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父母你该如何爱孩子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6章 以爱的目光,引领孩子(1)

孩子的独立生活能力正是从生活中的小事慢慢培养起来的,家长应根据不同年龄孩子的智力、特点采取相应的措施对孩子加以训练。高尔基曾经说过:“人的天赋就像火花,它既可以熄灭,也可能燃烧起来,而迫使它燃烧成大火的方法只有一个,那就是劳动。”

培养孩子的生活能力

在我们身边经常有这样的事例发生:一些孩子上了大学后才发现自己什么都不会做,根本没有办法照顾自己。也有许多父母为了孩子上学,放弃自己的工作,当起了“陪读”。在父母心里,孩子只要爱学习就行,别的什么都不用管。在孩子小时候,教他们学唱歌,学跳舞,学各种各样的乐器,培养他们各种各样的技能,却唯独忘了教他们如何生活。

现在的孩子基本上都是独生子女,都是父母眼中的宝贝。由于多方面原因,许多小学生甚至更大一点的孩子都缺乏生活自理的能力。

其实生活是由许多内容和细节组成的,工作不过是一部分罢了。一个不会打理生活的人,会失去一半做人的乐趣。而且,对孩子生活技能的培养,可以帮助孩子合理、科学地安排自己的生活,掌握必要的生活知识和能力。美国有位百万富翁,每周都亲自驾车把独生儿子送到离家几百里的地方,让孩子在这一天,独自谋生,挣得钱就有饭吃,挣不来钱就只好饿肚子。这位富翁完全有条件让孩子得到最好的物质生活,但他为什么还要让孩子受苦呢?显而易见,这位家长懂得生活的道路不可能一帆风顺,而是充满着曲折与坎坷。要想立足于社会,必须具有自立、自信、吃苦耐劳的坚强意志。所以我们必须提倡让孩子克服依赖性,在独立中成长。

培养孩子的独立意识

意大利著名幼儿教育学家蒙特梭利曾说过:“教育首先要引导儿童沿着独立的道路前进。”独立性是孩子自我发展的内在动力,是孩子全面发展的基点。孩子能够独立完成某些事情,有利于身体、智力、情绪、性格、意志等各方面发展,家长们应该给孩子自己完成某些事情的权利。

家长要让孩子知道,在成长过程中不能完全依靠父母和老师,自己必须学会生存、生活、学习和劳动,要努力做到自己动手,自己面对并解决问题与困难;要培养自我教育能力,在生活中形成自我观察、自我体验、自我监督、自我批评、自我评价和自我控制等习惯;要培养时间观念,懂得什么时间应该做什么事情以及如何做好,什么时间不该做什么事情并学会控制自己的愿望和行为。

培养孩子生活自理能力

在生活在,要培养孩子衣食住行、吃喝拉撒等方面的自理能力和习惯,逐渐减少父母或其他成人的照顾,使孩子学会独立生存。在培养孩子生活能力的过程中,家长要具体指导、示范,要有耐心、恒心,不要操之过急,要正确对待初学生活自理时孩子出现的失误。为了孩子能够尽快成才,我们一定要一点一滴地从具体生活小事着手,培养和提高孩子的自理能力,让他们真正成为生活的主人。

孩子的独立生活能力正是从生活中的小事慢慢培养起来的,家长应根据不同年龄孩子的智力、特点采取相应的措施对孩子加以训练。高尔基曾经说过:“人的天赋就像火花,它既可以熄灭,也可能燃烧起来,而迫使它燃烧成大火的方法只有一个,那就是劳动。”

首先,及早入手。

在孩子刚刚有能力独立做事的时候,就应该开始对孩子进行独立生活能力的培养。这时,孩子对自己做事情有一种渴望。例如,刚刚会走路但还走不稳的时候偏偏喜欢自己走;还不能自己把手洗干净时,却非常喜欢自己洗手等。若家长怕孩子出错而加以阻止,就会挫伤孩子的积极性,压抑孩子的独立意识,影响孩子独立生活能力的培养和发展。

学龄前时期是人一生中可塑性最强的阶段,处于此时期的儿童模仿性强,求知欲高。因此,对学龄前期儿童进行独立生活能力的培养,会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若在此时期不能很好地把握住时机,随着孩子年龄的增大和活动范围的扩大,孩子与不同龄儿童的交往占据了主要地位,他们有了新的兴趣点,这时培养孩子的生活能力的难度则会加大。因此,发展孩子的独立生活能力必须从小抓起,及早入手。

其次,要用赏识的心态面对孩子。

孩子刚开始学着料理自己的生活时,可能会将事情搞得一团糟。比如,吃饭时将汤与饭撒到地板上;洗手时弄湿衣服;穿衣服时前后弄反等,此时家长一定要耐心帮助、指导孩子,鼓励他继续做。当孩子在某一方面做得比较好时,家长要及时给予表扬,以使孩子建立起自信。这样,孩子就会越来越喜欢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并且会逐渐做得更好。反之,若家长一味地训斥孩子,就会给孩子造成心理压力,挫伤孩子的积极性。

