事实上,他们对于自己所做的工作非常明了,由他们自己提出的新的工作任务标准一定比我打算制定的还高。这两天就让他们讨论决策去吧,我也可以抽出时间去处理其他一些事情。”

刘青松管理监督着5个人,他们的工作任务是安装和检测生产线上的电子计时器。虽然目前在电子计算机系统的帮助下,生产线上的检测循环时间已大大缩短,但他们仍然在按几年前制定的老工作标准完成工作。刘青松觉得这次是让员工参与决策的绝好机会。

刘青松很快就向那5个工人布置了这件事情,他告诉他们由于计算机的使用,工作任务标准需要重新制定。他要求他们讨论一下这件事,并把讨论结果在星期二下午5点钟之前告诉他。这5人对此非常感兴趣,专门在星期一晚上安排一小时进行讨论,甚至午餐和喝茶都在谈论这件事。

可第二天下午,他们的讨论结果却让刘青松大吃一惊。他们认为任务标准应当再降低20%。他们说:“我们感谢计算机使得我们的检测工作变得似乎容易一些,但是生产线相对而言却越来越复杂了,当你已经习惯了某种工作方式后,原定标准的改变会使得你的工作一切从头开始。”

刘青松知道,老板决不会接受他们提出的降低任务标准的要求。但是他既已让员工自己进行“决策”,又怎能断然否定他们的决策结果呢?“我怎样才能摆脱这个尴尬的局面呢?”刘青松很痛苦。

从这个反面的例子中,我们可以看到,刘青松进行的群体决策完全没有考虑决策成员的心理因素,在群体决策过程中,管理者必须考虑到决策成员有以下几方面会影响决策的心理因素:

1.有矛盾冲突以及不和谐的结构

很明显,刘青松与他的5个下属对标准的制定是从不同的角度考虑的,在这样不同的出发点上,存在着矛盾,构成了群体决策的不和谐。于是,决策方案必定不会被所有人接受。

2.站在自我立场考虑

上述故事中主管与下属都是以自我为中心考虑决策方案的,只是在想制定新的标准对自己的影响是什么,并未客观地全面地分析,这也是造成决策无效的原因之一。

3.依靠过去的经验

决策中很大的一个影响因素就是过去的决策结果,以个人的经验来判断新的问题时,以往的结果肯定会重复出现。

其实,上述故事的主人公完全没有必要针对这个问题与其5位下属进行所谓的“群体决策”,他更应该将他的5个下属作为搜集信息的对象。当群体决策不适用某一特定问题时,管理者更应当考虑“个人决断”的好处了。

美国总统林肯,在他上任后不久,有一次将6个幕僚召集在一起开会。林肯提出了一个重要法案,而幕僚们的看法并不统一,于是便热烈地争论起来。林肯在仔细听取其他6个人的意见后,仍感到自己是正确的。在最后决策的时候,6个幕僚一致反对林肯的意见,但林肯坚持自己的意见,他说:“虽然只有我一个人赞成,但我仍要宣布,这个法案通过了。”

表面上看,林肯这种忽视多数人意见的做法似乎过于独断专行。其实,林肯已经仔细地了解了其他6个人的看法并经过深思熟虑,认定自己的方案最为合理。而其他6个人持反对意见,不过是有一个人条件反射式地反对,有的人甚至是人云亦云,根本就没有认真考虑过这个方案。既然如此,自然应该力排众议,坚持己见。所谓讨论,无非就是从各种不同的意见中选择出一个最合理的。既然自己是对的,那还有什么犹豫的呢?

在企业中经常会遇到这种情况,新的意见和想法一经提出,必定会有反对者。其中有对新意见不甚了解的人,也有为反对而反对的人。一片反对声中,管理者犹如鹤立鸡群,陷于孤立之境。这种时候,管理者不要害怕孤立。对于不了解的人,要怀着热忱,耐心地向他说明道理,使反对者变成赞成者。对于为反对而反对的人,任你怎么说,恐怕他们也不会接受,那么,就干脆不要寄希望于他们的赞同。

重要的是你的提议和决策是对的,只要真理在握,就应坚决地贯彻下去。决断,是不能由多数人来做出的。多数人的意见是要听的;但做出决断的,是一个人。

§§§第14节头脑风暴法:一种常见的群体决策方法

头脑风暴法是一种能够保证群体决策的创造性、提高决策质量的方法。又可分为直接头脑风暴法(通常简称为头脑风暴法)和质疑头脑风暴法(也称反头脑风暴法)。前者是专家群体决策、尽可能激发创造性、产生尽可能多的设想的方法,后者则是对前者提出的设想、方案逐一质疑,分析其现实可行性的方法。

采用头脑风暴法组织群体决策时,要集中有关专家召开专题会议,由主持者以明确的方式向所有参与者阐明问题,说明会议的规则,在融洽轻松的会议气氛中,由专家们“自由”提出尽可能多的方案。

头脑风暴法应遵守如下原则:

