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说服力:说话就像是一场场头脑的较量(3)
单位的发展需要职工把一些不喜欢干的工作做好时,就需要采用这种手法。特别是年轻人当了领导,年长部下去做什么事情,更需要注意把握他的心理,少用命令语气,多用商量口吻和祈使语气,会收到很好的效果。因为这些年老的部下,过去是你的上级,他们已经习惯于你向他们请示汇报,而现在却由你下命令,他们在心理感情上往往无法适应,一下子转不过来,但需要他们干的事情又必须交待他们去干,这就要想出某种起缓冲作用的说服办法,即在向他们下命令时口气要谦虚一点,使其痛快地按你的要求去干。我们可以对比一下两种不同的命令办法:
“李科长,你和小张去上海开订货会议。”
“老李,劳你大驾跑一趟,带小张去上海开订货会议怎么样?”
显然,作为长辈的李科长在听到第一种命令方式时会心里很不舒服,会觉得你年少气盛,颐指气使,如果气量小一点,说不定会称病推托,消极怠工,以发泄不满。可是,他若听了第二种命令方式时则会很舒坦,首先,你对他的称呼是老李,而不是李科长,既比较亲切,又避开了他的比较低的职务;其次,用了“劳驾”两个字,语气比较客气,充满敬意;第三,不是“和小张”一起去上海,而是“带小张”去上海,说明了你没有把他看得和小张一样,给他留下了考虑和否决的余地。虽然他明知自己不可能抗拒,但听起来心里还是非常舒服受用。另外需注意的是,在向长辈下级提出要求时,前面最好加“请”字,如“老李,请您去处理一下这个问题好不好?”“老张,请您明天上午来开一个会。”
再比如,有位男子,在单身时,坚持“大男子主义”,强调男人是一家之主。然而结婚没多久,却成了“太太万岁”的丈夫。
从“大男子主义”到“太太万岁”,完全是因为他太太攻心有方所至。有关孩子的升学、住宅计划等问题,太太都和他商量,而且他也以一家之主的身份来下结论。可是,后来发现所有事情的最后决定权仍在太太那里。
他太太常用的手段是,她每次都以疑问的口气问她先生:“你有什么好办法?”将决定权假装送给对方。
当一家之主受到信赖,自尊心得到维系时,心里就飘飘然,以为决定权在自己掌握中。但是,都是以太太的主张为结论。
他太太高明处就在于巧妙利用人心之盲点,以疑问式代替命令式。
此时,对方自尊心得到满足,心理上产生优越感,心胸变得相当宽大,抓住这一点,再用一个疑问式:“这个方法不好吗?”再固执的对象,也会软化的。他会说:“就这样吧。”
★善用信任
每一个人都渴望自己的价值得到社会和他人的肯定,而在各种价值肯定中,领导的赞许和信任,会使部下感到是对自己价值的最好承认和最大鼓励,往往会用拼死效力来回报领导的信任。而做领导的一定要认识人的这一心理特点,善用信任来赢得部下的心。
曾经有一家公司的创业者,是个很高明的上司。他最得意的话就是“不要怕失败”,因为人一怕失败,就会产生“不做不错”的心理,什么都不做。然而,新技术发明,常要经过好多次失败才能完成。此位先生当时是以赤手空拳打天下,所以这句话更显得有一定的分量。
一个常犯些小错误的人,当他独当一面时,对他说:“失败是成功之母”,鼓励他放手去做,不要怕失败,那么,在受重视,被信任的情况下工作,会使其更加奋发,更有责任感。因此,就能减少因疏忽而造成的失败,做出富有创造性的事。
无论哪位负责人都怕部下失败,要成为有领导能力的上司,则看你怎样对待部下的失败。
以蒋子龙的报告文学体小说《燕赵悲歌》改编的电视剧中有这样一个场面:大赵庄要办工业,需要一个精明强干的人带着数千元现款出外跑供销,购买设备。农民企业家武树新选中了张万昆,此人曾在天津一家企业当过副科长,精明能干,业务熟悉,同时,又有门路。故此任非此人担当不可。但张万昆从前曾犯过贪污盗窃的错误,一向被认为是品质恶劣的人。武树新找到张万昆,向他交代了任务,并将一笔巨款交给了他。张万昆半信半疑地问:“你真信得过我?”武树新胸有成竹地回答:“让你去就得相信你。”张万昆被感动得热泪盈眶,当场发誓不完成使命无颜回来。果然,张万昆在外面披肝沥胆,不负众望,为大赵庄的工业发展立下了汗马功劳。后来,张万昆又当了厂长,他让弟弟跑供销,儿子搞财务,有人说他们搞“张家店”,怕他们合伙搞鬼,可武树新对此回答说:“用人不疑,疑人不用,张家店也没关系,上阵父子兵,心齐好办事。”
把一件事交给部下去办,但又对他放心不下,处处提防,这实在是非常愚蠢的。如果你不信任他,那么不如干脆易人,如果非他不可,那么你疑又有何用?聪明的办法还不如用“信任”去换人心。古人云:“士为知己者死”,何为“知己”,知己就是信任,给人信任吧,他会为你赴汤蹈火!
