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梦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2章 中国梦是人民的梦(1)

一、安居梦

如果按照户籍人口的30%计算,现在有4亿人口规模的城市居民;随着转移的常住人口不断变成定居人口,到2040年,城市居民人口的比例有可能达到80%,城市固定居住人口可能达到12亿左右。这样一个从4亿,到未来规模越来越大的12亿左右城市人口的理想,也是世界各国发展史上罕见的。

在城市中拥有属于自己的一套舒适而体面的房屋,是每一中国城市居民家庭的最重要梦想。许多人已经实现了,但是,相当多的城市居民还居住在条件较差、面积较小、环境不佳的居所里,他们梦想着拥有一个理想的房屋;相当多,并且越来越多的从大中专院校毕业和军中复转的学生和复员军人在就业后多年中,在租住的条件不是太好的居室中每天都为支付不堪重负的租金而担忧奔波,省吃俭用,苦苦攒钱,梦想能买得起属于自己的房屋。特别是那些在“鸽屋”、“集箱屋”、“蜗居”、“蛋居”、“笼格”、“斗室”中群租栖身,在“城中村”、郊区农户家租住,在城郊和工作地之间每天路途上通勤几小时的人们,有一套属于自己的住宅,有一个自己的家,会是他们在城市中的头一个,并且可能是毕生奋斗的梦想。让85%的城市居民,成为没有属于自己住房的租房客阶级,去向15%的多套房的城市居民阶级交租,15%的城市人依靠租房食利,既不符合中国人民的文化传统,也不符合社会主义共同富裕的价值理念。这样的设想,肯定不是中国梦。

就目前来看,城镇住宅供给与需要的缺口巨大。2010年城镇住宅面积约112亿平方米,如果2010年底城镇人口达到6.4亿人,城镇居民人均住宅面积仅为17.5平方米。估计城镇中2亿人为进城农民人口,按照农民人口每人20平方米和城市居民每人30平方米的标准衡量,城镇总共需要住宅172亿平方米住宅,即使平均计算,不考虑多套房和住宅面积较大的家庭因素,目前的住宅需要缺口也为60亿平方米之巨。

住宅资产分布不平衡。我经过小范围调查和估计,住宅资产的分布状况为:2亿进城市农民人口和城镇中原有的7520万人口,即估计这部分人口占城镇总人口的43%,他们没有自己在城镇中的住房,属于城镇无房和租房住人口;据保守估计,6.4亿城镇人口中,1%的居民自有住宅面积平均为130平方米,小计为8.32亿平方米;2%的城镇居民自有住宅平均面积约为65平方米,小计为8.32亿平方米;5%的城镇居民其自有住宅面积平均在40平方米左右,小计为12.8亿平方米;有25%的居民平均面积为30平方米,小计48亿平方米;有20%的居民平均面积为20平方米,小计25.6亿平方米;有10%的居民平均面积为14平方米,小计为8.96亿平方米。平均住宅面积30平方米以上的33%的城镇居民拥有69.14%的城镇房产。当然,这只是我根据各地不同社区现有资料研究的估计,真正比较准确地搞清多大比例的城镇房产在各类城镇居民中的占比关系,需要进行一次全面的房屋普查。

如上所述,目前城镇住房缺口高达60亿平方米之巨。这是一个惊人的、举世无双的缺口,考虑其分布不均等因素,估计可能在100亿平方米左右。面对这个独特而又严峻的民生现实,我们的相关理念和制度、财力和房价、土地资源等要素,能够在几年内填补如此巨额的缺口吗?在未来的30年,能够实现即将达到12亿的城市居民所需360亿平方米之巨住房梦吗?

这样的民生问题,仅仅靠政府建设廉租房,或经济适用房,能满足这样庞大的住宅需求吗?需要想出最为经济,调动人民积极性,并且不会使政府财政破产的途径。高收入人群的住房完全由市场调节解决。绝大部分中等收入人群由市场解决,政府要控制住房价收入比,控制住房价增长不超过收入增长,并且,鼓励农村的宅地林地耕地流转,使农村居民获得财产性收入,形成在城市中买房的一部分支付能力。一小部分低收入人群,则由政府保障房来解决他们的居住需求。我认为,只要思路正确,理顺有关体制和机制,中国城市化过程中的居住问题并不难解决。