再次,要多给孩子亲自动手的机会,并注重循序渐进。

日常生活中,随处都有孩子自己能做的事,家长应从这些点点滴滴的小事着眼,放手让孩子去做。如果担心孩子做不好,可以从最简单的事情入手,逐渐向复杂事情过渡。初次面对复杂动作时,家长可先做一部分,最后留下一两个步骤让孩子来完成,逐渐随孩子动作及认知上的进步增加要求,最后达到完美地完成整个动作。

例如,学穿衣服时,最初只留下最后几粒扣子让孩子自己扣好,逐渐要求他扣好全部扣子,当孩子能够将扣子全部扣好时,再让孩子学着穿衣袖,区别衣服前后,最后达到完全由自己来穿衣服。由于从小步骤学起容易成功,孩子就会有成就感,从而能增加孩子自己动手的兴趣。

由于孩子的注意力十分容易发生转移,往往在做事情的时候边做边玩,有时会忘记自己做的事而变成玩耍。或者在做某件事情时又发现其他有趣的事情,便扔下手中正在做的事情而去干别的,出现“半途而废”的现象。这些情况都是正常的。当孩子出现这些情况时,家长应耐心教育,提醒孩子把自己的事情做完,培养孩子善始善终的良好习惯。

最后,要给孩子一个相对艰苦的环境。

我们常常会发现,生活在条件一般或相对较差的家庭中的孩子独立生活能力较强,而在优越的条件下长大的孩子却往往很难独立生存。这是因为前者在生活中许多事情都要靠自己,而后者什么事情都有人替他考虑、打算,失去了锻炼的机会,久而久之就形成了这样的差距。艰苦的环境有利于孩子独立生活能力的培养,因此,我们应给孩子一个相对艰苦的环境,让他们较早地参与到家庭生活中。

在教育过程中,父母们既要高度重视和满足孩子受保护、受照顾的需要,又要尊重和满足他们不断增长的独立要求,避免过度保护和包办代替,鼓励并指导孩子自理、自立的尝试。孩子是否具有照顾自己生活的能力,有其重要意义。从发展角度而言,这代表着身心成熟到某一程度,可主动掌握自己的行为。这种行为,使他逐渐脱离依赖或被动的互动,进而能在自己的意志中主动行事,在生理的需求方面,不再只是依赖父母;在心理层次方面,它更是孩子建立自信心与安全感的重要基础。

培养孩子的学习能力

很多家长都会因为孩子的成绩不好而困惑与苦恼。其实,孩子的学习成绩决定于其学习能力,而学习能力则是可以通过专门的训练来提高的。叶圣陶曾经说过,孩子天生喜欢学习,但不是天生都会学习,只有具备良好的学习能力,孩子才能更好地吸收相关知识。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也曾在书中指出:在未来社会里,文盲将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那些不会学习、不会自行更新知识的人。

学习能力就是指一个人获得知识的能力。学习的过程是一个独立完成的过程,人们的知识主要是通过学习获得。

如果将孩子学到的知识比作“捕到鱼”,那么,对父母而言,最重要的是要指点和启发孩子掌握最有效的捕鱼技术,而不是父母捕到鱼后送给孩子,让他坐享其成。孩子的学习离不开家长的帮助和指导,但是不能包办代替,也不能无止境地提供帮助,否则就会使孩子养成一种依赖感。

毛毛是小学五年级的学生。有一天,他做作业的时候遇到了一个难解的数学题,就拿着作业本去问爸爸:“爸爸,这道题怎么做?”爸爸一看是道解方程题,于是按题意一步步写出了算式,每写一步,就解说一句,毛毛听后“嗯”一声。等爸爸写完算式,毛毛高高兴兴地往本子上一抄,作业就完成了。

可是,问题很快就出现了。几天之后,毛毛遇到了同类的习题,可是他还是不会做。这是怎么回事?后来爸爸才明白:将一道题目的答案直接告诉孩子的时候,孩子并没有经历思维的过程,只是接受现成的结论。所以根本无法记住解题的方法,即使硬记住结果也无法得到巩固。

于是,爸爸改变了辅导方式。再遇到问题的时候,爸爸采用反问法,启发孩子思考,让孩子自己回答,逐渐向结果靠近,直至最后孩子自己豁然开朗。

培养孩子的学习能力,首先要培养学习的兴趣。我们都知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孩子对学习有极大的兴趣,他就会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的过程中去。其实,孩子在幼年时十分具有求知欲。我们还记得孩子小的时候特别喜欢问“为什么”,而面对孩子千奇百怪的问题,有的父母被问得张口结舌,有的则会不耐烦。

这些问题恰恰是孩子求知的萌芽,面对孩子一个接一个的问题,我们应该耐心地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给孩子解释,引导孩子对一些现象有感性甚至理性的认识。

在孩子幼年的时候,父母是他们心目中第一位权威的评价,而我们却往往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在孩子渴望得到我们的肯定时,我们却经常毫不负责任地、轻而易举地摧毁了孩子的求知欲。

