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势篇第五(1)
原文
孙子曰:凡治众如治寡①,分数②是也;斗众③如斗寡,形名④是也;三军之众,可使必受敌⑤而无败者,奇(jī)正⑥是也;兵之所加,如以(duàn)投卵者⑦,虚实⑧是也。
注释
①治众如治寡:管理人多的军队如同管理人少的军队。治,管理,治理。②分数:指军队的组织编制。如同《计》篇中所说的"曲制"。③斗众:指挥人数众多的军队作战。④形名:本指事物的形体和名称,是先秦时形名家(也叫名家)的术语,但也被当时的兵家和法家所采用。这里的"形名"泛指指挥军队作战的工具及联络信号,如金、鼓、旌、旗之类的。⑤必受敌:"必"当作"毕",字误。据《十一家注孙子校理》王皙注及竹简本改,这里指四面受敌。⑥奇正:古代军队作战的方法。奇,指变化无端、出敌不意的作战方法。正,指正规和一般的作战方法。⑦以碫投卵:用石头投向鸡蛋,比喻实力强的军队进攻实力弱的军队,就如同用石头砸鸡蛋一样容易。 碫,磨刀石,这里泛指石头。卵,鸡蛋。⑧虚实:指兵力的集中和分散。一说指兵力的强弱。
译文
孙子说,要做到治理人数多的军队就像治理人数少的军队一样,关键是组织、编制的问题;指挥大军团作战就像指挥小部队作战一样,关键是指挥作战用的工具及联络信号问题;三军将士四面受敌而不会失败,关键是正确运用"奇正"变化的问题;向敌军发起进攻,如果像用石头砸鸡蛋一样容易,关键是以实击虚的问题。
原文
凡战者,以正合①,以奇胜②。故善出奇者,无穷如天地,不竭③如江河。终而复始,日月是也。死而复生,四时是也。声不过五,五声④之变,不可胜(shēnɡ)⑤听也;色不过五,五色⑥之变,不可胜观也;味不过五,五味⑦之变,不可胜尝也。战势⑧不过奇正,奇正之变,不可胜穷也。奇正相生,如循环之无端⑨,孰能穷之?
注释
①合:回合、交战。②以奇胜:以奇兵制胜。例如,公元前718年,郑国进攻卫国,燕国出兵救援,与郑国的军队战于北制(今河南荥(xínɡ)阳县境内)。郑以三军部署在燕军的正面,另一部偷袭其侧后。燕军只注意防备正面,背后遭到了郑军的突然袭击,结果大败。③竭:枯竭。④五声:中国古代用宫、商、角(jué)、徵(zhǐ) 、羽五个音阶区分声音的高低,加上变徵、变宫,与现在简谱中所用的七音阶大体相同。⑤胜:尽。⑥五色:我国古代以青、赤、黄、白、黑五种颜色为正色,其他为间色(即由两种或者两种以上正色混合而成的颜色)。⑦五味:指酸、甜、苦、辣、咸五种味道。⑧战势:这里指战略战术的态势。⑨循环之无端:本指顺着圆环旋转,没有尽头。这里比喻事物的发展变化是无穷的。无端,即无头无尾。
译文
一般作战,都是以"正"兵会合交战,而用"奇"兵出奇制胜。所以善于运用奇兵的人,其战法的变化就像天地运行一样无穷无尽;像江海一样永不枯竭;像日月运行一样,终而复始;与四季更迭一样,去而复来。声音不过宫、商、角、徵、羽五个音阶,然而用五种音阶变化组合,就能产生出永远也听不完的音乐来;颜色不过红、黄、蓝、白、黑五种,然而用五种色调的组合变化,就能产生出永远看不完的色彩来;味道不过酸、甜、苦、辣、咸五种,然而用五种味道变化调和,就能产生出永远也尝不完的味道来。战争中的事态不过"奇"、"正"两种,然而"奇"、"正"的组合变化,就能产生出变化无穷的战略战术。奇正可以相互转化,就好比顺着圆环旋绕,永无尽头,谁能够穷尽它呢?