(1)庭外判决原则。对各种意见、方案的评判必须放到最后阶段,此前不能对别人的意见提出批评和评价。认真对待任何一种设想,而不管其是否适当和可行。

(2)欢迎各抒己见,自由鸣放。创造一种自由的气氛,激发参加者提出各种荒诞的想法。

(3)追求数量。意见越多,产生好意见的可能性越大。

(4)探索取长补短和改进的办法。除提出自己的意见外,鼓励参加者对他人已经提出的设想进行补充、改进和综合。

为便于提供一个良好的创造性思维环境,应该确定专家会议的最佳人数和会议进行的时间。经验证明,专家小组规模以10~15人为宜,会议时间一般以20~60分钟效果最佳。

专家的人选应严格限制,便于参加者把注意力集中于所涉及的问题。具体应按照下述三个原则选取:

(1)如果参加者相互认识,要从同一职位(职称或级别)的人员中选取。领导人员不应参加,否则可能对参加者造成某种压力。

(2)如果参加者互不认识,可从不同职位(职称或级别)的人员中选取。这时不应宣布参加人员职称,不论成员的职称或级别的高低,都应同等对待。

(3)参加者的专业应力求与所论及的决策问题相一致,这并不是专家组成员的必要条件。但是,专家中最好包括一些学识渊博、对所论及问题有较深理解的其他领域的专家。头脑风暴法的主持工作,最好由对决策问题的背景比较了解并熟悉头脑风暴法的处理程序和处理方法的人担任。

头脑风暴法专家小组应由下列人员组成:

(1)方法论学者——专家会议的主持者;

(2)设想产生者——专业领域的专家;

(3)分析者——专业领域的高级专家;

(4)演绎者——具有较高逻辑思维能力的专家。

会议提出的设想应由专人简要记载下来或录在磁带上,以便交分析组对会议产生的设想进行系统化处理,供以下(质疑)阶段使用。系统化处理程序如下:

(1)对所有提出的设想编制名称一览表;

(2)用通用术语说明每一设想的要点;

(3)找出重复的和互为补充的设想,并在此基础上形成综合设想;

(4)提出对设想进行评价的准则;

(5)分组编制设想一览表。

实践经验表明,头脑风暴法可以排除折衷方案,对所讨论问题通过客观、连续的分析,找到一组切实可行的方案,因而头脑风暴法在军事决策和民用决策中得到了较广泛的应用。

当然,头脑风暴法实施的成本(时间、费用等)是很高的,另外,头脑风暴法要求参与者有较好的素质。这些因素是否能满足会影响头脑风暴法实施的效果。

§§§第15节规避决策的陷阱

◎大众公司:欲速则不达

在决策过程中,没有对所收集的情报进行系统的科学分析,不深入研究决策过程中出现的各种情况,就匆忙地下结论、做出决策,往往达不到目的。

在战场上,往往一步之差即决定胜负。在商场上同样如此,比别人先一步进入市场,可能就是热门货,反之就是冷门货。在市场竞争中,只有“快”才能捉住有利时机。但是世界上没有绝对的东西,任何正确的东西都有一个适用的范围,超越了这个范围,真理就会变成谬误,如同外国谚语所说的那样:“先行一步者乃是圣人,先行两步者就是疯子。”

2003年2月28日,上海大众的两门经济型轿车GOL下线,3月3日在北京上市。这是中国第一款两门轿车。

据上海大众的有关负责人称,中国的消费者需要经济、实用、可靠、放心的轿车,GOL就是为日益增长的中国汽车消费市场量身打造的,可以充分迎合广大消费者的需求,适合中国的国情发展,性价比卓越,是中国家庭经济型轿车的典范。事实上,自从1980年首次推出GOL后,到1982年GOL的销售量如火箭升空一般达到5.7万余辆。自1985年以来,GOL在巴西一直保持销量冠军的地位,1994年累积销售量即突破100万辆。不仅如此,GOL因在1997年创造了年销量36.1万余辆的奇迹,而被载入了吉尼斯世界纪录,使它成为汽车史上最为成功的经济适用车型之一。在巴西,一项名为“第一品牌印象”的调查表明:GOL是巴西人的首选汽车品牌。这除了得益于它游刃有余的空间、齐全的装备、低廉的价格外,令人惊讶的两门设计可能是非常关键的因素。

然而,在国外广受好评的GOL并没有在中国市场一炮走红,反而落得败走麦城。两门GOL上市半年紧紧卖出了3000辆,不到预计的8000辆的一半。两门GOL的失利,让一直春风得意的大众尝到了失败的滋味。

前卫的两门是GOL在市场失宠的重要原因之一。尽管两门轿车在国外已经大行其道了相当长一段时间,但是要让中国的消费者接受国际上流行的汽车产品,还需要一段时间。在国外,两门车很有市场,是由于发达国家的汽车普及率相当高,一个家庭往往有几辆轿车,两门车更适用于那些追求时尚的单身人士或是年轻夫妻。但轿车对于当前的中国人而言,毕竟还是奢侈品,有几位买车的人会只考虑自己的使用,而不顾及家人和朋友乘坐的方便?

原本希望通过推出两门的GOL给中国车市带来全新的汽车消费观念、最大限度发挥用户自主选择的个性的大众,最后却在现实和挑剔的中国私家车用户面前跌了跤,这多少会让上海大众有些尴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