曾经有一位母亲教自己两岁半的孩子画画,但是看到孩子把小鸟画成一个大黑疙瘩时就十分生气地说“太笨了!画的是什么呀”。这对孩子学习的积极性造成了很大的打击。当孩子做得好时,应及时表扬,可当孩子做得不好或者失败时,要先发现孩子有创造性的一面,然后再鼓励他们。

当孩子因为学习困难而无法产生学习兴趣时,父母要耐心地帮助孩子找到形成困难的原因,并帮助孩子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

有的孩子在课堂上注意力不集中,课后不会做作业,往往会受到父母的训斥,甚至打骂,这样必然造成孩子越发对学习不感兴趣,形成恶性循环。对于有学习困难的孩子,父母可以找心理医生检查评定孩子的学习能力,发现孩子的问题所在,并使用科学的方法来矫治。

在学生阶段,孩子们要培养的学习能力是多方面的,比如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实践动手能力,以及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等。下表是孩子在各个年龄阶段不同的能力发展关键。

表:各个年龄阶段能力发展关键

年龄阶段 发育关键

0-3岁 立体知觉、颜色知觉、空间知觉发育

3-4岁 语言、个性养成

4-5岁 记忆能力发展、身体部位协调合作发展

5岁 掌握数理概念,视听认知与空间关系明确

5-6岁 掌握语言规则,理解词汇以及综合语言能力形成

6岁 创造能力开始发展

7岁 抽象思维发展

8岁 演绎思维、推理能力开始发展

9-12岁 从理论出发对抽象逻辑思维进行系统形式运算能力发展

培养孩子的观察力

观察力是孩子心理发展的一部分,是从小培养和发展起来的。在孩子年龄较小的时候,观察力比较差,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而慢慢增强。此时,父母要注意孩子观察力的发展是否正常。首先,要看孩子观察事物时是否具有随意性、目的性。例如,他能否按你所指的方向去看一件东西,并持续一段时间。如果注意力特别容易分散,一会儿看这边,一会儿看那边,不安定,那就是有一定问题。

其次,要看孩子观察得是否细致。观察力差的孩子往往只注意事物的轮廓,不大注意事物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对于自己喜欢的东西,孩子往往观察得比较仔细,对不感兴趣的事物就会熟视无睹。第三,要看孩子观察事物的独立性。孩子往往易受父母和老师的影响和暗示,不会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所看到的事物。第四,要看孩子的观察力是否具有稳定性。如孩子观察事物时持续的时间长短,以及是否易受无关刺激的干扰而转移目标。

孩子观察事物时,需要通过各个感觉器官去摄取信息,再传送到大脑中枢去分析加工。因此,在丰富的环境中更容易发展观察力。父母要经常带孩子去大自然的环境中看、听、嗅、触摸、品尝各种感觉信息,在体验过程中多向孩子提问题,也尽量让孩子多问问题,鼓励孩子发表自己的看法。多指导孩子观察事物的规律和观察分析的顺序。和孩子比赛,看谁能发现更多的细节,或是比赛谁快速地搜寻出某个目标等。

培养孩子的思维能力

幼儿教育专家指出,儿童的思维能力是逐步发展的,一般分为三个阶段:动作思维阶段、具体形象思维阶段和抽象逻辑思维阶段。其中,抽象逻辑思维能力是在动作思维和形象思维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3岁以下的孩子属于动作思维阶段,他们最初的动作往往漫无目的,在以后不断的操作过程中了解动作与结果之间的关系。比如,1岁的孩子看到桌子上的食物却无法够到,他就会无意识地向自己的方向抓扯桌布。当孩子看到食物随着桌布被拉扯过来,他就学会借助别的物体动作来达到自己的目的。因此,在这一时期训练孩子的爬行、滚翻、蹦跳等平衡协调能力是十分重要的,这些活动有助于孩子的思维发展。相反,限制孩子的活动,只让孩子看电视、玩玩具、玩游戏机则会影响孩子的思维发展。

3—6岁的孩子属于具体形象思维阶段,他们往往缺少立体感和空间感。在学习计算中,用实物(如苹果或者糖果)举例容易为他们所理解,而以数字加减时他们往往陷入迷茫。在这个阶段,父母要注意增加孩子的经验,丰富孩子的词汇,多给孩子动手的机会。在孩子拆装玩具或积木时,帮助他们理解平面与立体的关系;和孩子一起玩图片分类与比较游戏,让孩子从具体中学会归纳和抽象;利用孩子的好奇心,经常向他们提出各种问题,引导他们去观察事物和现象等。有些父母一味教孩子多识字、写字、计算等,对孩子的思维发展并没有好处。

6—11岁是培养孩子抽象逻辑思维能力的关键时期,这时要培养孩子正确的思维程序和科学的思维方法。比如,父母可以问孩子:“有一只大盒子,内有三只小盒子,每只小盒子里又有四只小盒子,那么,连大带小一共有几只盒子?”有些孩子无法做出正确的回答,因为他们不能逐步考虑题目的结构并做出正确的计算。另外,父母还要培养孩子良好的思维习惯,要让孩子学会独立思考,不要给孩子现成的答案。

提高孩子的注意力