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谋攻篇第三
原文
孙子曰:凡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①;全军②为上,破军次之;全旅③为上,破旅次之;全卒④为上,破卒次之;全⑤伍为上,破伍次之。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⑥,善之善者也⑦。
注释
①全国为上,破国次之:完整地使整个敌国屈服是上策,经过交战攻破敌国使之屈服就次一等。曹操注:"兴师深入长驱,距其城郭,绝其内外,敌举国来服为上;以兵击破,败而得之,其次也。"②军:古代军队的编制单位。据《周礼》,一万两千五百人为一军。③旅:古代军队的编制单位。据《周礼》,五百人为一旅。④卒:古代军队的编制单位。据《周礼》,百人为一卒。⑤伍:古代军队的编制单位。据《周礼》,五人为一伍。⑥屈人之兵:使动用法,使敌人的军队屈服。⑦善之善者:好中最好的。
译文
孙子说:大凡用兵的原则是:使敌国完整地降服是上策,用武力击破敌国就次一等;使敌人全军降服是上策,击败敌军就次一等;使敌人全旅降服是上策,击破敌旅就次一等;使敌人全卒降服是上策,击破敌卒就次一等;使敌人全伍降服是上策,击破敌伍就次一等。所以,百战百胜,算不上是好中最好的;不通过交战就使敌人的军队屈服,才算是好中最好的。
原文
故上兵伐谋①,其次伐交②,其次伐兵③,其下攻城。攻城之法为不得已。修橹(fénwēn)④,具器械⑤,三月而后成;距(yīn)⑥,又三月而后已。将不胜其忿而蚁附之⑦,杀士三分之一而城不拔者⑧,此攻之灾也。
注释
①上兵:最好的军事手段;伐谋:用谋略攻打。②伐交:用外交手段去讨伐。这里指通过外交途径,分化瓦解敌人的盟国,扩大、巩固自己的盟国,迫使敌人陷于孤立,最后不得不屈服。如战国时秦国采取"远交近攻"的谋略,灭了六国,就是以外交手段配合军事进攻而取得成功的。③伐兵:以武力战争敌人。④修橹辒:修,制造;橹,古代的一种攻城工具,即"楼橹";辒,古代攻城用的四轮车,用排木制作,外蒙牛皮,可容纳十人(一说数十人),用以运土填塞城壕。⑤具:准备。这里指准备攻城用的器械。⑥距:用以攻城而堆积的土山。,通"堙",土山。⑦将不胜其忿:将领非常愤怒;蚁附:指士兵像蚂蚁一般爬梯攻城。⑧杀士:指士卒伤亡;拔:指城被攻下。
译文
所以用兵的上策是以谋略胜敌,其次是通过外交手段取胜,再次是用武力击败敌军,最下之策是攻打敌人的城池。攻城是不得已而采取的办法。制造大盾牌和四轮车,准备器械,起码得三个月;堆筑攻城的土山,起码又得三个月。如果将领难以抑制焦躁情绪,命令士兵像蚂蚁一样爬墙攻城,尽管士兵死伤三分之一,而城池却依然攻不下来,这就是攻城带来的灾难。
原文
故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战①也,拔人之城而非攻②也,毁人之国而非久③也。必以全争于天下,故兵不顿④而利可全,此谋攻之法也。
注释
①非战:指不用交战的方法。②非攻:指不靠强攻的方法。③非久:指战争不要旷日持久。④顿:通"钝",这里指疲惫,受挫的意思。
译文
所以善用兵打仗的人,不通过打仗就能使敌人屈服,不通过攻城就使敌城投降,摧毁敌国不需长期作战。一定要用"全胜"的策略争胜于天下,这样既不使国力兵力疲惫,又获得了全面胜利的利益。这就是以谋略取胜的法则。
原文
故用兵之法,十则围之①,五则攻之②,倍则分之③,敌则能战之④,少则能逃之⑤,不若⑥则能避之。故小敌之坚⑦,大敌之擒也⑧。
注释
①十则围之:有十倍于敌人的绝对优势的兵力时就四面包围,迫敌屈服。②五则攻之:有五倍于敌人的优势兵力,就要进攻它。③倍则分之:有一倍于敌的兵力,就设法分散敌人,以便在局部上造成更大的兵力优势。④敌则能战之:敌,指与敌人兵力相等,势均力敌。这里指同敌人兵力相等,就要善于设法战胜敌人,如设伏诱敌等等。⑤少则能逃之:兵力比敌人少,就要能逃离。逃,摆脱,逃离。⑥不若:指条件不如敌人。⑦小敌之坚:指弱小的军队如果坚持硬拼。⑧大敌之擒:指被强大的敌人俘虏。
译文
所以,用兵作战的原则是:我十倍于敌,就围歼敌人;五倍于敌,就进攻敌人;一倍于敌,就要设法分散敌人;势均力敌,则要善于设法战胜敌人;兵力弱于敌人,就设法摆脱敌人;如果各方面条件均不如敌人,就要设法避免与敌人交战。所以,弱小的一方若坚守硬拼,那就会成为强大敌人的俘虏。