原文
激水之疾①,至于漂石者,势也;鸷(zhì)②鸟之疾,至于毁折者,节也③。是故善战者,其势险,其节短。势如(ɡuō)弩④,节如发机⑤。
注释
①激水之疾:湍急的流水飞快地奔泻。疾,急速。②鸷鸟:指凶猛的鸟。③节:节奏。④弩:拉满的弓弩。,把弓拉满。⑤发机:扣动弩机。机,弩机,古代兵器"弩"的机件,类似步枪上的扳机。
译文
湍急的流水飞快地奔泻,以至于能漂动大石,这是借助了强大的水势;鸷鸟飞速凶猛,以至能捕杀鸟兽,是因为它掌握了急促的节奏。所以善于作战的指挥者,他所造成的态势是险峻的,进攻的节奏是短促有力的。所造成的"势险"就如同拉满的弓弩一样险峻,进攻的"节奏"就如同拨动弩机那样突然。
原文
纷纷纭纭①,斗乱②而不可乱也;浑浑沌沌③,形圆④而不可败也。乱生于治,怯生于勇,弱生于强。治乱,数也⑤;勇怯,势也⑥;强弱,形也。 故善动⑦敌者,形⑧之,敌必从之;予⑨之,敌必取之。以利动之,以卒⑩待之。
注释
①纷纷纭纭:这里形容旗帜纷杂混乱。②斗乱:指战斗混乱。③浑浑沌沌:这里形容战车转动,人马奔驰。④形圆:指阵形是圆形的,即"圆阵",四面八方都能应付自如。⑤数:即上文的"分数",指军队的编制。⑥势:指军事形态。⑦动:调动。⑧形:指以假象欺骗敌人。⑨予:给予。⑩卒:这里指重兵。
译文
旌旗纷杂,局势混乱,但自己组织指挥的军队不紊乱;战车转动,人马奔驰,但自己组织指挥的军队应付自如,立于不败。在一定条件下,"乱"可以由"治"产生,"怯"可以由"勇"产生,"弱"可以由"强"产生。"治乱"是组织编制的问题;"勇怯"是势态优劣的问题;"强弱"是力量大小的问题。所以善于调动敌军的人,向敌军示以假象,敌军一定会为其所骗;给敌军一点好处,敌军一定会为其所诱。用小利引诱敌军,部署重兵来严阵以待。
原文
故善战者,求之于势,不责①于人,故能择人而任势②。任势者,其战人也③,如转木石。木石之性,安④则静,危⑤则动,方则止,圆则行。故善战人之势,如转圆石于千仞之山者,势也⑥。
注释
①责:这里是苛求的意思。②择人而任势:择,选择;任,任用、利用。这句是说,挑选适当的人才,充分利用形势。③战人:指指挥士卒作战。与《形篇》中之"战民"意义相同。④安:安稳,这里指地势平坦。⑤危:危险,这里指地势陡斜。⑥势:是在"形"(军事实力)的基础上,发挥将帅的指挥作用,所造成的有利态势和强大的冲击力量。
译文
所以,善于指挥作战的人追求形成有利的"势",而不是去苛求士兵,因而能选择人才去利用已形成的"势"。善于创造有利"势"的将领,指挥部队作战就像滚动木头和石头。木石的性情,是处于平坦地势上就静止不动,处于陡峭的斜坡上就滚动,方形容易静止,圆形容易滚动。所以,善于指挥打仗的人所造就的"势",就像从很高的山上把圆石滚下来一样,来势凶猛,不可阻挡。这就是军事上所谓的"势"。
历史实例
官渡之战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民不聊生,各地、州豪强官吏以镇压黄巾起义为名占据地盘,扩大、发展势力范围,形成了许多大大小小的割据势力。这些割据势力之间连年争战,互相兼并,全国上下出现了军阀混战之局面。
当时在这些割据武装势力中,袁绍与曹操的势力较强。袁绍出身于世代官僚地主家庭,人称"袁氏四世三公"(三公是指当时掌握最高军政大权的三个官,故称四世三公)。他是东汉末年官僚大地主代表人物。公元195年,袁绍经过几番征战,已经占有翼州、青州、并州、幽州,是一支地广兵多、势力很强的割据力量。
曹操出身于官僚地主家庭。公元184年,他参加了镇压黄巾起义的战斗,后升为西园新军的典军校尉。他曾经参加反对董卓之战,并投靠于袁绍。在镇压黄巾起义的战斗中,曹操组成并发展了自己的武装力量,与袁绍势力分离。至公元196年,曹操已占有了兖州、豫州地区,成为黄河以南的一支较强的割据势力。
曹操与袁绍两大割据集团,到公元199年夏,大致形成了沿黄河下游南北对立的局面。袁绍在击败了河北的公孙瓒后,就已将整个河北地区都控制在自己的手中。为了进一步称霸中原,袁绍准备南下与曹操决战。当时,袁绍拥军十万,具有较强的实力;曹操不仅兵力不如袁绍众多,且南面有荆州的刘表、江东的孙策与他为敌,处于不利的地位。但是曹操客观地分析了袁绍兵多但内部不团结,而且袁绍性格疑忌、骄傲轻敌、常常贻误有利战机的情况,决定以自己所能集中的近万兵力抗击袁绍的进攻。公元200年,袁、曹两军在官渡激战。在这场战斗中,曹操善于捕捉战机,能够根据战场势态的发展灵活地变换战术,以正兵抵挡袁军的进攻,以奇兵袭击袁军的屯粮库,烧毁了袁军的全部粮草,使袁军军心动摇,内部分裂,最后击败了袁军,创造了中国历史上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