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要交的10种朋友,一生要防的10种人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11章 诤友(3)

“一天,我们正像往常一样在公园里散步,一位骑马执行任务的警察出现了,他迫不及待地掏出了证件。

“‘你竟然让这只没戴皮带和口罩的狗在这里疯跑?’他训斥道,‘难道不知道这是违法的吗?’

“‘是的,我知道。’我轻声回答,‘但我认为在这儿它不会伤害任何人。’”

“‘你认为不会!你认为不会!法律可不管你怎么想。那只狗也许会伤害松鼠或咬伤孩子。这次先放过你们,要是再让我看到这只狗不戴皮带和口罩出现在这里,你们就去跟法官解释吧。’

“我温和地表示了遵从。

“而我也的确做到了——至少在一段时间内是这样的。但是雷克斯很不喜欢口罩,我也是。

“于是,一天下午,我们决定摘掉一次。最初很顺利,突然一切开始不妙。我和雷克斯跑上一个斜坡,竟发现那位庄严的法律维护者正骑着马站在那里。雷克斯还傻乎乎地冲他疯跑了过去。

“我知道自己已经骑虎难下,所以没等警察开口就抢在前面说:‘警官,这次您当场抓住了我。我知道错在哪儿,也不准备找任何借口为自己辩解。您上周警告过我,而现在这只狗又在这里疯跑了,您尽管惩罚我吧。’

“‘现在嘛——’警察的声调并不严厉,‘我知道,在没人的情况下自由奔跑,对这样一只小狗来说的确很有诱惑力。’

“‘是很有诱惑力,’我答道,‘但这么做违反了法律。’

“‘这样一只小狗是不会伤害任何人的。’警察反驳我说。

“‘不,它会伤害松鼠的。’我说。

“‘我想你过于担忧了,’他提醒我,‘我告诉你怎么做吧,只要让它在山那边我看不到的地方活动就可以了——忘了刚才的事吧。’”

如果我们知道自己犯了错误,那为什么不在诤友批评我们的时候勇敢地承认错误呢?这么做的结果往往是得到诤友慷慨的谅解,而自己的错误也被最大限度地缩小了。就像那个警察对卡耐基和他的小狗雷克斯所做的一样。

放开心胸,宽容诤友

宽容是人生的深度

北美原始森林里,有一种灰熊。当它被猎人布设的力紧齿锐的夹子夹住后,它会用尖锐的牙齿啃断自己的爪骨。之后,便遁躲起来,用舌头舔自己的伤。

很多人都认为:熊是在伺机报复。它在等待猎人出现,而后去攻击他。以报残爪之仇。

而当地的猎人说,熊根本没有报复的念头。受伤后,熊只记着:残了,也要好好活下去!

灰熊之所以残了也要好好活着,应该是源于它对猎人的宽容。这样一种视角,作家梁晓声先生的话就能定位:“即使你是一头熊,也只有四只爪子。如果被夹掉一只又被夹掉一只,报复和宽容实际上对你都没有区别了。”

纷纭的世界,我们无法拒绝被伤害。

人活在世上,不能不在乎某些东西。于是,伤害过我们的人,你就用甚至几倍的伤害伎俩重创他们。心理得以平衡之后,有一天你又被伤害,你又再报复。周而复始,我们终日被报复充斥,成了报复的囚徒。苍白了信仰,空虚了精神,丢掉了理想,可惜了美德,得到的只是伤害。

遭遇排挤伤害时,我们不妨做一只大度的熊:残了,也要宽容地活下去!关掉自己的刺激点,宽容地忍受,轻蔑置之。甚至,连目光也不瞥过去。

疼痛之中,问一问自己:我凭什么就不可以被伤害?

在友谊的国度中,相互之间的伤害往往是不经意的,可能对方未加留意的一句话、一个眼神、一种语气就会伤害我们,在这个时候,我们更应该毫不犹豫地选择宽容和原谅。

阿拉伯名作家阿里,有一次和吉伯、马沙两位朋友一起旅行。三人行经一处山谷时,马沙失足滑落,幸而吉伯拼命拉他,才将他救起。马沙于是在附近的大石头上刻下了:“某年某月某日,吉伯救了马沙一命。”三人继续走了几天,来到一处河边,吉伯跟马沙为了一件小事吵起来,吉伯一气之下打了马沙一耳光。马沙跑到沙滩上写下:“某年某月某日,吉伯打了马沙一耳光。”