原文
夫将者,国之辅也①,辅周②则国必强,辅隙③则国必弱。
注释
①国:国君。辅:辅佐。②辅周:辅佐周到。③辅隙:辅佐有漏洞、缺陷。
译文
将帅是国君的辅佐。辅佐得缜密周详,则国家必然强大,辅佐得有疏漏失当,则国家必然会衰弱。
原文
故君之所以患①于军者三:不知军之不可以进而谓②之进,不知军之不可以退而谓之退,是谓縻(mí)军③;不知三军之事而同三军之政者④,则军士惑矣;不知三军之权而同三军之任⑤,则军士疑矣。三军既惑且疑,则诸侯之难至矣,是谓乱军引胜⑥。
注释
①患:危害,贻害。②谓:告诉。这里有命令的意思。③縻军:縻,羁縻,牵制。这里指军队受到束缚。④同:参与。这里有干涉的意思。政:行政。指军队的工作。⑤权:权谋,权变。任:指挥。⑥乱军:把自己的军心扰乱。引胜:导致敌人的胜利。引,引导、导致、招致。
译文
所以,国君对军队的危害有三种:不知道军队不可以前进而下令前进,不知道军队不可以后退而下令后退,这叫作束缚牵制军队;不懂得三军战守之事、内部事务而干涉三军之政,将士们会迷惑不解;不知道军队战略战术的权宜变化,却干预军队的指挥,将士就会疑虑。军队既无所适从,又疑虑重重,诸侯就会趁机兴兵作难。这就是所谓扰乱自己的军心而导致敌人的胜利。
原文
故知胜有五: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者胜,识众寡①之用者胜,上下同欲②者胜,以虞待不虞③者胜,将能而君不御④者胜。此五者,知胜之道也。
注释
①众寡:指军队力量配备的多少。②同欲:同心、齐力的意思。③虞待不虞:有准备的对付没有准备的。虞,准备。④御:驾驭,这里引申为牵制、干预的意思。
译文
所以,预知胜利有五种情形:能准确判断仗能打或不能打的会取得胜利;知道根据敌我双方兵力的多少采取不同作战法的会胜利;全军上下同心协力的,会取得胜利;以有充分准备来对付毫无准备的会胜利;主将指挥能力强而君主又不加干预的,会取得胜利。以上五条,就是预见胜利的方法。
原文
故曰:知彼知己者,百战不殆(dài)①;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
注释
①殆:危险、失败。
译文
所以说:了解敌方也了解自己,每一次战斗都不会失败;不了解对方但了解自己,胜负的几率各半;既不了解敌人,又不了解自己,每战必败。
历史实例
平津战役
1948年11月,随着辽沈战役的结束,人民解放军猛烈地袭击张家口,揭开了对国民党决定性三大战役之平津战役的序幕。
战报传到当时中共中央驻地西柏坡时,已是11月30日零时,毛泽东判断当时的军事发展形势,作出了重要军事部署:一方面命令攻取张家口外围柴沟、万金、古卫、怀安、沙岭子等重要据点的杨成武、李井泉兵团迅速完成阻击工事,吸引从北平西进增援的敌军,务使张家口敌军无法逃跑;另一方面,又命令杨得志、罗瑞卿、耿飚兵团包围怀来之敌。
同时,为了更好地对付由北平西进张家口增援的敌军,毛泽东还特别指示杨李兵团切断张家口、宣化、怀来敌军之间的联系,实行分割包围,既不让他们会合,也不让他们向绥远或北平方向逃窜。
对于毛泽东的战略意图,张家口敌军前线指挥官孙兰峰和由北平向张家口增援的敌35军军长郭景云都茫然无知,就是驻北平的敌华北"剿总"司令傅作义也揣摸不透。
郭景云打到张家口后,围城的解放军不战自退,傅作义还以为是解放军兵力不足,无力再战了,于是便同意郭景云留在张家口"待战",妄图消灭一部分解放军主力,以减轻北平所受的压力;同时也为确保西上归绥的道路畅通,好为自己留一条逃跑的后路。
然而,既然郭景云的35军已西进增援张家口,华北"剿总"傅作义的整个军力布置便出现了西重东轻的态势。而且,傅作义还没有料到,此时东北人民解放军已由沈阳出发,正向河北蓟县挺进,即将逼近平津。
傅作义虽然也曾一度想过要放弃张家口,把军力收缩到平津一带集中,以加强防守,但又舍不得放在张家口的大批武器、弹药、服装、粮秣等物资,当然也是没有料到东北人民解放军行动如此迅速,所以才打消了放弃张家口的念头。直到发现东北解放军主力出现在北平附近,这时想急令郭景云的35军回防时已经晚了,35军遭到我军阻击无法向北平靠拢。