二、乐业梦

就业是绝大部分城市居民的收入之源,生活之本;而创业则是城市人,特别是一部分城市中青年人的富裕之道,成就之路。相当多的城里人,特别是毕业的大学生,复转的退役军人,向往有一份安稳、收入较丰和交纳足够社保费用的工作;其中的一部分城里人,他们想自己投资一家工厂,开办一家公司,注册一个诊所等等,他们想创业,通过敢冒投资风险,开拓市场,成就商业事业,获得人生奋斗的成就;还有一部分城里人,他们想成为投资人、企业合伙人、职业经理人、律师、医生、公务员、研究人员、工程师、科学家、教授等等,通过学习知识和技能,甚至是终身的学习和实践,在自己的领域中拼搏,成就自己的人生理想。这就是未来4亿到12亿中国城里人的就业和创业之梦。中国城里人对这些梦终身不懈、前赴后继的追求,在为社会创造财富之时,满足着他们的生活需要,使越来越多的人生活富裕,同时也促进着国家的强盛。

欧洲工业化的过程中,由于农业破产,工业资本有机构成提高,也遭遇了人口严重过剩的局面。然而,他们当时依靠向外侵略和发现新大陆,对外转移人口,不论是留在国内的人,还是转移到本土以外亚非拉殖民地、半殖民地的人,大多都实现了他们的就业和创业梦。“美国梦”,就是欧洲转移人口在北美的就业和创业之梦。

中国人的就业创业之梦有自己的独特性。中国从劳动力供给趋势看,一是由于人均耕地相比世界他国太少,由于农业现代化的进程较快,由于在农业中劳动的生产率太低,农业中现存的劳动力过剩异常严重,中青年劳动力,特别是每年新增的农村劳动力人口,源源不断地向城市中流动,未来的五年中,年转移压力在1000万左右;二是城镇中高中毕业、大中专学生毕业,复员军人,新增的劳动力,企业破产和产业结构调整需要再就业的劳动力,其劳动力供给也在1000万人左右;30年后,城市中需要就业的劳动力将从现在的3亿人左右增加到7亿人之巨,在城市中,我们未来平均每年的新增劳动力就业供给压力为1330万人。

而从劳动力的需求结构看,一是中国公务员和事业领域供职的规模已经太大,税费之沉重已经不能再供养更多的就业人口了;二是工业内部,由于劳动工资水平不断提高,社保养老、医疗等保险的规范,劳动成本上升,也推动资本有机构成提高,整体吸收劳动力就业的能力越来越弱,甚至未来一些产业的衰落还要挤出劳动力;三是农村和农业领域不仅不能再吸收劳动力就业,每年还要向城市挤出大量的剩余劳动力;四是由于城镇化滞后,包括原有和目前体制对服务业发展的歧视,第三产业吸收劳动力的能力不如与我们同样发展水平的国家;五是从地方政府GDP和增加税收的取向看,更愿意发展相对吸收劳动力就业弱的大型和特大型企业,而忽视能大量容纳劳动力就业的小型和微型企业的发展,并且由于城市管理和建设与小商小贩小店的现实冲突,小型和微型企业发展在客观上还受到损害和限制,注册登记准入、税费负担、繁多的检查和罚款、融不到资等都是小型和微型企业在目前的中国难以正常发展的体制障碍。

与欧美国家工业化过程不一样的是,现在的世界格局,中国不可能大规模输出人口,中国注定要在自己的国土上解决数亿人的就业和创业需要。也就是说,中国人,要在自己的家里实现自己的就业和创业梦。我们在这样大的世界罕见的劳动力供给压力下,在目前极不利于就业和创业的发展模式和体制政策环境中,众所周知,没有就业就没有满足生活需要的收入,没有体制政策条件就没有创业的环境,在这种情况下,中国数亿城里人能乐业吗?未来将近12亿的中国城里人,能通过就业和创业,过上富足和富裕的生活,以及成就他们的事业吗?他们能实现他们的就业和创业之梦吗?

东亚的日本、韩国和中国台湾地区,都是人口密度比中国大陆大的国家和地区,他们在二元结构转型过程中,很好地解决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就业,很长时期中,其失业率都很低。关键是,在对外关系上,他们采取能大量就业的劳动密集产业出口导向的工业化战略,在企业规模上他们采取了能容纳大量劳动力就业的小企业立国立岛的举措,在产业结构上采取了不抑制,并促进服务业发展的政策。他们在城市化过程中,所走过的解决大量剩余劳动力就业的道路,应当成为中国未来学习的模式。中国完全有能力不走欧洲侵略别国解决工业化过程中人口和劳动力过剩问题的老路,也完全有能力在不向世界大规模输出人口和劳动力的前提下,通过自己发展中小企业,发展服务业,来实现中国人的充分就业。