当他们旅游回来之后,阿里好奇地问马沙为什么要把吉伯救他的事刻在石上,将吉伯打他的事写在沙上?马沙回答:“我永远都感激吉伯救我,至于他打我的事,我会随着沙滩上字迹的消失,而忘得一干二净。”

记住朋友对我们的恩惠,洗去我们对朋友的埋怨,才不会被愤怒的火焰灼伤,才能获得真正的友谊。

古希腊神话中有一位大英雄叫海格里斯。一天他走在坎坷不平的山路上,发现脚边有个袋子似的东西很碍脚,海格里斯踩了那东西一脚,谁知那东西不但没有被踩破,反而膨胀起来,加倍地扩大着。海格里斯恼羞成怒,操起一条碗口粗的木棒打它,那东西竟然长大到把路堵死了。

正在这时,山中走出一位圣人,对海格里斯说:“朋友,快别动它,忘了它,离它远去吧!它叫仇恨袋,你不犯它,它便小如当初,你侵犯它,它就会膨胀起来,挡住你的路,与你敌对到底!”

诤友总会指出我们的错误和不足,长此以往,我们难免与诤友产生误会、摩擦。如果不注意,在我们轻动怨恨之时,仇恨袋便会悄悄成长,友情就会背负上报复的重负而无法获得继续成长。

宽恕是一个放弃的过程——放弃那些本来是虚假的,而我们却以为是真实的东西。它可以用积极的力量去取代那些不够积极的东西。例如,用爱去取代不够友爱的行为。一旦我们对诤友显示出宽恕的态度,我们就是在从头脑中扫除那些徒劳无益的念头,这样,我们就能全身心地投入到历久弥新的生活中去。

我们做到了宽恕朋友的冒犯,放弃对某个人、某件事的评判,然后,我们就努力忘掉它!忘记的价值——就其实在的意义上说——在于有利于我们去获取。其实,最大的伤害莫过于我们对曾经有过的伤害牢记不忘。一个攥紧的拳头是什么也不会得到的。只有松开拳头,我们才显示出接受的态度,才会有所收获。

乔治·赫伯特说:“不能宽容的人损坏了他自己必须去过的桥。”这句话的智慧在于,宽容使给予者和接受者都受益。当真正的宽容产生时,没有疮疤留下,没有伤害,没有爱和幸福,只有真正的友谊带来的光芒和热量。

宽容朋友,升华友谊

宽容是上天赐予我们最美丽的生活原则,运用这一原则来对待自己的朋友,不仅会加深友情,还会将友谊提升一个层次,升华到高尚的境界。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一支部队在森林中与敌军相遇,激战后两名战士与部队失去了联系。这两名战士来自同一个小镇。

两人在森林中艰难地跋涉,他们互相鼓励、互相安慰。10多天过去了,仍未与部队联系上。这一天,他们打死了一只鹿,依靠鹿肉又艰难度过了几天,可也许是战争使动物四散奔逃或被杀光,这以后他们再也没看到过任何动物。他们仅剩下的一点鹿肉,背在年轻战士的身上。

这一天,他们在森林中又一次与敌人相遇,经过再一次激战,他们巧妙地避开了敌人。就在自以为已经安全时,只听一声枪响,走在前面的年轻战士中了一枪——幸亏伤在肩膀上!后面的士兵惶恐地跑了过来,他害怕得语无伦次,抱着战友的身体泪流不止,并赶快把自己的衬衣撕下包扎战友的伤口。

晚上,未受伤的士兵一直念叨着母亲的名字,两眼直勾勾的。他们都以为他们熬不过这一关了,尽管饥饿难忍,可他们谁也没动身边的鹿肉。第二天,部队救出了他们。

事隔30年,那位受伤的战士安德森说:“我知道谁开的那一枪,他就是我的战友。当时在他抱住我时,我碰到他发热的枪管。我怎么也不明白,他为什么对我开枪?但当晚我就宽容了他。我知道他想独吞我身上的鹿肉,我也知道他想为了母亲而活下来。此后30年,我假装根本不知道此事,也从不提及。战争太残酷了,他母亲还是没有等到他回来,我和他一起祭奠了老人家。有一天,他跪下来,请求我原谅他,我没让他说下去。我们又做了几十年的朋友,我宽容了他。”