这时,傅作义又接到紧急军报:距北平八十公里的密云县突遭东北共军主力一部袭击,国民党正规军三个团及地方保安军一个团被歼……细细思忖这一系列情况,傅作义恍然大悟:原来解放军袭击张家口是一种障跟法,目的是要掩蔽东北解放军主力人关!一急之下,傅作义急电郭景云,命他率部在空军的支援下立即赶回北平;同时命令张家口守军司令孙兰峰务必固守到底;再又急调驻守天津塘沽的92军和94军的两个师以及62军一部加强北平防卫。然而,终因推迟了时日,丢失了战机,傅作义的挽救措施已无法奏效。
在毛泽东的直接指挥下,解放军杨李兵团完成了对张家口的严密包围:郭景云的35军也在新保安地区被我军包围,尽管傅作义又派出了104军和16军前往接应,但突围仍没有成功。敌军突围的结果是104军被歼,军长安春山被俘,敌军也遭重创。
不仅如此,而且也就在这时,我东北人民解放军主力分为两路,一路越过喜峰口入关,经蓟县、三河等地攻击前进,前锋攻至北平近郊海滨、宛平、丰台、石景山、门头沟、通县、廊坊等地,直通北平德胜门、西直门和南苑机场;另一路则由冷口和山海关入关,目标直指天津和塘沽,该主力沿北宁路南下,相继占领唐山、芦台、军粮城、杨柳青,直抵塘沽外围,切断了天津与塘沽之间敌军的联系。
此时此刻,傅作义发现自己陷入四面楚歌之中,北平已是兵临城下,且各条退路都已被切断。
为了摆脱困境,他不得不施出缓兵之计,派遣北平某报社社长崔××和记者李××出城与解放军接触,要求和平谈判。
我军看出了他的真实意图是想拖延时间等待外援,并无和谈诚意,因而谈判没有成功。也就在这以后不几天,傅作义又连续接到二则紧急军情报告:一则是他的主力35军已在新保安全军被歼,军长郭景云自杀;一则是张家口守军也全部被歼,守军司令孙兰峰逃走。两则败讯像利刃一般刺痛他的心,傅作义更加感到绝望了。
这时,他进退维谷,心急如焚,脑子里充满了矛盾,一方面,他感到时至今日,似乎只有和谈才有出路。回想自己数十年从军生活,为蒋介石卖命,却因不是蒋的嫡系而处处遭受排挤。这次出任华北"剿总"司令,也是蒋介石出于无奈才要他出来收拾烂摊子的。蒋介石排除异己,心狠手辣,再死心塌地为他卖命又能有什么前途?另一方面,他又不那么甘心,自己是在直奉战争中因孤军坚守涿州三个月而闻名于世的"守城名将",素以骁勇善战著称,想当年率军参加长城抗战、绥远抗战,何等威风!难道今天率领几十万大军镇守北平竟要垮于共军手下?此外他还心怀重重顾虑:多年来与解放军作战,与人民为敌,罪行累累,已被列为战犯名单,现在接受和谈,是否真能获得中共方面的理解和宽恕?真是战也不行,和也难料,心里面"十五个吊桶打水七上八下"。
尽管我地下工作者通过种种形式向他宣传政策,传递信息,人民解放军也通过电台向他展开和平攻势,这些都对他的思想触动很大,但终因成见过深,还是不能作出最后的决断。
1948年12月11日,毛泽东在给东北野战军首长林彪和罗荣桓的电报中,命令东北野战军进关以后,从12月11日到12月25日两周内采取的基本作战原则是围而不打(例如对张家口、新保安),有些则是隔而不围(即只作战略包围,隔断诸敌联系,而不作战役包围,例如对平、津、通州),主要是拖住敌人,堵死敌人的退路,然后再各个歼灭。北平傅作义已有求和之意,而天津的陈长捷则一再表示要顽抗到底。为了给负隅顽抗者以应有的惩罚,同时也是给北平傅作义敲响最后的警钟,促使他走和平道路,我人民解放军在完成多个战略包围布置后,集中优势兵力对天津发起总攻,从1949年1月14日开始,经过29小时激战,全歼守敌13万余人,俘虏敌天津警备司令陈长捷,解放了天津。
这一下,傅作义的一切幻想算是彻底破灭了。同时,我地下工作者乘机利用敌方内部存在的种种矛盾,特别是傅作义复杂的心理矛盾(诸如既对蒋介石有所不满,又对共产党有怀疑;既有爱国心的一面,又有不甘心失败的虚荣心一面;既想和平起义,又怕得不到人民的谅解和宽恕等等)做大量的分化瓦解和说服教育工作,在大势已去,形势所迫的情况下,傅作义经过反复思量终于做出了最后的选择:不走天津陈长捷负隅顽抗、自取灭亡的道路,而走放下武器和平起义的光明之路。平津战役的胜利,是军事打击和政治争取完美结合的结果,同时也是对《谋攻》篇"不战而屈人之兵"、"全国为上、全军为上"、"上兵伐谋"等军事思想的精辟演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