有一个反面的例子也能证明这一点。
美国百老汇名演员汤姆先生曾经演过一个脍炙人口的连续剧《总经理》。这是一部刻画靠薪水生活的喜剧,重点在以轻松活泼的演技表现出职员的心理,得到一般靠薪水生活的人们的共鸣。此剧中,总经理被塑造成一个管理不高明者,他吩咐部下做事,最后总要说句“别失败”,再加上一句“要上心”。正是这两句话经常对部下产生反作用。因为,这两句话是对部下不利的暗示,更容易导致失败。而且部下会产生出“他虽然托付了我,但却不信任我”的想法。而这想法会令人变得消极起来,心想,“反正上司也不信任我”,索性自暴自弃,对任何事漠不关心,也就根本不去为成功而付出努力。
★找到共鸣点
培根说:“没有友谊,则世界不过是一片荒野。”这说明每个人都需要友情,需要一个融洽和谐的外部世界。
对一个公司来说,融洽可能更为主要。因为管理实践表明,集体情趣和观念的和谐一致,可以调节集体行动,创造最佳气氛,提高劳动生产率。
而理解,是融洽的基础,融洽的前导。因而,要想获得融洽的环境,必须先学会理解。所谓理解,就是交际双方在某一方面达成共同的认识。理解激起心灵火花,产生善良、容忍,产生信任、动力。
作为一厂之长,你能理解你的员工吗?你能理解他们之所需吗?他能!他,就是一家连续三个月只发百分之六十工资的电子元件厂的新厂长。迎接这位新厂长的,是员工们劈头盖脸的请调报告。
于是,在全厂职工大会上,他发表了就职演说:
“我一上任,就接到劈头盖脸的请调报告。我对大家的心情表示理解。要是我遇到这死不死、活不活的状况,我也会像大家那样做的。我们这个厂子是有三十多年历史的老厂,今天弄成这个样子,怎不叫人寒心呢?
“据我所知,你们中间的不少人,是这个厂的开厂元勋或是他们的子孙,我们老一辈能在一片乱岗上建起一座机械化的工厂,为什么我们今天不能把这个厂建成一个现代化的工厂呢?老一辈能办到的,我们为什么办不到?
“有人说,我来的不是时候,也有人说,我是来给前任领导‘擦屁股’的,事实上我是主动争取来的。因为,我父亲是这个厂的第一代工人,我是这个厂的后裔。先辈是好样的,我们也不能当孬种!
“愿意走的,会后可以到劳资科办理手续,我们决不强留,愿意留下来同我一道共患难的,我感谢你们!”