耶稣劝导世人“爱你的敌人”,让我们尽量相信,每一个有坏处的人都有他值得人同情和原谅的地方,宽恕别人所不能宽恕的,是一种最高贵的行为。

或许曾经有朋友伤害了你,你怎么也无法忘却。创伤深深地留在你的记忆里,时刻困扰着你。

中国古代一位哲人有一段话世人可能并不陌生。问曰:“世人轻我、骗我、谤我、欺我、笑我、嫉我、辱我、害我,何以处之?”答曰:“唯有敬他、容他、让他、耐他、随他、避他、不理他、再过时看他。”我们也许不可能如此宽宏大量,也不提倡无原则地一味退让、容忍,只是在与朋友相处的时候要有意识地培养这种宽宏大量,能宽容的就宽容。

福特是美国石油大王洛克菲勒的好友,也是帮助他创建标准石油公司的伙伴之一。但有一次,洛克菲勒与福特合资经商因福特投资过大而惨遭失败,损失巨大,这使福特很过意不去。有一天,福特走在路上,看到洛克菲勒与其他两位先生走在他后面。他觉得没脸回头,假装没有看见他们,一直低头往前走。这时洛克菲勒叫住了他,走上前拍了拍他的肩,微笑着说:“我们刚才正在谈有关你的事情。”福特脸一红,以为洛克菲勒要批评他,于是他说:“太对不起了,那实在是一次极大的损失,我们损失了……”想不到洛克菲勒若无其事地回答到:“啊,我们能做到那样已经难能可贵了,这全靠你处理得当,使我们保存了剩余的60%,这完全出乎我的意料,谢谢你!”

洛克菲勒在本该有所责备的地方,不但宽容地原谅对方,而且找出一堆赞美的东西来。这真是出乎福特的意料,福特为此十分感激洛克菲勒,并在以后的日子里,竭尽所能弥补他的损失。他们成了彼此坦诚相待的好友。

原谅是获得对方好感并获得友谊的有效方法,是勉励对方继续努力的动力源泉。

战国时期廉颇与蔺相如的故事也体现了这样的精神。蔺相如面对廉颇的嫉妒、诽谤,以国家大义为重,容忍回避,终于促成廉颇醒悟,两人后来成为刎颈之交。这种恢宏气量对我们的处世交友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诤友为了劝你改正错误,由于心情急切,难免有时言辞激烈或者在人前让你难堪,这些事情在我们的交往中也许司空见惯。这时我们不要抓住诤友的“小辫子”不放,或者借机让对方下不了台。交往中难得的是谅解和宽容,只有这样,才能赢得诤友的尊重。

忠言比“面子”更重要

忠言比“面子”更重要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要面子并非缺点,相反,在某些时候倒是必要的。如果一个人连一点面子都不讲了,那倒是一个奇怪的现象,因为“面子”在一定程度上是自尊心的体现。但是,爱面子如果到了可以牺牲原则,固执己见到了不分是非,那就不正常了。

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会碰到这种人,他们在和朋友们学习、共事或研究问题的时候,一旦自己提出了一个意见和想法,别人就只有赞成和同意的份儿,如果有人提出异议,那就无异于捅了马蜂窝,非要跟你硬碰硬到底不可。总之,说来说去,只有他的道理对,朋友只能按他的道理办,否则就是伤了他的面子。

也有的人稍微有策略一些,他们或许不会那样粗了脖子、红了脸地去和朋友争论,硬说自己的道理和办法对,但心理上却壁垒森严,拒绝外来意见,只想依着自己的性子办。总之,他们都是要用本人的行动来维护自己的脸面。

对于这些人来说,有时他们也并非百分之百地知道自己的看法和办法正确,或百分之百地知道对方的建议错误和无用,甚至还可能百分之百地知道自己的意见和办法不灵或不佳,而确实知道朋友的东西百分之百地胜过自己,但这些都不足以使他从善如流、屈己从人,或者稍稍吸收一些朋友的长处,关键就在于他们不肯牺牲自己的面子。

《贤栾编》里有这样一则故事:从前有个盲人,由窄窄的板桥上通过一条干涸的小溪,一失足由桥上滑了下去。幸亏两手抓住了板桥上的横木,拼命挣扎,又喊又叫,自以为一失手必然要落入深渊,活不成了。同行的朋友看到以后,就好心地告诉他说:“没关系,只要一撒手,你就脚踏实地了。”可盲人却根本不信,觉得这个有眼睛的人一定是在故意捉弄他,想出他的丑,于是照样抓着横木大声号叫,直到实在支持不住,失手坠落到地上的时候,才放了心。

这个盲人,自己不能看见道路,如果能够正视这一点,请明眼的朋友带路,不顾及面子,就不会发生后来的“惨剧”了。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千万不要做这样的“盲人”,而要抛却面子,听从“明眼人”的意见,这样才不会“摔跟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