三、社会保障梦

人们在基本和向往的生活需要满足之后,生活、工作及环境的安全与祥和,是人们高一个层次的需求。在一个复杂环境下的城市中,城里人,更有他们的安全与祥和之梦。

20世纪后期到21世纪中叶,中国人,在经济和社会的二元结构剧烈变动过程中,那些年老、失业、生病、伤残的人群,那些在农村人口向城市的急剧转移后,在就业和职场激烈竞争中,即使工作和健康正常,但对失业、退休、生病和意外伤害担忧的人们,在年老和意外情况下,生计的安全,是他们安全之梦的重要内容。

中国历史上没有社会保障制度,对于一个农村家庭未来的生活安全讲,土地和儿子就是他们将来的保障,自己给自己储蓄,是防范未来生活风险的方式。新中国成立后的30年中,我们企图用计划经济和公有制的办法,来防范年老、生病和伤残等风险,同时我们强调生产,将应当提取的诸如此类的社会风险基金没有提取,社员和职工的养老金变成了扩大再生产的厂房、机器和马路。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我们才开始着手学习和建立城乡现代的社会保障体系。

什么是城里人的生活安全之梦呢?概括起来,基本的生活安全,就是老有所养,病有所医,残有所助,贫有所济。现代城市家庭的人口结构,资产积累,工作方式,用品和服务的市场化程度等,与传统的农村家庭已经大不一样。需要建立与这种家庭结构、生活方式和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现代养老、医疗、失业、伤残、贫困等救助和保障模式。即能工作时、健康时,努力工作,在个人收入和工作单位方提取各种保障资金,建立个人帐户和统筹基金,到生病、老年、意外和需要帮助时,由社会保障体系来支付其需要。从土地养老、养儿防老,自我储蓄,计划公有低效率保障,到国家建立和形成社会保障网,健康、青壮年、有能力时,依靠自己;生病、伤残、老年、失业、就业前、无助时,依靠国家和社会,在激烈竞争的市场经济中,老来和弱势时无忧,这就是现代中国城里人的生活安全之梦。

有专业人士估算,即使不计失业保障,狭窄口径的保障资金需求也至少在10万亿,截至2012年底审计署审计的数据,全国各类社保基金积累额仅为3.6万亿元。有人士指出,“过去主要是企业养老,低工资高就业是资金缺口的主要原因。”我认为,还有低工资、无社保,不以人为本,将劳动者的再生产投资,挪用在了固定资产的扩大再生产上,这是问题形成的根本。在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制度模式下,各地社保部门均调用个人账户资金用于当期支付,个人账户有名无实,长年“空转”。挪用个人账户造成的新债,远未偿还的“隐性负债”旧债,以及还要继续扩大城乡社会保障覆盖面,加之还要提高水平,增加和完善险种等等,潜在的资金缺口,我估计在30万亿元人民币以上。

中国城乡13亿到未来15.5亿人的各种生活安全之梦,即一个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网,我们拿什么去建立呢?

当然,社会保障的覆盖面要扩大,要应保尽保;但是,社会保障的水平,要量力而行。我相信,随着中国经济规模的越来越大,财政收入的增加,以及国有资产的社会化,社会保障资金的欠账和缺口,会逐步得到弥补,社会保障的水平也会逐步得到提高。

四、公共服务梦

一个社会从自给自足的农村社会和农业经济,转向开放的城市社会和现代经济,其家庭和个人越来越多的家需和劳务被社会化了,非公共物品,如家电、汽车等等,由市场提供;而路灯、公路、供排水、警察、燃气、教育等公共物品,或者准公共产品,由政府提供。按照制度经济学的理论,像政府、军队、外交、司法、警察、教育、医疗、交通、供排水等这样的机构和事务,需要每个家庭让渡一部分自己的权利,交一定的税收,由集中的公共机构去解决。其优点是,公共服务规模化、专业化,降低了人们满足这些生存和发展需求的交易成本。举例来说,一个家庭,教育方面自己聘请教师,教育自己的子女;聘请保安,保证自己家庭的安全;聘请自己的私人医生,为家人治病;邻里之间有纠纷,或者以双方谈判和解解决,或者诉诸武力,分出强弱胜败来解决;要出行,自己从自己家门口修一条路等等,无论是每一个家庭的内部成本,还是其造成的外部负效应,代价都非常高昂,损失非常巨大。于是,每个家庭聚集在一起,选出公共机构,成立政府,办学校,成立警察局和法院、医院,还有政府用纳税人的钱,替纳税人修路。这就是国家、政府和其他公共机构产生和形成的经济学原因。因此,在现代市场化、工业化和城市化的社会中,人们生活在公共的基础服务、关系之中。中国城市的居民也不例外。

那么,中国城市中,无论是原住民,还是新市民,他们对公共服务和社会安全有什么样的梦想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