结果如何?到劳资科的寥寥无几。几年后,这个厂不但扭转了亏损,还开发出十几种新产品,畅销全国20多个省区,有的产品还打入国际市场。是什么东西使工人们改变初衷,斗志昂扬呢?是理解。这个聪明的厂长是靠理解挽留了工人,救治了工厂。
理解,需要找到共鸣点。心理学证实,共同的观点是相互信任、相互理解的基础。共同点使交际双方产生“自己人效应”,因而形成一个团结统一的整体。这位厂长就准确地找到了三个共鸣点。
第一个是对工厂现状的寒心、失望。厂长一下子就透过请调报告多的现象,看到了隐藏其后的这一心理本质。所以他开场就表示理解大家的心情。理解,使他和工人们的心相通了,紧接着,他话锋一转,转到第二个共鸣点:与工厂的感情关系。你们中间的不少人,是这个厂的开厂元勋或是他们的子孙,“而”我父亲是这个厂的第一代工人,我是这个厂的后裔。“我”和大家都与工厂存在“亲缘”关系,我们是自己人。瞧,典型的“自己人效应”。在形成了这两处共鸣的基础上,厂长又一个回锋,用反问和自我表态去激出第三个共鸣点:重新振兴工厂的欲望。这个欲望比较潜在,但厂长通过“为什么我们今天不能把这个厂建成一个现代化的工厂呢?老一辈能办到的,我们为什么办不到呢”这些带有激将色彩的语句,还是暗示并激起了工人们那隐藏在“失望”后面的强烈愿望:先辈是好样的,我们也不能当孬种!
要找到共鸣点,就要善于抓住对方的心理,了解他们的所思所想所需,这样说服,攻无不克。
★偶尔装装糊涂
“难得糊涂”是郑板桥的一条处世格言。不过,“糊涂”在郑板桥那里,主要表现为忍让,如他所说:“退一步天地宽,让一招前途广……糊涂而已。”我们这里,是在说服与反说服的意义上来讲“糊涂”的,它不再是消极地忍让,而是一种赢得人心的法术。即在别人有愧于你时,你糊涂些,反而会感动人,从而改变人。
公元200年10月的一天,官渡之战刚刚打完,曹军正在清点战果的时候,一位官员抱着一大捆信件急匆匆地来向曹操汇报,袁绍仓皇逃走,扔下不少东西,其中有一批书信,是京城许都和曹营中的一些人,暗地写给袁绍的。曹操接过信,翻了一下,这些信大都是吹捧袁绍的,有的干脆表示要离开曹营,投奔袁绍。
曹操的亲信得知这些信的内容,都很生气,有的说:“吃里爬外,这还了得!就该把他们抓起来。”
曹操微微一笑,说:“把这信统统烧掉。”
这个命令使在场的人都愣住了:“不查了?”有人轻声地问。
“是的,不查了。”曹操说。不查“内奸”,似乎糊涂,但实质是精明。曹操是很会洞察人心的,照他的看法,在形势未明朗时,一般人都会想到给自己留条后路,以备一旦曹军失败好到袁绍那里干事,但现在其后路已随袁绍的失败而被堵死,那些三心二意者现在也只有一心一意了。而如果把他们写给袁绍的效忠信查清楚装进其“袋子”里,这些人就会永远心存疑虑,担心自己会遭猜疑,甚至到一定的时候就会挨整。曹操把这些信都烧掉,那些暗通袁绍的人才把心里的一块大石头放下,旁人也会觉得曹操的度量大,愿意在他的属下效力。
任何人犯下严重错误时,都会强烈地反省,例如在争夺冠军的各种体育比赛中,运动员在连连失利的情况下,情绪一定十分沮丧。此时,如果教练员当着所有队员责骂他,这位运动员肯定会自惭自愧无地自容。相反的,如果教练以“没关系”安慰他、鼓励他,这位运动员在感激之下,必能不负众望,努力在最后的时刻里赢得胜利。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上述事例向我们揭示了这样一个道理,即在与人交往中,为了能接近对方,进而引导交往的发展方向,在发现对方出现一些失误时,可采取视而不见、难得糊涂的态度,使对方不致过于紧张,以鼓励对方做事的信心和稳定其不安的情绪。因为一般情况下,任何人犯了大错都会自责,如果失误之后受到的不是责备,而是安慰和鼓励,那么,感激之情和由此而产生的将功补过之心自然不在话下,以后即使又犯了别的错误而受到责骂,也不会产生逆反心理,反而会使你赢得一颗耿耿忠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